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加速新生血管形成,作为多功能细胞因子与其受体的相互作用在血管形成的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T-1及FLK-1mRNA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中的表达,并探讨其表达的时间与部位的相互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病理教研室。材料:实验于2001-06/2002-04在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病理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SD大鼠1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0只,假手术组10只,脑缺血组110只。脑缺血组又随机分为0,1,2,3,6,24,48h,1,2,3,4周共11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方法:应用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加缺氧诱导的方法,建立SD大鼠永久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假手术组不进行动脉结扎和缺氧处理,其余步骤同脑缺血组。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在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应用原位杂交技术。同时观察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形成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基因在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②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形成情况。结果:1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缺血3,6,24,48h时缺血周边区高于缺血中心区[(31.13&;#177;2.21)个/视野,(13.32&;#177;1.31)个/视野;(43.11&;#177;2.43)个/视野,(19.40&;#177;3.22)个/视野;(85.41&;#177;2.75)个/视野,(47.63&;#177;2.45)个/视野;(98.66&;#177;1.76)个/视野,(57.32&;#177;3.35)个/视野,(P〈0.05)]。48h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逐渐下降,至2周恢复到对照水平。②不同时间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FLK-1mRNA的表达:缺血3,6,24,48h时缺血周边区高于缺血中心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及FLK-1mRNA表达在3周时达对照水平(P〈0.05)。②血管形成平均数:48h,1周时缺血周边区高于缺血中心区[(47.2&;#177;2.11)个/视野,(29.4&;#177;2.37)个/视野;(199.2&;#177;3.45)个/视野,(76.6&;#177;4.62)个/视野,(P〈0.05)]。结论:急性局灶性脑缺血早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及FLK-1mRNA在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均有表达,在缺氧情况下,脑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受体的表达明显增强,表达具有时空特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LT-1、FLK-1mRNA在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ER)对44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PHG动态变化过程中病变部位的VEGF、FLT-1及FLK-1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轻度胃病组VEGF、FLT-1、FLK-1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2.28±0.33)、(0.59±0.17)和(0.56±0.14),与无胃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重度胃病组VEGF、FLT-1、FLK-1mRNA分别为(3.48±1.02)、(0.68±0.20)和(0.71±0.18),与轻度胃病组、无胃病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 VEGF及其受体FLT-1、FLK-1过度表达是胃病胃黏膜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和VEGF-mRNA在局灶脑缺血不同时间和不同部位的表达和变化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方法:SD大鼠48只。根据缺血时间和再灌时间分为9组,采用线栓并环扎的方法建立局灶脑缺血再灌模型,采用单片脑组织四氮唑(TTC)染色定位的方法确定中心区和边缘区。LSAB法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缺血中心区和边缘区VEGF,bFGF免疫阳性表达。RT-PCR法检测VEGF-mRNA动态变化。结果:在缺血3~6h,缺血中心区与边缘区VEGF,bFGF免疫阳性反应同时达高峰。单纯缺血组6h中心区和边缘区VEGF-mRNA转录水平达高峰,分别为0.86±0.07,1.00±0.11,24h基本降至正常水平。而假手术组和24h组中心区分别为0.20±0.04,0.22±0.04。缺血再灌组6h中心区和边缘区也在6h达高峰,分别为0.60±0.02,0.62±0.07,24h基本降至正常水平。假手术组和24h组中心区分别为0.20±0.037,0.31±0.04。结论:VEGF,bFGF早期的高表达在缺血损伤中起重要的作用,可能与神经细胞和内皮细胞的自身保护作用有关,VEGF,bFGF有相互促进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三七通舒胶囊(主要成分是三七,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940316)对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后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2/2004-04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试验中心完成。采用Koizumi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88只大鼠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8只);缺血再灌注组,缺血2 h后进行再灌注,依照再灌注后取样时间点的不同分为1,3.7,10,15 d共5组(每组 8只);三七通舒胶囊药物干预组,缺血2 h再灌注后2 h即开始给药, 依照再灌注后取样时间点的不同亦分为1,3,7,10,15 d共5组(每组8 只)。各时相点取材,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并进行脑含水量测定;免疫组化观察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变化,并使用多媒体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利用草酸-焦锑酸钾电镜细胞化学技术观察缺血脑组织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脑缺血再灌注组与药物干预组脑水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以缺血再灌注7 d为例,缺血再灌注组、药物干预组、假手术组分别为 (70.79±2.44)%,(68.11±2.78)%,(65.76±2.57)%,P<0.05]。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仅见少量VEGF表达,而层粘连蛋白表达较多[VEGF为 (18.37±4.86)个/高倍视野,层粘连蛋白为(62.76±5.99)个/高倍视野]。缺血再灌注组中,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梗死灶周边区VEGF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再灌注1,3,10 d分别为(35.34±6.64),(56.96±5.86), (113.86±9.05)个/高倍视野],而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呈先减弱后逐渐增强的趋势[再灌注1,3,10 d分别为(30.86±4.94),(56.74±4.16),(88.36 ±3.03)个/高倍视野]。药物干预组中,随给药持续时间的延长,二者表达趋势同缺血再灌注组,且三七通舒胶囊药物干预组大鼠其VEGF、层粘连蛋白的表达较缺血再灌注组更强。结论:三七通舒胶囊可能减少缺血再灌注后脑含水量并增强VEGF及层粘连蛋白的表达,减轻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从而起到了一定的神经保护及促进神经组织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鼻腔给予外源性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对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梗死体积及凋亡抑制基因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5在中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进行,取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①正常组(n=5):不干预。②假手术组(n=5):只分离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不插入尼龙线。③缺血组(n=30):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持续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缺血后0.5h经鼻腔给予生理盐水5μL,间隔2min后再次给药,共10次50μL。缺血后24,48,72,96,120h,7d麻醉状态下处死动物。④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n=30):造模同模型组,缺血后0.5h经鼻腔滴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50μL,给药方法和处死时间同模型组。计算各组不同时间点脑梗死灶体积、Bcl-2阳性细胞数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结果:经补充后7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灶体积:缺血组24,72h最大,120h变小,7d更小犤(283.72±40.58),(288.74±42.03),(141.97±28.34),(101.28±19.42)mm3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以上各个时间点均小于缺血组犤(202±32.66),(200.83±36.80),(98.97±32.76),(78.92±23.24)mm3,P<0.01犦。②Bcl-2阳性细胞数:正常组及假手术组未见,缺血组24h少量出现,72h达高峰,120h减少,7d更少犤(9±3),(28±3),(17±2),(3±3)个/视野犦,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组以上各个时间点均多于缺血组犤(22±3),(37±6),(26±4),(8±3)个/视野,P<0.01犦。结论:脑缺血后经鼻腔给予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能减少模型大鼠脑梗死灶体积,上调Bcl-2蛋白表达,抑制细胞凋亡,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当归注射液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E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及当归注射液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损伤组和当归治疗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观察VEGF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显示缺血损伤组和当归治疗组大鼠VEGF蛋白表达均在24 h达到高峰后减弱;RT-PCR显示缺血损伤组VEGF mRNA在3 h开始表达增强,6 h达到高峰,后很快降低,至第7天恢复到基线水平;当归治疗组VEGF mRNA在3 d达到高峰后缓慢降低,至第7天仍有大量表达,且各时间点VEGF的表达比缺血损伤组明显增加.结论当归可促进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VEGF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背景:大鼠脑缺血后植入脂肪源性神经干细胞可一定程度上恢复神经功能,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探讨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后,对缺血性脑损伤人鼠血管新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12/2008-07d在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及形态实验室完成.材料:脂肪组织来源于北京通州区第二医院收治的去除腹部多余脂肪的健康女性.健康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模型对照组20只、细胞移植组20只.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人脂肪组织来源的基质细胞,胰酶消化后取第5代细胞向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移植前行BrdU标记,细胞浓度调整为4×109L-1.模型对照组、细胞移植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缺血2 h冉灌注模型,造模1 d后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入0.5 mL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悬液,模型对照组同法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缺血区脑组织微血管密度,利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缺血区脑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1周时缺血区皮质即可见大量的微血管增生,2周时微血管密度达高峰.第4,12周时有所下降,但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细胞移植组缺血区脑组织微血管密度均显著高于模型对照组(t=4.859,P<0.05).脑缺血再灌注1,2周时,缺血区脑组织中可见大量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阳性细胞,阳性信号主要分布于皮质及血管周围的神经细胞;第4,12周时模型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阳性信号减弱,而细胞移植组阳性信号仍呈较强表达(t=5.894,P<0.01).结论:人脂肪组织来源的神经干细胞可能通过促进微血管增生、提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来加快缺血区血运修复,从向改善脑缺血人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丰富环境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后梗死灶周围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影响。方法:采用开颅电凝法制作SD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模型,术后第24小时随机分为丰富环境(EE)组和标准环境(SE)组。以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Flt-1及Flk-1的表达。结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缺血区神经元变性、坏死,Flt-1和Flk-1在缺血周边区表达明显增加,经丰富环境干预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大量增加。结论:丰富环境可促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上调,进而促进微血管新生,有利于脑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缺氧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19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诱导作用,以及金雀异黄素对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2/12在南京医科大学生理学实验室完成。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缺氧(体积分数为0.05的CO2/体积分数为0.95的N2)2,12,24,36h后,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该区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细胞用50,100,200μmol/L金雀异黄素和50μmol/LPD98059预处理后缺氧2和24h,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19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检测细胞培养液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表达。结果:①缺氧2,12,24,36h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19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是正常组的2.6,3.1,8.4,2.9倍(P<0.05,n=8)。②缺氧2h:50,100,200μmol/L金雀异黄素和50μmol/LPD98059可以抑制缺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51.1%,71.6%,79.7%和55%(P=0.01,n=10),蛋白表达分别为(97.00±12.79),(58.85±20.21),(37.93±14.41),(57.83±9.66)ng/L。③缺氧24h:50,100,200μmol/L金雀异黄素和50μmol/LPD98059可以抑制缺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55.0%,78.7%,90.7%和67.2%(P=0.000,n=10),蛋白表达分别为(189.60±20.20),(117.70±21.97),(49.7±13.17),(86.33±12.47)ng/L。结论:缺氧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诱导呈时间依赖性;金雀异黄素可以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抑制缺氧诱导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19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上调。金雀异黄素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也呈浓度依赖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氧培养条件下小鼠胎肝间质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方法实验于2004-08/12在暨南大学医学院血液病研究所完成.取孕14.5 d小鼠胚胎肝细胞进行贴壁培养及传代.生长至次融合状态的第5代细胞分别在体积分数0.95氮气和体积分数0 05二氧化碳混合气和常规条件下培养.在低氧和常氧培养后2,8,16,32 h应用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低氧培养2 h时聚合酶链反应产物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β-肌动蛋白信号比明显高于常氧培养[(9.83±3.41)%,(5.47±2.78)%,F=12.33,P<0.01];低氧培养8 h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水平达到高峰,为常氧培养的6.17倍;16 h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水平开始下降;32 h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水平进一步下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β-肌动蛋白信号比明显高于常氧培养组[(18.95±6 23)%,F=22.76,P<0.01].低氧培养4 h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蛋白已显著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β-肌动蛋白信号比明显高于常氧培养组[(8.38±3.24)%,F=10.87,P<0.01];16 h时达到高峰水平,β-肌动;32 h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下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β-肌动蛋白信号比仍明显高于常氧培养组[(17.27±6 35)%,F=19.38,P<0.01].结论低氧可诱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小鼠胎肝间质细胞中表达,提示低氧预处理间质细胞在组织缺血损伤如心肌缺血等疾病可能产生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巴曲酶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理想药物之一,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因此对其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保护作用进行深入认识很有必要.目的探讨巴曲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及PAF受体基因(PAF-RmRNA)表达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地点和对象实验于2004-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科研中心完成.选择40只健康Wistar雄性大鼠,体质量200~250 g,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Ⅰ组假手术组;Ⅱ组为生理盐水组Ⅱa为缺血6h再灌注6 h组,Ⅱb为缺血6 h组;Ⅲ组为巴曲酶组Ⅲa为缺血6 h再灌注6 h组,Ⅲb为缺血6 h组.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及再通模型.应用RT-PCR技术检测MCAO及再通后缺血半暗带皮质PAF受体基因表达,同时用ELISA检测对应血浆PAF值.主要观察指标不同时间点各组缺血半暗带皮质PAF mRNA表达及血浆PAF值.结果生理盐水组中再灌组及缺血组PAF值均明显升高,Ⅱa,Ⅱb分别为(1 480±249)和(1 052±199)ng/L,而PAF-RmRNA表达降低,分别为0.44±0.06和0.48±0.05,分别与对应假手术组比较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巴曲酶组中再灌注及缺血组PAF值均降低,为(848±80)和(743±105)ng/L,PAF-RmRNA表达增强(0.63±0.08和0.67±0.06),与对应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巴曲酶可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中PAF水平,并且可能对脑缺血再灌注缺血半暗带皮质组织PAF-RmRNA表达有影响,以期为预防性干预提供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2.
背景VEGF基因可促进脑缺血边缘区的血管生长,哪种导入途径的表达效果更理想值得探讨.目的探讨脑池内及静脉导入rAAV-VEGF165基因对大鼠脑缺血边缘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为VEGF基因治疗脑缺血提供实验依据.设计析因设计.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深圳市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SPF级.干预措施用线栓加环扎法建立SD大鼠持续性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脑脊液导入组、静脉导入组、梗死组和假手术组,治疗组于术后24 h内将rAAV-VEGF165基因通过小脑延髓池或静脉内导入.各组分别取6只大鼠于术后7 d和14 d断头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VEGF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不同时间脑组织VEGF阳性细胞密度.结果最终进入统计分析的大鼠保持为4组,每组12只,无缺失值.各组脑缺血边缘区VEGF阳性细胞密度(个/高倍视野,×400)分别为7 d组脑脊液导人组74.90±2.33、静脉导人组36.27±2.61、梗死组24.27±1.69和假手术组5.65±0.47(P<0.05);14 d组脑脊液导入组95.03±1.55、静脉导人组69.17±4.29、单纯梗死组29.95±1.05和假手术组7.30±0.76(P<0.05).结论在rAAV为载体介导下,VEGF165基因可以通过脑池内及静脉内导人转染到大鼠缺血脑组织中并表达VEGF,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保护神经细胞,治疗脑缺血.  相似文献   

13.
背景:缺血性脑损伤后,如何减少神经细胞的死亡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脑缺血预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再次缺血导致的缺血性脑损伤。阿魏酸钠亦被证实能减少脑缺血后的神经元凋亡的发生。而阿魏酸钠是否能增强脑缺血预处理的神经保护作用?目的:探讨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江西医学院生理教研室,江西医学院泌尿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1-05/2002-04在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雄性Wistar大鼠85只,体质量250~300g。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四组:①非缺血对照组(10只):仅结扎双侧椎动脉而不夹闭双侧颈总动脉。②缺血对照组(25只):结扎双侧椎动脉48h,夹闭颈总动脉10min。③缺血预处理组(25只):结扎双侧椎动脉48h,夹闭颈总动脉2min后24h再次夹闭颈总动脉10min。④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组(25只):缺血预处理后,再次夹闭颈总动脉前30min,尾静脉注射阿魏酸钠(200mg/kg)。非缺血对照组分为再灌注后2,7d二个亚组(各5只);缺血对照组、缺血预处理组及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组又分为再灌注后6,12,24h,2,7d五个亚组(各5只)。各组在相应时点将大鼠断头取脑,于视交叉后2.2mm切取冠状脑片,观察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在脑缺血再灌注时对皮层和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及凋亡细胞数的影响。主要观察指标:皮层和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及凋亡细胞数。结果:实验大鼠8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脑皮层及海马CA1神经元计数:缺血7d时,缺血预处理组和阿魏酸钠 缺血预处理组高于缺血对照组(268±8.5,244±12.5,135±5.6,P<0.01)。②大脑皮层及海马CA1区TUNEL阳性细胞计数:阿魏酸钠 缺血预处理组低于缺血预处理组和缺血对照组(12h:1.2±0.8,15.5±2.1,39.8±3.9;24h:1.8±1.6,39.3±11.8,191.3±19.1;2d:2.8±1.2,68.3±13.6,328.4±24.0,P<0.01);缺血预处理组低于缺血对照组(P<0.01)。结论:缺血预处理可减少缺血区神经元凋亡细胞数,阿魏酸钠联合缺血预处理可以进一步加强此效应,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缺血的实验研究中,由于使用全身麻醉药物,有可能诱导脑温改变,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目的研究常温状态下,国产银杏叶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组织抗氧化酶、脂质过氧化物及脑缺血组织含水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完成.取24只Wistar大鼠,体质量为250~300 g,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脑缺血对照组(n=8)、脑缺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n=8),对照组及治疗组参考Nagasawa方法,制备正常脑温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2 h动物模型,进行对照研究.干预实验大鼠的脑温用颞肌温度反映,将测温探头包埋入大鼠左侧颞肌深部贴近骨外膜,用半导体氧化物温度传感器连续监测.用60 W白炽灯头部加温和自动双控颅脑降温仪调节脑温,使脑温维持在常温(36.5~37℃)水平.按设计方案制备正常脑温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大鼠在手术前12,8,4 h和脑缺血及再灌注即刻,分别腹腔内注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每次3 mL,共5次.脑缺血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相同次数和剂量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脑缺血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还原型谷胱甘肽、丙二醛含量及脑缺血组织含水量.结果脑缺血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分别为(73.35±12.86)NU/mg,(167.37±54.34)μkat/g,(196.84±22.75)μg/g,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的(96.02±16.83)NU/mg,(338.57±84.02)μkat/g,(337.51±34.89)μg/g(P<0.01或P<0.05);脑缺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分别为(87.24±15.03)NU/mg,(316.56±93.52)μkat/g,(263.16±28.54)μg/g,明显高于脑缺血对照组(P<0.01或P<0.05).脑缺血对照组丙二醛水平为(308.34±26.81)nmol/g,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的(101.46±10.97)nmol/g(P<0.01);脑缺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丙二醛水平为(125.86±13.90)nmol/g,明显低于脑缺血对照组(P<0.01).脑缺血对照组脑缺血组织含水量为(80.45±0.44)%,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的(78.20±0.25)%(P<0.01);脑缺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脑缺血组织含水量为(79.63±0.46)%,明显低于脑缺血对照组(P<0.05).结论正常脑温状态下,国产银杏叶提取物能抑制脑缺血时自由基的过多产生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破坏,保护脑缺血组织.  相似文献   

15.
背景:近年来亚低温对脑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以及亚低温治疗对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已越来越引起重视。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大鼠脑缺血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再灌注损伤的脑保护机制。设计:以动物为观察对象的随机对照试验。单位:湖北省人民医院。材料:实验于2004-10/2005-02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实验中心进行,选取健康清洁级SD大鼠50只。方法:将SD大鼠50只,先随机选取10只分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每组5只;余下的40只随机分为常温脑缺血组和亚低温脑缺血组,每组20只。除正常组5只外,其余大鼠均采用Longa改良线拴法建立可逆的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假手术组及常温组置于20℃室温,肛温稳定在37℃左右;亚低温组将大鼠置于4℃环境中,全身采用亚低温方法,控制大鼠肛温在(33.0±1.0)℃,缺血结束后立即自然复温,脑缺血3h后开始再灌注过程。所有造模大鼠均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0分为无神经缺损症状;1分为不能伸展对侧前爪;2分为行走时向偏瘫侧转圈;3分为向偏瘫侧倾倒;4分为不能自发行走,意识丧失)。主要观察指标:观察缺血脑组织大鼠的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的表达,脑梗死灶体积百分比和神经功能评分。结果:实验过程中有15只大鼠因颅内出血、麻醉意外、神经功能缺失评分不满足要求而被剔除,随机补充15只造模成功大鼠,进入结果分析大鼠保持50只大鼠。①肿瘤坏死因子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54±1.24,3.71±1.50)个/视野;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31.94±7.23,69.20±9.43)个/视野,F=179.16,P<0.001。②白细胞介素-1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数: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20±1.34,3.89±2.08)个/视野;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28.95±4.97,55.79±7.93)个/视野,F=174.95,P<0.001。③梗死灶体积百分比: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21.06±2.42)%,(30.32±2.71),F=374.87,P<0.001。④神经功能评分:亚低温脑缺血组明显比常温脑缺血组低(1.35±0.27)%,(2.04±0.34)%,F=117.17,P<0.001。结论:①亚低温脑缺血组大鼠脑梗死灶体积较常温脑缺血组明显缩小,提示亚低温对缺血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②正常组和假手术组仅见少许肿瘤坏死因子和白细胞介素1阳性表达,而缺血后再灌注24h脑缺血区即有较多阳性细胞表达,提示脑缺血启动了炎性细胞因子表达,诱发炎症级联反应,从而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因此对炎症级联反应的抑制是发挥脑保护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以其在凋亡机制中的作用为主,部分细胞凋亡是由于细胞增殖周期的异常调控所致. 目的研究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周期蛋白 D1( cyclin D1)和周期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 4( cyclin dependent kinase,CDK4)基因表达及其与神经细胞凋亡的关系. 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 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 SD大鼠 36只,体质量 230~ 27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将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 4只和实验组 32只,实验组再进一步分为缺血 1.5 h再灌注 2, 6, 12 h, 1, 2, 3, 7和 14 d亚组,每组 4只. 方法全部实验均由本文作者完成.具体方法应用线栓法经左侧颈外-内动脉插线建立 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变化,原位杂交技术检测 cyclin D1 mRNA和 CDK4 mRNA的表达. 结果脑缺血再灌注 2 h脑组织即开始出现凋亡神经细胞,并于 1 d和 2 d分别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达高峰(分别为 72.80± 4.66和 96.75 ± 4.37).神经细胞 cyclin D1 mRNA和 CDK4 mRNA的表达分别于再灌注 2 h和 6 h开始逐渐增强,并于 12 h和 1 d分别在皮质区和纹状体区达高峰(皮质区分别为 94.50± 2.75和 85.75± 3.73,纹状体区分别为 88.25± 5.06和 89.80± 2.93),至再灌注 14 d降至假手术组水平. cyclin D1 mRNA和 CDK4 mRNA的表达与凋亡细胞的区域基本相同. 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区较纹状体区对缺血更为敏感, cyclin D1 mRNA和 CDK4 mRNA表达可能是诱导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背景肌苷参与机体多方面的代谢过程,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其机制还没有彻底阐明.目的研究肌苷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肌苷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青岛大学医学院脑血管病研究所和山东省脑血管病防治重点实验室完成.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体质量230~270 g,清洁级,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干预措施成年健康雌性SD大鼠68只,应用线栓法建立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治疗组32只和对照组32只,每组再随机分为缺血1.5 h再灌流2,6,12,24 h,2,3,7,14 d组(n=4),另外4只作假手术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脑缺血再灌流后脑组织VEGF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脑组织未见VEGF阳性表达.对照组在皮层区和纹状体区VEGF在脑缺血再灌注2 h开始表达,12 h达高峰,持续24 h,随即迅速降低.VEGF阳性细胞主要位于Ⅱ,Ⅲ,Ⅳ层神经元和血管内皮细胞,尤其神经细胞核周细胞浆和树突染色最深.肌苷治疗组VEGF表达于缺血再灌注2 h~2 d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78~22.62,P<0.01).结论肌苷可上调脑缺血再灌注后VEGF的表达,可能是其缺血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背景:反复非致死性短暂脑缺血导致神经元累积性损害和血管性痴呆,确切的损害型式和机制至今不甚明了。丘脑是学习记忆的重要结构,同时亦为脑缺血选择性易损区,但目前研究报道较少。目的:探讨反复性脑缺血丘脑神经元的病理损害及其发生机制。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对象:实验于1999-03/1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动物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单次脑缺血组、反复脑缺血组、MK-801治疗组和生理盐水组。方法:采用改良Pulsinelli4-血管闭塞法,分别建立大鼠单次缺血15min和以1h为间隔反复缺血3×5min的全脑缺血动物模型,并再灌注5h、2d、4d。假手术组不灼烧椎动脉,不夹闭颈总动脉。应用45Ca放射自显影及光镜对比观察单次性脑缺血和反复性脑缺血及NMDA受体拮抗剂KM-801治疗后丘脑钙积聚和神经元损害的病理改变。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大鼠丘脑钙积聚与神经元损害的分布和程度。结果:假手术组丘脑无异常钙积聚和神经元损害。缺血再灌注5h,反复缺血组丘脑轻度异常钙积聚,神经元损害亦相对重于单次缺血组(0.98±0.19,0.60±0.14,P>0.05)。缺血再灌注2d,丘脑明显异常钙积聚与神经元损害,钙积聚程度与神经元损害记分反复缺血组显著重于单次缺血组(1.62±0.31,0.88±0.21,P<0.01)。缺血再灌注4d,丘脑异常钙积聚和缺血性损害进一步增强,以反复缺血组最为显著(1.80±0.21,1.02±0.23,P<0.01),尤其丘脑腹侧呈现显著异常钙积聚与累积性损害。MK-801明显减轻丘脑异常钙积聚与神经元损害,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具有显著的神经元保护作用(1.80±0.15,0.20±0.12,P<0.01)。结论:反复非致死短暂脑缺血导致丘脑腹侧神经元显著累积性损害,兴奋性氨基酸及Ca2 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渗盐水( hypertonic saline, HS)对大鼠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生理盐水( NS)组,10%高渗盐水(10%HS)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采用线栓法复制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脑缺血模型,缺血2 h后实施再灌注24 h, NS组和10%HS组按0.3 mL/h经尾静脉分别匀速泵入NS和10%HS治疗24 h。然后采用免疫荧光法、 RT-PCR、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脑缺血灶周围Notch1及Notch受体的胞内片段NICD的表达。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用LSD法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免疫荧光表明与假手术组比较,脑缺组和NS组缺血灶周围小胶质细胞Notch1与NICD的表达明显增加;10%HS组与脑缺血组及NS组比较,缺血灶周围小胶质细胞Notch1与NICD的表达明显减少。 RT-PCR表明脑缺血组及NS组与对照组比较, Notch1 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对照组:1.000±0.076;脑缺血组:2.203±0.283; NS组:1.616±0.185; P<0.01);10%HS组与脑缺血组及NS组比较, Notch1 mRNA的表达均明显减少(脑缺血组:2.203±0.283; NS 组:1.616±0.185; HS 组:1.202±0.177; P <0.05)。 Western blot表明脑缺血组和 NS 组与对照组相比,脑缺血灶周围 Notch1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对照组:0.290±0.079;脑缺血组:0.750±0.029; NS 组:0.765±0.182; P <0.01);10%HS 治疗后, Notch1蛋白表达较脑缺血组和NS组明显减少(脑缺血组:0.750±0.029; NS组:0.765±0.182;HS组:0.390±0.195; P<0.05)。脑缺血组和NS组与对照组比较,大鼠脑缺血灶周围NICD蛋白表达明显增加(对照组:0.401±0.196;脑缺血组:0.906±0.359; NS组:0.847±0.153; P<0.01);10%HS治疗后, NICD蛋白表达较脑缺血组和NS组明显减少(脑缺血组:0.906±0.359;NS组:0.847±0.153; HS组:0.561±0.165; P<0.05)。结论 HS可抑制大鼠脑缺血后小胶质细胞上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冰片及与丹参和三七水溶性组分配伍对缺血性中风大鼠脑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动物随机分为模型组、冰片组、丹参三七合剂组(丹七组)和丹参三七合剂加冰片组(丹冰组),各组于再灌注后24、48和72h灌胃给药,分别给予质量分数为0.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冰片和CMC—Na混悬液、丹参三七合剂(丹酚酸B与三七总皂苷组分组成)、丹参三七合剂加冰片,以正常大鼠为对照组,每组大鼠分别于再灌注24、48和72h末次给药后1h处死取脑。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缺血侧脑组织VEGF mRNA表达。结果:再灌注72h冰片可使VEGF mRNA表达明显上调;冰片与丹参三七配伍后,可使再灌注72hVEGF mRNA表达上调。结论:冰片及丹参三七配伍后可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发挥脑保护作用,单纯冰片对损伤修复阶段(再灌注72h)VEGF表达具有明显诱导作用,与丹参三七组分配伍后,对增强损伤严重阶段(再灌注48h)的抗损伤能力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