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中短期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2012-01-2013-01收治的50例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评价治疗方法的中短期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一次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手术前后DSA狭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2例患者术前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好转8例,均未见神经功能恶化和死亡病例;随访3~24个月,复查结果显示未见管腔再狭窄、支架移位、塌陷等问题。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风险低,中短期疗效显著,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疗效。方法对16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成功置入17枚球囊扩张支架,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术后造影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残余狭窄<20%。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6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颈动脉彩超示血流通畅,未见内膜过度增生。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效果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16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治疗。1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囊扩张支架。结果术后11例患者恢复正常管径;5例患者狭窄程度明显改善,残余狭窄均小于20%。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16例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及再狭窄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方法,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4.
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的血管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临床诊断与治疗经过,以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16例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均施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疗效。结果16例患者经脑血管造影检查共发现27个狭窄病变,共成功植入36枚球囊扩张式支架,技术成功率达100%(16/16)。1例于手术后24h发生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6.25%(1/16)。随访期间,3例(18.75%)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而致卒中再发。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重度狭窄,在技术上可行,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基底动脉狭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报告应用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初步经验。方法 14例基底动脉狭窄患者应用球囊膨胀支架行腔内成形术治疗。结果 9例恢复正常管径,5例狭窄程度减少80%以上,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恢复满意,无TIA再发作或中风;8例影像学随访6-12个月,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基底动脉狭窄的早期结果是令人满意的,但需要远期的临床及影像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应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的跌倒发作的疗效.方法 对2例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的跌倒发作患者(例1为基底动脉的中部、起始部,左椎动脉起始部及左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例2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予以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共释放6枚支架,例2应用保护伞.术后随访9个月~2年.结果 术后2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例1随访9个月,术后6个月起因不规律服药,3个月后死于脑干梗死;例2术后1年复查DSA,无发生再狭窄,随访2年无临床症状复发.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引起的跌倒发作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36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动脉狭窄;所有患者都顺利完成支架置入,治疗前责任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78.8±10.7)%,治疗后病变血管平均狭窄率为(11.6±7.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有9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3例出现高灌注综合征,无1例发生脑梗死;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置入后的再狭窄的发生,未见TIA及症状性脑梗死发生。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的疗效、安全性和操作技术.方法 17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中,M1近段狭窄11例,M1远段狭窄3例,M1—M2段狭窄1例,M2段狭窄2例.采用冠脉支架行狭窄段支架成形术.结果 手术成功率94.12%(16/17),颅内出血发生率11.8%(2/17),临床随访3~6个月,无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狭窄疗效确切,操作技术可行,但其安全性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观察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在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患者中的短期疗效,探讨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对76例经DSA或CTA证实椎动脉开口处狭窄并符合支架植入指征的患者实施血管内支架植入,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在术前、术后和术后6个月的变化,以及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行Malek评分。结果76例患者椎动脉开口狭窄率从术前平均82.3±14.2%下降至术后的11.5±9.8%,除3例出现穿刺点皮下血肿,未发生其它围手术期并发症。在6个月的临床随访中,69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2例患者发生再狭窄,Malek评分显著改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开口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仍需要前瞻性大规模的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8例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患者行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28例患者均成功地植入球囊扩张式支架,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结果术后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均明显改善,症状均得到改善。6例患者获得脑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例出现约50%的再狭窄。结论支架成形术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长期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随访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管内支架重建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6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血管内支架技术对6例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进行颈内动脉重建治疗.结果 6例患者闭塞部位均位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其中1例患者经多次尝试后,微导丝无法通过闭塞段而放弃;另5例均成功行颈内动脉内支架重建术;术后即刻造影检查结果示4例原闭塞的血管均恢复通畅;成功行血管内支架重建术的5例患者术后均随访3个月~1年,平均6个月,患侧颈内动脉均保持通畅,临床症状均明显减轻,均无再次脑缺血发作.结论 血管内支架重建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闭塞的有效方法,可迅速恢复颈内动脉供血区的血供;术后患者神经功能障碍能明显恢复,且其手术相关性并发症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2.
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关于脑血管支架置入后局部机械性血管壁损伤后发生血管内再狭窄研究中涉及的安全性、病理生理机制及临床疗效尚无确切的结论。 目的:探讨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对20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行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狭窄病变22处,位于大脑中动脉6处、颈内动脉6处、椎动脉4处、基底动脉3处,3例为椎-基底动脉狭窄;狭窄长度为3~10 mm,平均为7 mm,其中6处狭窄长度超过10 mm。行自膨式及球囊膨胀式支架置入,使用脑保护装置保护伞12例。 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22枚支架均1次放置成功, 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置入后即刻血管造影结果显示,病变段动脉残余狭窄程度小于20%,与治疗前相比较,管腔狭窄明显改善。同时再造影的实质期可见脑组织血流灌注得到改善,临床症状全部得到改善。置入后临床随访6~24个月,20例未再有脑缺血发作,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12~24个月7例,1例出现支架内内膜轻度增生,未引起临床症状。经颅超声多普勒随访结果示狭窄部位血流通畅,支架内未见内膜过度增生,无主要分支血管的闭塞。结果说明脑血管腔内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安全,近期疗效明显,其长期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3.
背景:Gateway-WingSpan支架系统是2005年通过美国FDA认证,用于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镍钛合金自膨胀式支架,2007年在中国获得批准正式应用。 目的:进一步验证镍钛合金材料自膨胀式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对13例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患者在Gateway球囊预扩下行Wingspan支架置入,狭窄病变18处,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狭窄4处,大脑中动脉水平段狭窄11处,椎动脉末段狭窄2处,基底动脉下段狭窄1处。狭窄长度5~15 mm,平均狭窄(85.3±10.0)%。 结果与结论:支架置入成功率100%,置入后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在(30.5±12.0)%;随访12个月,未发生新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影像学检查显示均无再狭窄发生。13例均未出现与支架有关的动脉夹层、动脉内膜撕裂及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等。均无支架的移位、断裂。支架置入后3 d内出现低血压 1例,皮下血肿1例,经治疗后症状均消失。结果显示镍钛合金材料自膨胀式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症状性脑动脉狭窄比较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本组17例复杂颅内动脉瘤,1例采用2枚支架重叠置入动脉瘤段载瘤动脉内,16例经支架网眼送入弹簧圈行瘤腔栓塞。结果17例置入支架20枚,其中1例栓塞后出现肢体轻度麻木无力,对症处理后恢复;7例夹层动脉瘤和1例梭形动脉瘤疏松填塞。随访6 ̄24个月。DSA复查,示8例动脉瘤消失,1例发现置入支架上段又出现夹层动脉瘤,再次置入支架1枚及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消失。1例置入2枚支架者1年后MRA复查示动脉瘤缩小70%。1例栓塞后2个月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者,行TCD检查,发现支架段血管狭窄,服抗凝药继续观察;其余6例行MRA、CTA检查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气管支架主要有硅酮类、动力类和金属类3种类型,金属支架又包括镍钛记忆合金支架、不锈钢支架、被覆内支架等,均为直筒网状结构,该类支架价格明显高于硅酮类支架。近年来临床采用以金属支架为主的内支架给气管狭窄的治疗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气管内支架置入方法很多,大致分为两种:一种为经纤支镜置入,另一种为经硬镜置入。气管及食管支架置入均属有创性治疗,但气管支架置入不同于食管支架置入,气管阻塞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和低氧血症,甚至发生呼吸衰竭,加大了支架置入的风险和难度;气管支架置入者,当纤支镜或支架进入狭窄部位时可造成气管的完全阻塞引起窒息;支架金属丝对气管黏膜血管的侵蚀可引起大出血,导致术后咯血;支架移位主要由支架选择不当、置入不到位或剧烈咳嗽引起;癌组织沿支架网眼长入造成支架内再阻塞可引起肺不张复发。尽管气管支架存在很多问题,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0%~20%,但它仍不失为一种治疗气管狭窄安全、有效、简便的新技术。防止气管支架置入后再狭窄及其处理,开发疗效更好、副作用更少的新支架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不同类型支架的血管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不同支架类型对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疗效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对采用支架成形术治疗的264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球扩会属裸支架、药物洗脱支架和白膨胀支架系统的手术成功率、临床终点事件及再狭窄率.结果 球扩金属裸支架组(128处)、药物洗脱支架组(114处)和自膨胀支架治疗组(45处)的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5.3%、97.3%和97.8%.12个月内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8%、6.5%和6.0%.在随访3-48个月(平均18.6个月)中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28.5%、4.8%和0%.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使用支架的类型对手术成功率和临床终点事件无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应用颅内自膨式专用支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61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直径狭窄率>70%)接受了65枚颅内专用支架治疗,其中Wingspan支架40枚,Neuroform支架25枚.结果 技术成功率达100%,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纠正50%~90%,平均为72%,无血管撕裂、急性动脉闭塞、远端血管栓塞事件等并发症出现,术后3-24个月复查,2例出现完全闭塞,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自膨式颅内专用支架的应用,有效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但长期疗效需要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The role of sten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tenosis is not defined because of the high risk and difficulty in tracking. However, recent improvements in the technology, in particular of small, flexible stents and of small, flexible stents with accumulative stenting experience in occlusive intracranial disease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is now possible. We treated three patients with a symptomatic stenosis of the M1 segment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despite combination anticoagulation therapy. All patients were successfully treated with a balloon-expandable S660 coronary stent. No procedure-related complications occurred and all patients were discharged and remained neurologically stable during the follow-up period (2-12 months). We propose stenting as one of the treatment modalities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stenosis of the M1 segment of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 selected cases.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on this new procedure should be done to determine its effect on long-term stroke prevention and to compare its safety with other treatment option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Wingspan支架治疗重度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共31处重度症状性椎-基底动脉狭窄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经Wingspan治疗,通过改良Rankin评分(modified ranking scale,MRS)和美国国家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临床评估。结果手术成功率100%,血管平均狭窄度由术前(82.3±8.0)%降至(11.2±7.3)%,手术前后狭窄度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脑桥梗死2例和支架叠加导致一过性血流灌注不足1例。临床随访27例,时间5~40个月。影像学随访19例,时间5~20个月。1例发生症状性再狭窄,其他无再狭窄和缺血事件。结论 Wingspan支架植入是药物治疗无效的颅内血管狭窄的有效、安全的方法,但需注意围手术期并发症的防治,对远期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