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综述了中药配方颗粒剂与汤剂在化学成分、药效和临床疗效三方面的比较研究,优化工艺制备中药配方颗粒剂可与汤剂相媲美,并有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殷佳  潘晔  蔡雪朦  高杉  于春泉 《中草药》2017,48(18):3871-3875
中药剂型的发展历史悠久,逐渐形成了汤、酒、茶、散、膏、丹、丸等剂型,近年来配方颗粒剂取得了迅速发展。通过对中药传统汤剂、浸膏剂和配方颗粒剂的价格因素、储存条件、便捷性、疗效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各剂型均具有优点和制约自身发展的劣势。随着科技的发展,中药配方颗粒剂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银翘解毒颗粒剂与银翘解毒汤剂治疗风热感冒效果差异。方法:100例随机分为颗粒组和饮片组各50例,颗粒剂组用银翘解毒颗粒,饮片组用银翘解毒汤剂治疗。结果:咳嗽、鼻塞鼻涕、咽痛消失时间均饮片组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饮片组98.00%、对照组8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汤剂治疗风热感冒较颗粒剂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4.
笔者学习总结于振兰主任药师的工作经验,通过查阅资料,结合工作实践,在疗效、质量控制、临床使用等方面对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进行比较,探讨两者优缺点,为中药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传统的中药饮片和汤剂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应用而未被取代,足以证明其科学性和独特性。中药配方颗粒较汤剂方便服用、方便携带、便于保存,但价格高,缺乏统一质量标准,临床疗效是否与汤剂等同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浅谈传统中药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中药汤剂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中医处方调剂混合后,加水煎煮,使药物之间充分相互作用,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中药汤剂作为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剂型,具有组方灵活、随证加减、起效快、易吸收的特点,但中药质量不可控的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其重要原因就是中药材质量不稳定,一些不符合质量标准的药材以次充好,假劣现象严重;且药材在市场上周转时间长,既不卫生又不易保管;调剂时劳动强度大,  相似文献   

6.
中药配方颗粒是中药饮片发展的方向之一,它是以符合炮制规范的中药饮片为原料,经过现代工艺提取、浓缩、干燥、制粒而成的中药系列产品。其性味、归经、功效与原中药饮片一致。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比分析同等剂量的中药颗粒剂与饮片煎煮的汤剂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风热感冒患者168例分为中药颗粒组和中药饮片组各84例。中药饮片组给予口服中药饮片煎煮的汤剂治疗,中药颗粒组给予口服与中药饮片组相同药物及相同药物剂量中药所制成的颗粒冲剂治疗,连续治疗7 d,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的症状消失时间及疾病治疗情况。结果中药饮片组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中药颗粒组(P0.05),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中药颗粒组(P0.05)。结论中药颗粒剂携带及加工方便,易于储存,但总体效果不如中药饮片煎煮的汤剂,暂时无法完全取代中药饮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中药汤剂与颗粒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回顾研究方法对汤剂组(127例)、颗粒剂组(105例)及常规组(103例)临床疗效及相关实验室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纤维指标及疗效等。结果:汤荆组和颗粒剂组在疗程结束时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较常规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此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治疗后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透明质酸(HA)在汤剂组和颗粒剂组治疗后下降明显,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汤剂组、颗粒剂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凉血解毒中药汤剂与颗粒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相当,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相似文献   

9.
三黄泻心汤传统饮片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汤剂药效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中药配方颗粒汤剂替代传统饮片汤剂的可能性。方法;对比研究了三黄泻心汤传统饮片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汤剂对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对小鼠断尾止血以及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结果:除中、高剂量组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有差异外,其余指标两种汤剂低、中、高剂量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典方的中药配方颗粒汤剂具有研究、开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免煎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急慢性缺血性脑血管患者152例,以祛风化痰醒脑汤为基础,随机分为祛风化痰醒脑汤中药配方颗粒组和传统中药汤剂组进行临床疗效评估,并记录临床疗效资料。结果:头颅CT恢复方面中药配方颗粒组总有效率96.10%,传统中药汤剂93.33%,两组对比临床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免煎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临床疗效相当,但中药配方颗粒具有配药方便、服用方便、紧急用药方便、保存方便和携带方便等。就疗效而言:中药配方颗粒保持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特色,随证处方;质量稳定,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免煎中药配方颗粒与传统中药汤剂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免煎中药配方颗粒是一种遵循中医学基本理论,运用现代制药工艺,将单味中药饮片经过加工煎煮、过滤浓缩、喷雾干燥等程序,使之成为中医临床上可随机组方,即冲即饮的颗粒剂型[1,2].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总结了过去20年来中药配方颗粒在化学成分分析、临床、药理药效、质量控制及生产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着重综述了业内较为关注的单煎与合煎的等效性和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进展.等效性研究对中药配方颗粒的生产、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色谱分析已成为配方颗粒的常用质控方法,动态提取、浓缩新工艺、冷冻干燥、一步制粒等新技术新工艺已用于配方颗粒生产;单煎与合煎的等效性还需要更多设计科学的系统深入研究,配方颗粒的质量标准需要反映其整体质量,质量控制方法的科学选择是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的关键,为确保配方颗粒质量稳定有效需要建立基于全成分分析的质量控制方法,正确计算浓缩比,配方颗粒生产工艺应该规范化研究.  相似文献   

13.
王丽莉  刘晓秋  陈发奎 《中成药》2006,28(6):784-787
目的:建立麻黄汤(麻黄、甘草、桂枝和苦杏仁)配方颗粒剂的HPLC指纹图谱,通过与传统汤剂进行比较,为麻黄汤配方颗粒剂的可行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流动相为甲醇-0.01 mol/L磷酸二氢钾水溶液(磷酸调pH=3)进行梯度洗脱。结果:确定了26个共有峰,得到了以甘草次酸为参照的相对峰面积值。结论:两者主要指标成分的相对含量差别不大,麻黄汤配方颗粒剂有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吴茱萸汤颗粒剂、配方颗粒剂与传统汤剂中指标性成分的含量差异。方法:采用不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吴茱萸颗粒剂、配方颗粒剂与传统汤剂中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b1的含量,并对含量测定方法进行考察。结果:颗粒剂、配方颗粒剂与传统汤剂中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质量浓度之和分别为47.32,13.49,12.60 mg·L~(-1),颗粒剂、配方颗粒剂中二者的质量浓度之和分别为传统汤剂的3.76,1.07倍;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b1质量浓度之和分别为335.23,345.28,307.39 mg·L~(-1)。颗粒剂、配方颗粒剂中二者的质量浓度之和分别为传统汤剂的1.09,1.12倍。结论:比较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时,颗粒剂与传统汤剂相差较大,而配方颗粒剂与传统汤剂基本一致;比较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b1的含量时,颗粒剂、配方颗粒剂与传统汤剂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银翘散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银翘散传统饮片汤剂与配方颗粒汤剂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浸出物、相对密度的异同,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浸出物及相对密度测定法,对两种汤剂进行测定。结果:银翘散传统饮片汤剂和配方颗粒汤剂的质量存在较大差异。结论:需要加强传统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生产工艺研究以及等效性研究,建立和完善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的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保证两种饮片形式都能更好的服务于中医临床。  相似文献   

16.
中药配方颗粒剂的优势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1年统一规定单味中药浓缩颗粒、颗粒饮片及浓缩中药均统一以中药配方颗粒命名.中药配方颗粒剂是指将处方内药物或部分药物的提取物与适当的定量辅料混合,经特定工艺制成的含药均匀的颗粒剂.中药配方颗粒剂目前在欧美及日本等国家运用十分广泛,但国内使用范围有限.笔者认为,中药配方颗粒剂与传统的汤剂比较具有较明显的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中药配方颗粒剂处方调配方法,提高调配的准确率。[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3000张处方按调配方法简单随机分为三组(A组、B组、C组)。采用不同的调配方法调配中药配方颗粒,对比分析调配准确率及速度。[结果]调配准确率C组B组A组(P0.05),调配错误率C组B组C组(P0.05)。调配耗时A组C组B组(P0.05)。[结论]在传统调配方法的基础上改进的调配方法可提高中药配方颗粒剂调配准确率及速度,提高方剂质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薄层层析法对白头翁汤颗粒剂和汤剂进行了鉴别比较,并测定了颗粒剂和汤剂中小檗碱及七叶甙的含量。结果表明:精制颗粒与传统汤剂相比,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小檗碱与七叶甙的含量,精制颗粒明显高于传统汤剂。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薄层层析法地白头翁汤颗粒剂和汤剂进行了鉴别比较,并测定了颗粒剂和汤剂中小檗碱及七叶甙的含量。结果表明,精制颗粒与传统汤剂相比,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小檗碱与七叶甙的含量,精制颗粒明显高于传统汤剂。  相似文献   

20.
传统汤剂(TD)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武器,而其制备不便等弊端严重制约其应用。中药配方颗粒(DGCM)改进了其诸多弊端,但长期未能有效推广,根本原因之一是DGCM汤剂(DGD)与TD的差异规律等基础研究薄弱。应根据中医药理论,化繁为简,以相须药对研究为切入点,通过获取LC—MS指纹图谱、血清指纹图谱、药效学等多层次指标信息,基于多种数据处理方法,进行多层次结合、横纵向结合、主客观结合(权重)、图形化与抽象化结合的定性定量对比,从而综合判别其是否可等效替代,并提出不等效时的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全面总结DGD和TD的共性差异规律,凝练其初步的药性特点,为汤剂改革及DGCM的科学合理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