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缝合结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06例青光眼患者行不缝合结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本组123眼中,69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提高,47眼术后视力与术前视力保持不变,7眼术后视力较术前有所下降。结论该术与传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相比,不需缝合结膜瓣伤口,缩短了患者手术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缝合结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与传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手术效果的对比,以便更好的了解和应用不缝合结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优势。方法对既往本院住院106例青光眼患者行不缝合球结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另与109例青光眼患者行传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进行比较。结果不缝合结膜瓣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较传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后视力提高眼数较明显,术后视力下降眼数较少,缩短了患者手术与住院时间,术后平均眼压相仿。结论该术与传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相比,不需缝合结膜瓣伤口,缩短了患者手术与住院时间,术后视力提高例数较传统方式略多,术后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巩膜瓣可松解缝合对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意义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48例68只眼闭角型青光眼行现代小梁切除术中采用巩膜瓣可松解缝合方法,术后观察前房形成时间、眼压、滤过泡形态及可松解缝线拆除时间的选择和方法、并发症。结果 所有术眼术后24小时前房形成,未出现低眼压或前房出血,1例发生脉络膜脱离。随访4—6个月,所有术眼术后眼压都得到控制;大部分病人有异物感及角膜散光。结论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巩膜瓣可松解缝合法,可以减少术后浅或无前房、低眼压、前房出血等并发症,不影响降压效果,适合于基层等无激光断线设备单位开展青光眼治疗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青光眼患者97例共102眼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观察比较临床疗效。结果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组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为3.8%,术后发生功能型滤过泡为96.2%,术后眼压在17mmHg以下占92.3%,未观察到明显并发症。结论结膜下褥式缝合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能有效减少滤过泡穿破,减少术后并发症,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能提高功能型滤过泡形成率,有效地挽救和保留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式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原发性青光眼76例82眼行改良式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9个月,观察眼压、滤过泡、结膜切口渗漏、视力、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结果 76例82眼术后2周眼压3.9~18.86 mm Hg,结膜切口渗漏为3.67%,滤过泡及早期形成前房满意.结论 改良式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术设计合理,术后并发症少,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褚长昌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5):2309-2311
目的 观察青光跟小梁切除术中以穹窿部为基底的结膜瓣采用连续锁边缝合与间断缝合两种不同缝合方式进行手术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30例双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左右眼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连续锁边缝合使形成一密不漏水的密闭腔.对照组行间断缝合.分别观察两组患眼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及术后并发症等并记录.将记录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全部患者均随访至少半年.结果 两组患眼在1月内眼压控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行间断缝合的患眼结膜切口漏及加压时切口渗漏等的并发症明显多余行连续锁边缝合的患眼(P<0.05).术后半年眼压控制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功能性滤泡的形成在观察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小梁切除术中以穹窿部为基底结膜瓣采用连续缝合对于术后眼压的控制、功能性滤泡的形成比间断缝合的效果好,且术后结膜切口漏和加压渗漏等的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结膜瓣联合羊膜移植及可调节缝线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对减少青光眼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作用。方法对收治的30例(43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改良结膜瓣联合羊膜移植及可调节缝线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结果术中视野清晰,手术时间缩短,术后滤过泡形成快,切口对合好,拆线容易,异物感轻,愈合快。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2个月。43眼眼压均控制在10~20 mm Hg。结论改良结膜瓣联合羊膜移植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应用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9.
李晶 《中国医药研究》2005,3(3):177-178
目的 探讨结膜瓣链状缝合结合前房穿刺技术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应用穷窿为基底的结膜环切术,术后连续链状缝合结膜瓣,小梁切除术中行前房穿刺。结果 结膜瓣链状缝合前房穿刺技术可使小梁切除术后前房形成快,浅前房发生少,低眼压发生率少,结膜滤过维持良好。术后产生结膜渗漏,前房出血等并发症减少。结论 对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应用结膜瓣连续链状缝合前房穿刺技术可使术后组织缝合牢靠,对位良好,渗漏少,前房形成早。能明显减少青光眼术后并发症。对术后滤过泡形成有促进作用。手术创伤少,提高了青光眼滤过手术的效果,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以穹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采用间断缝合和连续锁边缝合两种不同缝合方法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双眼原发性青光眼患者20例,两组均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以窟隆部为基底的结膜瓣。形成一密不漏水的密闭腔。观察术后眼压、滤过泡形态及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在1个月内眼压控制方面无差异;术后6个月时眼压控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但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连续组优于间断组。结论采用连续缝合对于术后眼压的控制、功能滤泡的形成较间断缝合效果好。  相似文献   

11.
郭金仙  张冬生 《河北医药》2000,22(9):676-676
治疗青光眼传统手术以小梁切除术最常见 ,被誉为经典术式。术后短期合并前房形成迟缓、虹膜炎症反应较重等并发症。经过对术后病人的长期随访观察 ,发现其术式具有滤过道瘢痕形成 ,滤过泡局限 ,从而引起术后高眼压等缺点 ,以上并发症既影响手术疗效 ,又给病人造成痛苦。徐纬敏[1] 报道 ,巩膜瓣下纵形小梁巩膜条形切除术 ,我们经过临床实践 ,总结出了一种双瓣状形小梁切除术对比的新术式。与有作者[2 ] 报道的小梁切除术对比具有双重滤过作用 ,即球结膜下及脉络膜上腔引流途径 ,并且在巩膜床上的纵形小梁巩膜瓣制做成活瓣状 ,对术后病人的纵…  相似文献   

12.
范春晖 《河北医药》2014,(13):2028-2030
小梁切除术仍是治疗青光眼滤过手术首选治疗手段,术后近期仅凭眼压难以确切评价远期效果,而结膜瓣的愈合及滤泡的形成对滤道形成及控制眼压有明显影响。近年来,随着抗代谢药物应用于小梁切除术,大大提高了抗青光眼术后眼压下降幅度及手术成功率。但术后低眼压发生显著提高,术后浅前房仍是青光眼术后常见并发症,而其中结膜瓣渗漏发生亦为术后浅前房常见原因,故对抗青光眼术后结膜渗漏处理尤显重要,早期渗漏多采取保守治疗,而对于晚期渗漏如不及时处理,会引起一系列严重影响视力的并发症;如脉络膜上腔渗漏,出血,黄斑病变,视乳头水肿,继发性眼内感染。积极处理及预防手术并发症是提高青光眼手术成功率的关键,本研究对我科近几年抗青光眼术后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意在提高对抗青光眼术后结膜瓣渗漏认识,探讨处理本并发症方法。本院自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收治抗青光眼术后结膜渗漏病例,经保守治疗失败的行自体结膜瓣转移覆盖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吴锐彬  陈嘉莹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28-2929
目的 对比分析两种不同结膜瓣用于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行小梁切除术青光眼患者60例(116只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58眼,观察组行以弯窿为基底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手术,对照组行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3个月.结果 前房恢复率观察组(89.7%)明显高于对照组(70.7%)(P<0.05).观察组显效27例52眼,有效3例6眼;对照组显效21例41眼,有效6例12眼,无效3例5眼,总有效率观察组(90.0%)较对照组(70.0%)高(x2=12.5,P<0.01).结论 以弯窿为基底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术明显优于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小梁切除术,术后前房恢复快,可获得扁平弥散无瘢的理想滤过泡,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小梁切除手术是治疗青光眼有效手术之一 ,但手术后滤过泡阻塞常导致术后眼压升高 ,术后如何使滤道通畅是控制眼压的关键。我们对 58例 70眼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联合行结膜下注射 5- FU治疗 ,并观察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及 5-FU治疗后的眼部反应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均为住院病例 ,包括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和继发型青光眼。 58例 (70眼 )中 ,男 37眼 ,女 33眼 ;年龄最小 1 2岁 ,最大 63岁 ,平均 41岁。术前最差视力无光感 ,最好视力 1 .0 ;入院眼压最低 2 0 mm Hg,最高 81 mm Hg,平均41 .7mm Hg,高眼压 63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以穹隆或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行小梁切除术对基底结膜瓣的影响。方法将行小梁切除术的青光眼患者90例(120眼)随机分为角膜缘组42例(60眼)和穹隆组48例(60眼)。角膜缘组以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行小梁切除术,穹隆组则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观察2组结膜异物感、畏光感,检查结膜充血及分泌物情况,术后检测基础泪液分泌情况、泪膜破裂时间等。结果角膜缘组术后2、4周异物感、分泌物情况优于穹隆组,术后1、2、4周畏光感、结膜充血情况亦优于穹隆组;术后1d及1、2、4周基础泪液分泌量多于穹隆组,泪膜破裂时间长于穹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行小梁切除术对泪膜的影响较小,可有效减轻青光眼的症状、体征及干眼症情况。  相似文献   

16.
肖其萍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28-28,83
目的探讨改良小梁切除术与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术后疗效比较与分析。方法选取青光眼患者95例(95眼)随机分成观察组49例(49眼),对照组46例(46眼),分别行改良小梁术与小梁切除术。结果经统计学处理,术后早期眼压控制情况与前房形成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远期眼压控制情况与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改良小梁切除术较小梁切除术具有良好的远期眼压控制效果和形成良好的功能性滤过泡,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正>青光眼是一组威胁和损害视神经及其通路、与病理性眼压升高有关的一组疾病,眼内房水的产生和循环障碍是造成眼压升高的主要原因。小梁切除术是最常见的抗青光眼滤过性手术,但术后极易并发浅前房,若不及时处理或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行青光眼手术的120例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组研究,其中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患者60例(实验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患者60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的眼压、前房形成情况,对比两组手术的效果。结果术后进行了6个月的跟踪随访,发现患者的眼压、前房形成情况,实验组患者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长期稳定控制青光眼患者的眼压,并能有效防止浅前房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在青光眼手术中的应用及术后效果。方法采用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对23例慢闭青光眼,36例急闭青光眼,2例开角性青光眼、8例难治性青光眼(共78只眼)进行了手术治疗,术后进行了2个月-1年的随访。结果术后出院眼压平均在12.43mmHg左右。2个月复查眼压均在14.57mmHG左右。6个月至1年眼压均在16—18mmHg之间。结论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能有效地降低眼压,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宋秀君  卞晓芸 《河北医药》1997,19(4):212-214
青光眼是主要的致盲性眼病之一,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自Cairns 1968年首次报道采用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获得了成功,该术式已被广泛地用于治疗各型青光眼。现对我院自1986年4月~1996年4月间收治的资料完整的145眼小梁切除术进行分析。 1 一般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