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常见症状,病因复杂,预后不一.临床发现胆红素指数增高与母乳喂养有关(1).临床与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有母乳喂养性黄疽和母乳性黄疸两种。我院儿科从1989年8月至1993年8月收治了63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其中32例属母乳喂养性黄疸。本文就母乳喂养性黄疸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林 《家庭医学》2008,(4):27-27
大家都知道,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多种免疫物质,可满足婴儿成长所需,是婴儿最理想的天然食品,医生也提倡母乳喂养。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在很多地区的发病率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母乳性黄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33例母乳性黄疸,对其发生机理、诊断标准、处理及预后进行了讨论。强调尽管母乳喂养可使一定比例的新生儿出现黄疸,但因预后良好,应积极提倡和推广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黄疸的产科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产科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年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产科资料。结果:多种因素均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如绝对纯母乳喂养,胎盘异常出血致贫血,宫内感染,分娩方式,妊高征,产前用药,新生儿出生情况,体重。但引起产科医师更加关注的是纯母乳喂养,感染的变迁以及新生儿自身情况,上述均可造成高胆红素血的加重。结论:产科医生要灵活掌握母乳喂养,及时发现潜在阴道感染细菌及病毒种类,加强新生儿护理,喂养、及时处理高脆 妊娠及胎儿宫内缺氧,对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临床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成为婴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重要原因,尤其是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成为儿科门诊的常见病种。自2006年6月至2007年2月在我院门诊诊治的50例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患儿在喂养方式改变、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茵陈汤口服治疗,并与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母乳性黄疸(breast milk jaundice,BMJ)由美国Arias等学者于1960年首先报道,其临床主要特征是母乳喂养后不久,新生儿即出现黄疸。我科于2004年1月至2007年8月共收治428例新生儿黄疸患儿,其中306例被诊断为母乳性黄疸(306/428,71.50%),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母乳喂养对母乳性黄疸患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纯母乳喂养率的提高以及对母乳性黄疸认识的提高 ,母乳性黄疸发生率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为了探讨在母乳性黄疸期母乳喂养对患儿的影响 ,我们将几年来确诊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 6 5例 ,随机分成两组 ,一组为确诊后暂停母乳喂养 3~ 5天 ,另一组在确诊后继续母乳喂养 ,观察两组患儿胆红素改变及患儿的情况 ,现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全部病例来自本科收治确诊为母乳性黄疸的患儿 6 5例 ,其中男36例 ,女 2 9例 ,出生年龄为 3~ 6周 ,随机分两组 ,一组 31例 ,男 17例 ,女 14例 ,出生 3~ 4周 16例 ,4~ 5周 9例 ,5~ 6周 6例…  相似文献   

8.
母乳性黄疸84例临床分析及早期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症状之一。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进展,母乳性黄疸已成为国内外新生儿疾病研究领域内的热门话题。母乳性黄疸,其特点为母乳喂养儿,于生后1周左右未结合胆红素增高,2~3周达高峰,可持续数周到数月,而其他方面正常。母乳性黄疸(BM J)在病理性黄疸病因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此,本文对84例BM J患儿进行临床分析及早期干预情况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2000年1~9月在本院妇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单纯母乳喂养儿486例中符合BM J诊断的84例,发生率为17·28%。其中男45例,女39例,出生体重2 500~3 900 g…  相似文献   

9.
母乳性黄疸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新生儿黄疸是儿科工作者关注的热点,在发生高未结合胆红素的患儿中,母乳喂养且未发现致病因素的占80%[1]。近年来随着母乳喂养的推广,母乳性黄疸(BMJ)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本文对我院78例确诊为BMJ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减少误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朱淑华 《中国妇幼保健》2001,16(11):724-724
我院儿科 1999年 10月~ 2 0 0 0年 2月收治 94例黄疸患儿 ,其中 4 0例诊断为母乳性黄疸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4 0例中男 2 8例 ,女 12例。均为足月儿 ,出生时 1min Apgar评分均在 9分以上 ,体重平均3.2 5 kg,生理分娩 32例 ,剖宫产 8例 ,均为生后半小时开始母乳喂养 ,胆红素浓度 2 0 5 .3~ 342 .0 μmol/L36例 ,>342 .0μmol/L 4例。就诊时间最早 8d,最迟 4 0 d。1.2 临床特点。 4 0例均为足月母乳喂养儿 ,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内发生 ,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退 ,黄疸程度以轻度至中度为主 ,>342 .0 μmol/L重度少…  相似文献   

11.
抚触对新生儿黄疸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娜  李依凡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16):112-113
目的研究抚触能否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水平以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方法随机将1 763例足月新生儿分为抚触组和对照组.抚触组新生儿出生24h后,连续4d进行新生儿抚触及经皮测新生儿胆红素,对照组按婴儿常规护理,并观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第2日至第5日抚触组新生儿经皮测胆红素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抚触可明显降低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并且可减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机率.  相似文献   

12.
李波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6):5257-5258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中药治疗。观察患者血清胆红素,并记录药物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疗程结束后均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治疗过程中黄疸逐渐减轻,并完全消退,但观察组胆红素下降速度要明显快于对照组,开始治疗后各个时间段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疗效佳,而且也安全,建议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黄疸程度评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黄疸程度评估方法,早期预测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方法:对195年新生儿黄疸应用肉眼目则法,经皮胆红素仪检测法,血清胆红素测定进行对比研究三者的关系。结果:三种方法在评估新生儿黄疸程度关系密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P<0.001),优缺点各异,可作为新生儿黄疸的综合评估手段,结论:目测方法简便,全身皮皮肤黄疸即达高胆红素血症水平,经皮胆红素测试无创新,易操作,指数27确定主胆红素血症标准,静脉采血准确,并可了解直接胆红素水平,但反复操作,不易接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冷光源黄疸治疗仪联合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黄疸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在医院儿科住院的8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1例。对照组采用冷光源黄疸治疗仪治疗,试验组采用冷光源黄疸治疗仪联合白蛋白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血清指标水平、免疫指标水平、症状消退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转铁蛋白(TRF)水平升高,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水平下降,且试验组血清TRF水平高于对照组,TBA、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D4+、CD4+/CD8+均升高,CD8+均降低,且试验组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胎便排...  相似文献   

15.
黄玉珍  李怀迟 《现代预防医学》2005,32(4):314-314,368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2~4日出现,4~6日加重,7~14日消退。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生理性黄疸的基础上,患儿黄疸加重持续不退或患儿在出生2日内出现黄疸,胆红素超过12mg/dl以上,未成熟儿超过15mg/dl以上。  相似文献   

16.
母乳喂养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胆红素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丁强  李军 《社区医学杂志》2007,5(10X):50-51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近年来,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就我院104例母乳性黄疸的诊治情况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19.
新生儿黄疸是全球儿科医生共同面对的难题,遗传因素在新生儿黄疸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的研究认为,与新生儿黄疸发生有关的因素主要有G6PD、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编码有机阴离子转运体(OATP)的基因SLCO1B1和SLCO1B3,以及血红素加氧酶1和胆绿素还原酶A。  相似文献   

20.
王琳  赵萍 《中国妇幼保健》2004,19(22):98-99
目的比较蓝光光疗、单纯停母乳喂养、停母乳喂养加服苯巴比妥3种方法治疗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997年1月~200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358例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患儿进行观察治疗.结果治疗3 d后,蓝光光疗组有效率为51.8%,单纯停母乳喂养组有效率为71.6%,停母乳喂养加服苯巴比妥组有效率为85.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5 d后,3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5.9%,78.4%,91.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蓝光光疗效果最差,停母乳喂养加服苯巴比妥是治疗晚发性母乳性黄疸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