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骨折后冷藏原始骨血肿的骨再生潜能和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 在新西兰兔股骨、胫骨上制造骨缺损模型 ,3d后取出骨血肿并 4℃冷藏 ,3d后冷藏的原始骨血肿回置到实验组骨缺损区 ,定期摄X线片和取出骨痂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组从 2、 4、 6周均见明显骨痂形成和骨膜反应 ,组织学观察可见有成骨样细胞形成。结论 冷藏的原始骨血肿仍有很好的骨再生潜能 ,可促进骨折、骨缺损区骨愈合。骨折行手术治疗尤其是闭合性骨折行手术治疗时 ,应考虑到原始骨血肿丢失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术中注意保存部分原始骨血肿可能有利于骨折、骨缺损的愈合  相似文献   

2.
兔骨髓基质细胞和骨血肿块移植促进骨折愈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骨折后骨血肿块和骨髓基质细胞的骨再生潜能,以及骨血肿块和骨髓基质细胞联合移植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探讨促进骨折愈合的新途径。方法:在新西兰兔胫骨上制造骨缺损模型,3d后取出骨血肿,并从股骨抽骨髓血分离出骨髓基质细胞,将骨髓基质细胞联合骨血肿块回植到实验组骨缺损区;对照组骨缺损区则单纯行骨血肿块回植。定期拍X线片和取出骨痂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骨缺损处骨痂生成数量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骨髓基质细胞联合骨血肿块移植组的骨痂形成数量和骨膜反应明显多于以单纯骨血肿块移植组;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成骨样细胞形成数量也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骨髓基质细胞有较强的骨再生潜能,骨髓基质细胞和骨血肿块联合移植比单纯骨血肿移植成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3.
应用原始骨血肿对闭合性长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体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索新鲜原始骨血肿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新鲜闭合性长骨骨折病例,术中切开显露骨折断端时,留取了3~10mL原始骨血肿及血肿块,在内固定完成后回置骨折断端,定期拍摄CR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经观察证实实验组自4周开始即有明显骨痂生成。结论新鲜的原始骨血肿有很好的骨再生潜能,可促进骨折、骨缺损区骨愈合,因而在进行闭合的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时,要考虑原始骨血肿丢失,应尽量保留骨折断端原始骨血肿,血凝块,在手术结束时回放,以期达到促进骨折愈合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云南白药促进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阐明云南白药促进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的愈合机制,为临床上治疗骨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36只新西兰兔制作桡骨缺损不愈合模型和引导性骨再生模型,随机均分用药组及对照组,手术后3d、1、3、5、10、12周取材,观察骨痂愈合程度的差异及骨痂组织学变化,结果:实验组有明显的促进骨缺损修复作用,并在引导性骨再生中的膜内成骨作用强于对照组,结论:云南白药对骨缺损修复及引导性骨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能震波对骨痂中骨形成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李晓林  余楠生  杜靖远 《中华骨科杂志》1999,19(5):295-298,I001
目的 观察高能震波(HESW)对骨痂中骨形成蛋白(BMP)表达的影响,探讨其促进骨折愈合的机理。方法 手术造成家兔双侧胫骨中段标准骨折模型,对一侧胫骨骨折部施以HESW,另一侧为对照组,术后每周进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并取骨痂组织切片用BMP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结果 实验组骨痂中BMP表达强度在第2-4周时明在于对照组(P〈0.01),且X线摄片及组织学观察均显示实验组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聚己内酯( P C L)和聚乳酸( P L A)共聚膜修复长骨节段性骨缺损,探讨其引导性骨再生的效果及机制。方法 采用兔桡骨中段12 cm 节段性骨缺损(保留骨膜)动物模型24 只,平均分成两组,实验组用膜包绕骨缺损区,对照组缺损区不处置,分别于术后3、6 及12 周处死动物,进行 X 线片、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实验组缺损区骨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术后 3 周实验组可见明显的骨痂沿膜外生长;术后 6 周以桥接的外骨痂形成骨性连接;术后12 周膜内外均形成骨性连接,对照组从术后6 周开始表现为骨不连。结论 利用可生物降解的膜性材料可引导骨组织再生,通过膜外骨痂以及形成相对迟缓的膜内骨痂共同完成骨缺损的修复;膜性材料通过屏障作用一方面有效地阻挡纤维组织长入缺损区,防止骨不连形成,另一方面在局部形成营养物质浓聚,并通过表面的微孔为骨细胞生长充当支架,促进骨缺损愈合。  相似文献   

7.
引导性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将引导性组织再生的概念用于骨再生过程,以促进骨再生。实验用10只新西兰兔,手术切除双侧桡骨10mm,实验侧用硅胶管连接,对侧为对照。术后X线片观察骨再生过程,标本分别作三点弯曲试验及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3~4周,实验侧可见新生骨自骨端向骨缺损区生长。6~8周,7只实验侧达到骨性愈合,2只尚有<1mm间隙,但髓腔已闭。对照侧无一愈合。实验侧标本抗三点弯曲强度为对照侧11.7倍,大体标本观察及组织学检查均表明,新生骨位于硅管内,无外骨痂。对照侧骨缺损区为结缔组织占据。本实验证实,长骨存在引导性骨再生现象,这为骨科临床中促进骨再生,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  相似文献   

8.
骨髓基质细胞促进引导性骨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增强引导性骨再生(GBR)修复骨缺损的能力。方法30只兔造成双桡骨干15mm骨缺损,以硅胶管桥接骨断端,实验组在硅胶管内注射自体骨髓基质细胞(MSC)1ml;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不同时间内作X线片、大体、组织学观察及生化捡测。结果实验组成骨活跃,10周骨缺损完全修复,对照组各时间点骨修复均较实验组差,10周时仍无1只兔骨性愈合。术后4周实验组钙及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8及10周实验组骨缺损区新生骨骨痂密度与相邻尺骨密度比值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可明显增强GBR修复骨缺损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高能量骨折延期手术促进骨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延期手术刺激旺盛的外骨痂生长在高能量骨折中的作用,探索提升骨折愈合能力的新途径。方法取成年狗20只,随机分为ABCD四组,各组均行股骨中段线锯截骨,电凝破坏周围骨膜,制造1 cm缺损,8孔钢板固定。A组截骨14 d后行内固定,B组即时内固定,C组即时内固定,但不用电凝破坏骨膜,D组14 d后行内固定,但固定时切除骨端周围已形成的肉芽。结果狗股骨破坏骨膜制造骨缺损后,早期手术固定组无外骨痂生长,几乎无内骨痂生长,引发了萎缩性骨不连;在同样破坏骨膜制造骨缺损的情况下延期手术固定组产生了旺盛的骨痂生长,产生了稳定固定下的骨痂愈合。结论高能量骨折早期手术固定抑制外骨痂生长,容易造成骨痂生长不良的低质量愈合现象。延期手术固定可以刺激良好的外骨痂生长,改善骨折愈合能力,预防骨不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带血管骨膜瓣移植修复烧伤坏死管状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带血管骨膜瓣移植修复烧伤坏死管状骨的可行性,试图为临床修复烧伤坏死骨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8月龄成年新西兰家兔20只,设一侧肢体的桡骨为实验组,另一侧为对照组,采用同体对照法。实验组保留带血管的骨膜瓣,从桡骨中下段离断1.2cm桡骨,置沸水中煮沸30min冷却后原位回植,再行骨膜瓣移植包绕、固定。对照组按上述方法处理后不移植骨膜瓣。分别于术后2、4、6、8~10、12周摄X线平片,同时分别处死4~5只兔并取两侧桡骨行组织学切片检查。结果实验组:术后2~4周在骨坏死区见到明显的骨膜增生影像;术后6~8周见骨折断端连接征象,新生骨小梁形成并逐渐改建;术后8—10周可见网织骨普遍融合重建,形成板层,新的哈佛系统形成;术后12周新生骨结构更加成熟,骨折愈合。对照组:术后2周仍为死骨,骨坏死区无骨膜增生现象;术后4、6周未见骨折愈合征象;8周可见骨缺损;12周坏死骨完全溶解、吸收,骨缺损区清晰可见,骨缺损区被少许纤维组织充填。结论带血供的骨膜瓣能不断形成新生骨并爬行替代原坏死骨,使坏死骨获得再生,能很好地修复烧伤坏死的管状骨。  相似文献   

11.
不同长度骨缺损模型中皮质骨内变化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应用非脱钙骨切片技术研究皮质骨在1mm和10mm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在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0只,分成1、2、3、4、6周组,每组再分成1mm及10mm2组,每组3只,右侧分别为1、10mm骨缺损侧,左侧为对照。制作非脱钙骨切片,组织学观察骨缺损愈合过程中皮质骨结构变化。结果:组织学观察显示,两骨缺损模型修复过程的早期,皮质骨断端各表面均出现了骨融解现象,皮质骨陷窝内的骨细胞被溶解并释放出,与周围骨缺损修复组织联系紧密。4周后,在1mm骨缺损模型中,在外骨痂附近的皮质骨部位有许多的改建与再建的哈佛氏系统单位,皮质骨内的再建结构与外骨痂及连接骨痂内的再建结构紧密相连;而10mm模型中,皮质骨无明显变化。结论:伴随骨修复过程,骨缺损两端皮质骨发生特征性改变,在骨愈合再生期,可为骨修复过程提供促骨修复细胞及物质;而在骨愈合的改建期,也参与各种骨痂的改建过程。因此,皮质骨是骨修复过程的再生及重建过程中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骨折后局部血肿对骨痂形成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折后,局部血肿是临床常见症状和体征,血肿对骨痂形成至关重要,是骨痂形成的重要条件和主要因素。血肿机化是骨折愈合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探讨这一理论并应用于临床,对充分认识血肿对骨痂形成的影响有及其重要的意义。笔者从探析血肿机化理论和临床观察人手,论述血肿对骨痂形成的意义,从而加深认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兔长骨牵伸骨痂形成的早期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胫骨中段截断,5d后开始延长,每天延长1mm,10d后停止延长,待骨痂形成10d;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于牵伸骨痂中心区进行体外冲击波(ESW)处理,冲击波能量密度0.54mJ/mm2,脉冲1000次;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两组于截骨后45、60、75d取材,采用X线片、骨密度检测对牵伸骨痂形成进行观察,并行统计学分析,组织学观察比较。结果术后45d和60d,X线片及骨密度检测显示实验组牵伸骨痂形成量及骨密度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75d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组织学观察发现45d实验组成熟软骨和类骨组织形成量均较对照组多,实验组新生骨痂内毛细血管数量较多,60d实验组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有丰富的骨髓腔和原始骨髓,对照组以类骨组织为主,原始骨髓少,75d两组间组织学形态趋于一致。结论在兔胫骨牵伸骨形成过程中,ESW可加速骨痂的早期形成、矿化和改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rhBMP-2/卵磷脂复合材料修复犬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检验rhBMP-2的诱导成骨活性,方法:手术造成20mm桡骨中上段骨缺损,实验组植入rhBMP-2/卵磷脂的复合材料片,对照组植入单纯卵磷脂片,通过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及骨密度测定,评价rhBMP-2/卵磷脂复合材料修复犬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结果:影像学检查示实验组术12周骨痂桥接缺损,术后24周皮质骨连接;对照组无骨痂形成,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术后12周组织和肌组织充填,骨密度测定示术后12周骨痂密度达到正常值的76%,24周达正常值的85%,结论:rhBMP-2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活性,rhBMP-2/卵磷脂复合材料能够很好的修复犬桡骨20mm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15.
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明确感染性骨折不愈合清创术后一期开放松质骨植骨的可行性,了解在感染的环境条件下,开放松质骨植骨愈合的组织病理变化过程。方法 新西兰白兔62只,制备双侧桡骨中段骨折,骨折端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制作感染性骨折模型,4周后经过x线片、病理、细菌培养来确定是否为感染。将确认为感染性骨折的47只兔,一侧桡骨行清创术并制造长度为1cm骨折端骨缺损,一期行自体松质骨植骨,伤口开放不闭合。另一侧桡骨不植骨为对照组。于第3、7天,第2、4、6、8、10、12周摄X线片,取材行EDTA脱钙,常规HE染色观察局部组织学变化。术后14周处死剩余兔取材行EDTA脱钙,常规HE染色组织病理检查及统计学分析。结果植骨术后第3、7天病理示绝大部分植骨条坏死。2周显示有新生骨痂生长。4周骨折愈合率:植骨组为20%,对照组为7%。6周骨愈合率分别为60%和20%。8~12周骨折愈合率分别为87%和67%。组织病理学显示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阶段均可见缺损部位的炎症灶内有新骨形成和对松质骨条的替代过程。感染率:植骨组为13%,对照组为7%。骨痂面积: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一期开放植骨是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骨折周围骨痂移植治疗骨不愈合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骨不愈合采用骨折断端周围自体骨痂移植治疗的效果。方法 新西兰兔42只,双侧桡骨中段模拟骨折,考察至明显骨痂生长随机分配实验I组36只,实验Ⅱ组6只,随机选择一侧髂骨切取部分全层骨和双侧骨折处周围骨痂备用,并建立1.0cm骨缺损的标准不愈合模型。实验Ⅰ组,左桡骨移植骨痂为A组,右桡骨移植髂骨为B组,术后分别为2、4、6、9、12、15周各处死6只兔并取标本作X线摄片和图像分析、标本大体观察,组织切片检查。实验组Ⅱ组,左桡骨移植髂骨为C组,右桡骨空白对照为D组,术后定期X线摄片检查。结果 ①术后15周,A、B、C组全部完成骨不愈合的修复;②D组无一例骨不愈合完整修复;③A、B组修复骨不愈合的病理过程相仿,首先是桥梁骨痂和连续骨痂形成,而后是成熟骨板期,最后是塑形期,但修复进程在实验9周存在明显差异(P<0.05),A组优B组。结论 骨折周围骨痂和髂骨都是较为理想的骨移植材料,在治疗骨不愈合过程中,骨痂移植在早期有加速骨缺损修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翟照  陈凤苞 《中国骨伤》2002,15(2):82-83
目的 探讨新骨的形成在骨髓移植术后2周尤为显著现象的机制。方法 用34只家兔剥除双侧桡骨骨膜3cm,截除剥离骨膜后的桡骨中段1cm,1小时后去除骨缺损区血肿,从股骨大转子处抽取1ml骨髓,随机注入一侧桡骨缺损区作为实侧,另一侧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侧,术后2、4、6、8周分批做放射学、组织学和骨痂中钙、镁、铜含量的检查。结果 骨髓移植有肯定的成骨效果,术后2周实验侧骨痂中镁、铜及术后4周镁含量高于对照侧(P<0.01)。结论 铜和镁在骨髓移植促进骨缺损愈合早期可能具有重要作用,移植术后的2周内补充铜和镁有可能提高骨髓移植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8.
几丁质膜引导兔桡骨缺损骨再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引导骨组织再生原理进行长管状骨缺损修复实验。取兔10只,造成双侧桡骨8mm节段性骨缺损,一侧采用几丁质膜覆盖成管室状,另一侧作为空白对照。术后6周,对愈后情况进行X线及组织学检查,对照侧均呈骨不连,骨端圆纯、髓腔闭合,治疗侧在膜表面形成薄形骨痂使骨缺损取得愈合。结果表明,几丁质膜具有引导骨组织再生、防止骨不连作用。而膜管内骨痂稀少可能与膜管阻碍了一些成骨因子进入膜管内有关,在膜管中植入BMP,  相似文献   

19.
植入型复方丹参缓释剂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丹参缓释剂植入骨折局部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42只新西兰健康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均于右前肢桡骨中段制成3mm骨缺损的骨折模型,同时实验组放置丹参缓释剂60mg,对照组放置等量赋形剂.分别于术后第2、4、5、6周取右桡骨行X线片及组织学检查;第2、4、6周行电镜及骨密度检查;第5、6周进行生物力学测试.结果:X线片显示实验组较对照组骨折愈合提前.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纤维性骨痂、软骨性骨痂、骨小梁之间过渡加快,毛细血管增生明显.电镜检查实验组示骨折修复细胞形态学变化均有利于修复骨折.术后第2、4、6周时骨密度值实验组均较对照组高,其中第4周时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术后第5、6周实验组抗折力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骨折局部使用丹参缓释剂对骨折愈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组织学变化过程,涉及一系列不同的细胞活动,自1965年Urist提出骨诱导学说,并相继提纯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以来,对骨的再生修复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已开始将BMP初步应用于临床实践治疗骨不连接及骨缺损。对内源性BMP在骨折修复中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单克隆抗体检测骨折愈合过程中外骨痂内BMP的分布及细胞定位,探讨BMP在闭合性骨折愈合外骨痂形成中的作用,以期对闭合性骨折之愈合获得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