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微颗粒(MPs)是一些具有膜结构的囊泡,是血细胞或内皮细胞激活或凋亡时从质膜上脱落的.在体内MPs可参与凝血和炎症的激活,内皮细胞源性MPs又与内皮细胞损伤、凋亡、功能异常相关.凝血、炎症的激活和内皮功能异常又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微颗粒(MPs)是一些具有膜结构的囊泡,是血细胞或内皮细胞激活或凋亡时从质膜上脱落的.在体内MPs可参与凝血和炎症的激活,内皮细胞源性MPs又与内皮细胞损伤、凋亡、功能异常相关.凝血、炎症的激活和内皮功能异常又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3.
内皮功能障碍与冠心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阐述了内皮的主要功能 ,详细地介绍了近年来国外关于内皮功能障碍与冠心病方面的研究情况 ,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再狭窄、心律失常等。此外 ,简单介绍了内皮功能的检测方法和治疗对冠心病内皮功能的影响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了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是发达国家人口死亡的首位因素,我国人口心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及病死率亦不断上升,然而有关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及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内皮微颗粒引起凝血、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增殖等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逐渐被了解,并被认为是评价内皮功能的一项可能的实验指标。实际上在对血管作用方面,内皮微颗粒与广受争议的胰岛素一样均具有多面性,而且目前相关文献报道提示胰岛素对血管内皮微颗粒存在着比较微妙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冠状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内皮受损及内皮功能失调不仅是始动因素之一,也是其发展和转归中的重要环节。本文旨在通过对现有内皮功能与冠心病相关研究的分析来阐述内皮功能障碍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发生发展及心血管事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冠心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随着对心血管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内皮功能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构成冠心病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1])。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导致血管内皮依赖性异常、血小板聚集性增强、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壁及平滑肌增生,甚至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斑块破裂。内皮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内皮微颗粒是从激活或者凋亡的内皮细胞表面脱落的无核囊泡样结构,通过表面蛋白分子介导体内生物过程中的信息传导,其释放受到体内多种因素的精密调节,在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内皮微颗粒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尤其是内皮微颗粒在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监测和治疗中的临床意义,并结合目前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内皮功能障碍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的早期事件,其主要特征内皮细胞释放的内皮源性舒张因子-一氧化氮减少或其活性降低,失活增加,应用非介入性超声探测法探测肱动脉扩张反应可评估动脉血管内皮的功能状态,是检测内皮细胞的重要手段,应用降血脂,抗氧化剂,钙拮抗剂和L-精氨酸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粥样硬化斑块,明显减少心血管意发生,联合治疗效果更好,故进行早期逆转内皮功能障碍的治疗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具有积极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1级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velocities,baPWV)和血浆内皮微颗粒(endothelial micro—particles,EMPs)变化的规律及意义。方法人选高血压1级患者63例,给予降压药物治疗后,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后30、60、120d的血压、baPWV和EMPs水平及血清内皮素-1、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浓度。结果63例高血压1级患者治疗前后在体质量指数、总胆固醇等指标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高血压药物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循环EMPs水平、baPWV水平及血清内皮素-1、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一氧化氮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baPWV及lg—EMPs与收缩压(r=0.846,0.597:P〈0.001)、舒张压(r=0.619,0.428;P〈0.001)及血清内皮素-1(r=0.803,0.454;P〈0.001)、高敏c反应蛋白(r=0.801,0.569;P〈0.001)、白细胞介素-6(r=0.844,0.567;P〈0.001)浓度呈正相关,与一氧化氮浓度呈负相关(r=-0.482,-0.127;P〈0.001)。患者baPWV与lg.EMPs呈正相关(r=0.583,P〈0.001)。结论在1级高血压患者中开展baPWV监测对于评估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10.
内皮源性舒缓因子与冠心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皮源性舒缓因子是含有NO的化学物质,具有扩张血管、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作用.这种因子对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的发病可能具有一定意义.对于有血管内皮损伤的病人,硝基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的应用可有效地取代这种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冠心病发生的一致性,为临床早期诊治冠心病提供方法和依据。方法将拟诊为冠心病的179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并计算斑块积分。根据造影结果将其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并分析颈动脉IMT和颈动脉硬化斑块与冠心病发生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114例,非冠心病组65例,两组颈动脉IMT分别为1.08±0.48 mm、0.85±0.20mm,斑块积分分别为1.61±1.02、1.07±0.43,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79.83%(91/114)、21.54%(14/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IMT或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与冠心病的发生具有高度一致性,超声检测颈动脉硬化程度可作为冠心病的筛选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单核细胞源性微囊泡是单核细胞应激后脱落的微小囊泡状颗粒,能够引起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具有促炎活性和促凝血活性,在冠心病的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冠心病的一些危险因素能够促进单核细胞源性微囊泡的产生。因此,单核细胞源性微囊泡有潜力成为新的冠心病诊断依据和治疗靶点。文章就单核细胞源性微囊泡与冠心病及其危险因素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微粒(EMP)水平与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稳定型冠心病患者50例和健康志愿者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患者血浆中EMP(CD31+/CD42b-)水平,同时应用无创动脉硬化检测装置测定baPWV,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EM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1 748.4±102.1个/微升比847.4±86.4个/微升,P<0.01);冠心病组患者baPWV较对照组增快(1 931.1±328.3 cm/s比1 532.1±147.3 cm/s,P<0.01)。血浆EMP水平与baPWV呈正相关(r=0.42,P<0.01)。以baPWV为因变量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浆EMP水平是其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稳定型冠心病患者血浆EMP水平升高,baPWV加快且与EMP水平呈正相关,血浆EMP水平是baPWV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内皮细胞微粒是内皮细胞在活化或凋亡时释放的一种直径约0.1~1μm的微粒。目前的研究证实内皮细胞微粒是内皮功能障碍的一种关键标志,早期改善内皮细胞功能是防治内皮功能障碍的关键途径,本文就针对以内皮细胞微粒为治疗靶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分析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总结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2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例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 及相关危险因素;根据颈动脉...  相似文献   

16.
内皮细胞微粒(EMP)是内皮细胞在活化或凋亡时释放的脂质膜小囊泡, 其在内皮细胞损伤、促炎症反应及细胞与细胞之间信号传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一系列疾病中,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脓毒血症和恶性高血压等都有EMP的增高。动脉粥样硬化是很多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基础,具有很高的主要死亡率和发病率。本文就EMP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后内皮细胞表面CD54、CD106的表达水平。方法 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43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21例及对照者33例,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血小板与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后内皮细胞表面CD54、CD106的表达水平。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内皮细胞表面CD54的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较稳定型心绞痛组也升高(P<0.05);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比较,CD54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CD54与心肌标志物肌钙蛋白T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呈显著正相关(P<0.01)。CD106的表达水平在各组中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 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相互作用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表面CD54的表达水平显著提高,并且与心肌坏死标志物水平呈正相关,提示CD54可能是预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其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浆periostin蛋白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分析periostin蛋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18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2例)和52例健康体检者血浆periost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各组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periostin蛋白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血浆periostin蛋白水平除在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以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无显著性外,其余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且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中,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在各组之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且在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陈旧性心肌梗死组>稳定型心绞痛组。冠心病患者血浆peri...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提取的内皮祖细胞的细胞形态、数量、集落数与正常对照组的区别。并研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的不同范围和程度与内皮祖细胞数量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57例和对照组30例,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后进行细胞分析和计数。并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的不同范围和程度,患者内皮祖细胞数量和成集落数量的区别,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数量(23.1±1.8比56.7±2.4)和细胞集落数(14.7±2.5比24.2±1.7)较对照组明显减少;(2)随着冠状动脉狭窄范围的扩大和狭窄程度的加重,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活性明显下降。结论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和成集落的数量明显降低;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的数量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狭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