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病例简介患者1,女,25岁,家庭妇女。因发热、头痛、呕吐4d,伴发作性四肢抽搐、短时不省人事于2003-06-26入院。入院前19d第一胎足月顺产一女婴,阴道有少许出血。入院查体:T37.8℃,脑神经(-),颈抵抗。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右侧巴氏征( ),双侧克氏征( ),血常规:WBC13.0×109/L,N  相似文献   

2.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世维  王霞  张鹏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36-1138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影像学诊断为CVST的患者,行抗凝剂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结果 9例患者均有颅内压增高表现;3例癫痫发作,2例颅内出血,2例出现意识障碍,1例偏瘫。8例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1例进行血管内介入尿激酶溶栓治疗,同时进行肝素抗凝治疗。治疗后7例症状完全缓解,2例症状明显好转。6例患者随访半年至2年,疗效稳定,无一例复发。结论 CVST患者多有颅内压增高表现,应及时行影像学检查,以明确诊断。抗凝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血管内介入溶栓治疗协同抗凝治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学创新》2017,(26):141-144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脑静脉回流受阻而引起的一种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临床医师对该病认识不足,容易误诊和误治。本文通过对该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综述,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进一步认识,减少误诊和误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1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总结。结果治疗后全部患者颅内压均得到降低,死亡2例,重残3例,完全恢复6例。结论MRV及DSA检查是确诊的主要方法,应用血管内溶栓和全身抗凝是治疗脑静脉血栓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诊治及转归资料。结果 45例患者均经头颅CT、磁共振成像早期诊断,有26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经溶栓、抗凝治疗后3例死亡,余均好转。结论该病临床表现各异,首发症状多为头痛、癫痫、精神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误诊率高,CT、MRI可早期诊断。DSA是确诊的金标准,早诊断、早抗凝、早溶栓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CVST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平均发病年龄34岁,病因多样。临床突出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意识障碍、视乳头水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约50%患者可见静脉性梗死,出血性梗死常见。对因脱水基础上积极抗凝治疗。结论:以头痛起病,伴或不伴意识障碍、局灶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应高度怀疑CVST,检查首选MRI和MRV,应尽早积极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7.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徐雁  彭斌  李舜伟  邵素君  游咏 《北京医学》2001,23(6):326-328
目的 回顾总结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资料,概述其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总结1990-2000年北京协和医院和北京铁路总医院收治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3例。结果 本组患者占住院病人总数的0.05‰,发病年龄13-50岁,男女之比为10:3,RSA检查敏感性较高,药物治疗对降低颅内效果不佳。结论 为协助诊断,发病≤2周者可行CR或MRI+MRA检查,发病2-4周者宜行增强CT或MRI检查,发病>4周者或经CT、MRI/MRA检查未能确诊者应行DSA检查。  相似文献   

8.
29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早期诊断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男11例、女18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结果及预后情况。结果CVST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病;早期表现以头痛为主26例(89.66%)、以呕吐为主16例(55.17%),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伴局限性脑梗死15例(52%),其中伴有渗血或血肿7例(24%);脑脊液压力明显增高者22例,蛋白正常17例(65.4%),增高9例(34.6%),白细胞正常20例,轻度增高6例;同型半胱氨酸增高5例(17%),均为男性患者;29例患者中,22例好转出院(75.86%),痊愈2例(6.95%),均为应用尿激酶局部静脉窦溶栓治疗患者。有4例因病情危重家属放弃治疗自动出院,有效率为82.81%,死亡1例(3.4%)。其中10例好转患者随访半年,6例仍有不同程度的颅内高压症状。结论对于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及时行CT、MRI、磁共振动脉成像(MRA)、磁共振静脉成像(MRV)等检查,必要时行数控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选用肝素类抗凝药物治疗,并且要长时间足疗程。  相似文献   

9.
王云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4):508-508,579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影像特点及治疗。方法:分析21例CVST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治疗。结果:①CVST以青年女性多见;②多为急性、亚急性起病;③危险因素有分娩、妊娠、炎症、口服避孕药、高黏血症、高脂血症等;④早期表现为:头痛、视乳头水肿、癫痫发作,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⑤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及局限性梗死灶,可伴渗血或出血;⑥应用脱水、抗凝、局部溶栓及对症治疗,痊愈15例,好转6例。随访6个月~2年,所有患者腰穿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出现脑静脉系统血栓再发和新的神经功能受损症状。结论:对临床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患者,应高度警惕CVST,及时行CT、MRI、MRV或DSA检查,早期规范抗凝、血管内溶栓等治疗。  相似文献   

1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晨雷  曲辉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4):222-223,24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影像学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男14例,女11例)CVT病人的CT、MR/(MRV)、DSA检查的影像学资料。结果CT检查可为CVT的早期诊断提供重要线索,其特异性高,但阳性率低。MR/(MRV)可直接描出血栓、血流,并可反复无创检查,在诊断和把握病情上极为有用。当CT和MR不能明确诊断,特别是在皮质静脉血栓形成时,须行DSA。结论对急诊CT正常或可疑的CVT病例,应及时行MRI及MRV检查。急诊CT结合MR/和MRV是目前诊断CVT首选的检查方法。DSA是确诊CVT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研究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CVST病人的一般情况、起病形式、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相关文献进行总结。结果多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早期表现多为头痛、呕吐,可伴有癫痫发作和各种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数和蛋白质定量可正常或升高。MRI常规扫描示脑实质内均出现异常信号,MRV示静脉窦闭塞或充盈缺损。治疗以脱水、抗凝、溶栓为主,32例病人中25例基本痊愈,5例好转,2例死亡。结论对于起病较急的高颅压伴或不伴有神经、精神障碍的患者,须高度警惕CVST,应尽早行MRI MRV或DSA检查,对其治疗仍以抗凝、溶栓为主,血管内介入治疗成为新的亮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环湖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8月收治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共52例,根据症状、体征、腰穿压力以及影像学资料将病情分为轻症及重症,分别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溶栓、钻颅上矢状窦溶栓的治疗,同时均口服华法林并持续6~12个月。结果27例轻症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联合静脉溶栓治疗,14例痊愈,9例好转,4例无效;22例重症患者接受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介入溶栓,18例痊愈,3例好转,1例死亡;3例重症患者行钻颅上矢状窦溶栓术,均痊愈。结论根据患者症状、体征、腰穿压力以及影像学资料的特点,可将病情分为轻症及重症,针对分型选择不同的方法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旻 《中国医药导报》2010,7(5):167-168
目的:探讨静脉窦血栓(CVST)形成的早期诊断及影像学的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2008年6例患者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首发症状,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检查和治疗情况。结果:CVST发病年龄30—60岁,多为急性发病。6例患者中。男4例.女2例。结论:对急性发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有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的青壮年患者应高度怀疑CVST,尤其是有鼻面部感染、中耳炎、产后或服避孕药、全身消耗等诱因的,应及时做CT、MRA、MRV检查。明确诊断后尽早选用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4.
李爱梅   《中国医学工程》2013,(7):18-18,20
目的分析运用CT及MRI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价值,探讨其临床适用性。方法选择从2009年5月-2012年11月于我院经临床确诊的32例脑静脉窦血栓患者的CT、MRI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情况。结果脑静脉窦血栓发病在7d内的患者,CT检查的阳性率为52.38%,发病12d内的阳性为72.73%,总阳性率达59.38%。其中血栓位于直窦和下矢状窦6例,上矢状窦11例,累及横窦-乙状窦4例,累及脑深部大静脉及皮质引流静脉4例;其他部位7例;19例急性患者的CT平扫可见CVST患者静脉窦内条带状或三角形高密度影,结论诊断为脑水肿征象,脑梗死或出血性梗死。CVST患者MR检查,阳性检出率为97.14%,典型患者可见脑静脉窦内异常等信号或高信号影,流空效应消失,结论诊断为脑水肿征象。结论颅脑CT平扫是诊断急性CVST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作为一种广泛的筛查方法;而对于亚急性以及慢性CVST患者,MRI可以显示较为特征性表现,对于诊断CVST价值高,在临床上可斟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例患者中青年患者占78.9%。急性亚急性起病的占94.7%。临床表现以头痛多见,占73.8%。10例行腰穿检查,7例出现出现压力升高。头颅CTV、MRV及DSA均可发现受累静脉窦,以横窦、乙状窦受累多见,占89.4%,其次为上矢状窦血栓。治疗上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抗凝治疗为最主要治疗。结论CVST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早期诊断需借助头颅CTV、MRV及DSA,治疗上以抗凝治疗为主,应考虑联合介入治疗,早诊断、早治疗为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全身抗凝联合血管内治疗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评估。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6月至2021年8月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CVST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抗凝治疗(anticoagulation treatment,AT)组和血管内治疗(endovascular treatment,EVT)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结果:共纳入54例患者,其中AT组27例,EVT组27例。EVT组血栓累及上矢状窦和直窦的患者比例、累及静脉窦数量、入院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明显高于AT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较治疗前均明显延长,AT组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EVT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明显高于AT组(P<0.05),总住院时间、重症监护室入住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生存情况以及神经功能预后均与AT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诊断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对20例经MR、DSA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人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例病人无明确病因。发病时间为2d-2年,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18例经MRI、MRA确诊,未确诊2例经DSA检查确诊。MRI和MRA能直接显示脑静脉窦闭塞及其血栓栓子。本组14例发病〈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中9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5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MRA及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随访起重要作用。发病旱期(〈1个月)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机全很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抗凝和静脉窦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出院后随访1~3年?结果:本组患者中,16例只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8例为抗凝结合静脉窦局部溶栓治疗?入院时临床表现为单纯颅高压者8例,合并局灶症状体征者11例,合并脑病2例,昏迷3例?2种治疗方法均取得较好疗效?随访期末,17例(71%)患者完全恢复,3例(13%)遗留后遗症状,4例(17%)患者死亡?本研究显示,合并颅内出血并不是CVST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精神障碍?昏迷及多部位的静脉窦血栓仍是预后差的主要危险因素,而单发部位的CVST及溶栓合并抗凝治疗是短期预后良好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2种方法均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单纯抗凝治疗相比,静脉窦内溶栓治疗是积极?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改善出现颅内出血和昏迷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9.
李阳  罗敏  王晓阳  高源统 《医学争鸣》2009,30(4):364-367
目的:探讨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05-05/2008-06诊断为CVST患者12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3D-CE MRA和二维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成像(2D-TOF MRA)对CVST的诊断价值。结果:对血栓范围、窦腔闭塞程度及侧枝静脉的显示,3D-CE MRA优于2D-TOF MRA(P〈0.01);3D-CE MRA采用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联合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及原始图像优于单独采用MIP(P〈0.01)。结论:3D-CE MR对颅内静脉窦血栓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多种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能提高其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总结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减少该病误诊率及死亡率。方法对2003年-2005年住院的16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资料,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中,13例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的头痛。确诊前有10例发生误诊,误诊率高达62.5%。15例患者行头颅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显影检查,明确诊断为静脉窦血栓形成者12例,阳性率80%。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显影检查的患者,均证实有静脉窦血栓形成。所有患者均行降颅压及抗凝治疗,9例好转,1例无明显改变,6例死亡。结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确诊有赖于影像学检查,抗凝治疗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