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凡脏腑间有寒冷积滞之证,在寒邪非温不化,实积非下不去的情况下,必用温下法。患者吴××,男,30岁。打渔为业,近因冷餐之后不到半日,时感心腹胀痛,痛如锥刺,按则加剧,呼吸急促,西医诊为“急性肠梗阻”。患者因惧怕手术,邀余诊视。见患者色青,舌淡苔厚,脉沉实有力。据其职业和症状,认为属于寒积之证,投以三物备急(丸)汤(巴豆10克,大黄30克,干姜15克)。两小时之后,患者泻物之多,出乎预料,随之病情大为好转,后经调理而愈。柯韵伯云:“备急丸治寒结在肠胃,以攻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中对下法的应用是极为重视的。本文从理论原则上予以论述,使温病下法在应用上扫除不必要的顾虑,从而提高疗效,有益于医学的探讨。温病是在一定的季节,由一定的温热病邪而引起的急性外感热性病的总称。有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冬温和湿温之分。温病发展转变一般经过卫→气→营→血四个不同病理阶段。在气分阶段温热病邪与正气急骤相争,邪气里盛但正气未衰,因此  相似文献   

3.
温下法是祖国医学泻下法中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上也广为应用,只要运用恰当,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法主要用于里寒实证,当脏腑间有寒冷积聚之邪,寒邪在非温不散,实邪非下不去的情况下,才能使用。并应根据病情出现的各种见证,配合甘温益气,养血生津  相似文献   

4.
中风患者大便秘结不通者十有八九,作者根据中风病机,结合临床实践和中医辨证,将下法运用于中风症各期出现的便秘,对缩短病程、提高疗效、促进肢体功能的康复,确为有效。  相似文献   

5.
<正> 下法之于湿温,叶天士认为不可以气(湿温)血(伤寒)之分,就不可下也.而后世却有"湿温禁下"之说.仁智互见,使初学者莫知所以.笔者通过反复钻研,试就湿温下法作一初探.谫陋之处,冀望指正.  相似文献   

6.
温下法治疗五更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更泻,又名晨泻、肾泻。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肠炎、过敏性肠炎、肠结核等病。《景岳全书》曰:“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独盛,故于子丑五更之后,当阳气未复,阴气盛极之时,即  相似文献   

7.
吴又可<温疫论>治疫强调逐邪,认为"客邪贵乎早逐","邪不去则病不愈",主张"急证急攻","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并明确指出攻下法"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凡下不以数计,有是证则投是药".若应下失下,"或投缓剂",可致毙命当然,治疗疫病乃至杂病,不能只靠攻下一法、大黄一药,但吴氏对下法的论述仍有重要意义,于当今抗击"非典"工作中亦可借鉴.  相似文献   

8.
9.
<正>读贵刊1984年第3期临床报道“下法治疗内科急症案例并体会·乙型脑炎例”后,颇受启发,获益非浅。“乙脑”,属中医“暑温”范畴,由于暑邪极易耗气伤津,特别是小儿很易出现津气欲脱之危候,所以历代医家都推崇张凤逵“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终  相似文献   

10.
温下之法,常用于寒积便秘,所谓寒者热之,实则泻之,然临证之时,只要辨证得法,药中病机,大可不必拘疑于便秘之证,却常获奇效,兹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中医临床施治的八法中 ,下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下剂中包括寒下、温下、润下、逐水等几个方面。实践证明 ,通腑攻下 ,在临床运用上已遍及六淫七情、脏腑致病的各个方面。以西医的病名来看 ,则可列举出急性热病 ,以及急腹症一百多种 ,这些急性热病与急腹症 ,大多采取攻逐邪热的寒下法运用于临床 ,其中润下、逐水两法则偶尔运用 ,而温下法临床采用的机会不多。兹就本人对温下法谈点体会和认识。使用温下的病机 ,主要在于脾虚寒积 ,因而出现脐下硬结、大便不通、腹痛或胀、四肢不温、脉象沉迟 ,或阴寒内结引起腹胀水肿、大便不畅等症。而治…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给出几类具有退化核的第二类Vloterra型积分方程的精确解。利用这些结果,又给出几类可积的高阶线笥和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及其求解公式,并指出许多著名的微分方程都是本文结果的特例。  相似文献   

13.
刘某某,男,56岁。于1990年2月9日初诊。自述两个月前因着凉后始发下腹近阴部疼痛,尿频,未予治疗。继而疼痛益甚,排尿困难,曾用消炎药治疗,痛不解,无腰痛及血尿,但感畏寒,四肢欠温,目眩,口泛清水,夜寐不安,痛不欲生,小腹无包块,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细,查尿常规有白细胞及红细胞,腹平片证实为膀胱结石;辩证为石淋、当属肝阳不足,寒凝而致。拟温肝阳法以排石:吴萸12克小茴10克  相似文献   

14.
<正> 明末著名医家吴又可所著《温疫论》是温病学的重要文献。该书不仅在温疫的病因、病机、流行等方面有卓越的见解,而且对温热病的诊断、治疗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所论治法中,下法不但占篇幅最多,而且所论的深、广度也远远超过其它诸法。吴氏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对下法的作用机理、应用范围、具体方药运用等作了深入的阐述,并有重大的发展,对后世治疗温热病甚至某些杂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患者彭某,男,48岁,农民。1988年7月22日前来就诊。患口舌干燥,脘腹胀满,夜间尤甚,已历4月余。伴神疲纳差,形体瘦削,大便溏薄,小便自利。脉沉细数,舌质淡、苔白腻。鉴于患者口干舌燥、脘腹胀满的主证,时又值暑热之令,故诊断为内热伤阴。法拟清热养阴,兼补中气。药选生石膏30克,芦根6克,黄连9克,石斛12克,麦冬10克,沙参15克,玉竹9克,党参10克,黄芪12克,甘草4克。水煎服,每日1剂。  相似文献   

16.
对《温疫论》用下法禁忌作了探析,即阴虚者不可下;假象者不可下;腑实未成者不可下;下后变证者不可下;年老体弱者慎用下。  相似文献   

17.
慢性肺炎由于正虚邪恋,缠绵不愈,严重地威胁小儿的健康及生命,对于本病的治疗,目前尚缺中“的”之法,笔者秉本病成因之特点,举成功之验案,浅谈临证之一得。  相似文献   

18.
下法是用具有泻下或润下作用的药物使患者发生泻下而达到治疗里热证目的一种方法,它既是一种对人体的保护作用,又是一种治疗措施。下法的应用始于《内经》,后为汉代医家张仲景广泛应用。其后,历代不断发展、完善。有著名的寒下方剂三承气汤,指出了寒下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又将寒下法与化瘀、清热法配合应用;还将寒下法与补法合用,治里实兼阴亏者等。  相似文献   

19.
温下法治疗急性寒积腹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元 《江西中医药》1994,25(2):19-20
以温下法治疗40例寒积腹痛,有效率为95%。所用方药以大黄附子汤合四逆散加味。笔者体会对于寒性腹痛或寒积腹痛,医者当大胆使用温散或温下之法,不可拘于“炎症”之说,妄投清热解毒之品而贻误病情。  相似文献   

20.
温下法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6例德化县中医院(362500)曾进德,宋建华我们自1985年~1991年采用以温下法为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36例,疗效满意,介绍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36例中男28例,女8例;10岁以下2例,11~20岁12例,2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