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6.
7.
吴又可<温疫论>治疫强调逐邪,认为"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主张"急证急攻","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并明确指出攻下法"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凡下不以数计,有是证则投是药".若应下失下,"或投缓剂",可致毙命当然,治疗疫病乃至杂病,不能只靠攻下一法、大黄一药,但吴氏对下法的论述仍有重要意义,于当今抗击"非典"工作中亦可借鉴. 相似文献
9.
10.
徐士伟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4):432-432
温下之法,常用于寒积便秘,所谓寒者热之,实则泻之,然临证之时,只要辨证得法,药中病机,大可不必拘疑于便秘之证,却常获奇效,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临床施治的八法中 ,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下剂中包括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等几个方面。实践证明 ,通腑攻下 ,在临床运用上已遍及六淫七情、脏腑致病的各个方面。以西医的病名来看 ,则可列举出急性热病 ,以及急腹症一百多种 ,这些急性热病与急腹症 ,大多采取攻逐邪热的寒下法运用于临床 ,其中润下、逐水两法则偶尔运用 ,而温下法临床采用的机会不多。兹就本人对温下法谈点体会和认识。使用温下的病机 ,主要在于脾虚寒积 ,因而出现脐下硬结、大便不通、腹痛或胀、四肢不温、脉象沉迟 ,或阴寒内结引起腹胀水肿、大便不畅等症。而治…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患者彭某,男,48岁,农民。1988年7月22日前来就诊。患口舌干燥,脘腹胀满,夜间尤甚,已历4月余。伴神疲纳差,形体瘦削,大便溏薄,小便自利。脉沉细数,舌质淡、苔白腻。鉴于患者口干舌燥、脘腹胀满的主证,时又值暑热之令,故诊断为内热伤阴。法拟清热养阴,兼补中气。药选生石膏30克,芦根6克,黄连9克,石斛12克,麦冬10克,沙参15克,玉竹9克,党参10克,黄芪12克,甘草4克。水煎服,每日1剂。 相似文献
16.
17.
慢性肺炎由于正虚邪恋,缠绵不愈,严重地威胁小儿的健康及生命,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尚缺中“的”之法,笔者秉本病成因之特点,举成功之验案,浅谈临证之一得。 相似文献
18.
19.
温下法治疗急性寒积腹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温下法治疗40例寒积腹痛,有效率为95%。所用方药以大黄附子汤合四逆散加味。笔者体会对于寒性腹痛或寒积腹痛,医者当大胆使用温散或温下之法,不可拘于“炎症”之说,妄投清热解毒之品而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20.
温下法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6例德化县中医院(362500)曾进德,宋建华我们自1985年~1991年采用以温下法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6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6例中男28例,女8例;10岁以下2例,11~20岁12例,21~4...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