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多数研究表明 ,对于中老年而言 ,脉压较收缩压和舒张压更能反映大动脉僵硬度的变化 ,并与冠心病、脑卒中、心电图异常、心室肥厚等心血管事件呈显著相关。而新的血压参数—脉压指数 ,综合了血管的动态顺应性和固有顺应性 ,是一项值得期待的评价血管硬化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脑中风(脑出血、脑梗塞)患者发病时脉压和脉压(PP)/平均动脉压(MAP)比的关系,探讨以上两种参数预测脑中风危险性方面的优缺点。方法:选取脑出血、脑梗塞病例各108例,入院时首次测定的血压(不受治疗因素影响),计算PP、PP/MAP,并与年龄、性别匹配的102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的PP、PP/MAP进行比较。结果:脑中风两组的PP、PP/MAP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脑中风两组PP、PP/MAP分布频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PP〉60mmHg者的脑出血和脑梗塞发病危险性分别是PP〈60mmHg者的5倍(OR=5,95%可信区间为2.6~9.5和OR=3,95%可信区间为1.7~5.4,P〈0.01)。PP/MAP〉0.4者脑出血和脑梗塞发病的危险性分别是PP/MAP≤0.4者的8倍(0R=8,95%可信区间为4.2~15.4和OR=4,95%可信区间为2.1~6.5,P均〈O.01)。结论:PP、PP/MAP都与脑出血和脑梗塞的关系密切,两种参数有较强一致性,都可以用于评价脑中风发病的危险性,PP/MAP更优于PP。  相似文献   

3.
脉压(PP)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PP的大小反映大动脉硬化的程度,对心血管病人的近期和/或远期心血管事件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影响心血管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脉压指数(PPI)能够更好地反映心血管事件危险性的大小。深入认识PP与PPI有助于识别已经存在亚临床心血管病变的患者并进行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4.
脉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较多研究表明脉压与左室肥厚、颈动脉硬化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等密切相关,流行病学资料也证实脉压是心血管病发病危险的强而独立的预测困难,本文对脉压的影响因素、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脉压与心血管病意外发病危险的关系等进行综述,为明确脉压的临床意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而脉压是反应血压波动变化的指标,可以更好的反应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脉压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其作用独立于其它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本文从脉压的流行病学研究,病理生理基础及与降压药物疗效的关系等方面对脉压与心血管疾病的联系进行了综述,提出在临床高血压防治过程中,加强对脉压的重视和干预,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预后,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脉压与脉压指数在老年高血压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数研究表明,对于老年高血压而言,脉压较收缩压和舒张压更能反映大动脉僵硬度的变化,并与冠心病、脑卒中、心电图异常、心室肥厚等心血管事件呈显著相关。而脉压指数,综合了血管的动态顺应性和固有顺应性,是一项值得期待的评价血管硬化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心动脉压与外周动脉压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 100例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术中使用动脉导管直接测压法测量中心动脉压及肱动脉压,分析二者之间关系及年龄和高血压对中心动脉压与肱动脉压问的相关性的影响。结果 100例患者肱动脉收缩压显著高于升主动脉收缩压[(132±22)mmHg比(128±21)mm Hg,P=0.0001],肱动脉舒张压与升主动脉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11)mm Hg比(67±11)mm Hg,P0.05],在老年组、非老年组及各年龄组肱动脉脉压均高于升主动脉脉压(P=0.0001);老年组的升主动脉及肱动脉脉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72±17)mm Hg比(52±14)mm Hg,(77±18)mm Hg比(57±15)mm Hg,P=0.0001],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心动脉脉压及肱动脉脉压均有增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及肱动脉脉压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患者[(65±20)mm Hg比(53±14)mm Hg,P=0.004;(69±20)mm Hg比(59±13)mm Hg,P=0.013],但是中心动脉舒张压在高血压与非高血压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11)mm Hg比(64±11)mm Hg,P=0.132]。结论外周动脉收缩压及脉压均高于中心动脉,与年龄及是否伴高血压无关;老年组中心动脉及外周动脉脉压均显著高于非老年组;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及中心动脉脉压高于非高血压患者,但两者中心动脉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脉压与冠状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24h平均脉压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24h动态血压监测以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166例,男780例,女386例。对比冠心病组以及非冠心病组的临床资料和24h平均脉压。结果冠心病组24h平均脉压(47±10)mmHg(1mmHg=0.133kPa),略高于非冠心病组(36±9)mmHg(P〉0.05);脉压超过40mmHg561例,冠心病患者516例;脉压40mmHg或以下119例,冠心病患者44例(P〈0.05)。结论脉压超过40mmHg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脉压诊断急性心包填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观察了9例急性心包填塞的脉压变化,并就借助脉压可否诊断急性心包填塞加以讨论。临床资料与结果1987~1991年,我院治疗急性心包填塞患者9例,其中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2例,心脏刀刺伤6例,自发性心包填塞1例。所有的患者术前均经静脉快速输液(5%葡萄糖500 ml十多巴胺60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脉压和脉压指数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资料与方法 在唐山市集中体检的离退休干部中,选择3 850例≥60岁老年人,其中年龄为60~72(67.3±5.8)岁,男性2009名,年龄为(68.9±6.8)岁;女性1841名,年龄为(66.3±4.5)岁.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变等疾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24 h动态脉压(24hPP)、24 h动态脉压指数(24hPPI)和夜间动态脉压指数(NPPI)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共入选305例于2016-05至2016-07在阜外医院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的受试者,根据ABPM数据计算受试者的24hPP、24hPPI和NPPI,并分析这些指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24hPP为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与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之差,24hPPI为24hPP与24hSBP的比值,NPPI为夜间(22:00~06:00)平均PP与平均SBP的比值。结果:305例受试者中,222例(72.8%)为高血压患者。高血压患者的24hPP、24hPPI、NPPI均高于血压正常者[24hPP:(49.0±11.6)mmHg(1 mmHg=0.133 kPa)vs.(42.2±7.4)mmHg,P0.001;24hPPI:0.39±0.06 vs.0.37±0.05,P=0.004;NPPI:0.40±0.07 vs.0.38±0.05,P=0.009]。222例高血压患者中,116例(52.3%)冠心病患者的24hPP、24hPPI和NPPI均高于106例(47.7%)无冠心病者[24hPP:(50.9±12.2)mmHg vs.(47.0±10.6)mmHg,P=0.013;24hPPI:0.41±0.06 vs.0.38±0.06,P0.001;NPPI:0.42±0.07 vs.0.38±0.06,P0.001];而在83例(27.2%)血压正常的受试者中,冠心病患者和无冠心病者上述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降压药服用情况等因素后,高血压患者的24hPPI和NPPI与冠心病相关[24hPPI:比值比(OR)=1.95,95%可信区间(CI):1.11~3.44,P=0.020;NPPI:OR=2.21,95%CI:1.28~3.82,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患者的24hPPI和NPPI对冠心病的筛查和预测价值均优于24hPP。结论:高血压患者的24hPPI和NPPI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有助于高血压患者冠心病的筛查和预测,且效果优于24hPP。  相似文献   

12.
脉压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研究均提示脉压(pulse pressure,PP)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子,其对中老年人冠心病发生和死亡的预测作用甚至大于SBP与DBP,有些学者甚至提出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应包括对PP的控制.但是现在尚不能肯定PP对冠心病的预测作用是否独立于SBP和DBP,亦不清楚PP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是否有所不同,PP对冠心病危险的界值也没有统一的看法.有些研究也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另一方面,许多观察性资料都显示,目前降压治疗中普遍存在"60/90规则",即大约90%的患者DBP能控制在90mm Hg以下,但只有60%左右的患者SBP可以控制在140 mm Hg以下.这又引起了高血压降压治疗过程中SBP与DBP下降不平行是否会导致PP加宽的争论.中国目前大约1.3亿高血压人群,中老年人群中则有一半以上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是中老年人最常见的类型,这使对脉压研究的重要性更显突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白大衣高血压(WCH)患者动态脉压(APP)及动态脉压指数(APPI)的特征,探讨WCH对血管硬化的影响.方法 WCH患者60例、高血压I级患者60例(高血压组)和血压正常者50名(对照组)入选本研究,测量其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对各组APP及APPI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WCH组和高血压组患者的诊室脉压及脉压指数高于对照组(P<0.01),且WCH组高于高血压组(P<0.01);高血压组患者24 h APP大于WCH组和对照组(P<0.01),WCH组患者的白天动态脉压(dAPP)大于对照组(P<0.01),高血压组患者24 h APPI、白天APPI(dAPPI)和夜间APPI(nAPPI)均大于WCH组和对照组(P<0.01),WCH组24 h APPI、dAPPI和nAPPI亦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WCH不同于正常人群,会对血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引起血管硬化,但其危害程度小于高血压,造成的损伤作用白天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王青  梁英  王红娟 《山东医药》2010,50(25):108-109
2009年ESH高血压指南^[1]明确中心动脉压(CAP)及CAP增强指数(AJ)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但其测定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和规范。现将CAP与AI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分析直接法测得的主动脉脉压(PP)及脉压指数(PPI)与女性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主动脉PP及PPI在预测女性冠心病中的价值.方法 对疑诊冠心病并行诊断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717例女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冠状动脉造影阳性(主要血管直径狭窄≥50%)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标准,以冠状动脉病变受累的支数评估冠脉病变程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观察主动脉PP及PPI与女性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主动脉PP[(62.55±22.65)mm Hg比(54.96±21.51)mm Hg,P<0.001]和PPI[(0.44±0.10)比(0.40±0.11),P<0.001]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患者.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PP及PPI逐渐增加.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PP及PPI与冠心病发病(r=0.166,0.190,P<0.001)及冠状动脉受累支数(r=0.177,0.196,P<0.001)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动脉PPI对冠心病发病有独立预测价值(OR=8.065,95% CI 1.628~39.951,P=0.003).结论 主动脉PP及PPI水平与女性冠心病发病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PPI是女性患者冠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脉压、脉压指数在老年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中的作用和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住院,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心动图有、无退行性主动脉瓣钙化分为钙化组(78例)和无钙化对照组(82例);所有入选对象均排除对脉压和瓣膜钙化有影响的疾病。观察两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脉压指数情况。结果:与无钙化对照组比较,钙化组患者的收缩压[(138.5±7.852)mmHg∶(155.2±8.678)mmHg,P〈0.05]、脉压[(48.96±5.468)mmHg∶(76.03±6.561)mmHg,P〈0.01]和脉压指数[(0.34±0.043)∶(0.49±0.051),P〈0.01]明显升高,而舒张压在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脉压和脉压指数增大与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有关。  相似文献   

17.
脉压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量研究均提示脉压(pulse pressure,PP)是心脑血管疾病尤其冠心病、心力衰竭的危险因子,其对中老年人冠心病发生和死亡的预测作用甚至大于SBP与DBP,有些学者甚至提出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应包括对PP的控制。但是现在尚不能肯定PP对冠心病的预测作用是否独立于SBP和DBP,亦不清楚PP对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在不同年龄段是否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8.
患者在测量血压时,往往只注意收缩压(高压)与舒张压(低压)的数值,而忽视高压与低压之差一脉压。近年来发现,脉压增宽是动脉硬化的简易、实用而敏锐的指标,在预测心血管疾病方面,优于高压与低压。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结构主要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是反映患者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指标,也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脉压(PP)是反映血管硬化的指标也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由于PP在同一个体存在可变性,在不同个体存在相关性,有医者就提出了脉压指数(PPI),其定义为PP与收缩压的比值,由于它能综合的反映血管的动态顺应性和故有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老年患者脉压和脉压指数的影响及其与老年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327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173例患者予综合干预,干预方案为:改变生活方式+氢氯噻嗪+替米沙坦+辛伐他汀+阿司匹林;对照组154例患者未予综合干预。随访观察3年,记录两组患者的平均脉压和平均脉压指数及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患者的平均脉压为(51.36±6.22)mmHg、平均脉压指数为(0.39±0.02),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干预组的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为28例(16.18%),显著少于对照组的63例(40.9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老年人的脉压和脉压指数采取适当运动、改变生活方式及氢氯噻嗪、替米沙坦、辛伐他汀、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综合干预,可有效减少老年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