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回顾性分析手术联合药敏试验指导下的个体化抗结核化疗对耐多药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2006年2月至2010年6月解放军第三○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21例耐多药脊柱结核。包括初治结核6例,复治结核15例。21例患者入院后根据病灶特点接受不同方式手术治疗,术后参照既往抗结核化疗史及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化疗方案并定期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与耐药表型,回顾术后1、3、6个月及之后每6个月随访时的临床表现,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等影像学变化及实验室指标,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及疾病转归。 结果 复治结核既往化疗平均持续(19.3±15.8)个月(7~49个月)。19例接受了开放手术治疗,其中1例于术后5个月内固定失效,有4例术后局部复发;2例接受的是CT引导下置管灌洗术。术后个体化化疗平均持续18.3(18~20)个月,末次随访时11例术前伴神经功能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9例伴后凸畸形者术后均得到良好矫正,但其中1例伴后凸畸形者因术后内固定失效,末次随访时后凸矫正明显丢失。18例最终临床治愈,3例仍在接受化疗。 结论 基于药敏试验的化疗联合手术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利于尽早治愈耐多药脊柱结核,解决严重并发症,并避免耐多药菌株的播散及获得性耐药的产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术后并发窦道的耐药脊柱结核患者个体化化疗的短期疗效。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于西安市胸科医院治疗的耐药脊柱结核术后并发皮肤窦道患者24例,均符合纳入标准。参考既往抗结核化疗史、一线抗结核药物表型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结果,以及按照我国《耐药结核病化学治疗指南(2015)》的相关化疗方案,制定个体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并定期进行换药、随访。其中男15例,女9例;年龄21~69岁,平均(41.5±12.4)岁。记录患者窦道愈合时间、定期复查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的变化;观察患者窦道外观与窦道CT表现的变化。结果 单耐药组愈合时间为18~52d,平均(36.7±10.3)d;多耐药组为53~96d,平均为(71.7±13.6)d;耐多药组为68~260d,平均为(141.2±39.7)d。所有患者的ESR和C反应蛋白末次随访检测时基本正常,分别为(14.6±5.5)mm/1h 和(2.8±1.3)mg/L。24例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9.8±4.5)个月;末次随访时21例患者窦道已经愈合,3例明显好转,未愈合,但无再次窦道形成,未见结核复发。 结论 采用基于药敏试验的个体化抗结核药物治疗方案,联合窦道的换药,耐药脊柱结核术后并发皮肤窦道是可以治愈的,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选择性病椎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对18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选择性病椎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抗结核治疗2周,术后规则抗结核治疗1 a.随访了解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植骨融合情况,比较手术前后cobb角变化.结果 手术顺利,术中无大血管及神经损伤,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窦道形成,随访时间1~3a.术后1个月ESR开始下降,术后3~6个月降至正常,植骨块术后6~7个月融合,无移位和吸收,全部骨性愈合,短期随访期间无1例出现内固定松动脱出,无结核病灶复发.末次随访融合节段后凸角4°±2.5°,与术前比较,P< 0.05.6例有神经功能障碍患者术后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恢复均达到E级.结论 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选择性病椎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能有效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在病椎局部植入钛质内固定材料对疗效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腰骶段脊柱结核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年3月- 2004年3月收治的53例腰骶段脊柱结核患者的疗效,其中有37例接受手术治疗(21例接受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并后路内固定,16例接受后路病灶清除植骨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患者正规抗结核药物化疗9~12个月。结果术后4周37例手术患者腰骶部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术后6周34例患者体质量明显增加,血红细胞沉降率趋于正常。有36例患者术后12个月病灶治愈,1例患者病灶不愈合伴内固定松动。单节段植骨融合时间平均4.7个月,双节段平均6.3个月。结论腰骶段结核前路清除病灶和植骨不困难,但内固定安放困难,需联合后路内固定才能保证植骨块的稳定。后路手术能够清除局限于椎间盘和椎管内的病灶,同期完成植骨和内固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方法治疗脊柱结核36例,其中颈椎4例、胸椎13例、腰椎19例。均采用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术后继续抗痨治疗12~16个月。结果术后随访1—5a,切口均一期愈合,椎间植骨融合好,脊柱结核无复发。结论采用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病变组织清除彻底,脊柱稳定性好,结核不易复发。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术前短程化疗在单节段脊柱结核前路手术患者快速康复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脊柱结核患者56例,男28例,女28例,年龄21~85岁。病变节段:颈椎2例,胸椎21例,腰椎28例、腰骶椎5例。术前均给予短程化疗方案,常规给予H-R-Z-E抗结核治疗方案,用药时间1~10d,平均(6.90±1.35)d,待患者全身中毒症状有所改善,全身一般情况能耐受手术时实施手术治疗,动态观察血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变化情况、疼痛缓解情况、神经恢复情况、骨融合情况、脊柱结核治愈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56例患者中,早期伤口不愈合1例,经伤口常规换药后愈合;窦道形成1例,行窦道搔刮术后,伤口愈合,其余54例伤口一期甲级愈合。术后3周ESR[(20.96±7.97)mm/1h]较术前[(40.74±14.35)mm/1h]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198,P=0.000);术后3周CRP[(27.57±8.98)mg/L]较术前[(45.83±9.57)mg/L]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07,P=0.000);术后3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3(2,4)分]较术前[6(6,8)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43,P=0.000);并发神经功能损伤的患者29例,至末次随访时2例B级患者1例改善为D级,1例改善为E级;10例C级患者改善为E级8例,D级2例;17例D级患者均改善为E级。术中结核病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率为44.6%(25/56),其中单耐药脊柱结核阳性率为1.8%(1/56),耐多药脊柱结核阳性率为3.6%(2/56),多耐药脊柱结核阳性率为1.8%(1/56)。术后4~11个月56例患者椎体间植骨按照Bridwell标准达到Ⅰ级率为91.1%(51/56),Ⅱ级率为8.9%(5/56)。 结论: 对于有适应证的脊柱结核,采取术前短程化疗后行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抗结核药物联合母牛分枝杆菌菌苗(微卡菌苗)治疗老年复治肺结核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配对的方法将60例老年复治肺结核分为微卡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化疗方案均为2HRZSE/4HRE,治疗组联合应用微卡菌苗。结果治疗组第2个月涂片阴转率为67%,第6个月涂片阴转率为93%,疗程结束1年后随访复发率为13%;对照组第2个月涂片阴转率为40%,第6个月涂片阴转率为80%,疗程结束1年后随访复发率为26%。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的吸收好转率分别为67%和90%,而对照组的病灶吸收好转率分别为40%和73%,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结核药物联合微卡菌苗治疗老年复治肺结核能提高痰菌阴转率,降低复发率。微卡菌苗可作为老年复治肺结核有效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腰骶段脊柱结核术后复治的相关原因及临床应对策略。方法 搜集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河北省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腰骶段结核患者,将15例复治患者作为观察组,初治术后未复发的69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腰骶段结核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对观察组患者制定并实施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术后联合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18~24个月,随访观察病灶愈合及植骨融合情况,并评估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术前血白蛋白水平、植骨融合率、术后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比率、手术彻底清除病灶比率分别为(35.56±6.04)g/L、53.3%(8/15)、60.0%(9/15)、46.7%(7/15),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8.71±5.25)g/L、85.5%(59/69)、89.9%(62/69)、87.0%(60/69)];观察组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率、其他部位并发结核的发生率分别为33.3%(5/15)和60.0%(9/1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1.6%(8/69)和29.0%(20/69)];上述各项指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5、χ 2=7.90、χ 2=21.84、χ 2=12.39、χ 2=4.45、χ 2=5.24,P值分别为0.043、0.010、0.000、0.000、0.035、0.0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血白蛋白水平<35g/L(OR=7.32,95%CI:1.04~51.28)、手术病灶清除不彻底(OR=25.17,95%CI:3.06~207.29)、未行植骨融合(OR=9.38,95%CI:1.13~77.90)、术后应用抗结核药物不规范(OR=20.44,95%CI:1.23~339.25)、结核分枝杆菌耐药(OR=18.57,95%CI:1.61~213.77)、并发其他部位结核(OR=13.91,95%CI:1.64~117.87)均是腰骶段结核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84例患者随访28~62个月,平均随访(36.5±11.2)个月;15例复治患者经调整治疗方案并再次行手术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且术后植骨顺利愈合,随访期内未见复发患者。 结论 术前积极行营养支持治疗,规范施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参考结核分枝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选用有效的治疗药物,依据影像学表现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是减少腰骶段结核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改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起唐河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下腰椎结核患者8例。男3例,女5例;年龄26~57岁,平均35岁。结核病灶累及部位:L3~L41例,L4~L54例,L5~S11例,L3~L51例,L4~S11例。所有患者均行改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手术并配合规范抗结核治疗。对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植骨融合及角度丢失等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其中4例获12个月以上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全身症状及局部疼痛消失,无内固定松动。植骨融合依照Bridwell等评价标准:Ⅰ级2例,Ⅱ级2例。结论改良前路病灶清除治疗下腰椎治疗结核具有显露充分,病灶清除彻底,损伤相对较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598例复治涂阳痰培养和药敏结果分析,了解复治涂阳患者的分枝杆菌的菌种分布及复治患者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医生合理选择抗结核药物和治疗方案。方法:对598例复治涂阳痰培养和药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598例复治涂阳痰共分离结核分枝杆菌535株,非结核分枝杆菌29株。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对6种抗结核药物的耐药率:链霉素26.9%、异烟肼35%、利福平30.7%、乙胺丁醇15.5%、氧氟沙星12.9%、卡那霉素1.5%;MDR耐药率为23.2%;XDR耐药率为1.1%。结论:复治涂阳患者的耐药率比较高,需根据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治疗方案。部分复治涂阳患者为NTM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223例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静  罗萍  洪峰  李波  韩昱 《中国防痨杂志》2010,32(7):23-379
目的了解北京市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治疗现状及效果。方法选择2006—2007年北京市户籍复治涂阳患者,依其年龄、初治地点及就诊机构、初治管理方式、复治疗前药敏试验及合并症、并发病等,对使用2HRZE(S)/6HRE标准复治化疗方案(简称"标化方案")的疗效及非标准复治化疗方案(简称"非标化方案")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23例,以中老年居多,占65.5%。治疗前54例进行药敏试验,耐药25例,耐药率46.3%(25/54),耐多药率13.0%(7/54)。使用标化复治方案170例,占76.2%,平均治愈率为75.9%。初治失败者治愈率为50%。使用非标化方案53例,占23.8%,原因为耐药、药物不良反应、伴有合并症、并发病等。结论为进一步提高复治病例的治愈率,在标化复治方案的基础上,对初治失败者复治前应作一、二线抗结核药品的药物敏感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及个体状况。对不宜采用标化方案者可制定有效的个体化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脊柱结核病灶中结核分枝杆菌菌型,耐药性及耐药原因和处理原则。 方法 搜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05年1月至2012年1月确诊为脊柱结核的住院患者1057例。通过穿刺或外科手术获得骨病灶中的脓液及干酪样物,进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结果 在1057例患者中,分枝杆菌培养阳性128例,阳性率12.1%;128例患者中耐一线药物异烟肼、利福平及链霉素最多,分别为22例、16例、27例,占17.2%,12.5%及21.1%;利福平、利福喷丁及链霉素的高浓度耐药情况严重,分别为16例、12例、25例,占耐该药菌株中的100.0%(16/16),75.0%(12/16),92.6%(25/27);其中耐多药结核(MDR-TB)21例,占阳性患者的16.4%(21/128),均为复治患者,培养阳性患者均按照药敏试验结果给予规范的抗结核治疗或个性化治疗,同时择期给予手术治疗,均痊愈。 结论 脊柱结核病灶中结核分枝杆菌耐药仍以常规药物(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利福喷丁)为主,耐多药脊柱结核多为复治患者,即以获得性耐药为主。因此早期获得患者耐药及药敏,并给予合理的抗结核治疗并结合合理的手术方法是治愈结核病的关键,对防止耐多药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在表型及分子药物敏感性试验(简称“药敏试验”)指导下,耐药骨关节结核患者术后个体化治疗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3—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胸科医院骨科接受病灶清除手术治疗的骨关节结核患者112例,对术中标本同时采用BACTEC MGIT 960和MTBDRplus-分子线性探针技术(LPA)进行药敏试验;表型及分子药敏试验联合检出耐药患者23例。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制定个体化药品治疗方案,并随访12个月,通过比较术前及随访期间的影像学、血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系列预后指标来评价治疗效果。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bar{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数据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riedman检验;均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23例耐药骨关节结核患者术后经个体化治疗12个月,好转21例,复发1例,失访1例;好转患者的植骨融合率为90.5%(19/21)。21例好转患者术前检测血红细胞沉降率平均为(62.62±26.52)mm/1h,C-反应蛋白平均为(52.29±22.40)mg/L,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为7.0(6.0,7.5)分。经12个月的个体化治疗,血红细胞沉降率降至(14.39±5.24)mm/1h,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5,P=0.000);C-反应蛋白平均为(5.36±2.38)mg/L,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5,P=0.000),两项指标均已恢复至正常范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降至1.0(0.0,1.0)分,疼痛症状得到极大的缓解,与术前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7.30,P=0.000)。结论 在表型药敏试验的基础上辅以分子药敏试验,有利于全面、快速地制定抗结核药品的治疗方案,术后科学、规范的个体化抗结核药品治疗是治愈耐药骨关节结核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不同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全程间歇短程化疗效果评价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目的:评价标准复治涂阳短程化疗方案对复发、初治失败及其它复治3组不同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的治疗效果,为进一步提高复治肺结核患者的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先取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303例,分为复发(87例)、初治失败(21例)及其它复治(195例)3组。所有入选病例在治疗前均做痰结核分支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对3组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均采用同一复治涂阳短程化疗方案,即2-3H3R3Z3E3S3/5-6H3R3E3进行治疗,观察3组复治患者的耐药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3组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在耐药水平及疗效上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复治患者中,既往累计治疗时间超过12个月者的耐药率(79.5%)明显高于既往累计治疗时间少于12个月者(59.8%)(0.01<P<0.05),治疗成功率前者(69.4%)明显低于后者(90.4%)(P<0.001)。敏感病例的治疗成功率(93.3%)明显高于耐药病例(75.3%)(P<0.001)。结论:进一步提高复治涂阳肺结核患者疗效的关键是提高复治患者中耐药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利福平致急性肾功能衰竭8例分析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应用利福平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原因、特点并提高重视。方法对天津市海河医院近5年来收治的利福平所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8例,在年龄、用药特点、治疗及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病例以老年人为主(6/8例),其中6例既往有应用利福平史,8例患者均在住院后规则应用包括利福平在内的抗结核方案治疗,用药1个月以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在应用利福平抗结核治疗时应提高警惕,密切观察,注意急性肾衰的发生,特别是老年患者和既往曾经应用过利福平的病人。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 There is no gold standard on how national tuberculosis programs should design retreatment regimens. Often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 (DST) is not available for all patients, and representative DST patterns in patient populations are used to guide therapy. OBJECTIVES: To examine DST patterns in different patient populations based on previous treatment and to estimate the number of effective anti-tuberculosis agents in several retreatment regimens. METHODS: We reviewed DST results from patients treated with individualized regimens in Peru between January 1998 and July 2004. We stratified patients into four groups based on previous treatment exposure from Group 1 who had failed only one regimen to Group 4 who had failed three regimens. We compared resistance frequencies across the four groups. In Groups 1 and 3, the number of likely effective agents under six possible retreatment regimen scenarios was estimated. RESULTS: Resistance to second-line drug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groups with more previous courses of treatment. A few retreatment regimens could be identified that would allow at least 80% of patients to receive at least four likely effective drugs. CONCLUSION: Because it is associated with resistance frequencies, previous treatment exposure can serve to guide the design of non-individualized MDR-TB regimens.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根据中国全球基金耐多药结核病(multidrug-resistant tuberculosis, MDR-TB)项目(简称“项目”)试点地区深圳、武汉市耐药基线调查结果,检验深圳、武汉市使用的耐多药结核病标准化治疗方案的合理性。方法 对200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深圳(41株)和武汉市(64株)耐药基线调查分离出的105株耐HR(异烟肼,利福平)菌株进行链霉素(stréptomycin, S)、乙胺丁醇(ethambutol, E)、卡那霉素(kanamycin,Km)和氧氟沙星(ofloxacin, Ofx)4种药物的药敏试验,其中58株来自初治患者,47株来自复治患者。利用获得的耐药谱分析标准化治疗方案制定的合理性。将检测结果录入Epidata数据库,利用SAS软件进行分析。对耐药情况采用率和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P值<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05株MDR-TB菌株中,对S、E、Km和Ofx的耐药率分别为74.3%、41.0%、11.4%、22.9%,其中初治组对S、E、Km和Ofx的耐药率分别为75.9%、41.4%、10.3%和19.0%;复治组对S、E、Km和Ofx的耐药率分别为72.3%、40.4%、12.8%和27.7%,比较初、复治MDR-TB患者对S、E、Km和Ofx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01、0.013、0.231和1.423,P值均>0.05)。深圳市初治组对S、E、Km和Ofx的耐药率分别为76.0%、40.0%、16.0%和4.0%;复治组对S、E、Km和Ofx的耐药率分别为68.8%、43.8%、6.3%和18.8%,武汉市初治组对S、E、Km和Ofx的耐药率分别为75.8%、42.4%、6.1%和30.3%;复治组对S、E、Km和Ofx的耐药率分别为74.2%、38.7%、16.1%和32.3%。比较深圳和武汉市MDR-TB患者耐药情况,武汉市初治患者对Ofx的耐药率高于深圳市(χ2=6.4033,P<0.05),其他3种药的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市复治患者的4种药耐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目前采用的标准化治疗方案基本符合深圳市耐药谱,适用于深圳市的初、复治MDR-TB患者治疗;该方案用于武汉市MDR-TB患者治疗时,能否将Ofx作为标准方案的主要药物之一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改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4月起唐河县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下腰椎结核患者8例。男3例,女5例;年龄2657岁,平均35岁。结核病灶累及部位:L3~L41例,L4~L54例,L5~S11例,L3~L51例,L4~S11例。所有患者均行改良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内固定手术并配合规范抗结核治疗。对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植骨融合及角度丢失等情况进行随访观察。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4个月,平均14个月,其中4例获12个月以上随访,切口甲级愈合,术后全身症状及局部疼痛消失,无内固定松动。植骨融合依照Bridwell等评价标准:Ⅰ级2例,Ⅱ级2例。结论改良前路病灶清除治疗下腰椎治疗结核具有显露充分,病灶清除彻底,损伤相对较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