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颅底及斜坡部位的病变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显露较为困难。往往需要较大的开颅术来充分显露病变部位.手术费力费时。神经影像学、颅脑显微解剖学、显微手术技术及神经内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以较小医疗创伤切除颅底及斜坡部位的病变成为可能。锁孔手术理念的提出,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有用的思路。颞下锁孔手术即是其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Dolenc入路手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22年6月经Dolenc入路手术治疗的26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2周CTA检查显示26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均完全夹闭。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5例、脑积水1例(脑室-腹腔分流术)、偏瘫1例,无脑脊液漏,无手术死亡病例。26例术后随访6~48个月;动眼神经麻痹5例中,术后3个月内完全恢复4例,部分恢复1例;1例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恢复良好,1例偏瘫恢复生活自理。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6例,1分3例,2分4例,3分3例;CTA复查未见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复发,载瘤动脉通畅。结论 显微手术是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重要方式,经Dolenc入路手术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的可行性及优缺点,为该部位病变提供神经内镜下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方法经福尔马林固定汉族成人尸头9具,在神经内镜下模拟颞下锁孔入路经各正常解剖间隙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区域,观察神经内镜下手术入路中的显露视野及其通道的解剖结构和相互关系,并测量手术入路相关重要解剖结构的数据。结果颧弓中后1/3处颅骨内板至同侧后床突的距离为(57.7±2.7)mm、至鞍背中线的距离为(69.2±1.1)mm、至同侧小脑幕游离缘的距离为(39.3±3.2)mm、至同侧中脑外侧沟的距离为(48.2±2.5)mm。模拟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中,神经内镜下可清楚地观察到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基底动脉分叉部后方区域,但对于较高位的基底动脉分叉部病变的处理仍需对颞叶有一定的牵拉。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对组织损伤小,是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良好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尸头标本模拟颞下入路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显露范围,为临床基底动脉(BA)顶端区域病变手术入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10具(20侧)成人尸头标本,显微镜下模拟颞下入路解剖观察基底动脉顶端区域主要神经血管结构之间的关系,明确到达基底动脉分叉部所暴露的视野范围。结果颞下入路颧弓(颧弓后根前1/3处的颅骨内板)至小脑幕游离缘的最短距离为39.24±1.27mm,发现滑车神经自后床突后外方15.72±3.81mm处穿入小脑幕游离缘,在幕中潜行6.82±1.81mm,在未切开小脑幕游离缘之前,可暴露中颅窝底,斜坡面可暴露后床突鞍背及基底动脉分叉部、大脑后动脉的后穿支动脉;切开部分小脑幕游离缘增加向下的暴露,可见基底动脉分叉部及其主要分支,并扩大了对脑桥中部外侧面的视野。结论颞下入路可从侧方直视下观察基底动脉分叉部及P1段后方穿支动脉,利于对于动脉瘤顶部指向后和后下方动脉瘤的处理。在后床突后外方17mm以后切开小脑幕,是避免滑车神经损伤较为安全的方法。打开小脑幕后,增加了BA向下的暴露并扩大了对脑桥中部外侧面的视野。  相似文献   

5.
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行颞下锁孔入路解剖学研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取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5例(30侧),采用神经内镜辅助的显微外科技术进行颞下锁孔手术解剖学研究.并采用该入路手术切除8例颅内肿瘤.结果颞下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鞍上区、脚间窝、岩斜区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神经、血管结构;岩骨尖最大磨除面积为306mm2.肿瘤全切除7例(87.5%).结论经颞下锁孔入路能很好地处理鞍上、岩斜区、脚间窝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病变.  相似文献   

6.
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效果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与对策。方法对28例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经眶上锁孔入路在显微镜引导下置入内镜观察动脉瘤颈与周围结构的局部解剖关系,辅助分离瘤颈与周边的粘连,夹闭瘤颈,此后再次用内镜观察了解夹闭情况。结果28例动脉瘤均成功准确夹闭,27例恢复良好,1例中残。结论内镜辅助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可明显增加动脉瘤及周围结构的可视范围,减少对脑组织的牵拉或无效脑暴露,创伤小,减少和避免了重要结构的损伤,并发症少,提高了动脉瘤的手术夹闭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手术入路及显微手术技术。方法采用神经内镜辅助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41例。根据影像学诊断结果,制定个体化手术方案。手术经由头皮小切口,作直径约3cm的骨窗开颅,在充分释放脑脊液脑组织回缩后,从脑外间隙抵达深部病变;通过有序地解剖蛛网膜下腔,显露病变,行动脉瘤夹闭术。结果本组41次手术成功夹闭43个动脉瘤。无手术死亡及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辅助的锁孔入路较常规显微手术入路更为微创、精细、准确、安全,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一种较好的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锁孔入路的新理念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颞下经硬膜外锁孔入路提供依据。方法 模拟颞下经硬膜外锁孔入路,对10具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并测量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 颞下经硬膜外锁孔入路可以充分暴露海绵窦外侧壁及其内部结构。结论 颞下经硬膜外锁孔入路可用于累及海绵窦肿瘤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颞下锁孔入路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颞下锁孔入路中前岩骨磨除范围、中上岩斜区显露的区域及手术技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对10具经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模拟颞下经前岩骨锁孔入路,在显微镜下观察并测量显露的解剖结构。结果Kawase菱形区的面积为(248.2±12.4)mm2,最大限度磨除前岩骨后的面积为(318.4±36.2)mm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切开后颅窝硬膜,可以暴露上斜坡、内听道下方的部分中斜坡、基底动脉中部、脑桥下部、脑桥延髓沟、延髓上部、椎基底动脉交接部、椎动脉近端、小脑前下动脉脑桥前段和脑桥外侧段。磨除三叉神经压迹下方的骨质,可进一步暴露展神经、Dorello管孔、小脑前下动脉的起始点。结论颞下锁孔入路通过一个直径2.0~2.5cm的小骨窗,可以最大限度磨除前岩骨和暴露上、中斜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特点,指导临床手术。方法 8例成人尸头,取颞下锁孔入路,在内镜下观察小脑幕中切迹的解剖结构,并测量之,同时了解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结果颧弓后根前1/3处颅骨内板至脑干和小脑幕游离缘的距离分别为(47.30±3.82)mm和(39.79±3.06)mm,通过内镜能够观察到鞍后、脚间池、岩斜区和小脑幕游离缘周围的神经和血管结构。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具有骨窗小,但显露充分,手术创伤小的特点,可处理小脑幕游离缘为中心的病变,熟悉入路中各结构间的相互位置关系和距离对术中定位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2.
探讨基底动脉顶分叉部动脉瘤的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操作技巧。回顾分析3例经颞下入路手术治疗基底动脉顶分叉部动脉瘤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及手术过程。其中2例动脉瘤完全夹闭,1例因保护穿支动脉而残留部分瘤颈。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均恢复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分别为2分、0分、1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分为65分、100分和95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进行颞下锁孔入路解剖学结构研究,为临床颞下锁孔入路手术入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显微镜下对6例经甲醛固定的国人成人尸头模拟颞下锁孔入路手术进行解剖,测量重要神经血管及其相关结构之间的距离以及观察显露范围和相关解剖关系。结果颧弓至小脑幕缘、脑干和前床突的最短距离分别为41.1±5.1mm、45.6±3.3mm和61.1±7.4mm。颞骨岩部扩大磨除前后显露的Day菱形区面积有显著差异(P0.05)。颞下锁孔入路可清楚的显露海绵窦外侧壁上的各神经血管及三角,鞍侧区可清晰的显露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及其穿支、脉络膜前动脉和垂体柄,磨除颞骨岩尖部可显著增加岩斜区脑干显露。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对于海绵窦外侧壁,岩斜区及鞍侧区显露效果好,入路简单直接,组织损伤小。  相似文献   

14.
经眉弓锁孔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经眉弓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复查MRI显示,垂体腺瘤全切15例,次全切5例。术后并发症包括尿崩14倒,数日至数月后恢复正常;视力下降2例;硬膜外血肿1例,近期随访良好。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眉弓锁孔手术可用于鞍区垂体腺瘤的手术切除。有手术路径短、操作方便、微创、切除率满意和疗效佳等特点。内镜术中辅助可提离肿瘤全切率,减少对神经血管结构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眶上锁孔入路神经内镜下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13例前循环动脉瘤病人经眉弓小切口眶上锁孔入路进行夹闭手术,全程应用神经内镜.13例病人中,男性,8例,女性,5例;年龄:43~71岁.13例病人共14个动脉瘤,3个后交通动脉瘤,7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大脑中动脉瘤.3个未破裂动脉瘤,11个破裂动脉瘤.根据病人手术前的临床表现进行Hess-Hunt分级:1级2例;2级10例,3级1例.结果 手术中均能广视角显露动脉瘤、载瘤动脉及周围的走行血管,无误夹闭、载瘤动脉狭窄及夹闭不全情况发生.结论 眶上锁孔入路可以提供充分的手术空间,神经内镜下夹闭前循环动脉瘤,可以广视角观察动脉瘤及其周围的解剖结构,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7月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70例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152.5±15.6)min,开颅时间20~30 min,切口长度(9.3±0.9)cm,住院时间(12.1±3.7)d。所有动脉瘤均一次手术完成夹闭,其中1例夹闭后予以肌肉包裹。术后随访3~6个月,按GOS评分评价,恢复良好66例,中残3例,重残1例。2例出现局灶性脑梗死,4例术后早期脑积水。出院前均复查3D-CTA或DSA,无瘤颈残余,术后半年再次复查无复发。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对于前循环动脉瘤兼顾手术暴露及微创的特点,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循环动脉瘤经翼点锁孔入路和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16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中,前交通动脉瘤8例,采用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后交通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分叉及颈内动脉分叉动脉瘤各1例患者则均采用经翼点锁孔入路手术治疗。手术在发病后1~3d进行,均以直径2cm×(3~4)cm的微骨窗行显微外科手术夹闭。结果 16例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其中2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出血,无手术死亡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16例全部恢复良好。结论锁孔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安全、微创、有效;完善的个体化术前设计、精湛的手术技巧及良好的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我们经眶上锁孔入路锁孔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24例(锁孔组);同期采用传统额下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25例(传统组)。结果 锁孔组与传统组性别、年龄、病程、肿瘤大小、术中输血率、肿瘤全切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锁孔组手术时间(指切皮开始到缝合皮肤结束为止)、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较传统组明显减少(P<0.01)。锁孔组术后1例出现颅内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出院。传统组术后1例出现颅内感染,1例发生脑脊液漏,给予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后痊愈出院。两组均无死亡病人。结论 与传统额下入路手术相比,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效果满意,并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