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探讨患者的年龄、性别在正畸治疗中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选用128例经直丝弓矫治器矫治完成的病例,患者治疗前后分别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不同年龄、性别组治疗前后上、下颌前牙的牙根长度变化。结果:成人组与儿童组上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下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组上、下颌前牙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吸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是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研究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患者在正畸治疗的排齐整平阶段牙根吸收的情况。方法:选择成年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轻度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者各30例,均不需拔牙,MBT直丝弓固定矫治,排挤整平过程中不同时间点:0个月(T0)、1个月(T1)、6个月(T2),分别拍摄两组病例上下前牙的数字化平行定位投照根尖片,统计各牙不同时期的牙根长度X0、X1、X2,及牙根吸收量X(0-1)和X(0-2)。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T1和T2期,均发生很轻微的牙根吸收,但两组间不同时间点牙根吸收量X(0-2)、X(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BT正畸治疗的不拔牙病例排齐整平阶段中,牙周炎患者和牙周健康患者均会发生很轻微(都小于1 mm)牙根吸收,但二者之间牙根吸收量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牙周序列治疗在牙周炎患者正畸治疗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选择26例要求正畸治疗的成人牙周炎患者,在正畸治疗前开始牙周序列治疗并持续至正畸治疗结束,记录治疗前和牙周治疗后1个月、正畸治疗结束时的PLI、PD、BI、CAL。结果:成人牙周炎患者经过序列治疗和正畸治疗后各项牙周检查指标较治疗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炎患者在牙周序列治疗控制炎症后进行正畸治疗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正畸和牙周基础、牙龈环切术联合治疗因牙周炎导致前牙病理性移位的患者 ,观察治疗后牙周组织的改变。方法 牙周炎导致前牙病理性唇向散开移位患者经牙周基础治疗后 ,对需压入的前牙进行牙龈环切术 ,再开始正畸加力。使用牙周临床检查、常规根尖片、前牙区CT来观察比较正畸治疗前后患牙的牙龈出血、探诊深度、牙槽骨高度和附着水平的变化。结果 结合牙龈环切的正畸治疗后患牙牙槽嵴顶高度增加 ,产生新附着。结论 正畸结合牙周系统治疗和牙龈环切术矫治牙周炎所致前牙唇向散开移位患者 ,可以排齐牙列、关闭散开的间隙 ,并促使牙周改善 ,形成新附着  相似文献   

5.
徐科峰 《口腔医学》2011,31(11):689-691
目的 调查异常牙根形态在正畸治疗前后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经直丝弓矫治技术完成的病例153例,分析患者治疗前后的全口曲面断层片,将前牙按根形态分为正常组、短根组、钝根组、弯根尖组及滴管状根组5组,以Levander和Malmgren的牙根吸收分级法记录每个前牙牙根根吸收程度,将牙根根吸收程度及其改变的频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前牙中异常根形态的发生率为16.92%,以弯根尖与钝根最为常见;根形态异常组与正常组的根吸收均值间在正畸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正畸治疗后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短根组根吸收值最高,其次为滴管状根组;根形态异常组在正畸治疗前后的根吸收发生率均较正常组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异常牙根形态能显著增加牙根吸收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研究正畸关闭陈旧性和非陈旧性磨牙间隙病例的牙根吸收情况,探讨关闭不同缺失时间的下颌第一磨牙缺隙对第二磨牙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25例存在下颌第一磨牙缺隙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第一磨牙缺失时间不同分成2组。将研究病例矫治前后下颌第二磨牙的冠根比作配对t检验,判断其牙根吸收程度。结果:矫治后较矫治前两组均发生牙根吸收,关闭陈旧性磨牙间隙组牙根吸收程度较非陈旧性组大,但二组间差别无显著性。结论:正畸关闭陈旧性磨牙间隙并不会加重磨牙牙根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9例成人牙周病正畸患者采用控制牙周病后进行正畸治疗的综合疗法,取得满意效果.9例患者最小27岁,最大42岁;除1例为男性外,其余均为女性.7例为安氏Ⅰ类错,前牙牙槽骨吸收1/3-2/3,其中2/3吸收2例.除1例用活动矫治器矫治外,其余均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矫治.2例拨牙,1例不改变磨牙咬合关系.矫治前进行全身及局部因素检查,进行牙周治疗,保持牙周卫生.矫治结束后采用可摘式固位器2例,牙套固位1例,可摘式牙周夹板固位1例,及龙鱼线粘接固位5例.2例矫治后为远中关系,7例为中性关系.上下前牙排齐,间隙关闭,恢复正常覆覆盖关系,牙周病得到控制并减轻,牙松动度减轻,牙槽骨吸收停止,容貌改善,效果满意.牙周病患者通过正畸治疗有利于消除病因;牙周病正畸时应严格控制牙周炎,保持口腔卫生.矫治时应施以轻力,矫治前让患者详细了解矫治计划,经患者同意后方可执行.牙周病患者正畸后容易复发,为稳定治疗效果,保持时间应延长.从临床观察看,尼龙鱼线制作的牙周夹板美观、舒适,固定效果稳定,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成人牙周病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量矫治前后牙槽骨的高度,比较其变化,探讨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特点,为成人牙周病的正畸临床提供一定参考。方法:选择成人牙周病患者12例,均拔除4个第一前磨牙,矫治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上下颌中切牙至第一磨牙远中各个牙槽骨的高度。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各牙间牙槽骨高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除上下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增高之外,矫治后较矫治前各牙间牙槽骨的高度均有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人牙周病患者在矫治中定期做牙周检查及牙周治疗,严格控制菌斑。同时严格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和指导,在统一正确的刷牙方法下进行矫治。正畸矫治中遵循细丝轻力的原则,使有垂直骨吸收的牙槽骨高度有所恢复,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矫治采用TOMY0.018固定矫正器,应用直丝弓矫治技术遵循细丝轻力的原则,在同一正畸医师指导下操作完成。  相似文献   

9.
成年牙周病患者矫治前后前牙牙槽骨高度的变化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通过矫治前后前牙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探讨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特点,为成人牙周病的正畸治疗提供一些临床参考。方法选择成人牙周病患者10例,矫治前后拍摄定位片。分别测量上下颌尖牙至尖牙间每个前牙间牙槽骨的高度。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上下颌尖牙至尖牙间每个前牙间牙槽骨的高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后上下颌尖牙至尖牙间每个前牙间牙槽骨的高度均有降低,但统计学无差异。结论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要加强口腔卫生的监督,及时进行牙周治疗,正畸使用轻力可以减少牙槽骨的丧失而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成年牙周病患者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通过测量矫治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探讨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的特点,为成人牙周病的正畸治疗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成人牙周病患者15例,矫治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上下颌中切牙至第一磨牙远中各个牙槽骨的高度.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矫治前后各牙间牙槽骨高度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 除上下前牙间牙槽骨高度增高之外,矫治后较矫治前各牙间牙槽骨的高度均有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成人牙周病患者正畸治疗要加强口腔卫生的监督,定期进行牙周检查及治疗,正畸矫治中使用适宜的力量可以减少牙槽骨高度的丧失,并使有垂直骨吸收的牙槽骨高度有所恢复,达到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嵴上纤维环切联合正畸治疗,观察对切牙病理性移位治疗前、后牙周支持组织临床测量指标的变化,对成人牙周病正畸的疗效进行评估.方法:牙周-正畸联合治疗21例患者唇向散开且两侧病损对称的52颗切牙,随机分为嵴上纤维环切组和非环切组,环切组进行嵴上纤维环切术后正畸治疗,测量牙周病临床指标,前牙区定位摄片观察牙槽骨高度,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SPSS12.0软件包对治疗前、后嵴上纤维环环切组与非环切组患牙的PD、CAL、CEJAC和RL值进行配对t检验,对治疗前、后的SBI、TM计数进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后.2组松动度、出血指数、探诊深度和临床附着丧失及CEJ至牙槽嵴顶距离均降低,表明正畸治疗有助于牙周病临床参数的改善;牙根长度变化不明显,说明正畸压人未造成牙根吸收.与非环切组相比,环切组的CAL、TM的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CEJAC的下降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正畸治疗能令嵴上纤维环切术更有效地增加牙槽骨高度及牙周附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并分析慢性牙周炎患者后牙区种植修复后5年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2013年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行后牙区种植修复的患者120例,共计患牙232颗,其中慢性牙周炎患者67例为牙周炎组,种植修复患牙112颗;牙周健康患者53例为对照组,种植修复患牙120颗。上部结构修复5年后,比较两组种植体的牙周情况及边缘骨吸收情况。在牙周炎组中,比较种植体与相邻天然牙及吸烟与非吸烟患者的边缘骨吸收情况。结果 上部结构修复5年后,牙周炎组和对照组种植体成功率均为100%。牙周炎组种植体牙周探诊深度、牙龈指数及牙菌斑指数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牙周炎组和对照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分别为(0.89 ± 0.68)mm和(0.56 ± 0.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338,P < 0.05);牙周炎组种植体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明显大于相邻天然牙边缘骨吸收量[(0.45 ± 0.3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172,P < 0.05);牙周炎组吸烟患者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1.23 ± 0.75)mm]大于非吸烟患者[(0.62 ± 0.4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763,P < 0.05)。结论 与牙周健康患者相比,慢性牙周炎患者后牙区种植修复后5年的种植体成功率和牙周情况无差异,但边缘骨吸收量明显增加,且吸烟可增加慢性牙周炎患者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上中切牙正畸治疗后根吸收状况,探讨影响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    从大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2名资深医生2007年5月至2009年12月所完成的正畸病例中,随机选择233例(男85例,女148例)。分为成人组90例,平均年龄(21.73 ± 3.68)岁;青少年组143例,平均年龄(13.37 ± 1.81)岁。通过分析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观察上中切牙牙根形态与长度变化,评价上中切牙根吸收状况。结果    233例患者中的13例上中切牙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根吸收,根吸收发生率为5.58%。成人女性拔牙矫治组的上中切牙根吸收程度高于青少年女性拔牙矫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青少年组中,女性拔牙矫治患者的根吸收程度较男性拔牙矫治患者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是否拔牙,其上中切牙根吸收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女性拔牙矫治患者治疗后的上中切牙根吸收发生率较高。正畸根吸收原因复杂,治疗前应详细分析各种根吸收易发因素,以减小正畸根吸收的发生和程度,维持正畸牙齿的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不同牙周状态正畸力作用下IL-23在牙周组织的表达变化,为牙周病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大鼠牙周炎静止期、牙周炎活动期模型,以50克力移动牙周正常组、牙周炎静止期组、牙周炎活动期组的上颌磨牙.分别于牙齿移动的第3和7天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定性定量分析各组IL-23在牙周组织的表达.结果 正常牙周移动组IL-23m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静止期牙齿移动组IL-23mRNA在牙周组织的表达较正常牙周移动组增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较活动期移动组显著减小(P<0.01).牙周炎活动期牙齿移动组IL-23mRNA的表达较其他各组均高,且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 IL-23参与调节牙周炎正畸牙齿移动.牙周炎静止期正畸治疗不会导致IL-23的过度高表达,但要密切控制牙周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炎性牙周组织对正畸牙齿移动中牙周骨组织改建的影响。方法 建立牙周病动物模型,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牙移动组和牙刷炎牙移动组,近中移动大鼠上颌第一磨牙,比较两组大鼠的牙移动距离,并通过HE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既定时间内,牙周炎组牙移动距离大于正常牙移动组;牙周炎牙移动组压力侧破骨现象明显增加,牙周及根尖创伤也更大,张力侧成骨活动减弱并滞后。结论 进行正畸治疗一定要重视局部牙周组织的健康,对牙周炎患者应行彻底的牙周治疗和维护,并适当延长复诊周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标准方丝弓配合高位J钩对正畸治疗中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60例经过标准方丝弓技术治疗的安氏Ⅰ类或Ⅱ类Ⅰ分类伴上颌前突年轻女性患者,其中30例在内收前牙阶段应用高位J钩配合治疗。治疗前后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分别测量2组治疗前后上颌4个切牙的牙根吸收等级,并经计算机进行χ2检验。结果:2组正畸治疗后均有明显的牙根吸收,治疗前后牙根吸收等级比较,2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2组间牙根吸收等级比较,差异也呈显著性(P<0.01),标准方丝弓配合高位J钩组还出现了极重度吸收。结论:标准方丝弓配合高位J钩在正畸治疗中较单纯使用标准方丝弓技术更易产生严重的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17.
The present experimental study addresses the issu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ize of root resorption areas in molars of rats submitted to orthodontic forces of 51 or 75 g and the induction of periodontal disease by placing a cotton ligature around the cervix of the first upper molars for 48 hours. Immediately on removal of the ligature or 48 hs later we put an orthodontic device in place. The device comprised two steel bands. The arms of a helicoidal spring that exerted force towards palatine passed through the palatine tubes welded to the bands. The number of odontoclasts and the percentage of root resorption areas were determined histomorphometrically on bucco-palatine sections obtained at the level of the central roots. The data showed an increase in root resorption areas when the orthodontic forces were applied to molars of rats following the induction of periodontitis. The magnitude of the force was proportional to the size of the resorption areas and to the number of odontoclasts. Both these end-points exhibited smaller values when the forces were applied once the inflammatory reaction had subsided.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the risk of development of root resorption areas in patients with periodontal disease submitted to orthodontic treatment would be lower if lighter forces were applied and treatment were delayed until the inflammatory signs have subsided.  相似文献   

18.
牙周再生性手术能够使牙周炎患者的垂直型骨缺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正畸患者在牙周手术后炎症得到控制,正畸牙齿的移动也相对安全。牙周再生性手术后,可通过早期牙齿移动,使牙根在不牺牲安全性的情况下尽早进入移植部位,手术过程中使用的骨替代物或屏障膜等移植材料可能会阻碍牙齿移动,但是另一方面也会降低牙根吸收发生的概率。牙周再生性手术联合正畸治疗垂直型骨缺损能否维持长期较好的临床效果,受到牙周维护频率、正畸加力频率及大小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术后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正畸治疗中影响牙根吸收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青少年错[牙合]畸形患者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已完成正畸固定矫治的青少年患者78例.在其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对4个上切牙进行根尖形态的分析,以获得正畸矫治后牙根吸收的定性数据。在对受试者按年龄、性别、牙位、牙龄、拔牙与否及疗程分组后,利用SPSS1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非参数检验分析。结果:所有正畸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牙根吸收,根尖形态分析显示:①牙龄ⅣA期患者比ⅢC期的患者存在更严重的牙根吸收(P〈0.01),但按年龄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②拔牙组比不拔牙组有更加严重的牙根吸收(P〈0.01);③疗程越长,牙根吸收也越明显(P〈0.05);④牙根吸收的严重程度与性别及上切牙牙位之间无相关性。结论:在第二恒磨牙完全建验前(ⅣA期前)进行正畸治疗、不拔牙矫治、缩短矫治疗程,均可以减少正畸治疗中的牙根吸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