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在不同程度脑白质疏松患者中的发生率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2年6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就诊并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确诊为脑白质疏松患者13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选取130例无脑白质疏松症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按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检查,观察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并记录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结果 腔隙性脑梗死在脑白质疏松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脑白质疏松的严重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的数目呈正相关(r=0.921,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是脑白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脑白质疏松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颅内动脉钙化的发生率及其发生与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疏松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539例老年人头部CT片,观察颅内动脉钙化情况,并同时观察腔隙性脑梗死和脑白质疏松的发生情况。结果 539例中,有460例存在脑内血管钙化,其中前循环379例,后循环81例。303例为腔隙性脑梗死,331例出现脑白质疏松。脑内未见钙化79例,24例为腔隙性脑梗死,24例出现脑白质疏松。经χ2检验,除90~102岁组之外,有无钙化脑内缺血性疾病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内动脉的钙化发生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前循环钙化者更易出现脑缺血性疾病的症状。钙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晚期征象,是提示潜在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伴白质疏松的脑梗死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伴白质疏松(LA)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头部CT或MRI表现,将其分为伴LA组(43例)和不伴LA组(173例),比较两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梗死部位和大小、病变血管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循环病变(OR=7.165;95%CI:3.072~16.714)、高血压(OR:3.135;95%CI:1.090—9.013)、高龄(OR=1.119;95%CI:1.067—1.174)是伴LA脑梗死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②43例伴LA组患者中,梗死部位在基底核或皮质下白质的有27例(62.8%),腔隙性脑梗死为18例(41.9%);173例不伴LA组中,以上两种梗死分别为46例(26.6%)和18例(10.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③伴LA组前循环病变的有27例,不伴LA组为41例(Х^2=7.890,P〈0.05)。伴LA组有6例(22.2%)发生大脑前动脉病变,血管闭塞12例(44.4%);不伴LA组无大脑前动脉病变(P=0.003),血管闭塞的有37例(90.2%),两组比较P〈0.01。两组侧支循环开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小血管及前循环病变是伴LA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颅外动脉狭窄与侧脑室旁白质发生脑白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8例,根据侧脑室旁脑白质是否发生脑白质疏松,分为无脑白质疏松组(56例)和脑白质疏松组(7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颅外动脉狭窄情况、梗死灶的大小以及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颅外大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结果脑白质疏松组脑梗死患者的年龄、高血压和心脏病发生率和颈动脉斑块大小均高于无脑白质疏松组(P0.05);脑白质疏松组脑梗死患者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31.9%)明显高于无脑白质疏松组脑梗死患者(14.3%)(P0.05);非参数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表明脑梗死患者的脑白质疏松严重程度与颅外大动脉狭窄的程度呈正相关;脑白质疏松组脑梗死患者的梗死灶直径明显大于无脑白质疏松组(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发生颅外动脉狭窄与侧脑室旁发生脑白质疏松相关,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动脉病(CADASIL)是单基因遗传病,主要表现为早期卒中发作,进行性皮层下痴呆,精神障碍和偏头痛。卒中是最典型的症状,通常表现为腔隙性梗死。在MRI和CT下CADA-SIL呈现脑白质弥漫性病变(白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出血性腔隙综合征(HL)与腔隙性脑梗死(LI)的危险因素. 方法分析59例HL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并与353例LI进行发病危险因素的比较. 结果高血压病是HL和LI共同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HL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者LI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结论临床是否发生HL或LI,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有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死作为一种独立的缺血性脑卒中 ,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 ,它与其他类型的脑卒中有着共同的危险因素。 2 0 0 0年 6月~ 2 0 0 1年 12月我科收治了 2 1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现就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进行探讨。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2 13例 ,年龄 48~ 85岁 ,平均年龄 (64± 8.2 )岁 ,男性 12 2例 ,女性 91例。 (1)腔隙性脑梗死组 (LAC组 ) 5 6例 ,年龄 48~ 84岁 ,平均年龄 (63 .4± 8.1)岁 ,男性 3 8例 ,女性 2 1例。患者为中老年发病 ,有腔隙性综合征表现 ,均经头部CT和 (或 )MRI证实 ,预后良好 ,个别病…  相似文献   

8.
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倩  徐文安 《山东医药》2008,48(45):82-83
对腔隙性脑梗死(简称腔梗)和非腔梗患者于入院3 d内行TCD和颈部血管彩超,对二者发生颅外、颅内动脉病变情况进行对比.发现两组患者梗死的发生与同侧颈动脉斑块及同侧颅内大动脉病变显著相关(P<0.05);非腔梗组更常发生颅内大动脉病变及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在腔梗的发生中起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病变程度与血红蛋白(Hb)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2011年12月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的急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175例。对所有患者均行头部MRI检查,根据Fazekas的标准,将脑白质病变分为脑室旁周围型(PVWMH)和深部白质型病变(DWMH),并对病变的程度进行评分(0~3分),其中>2分定义为重度病变。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Hb水平与脑白质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①175例患者中,重度PVWMH病变者109例。单因素影响因素分析显示,与轻度病变者比较,重度病变者的年龄高,有卒中史、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及Hb降低(贫血)患者所占的比率高。重度DWMH病变者84例;与轻度病变者比较,年龄高,有高血压史、卒中史、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患者所占的比率高。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年龄、卒中史外,Hb降低是影响PVWMH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7,95%CI:0.946~0.996,P=0.026)。而影响DWMH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年龄、高血压史及卒中史,与Hb水平无相关性。结论 Hb水平降低是影响重度PVWMH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点。方法采用超高场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测定222例腔隙性脑梗死和2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结果 22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12例(50.45%),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6.67%、21.43%和60.12%。112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38例(33.93%)和多发动脉狭窄74例(66.07%)。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59.82%,2级狭窄30.36%,3级及以上狭窄9.82%。228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191例(83.77%),其中在30~44岁、45~59岁和≥60岁三个年龄中狭窄发生率分别为42.86%、80.77%和86.39%。191例患者单发动脉狭窄83例(43.46%)和多发动脉狭窄108例(56.54%)。其中颅内动脉1级狭窄34.56%,2级狭窄41.36%,3级及以上狭窄24.08%。两组30~44岁患者中以前循环单发颅内动脉狭窄为主,≥60岁组中以多发动脉狭窄多见,后循环动脉狭窄相对多见。结论脑血栓形成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以颅内动脉1级狭窄为主,而脑血栓形成以2级以上狭窄为主。两组≥60岁患者随年龄增长多发动脉狭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与研究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血管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 我院自2006年4月-2011年12月对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行数字减影(DSA)检查,按是否有高血压分为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对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率、狭窄程度、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98/128(84.1%),单纯颅内血管狭窄57例(47.1%),单纯颅内外血管同时狭窄46例(34.8%),颅内合并颅外(两支以上血管同时狭窄)75例(57.9%).两组中颅内血管发生率无明显差异,颅内外血管及多支病变中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高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狭窄越严重高血压发病率越高.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有密切关系(P=0.02).结论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且其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而且血管狭窄程度与年龄、长期吸烟、有明显差异.糖尿病、高血脂、性别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γ谷氨酰转肽酶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163例脑梗死住院患者根据CT血管造影分为颅内外动脉无狭窄组(对照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和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组,比较各组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男性、吸烟、高血压、糖尿病、γ谷氨酰转肽酶、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在对照组与狭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组血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与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γ谷氨酰转肽酶水平随着动脉狭窄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γ谷氨酰转肽酶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863,95%CI:2.583~123.520,P=0.003)。结论γ谷氨酰转肽酶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关系密切,且与狭窄严重程度正相关,对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无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10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的评价。方法收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5例,按年龄段分为青中年组、中老年组和老年组,同时设无明显临床症状者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接受颅外颈部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分析比较其血管狭窄情况。结果105例有临床症状者(127个部位)颅外颈部动脉各部位狭窄发生率为椎动脉起始端狭窄31.49%、椎动脉远端颅内段狭窄18.11%、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和全程细窄18.11%、椎动脉迂曲走行伴有椎动脉局限性硬化狭窄16.53%、颈内动脉硬化狭窄12.60%、颈总动脉硬化狭窄3.15%,同时合并2个以上部位狭窄者17例(39个部位)。按不同年龄分组,各部位狭窄发生率按上述顺序分别为:青中年组30.77%、25.64%、28.21%、7.69%、7.69%和0%;中老年组36.59%、19.51%、14.63%、17.07%、9.76%和2.44%;老年组27.66%、10.64%、12.76%、23.40%、19.15%和6.38%。结论颅外颈部动脉病变中椎动脉起始端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随年龄增长,椎动脉及颈动脉硬化狭窄发生率增加;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血清尿酸(UA)水平升高可导致内皮细胞功能及血小板功能下降等而引起血栓形成,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脑梗死的主要病理基础,但血清UA水平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目前尚不清楚。目的探讨血清UA水平与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4月靖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脑梗死患者198例,根据颅脑CT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分为对照组(非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58)和研究组(颅内/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140);另根据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将140例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分为轻度56例、中度65例和重度19例。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患者性别、年龄、合并症、吸烟史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比较轻、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年龄大于对照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及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U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OR=4.536,95%CI(1.227,16.765)〕、糖尿病〔OR=7.243,95%CI(1.283,40.882)〕、LDL-C≥4.00 mmol/L〔OR=3.511,95%CI(1.994,12.407)〕、血清UA水平≥400μmol/L〔OR=3.762,95%CI(1.032,13.717)〕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中、重度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轻度者,重度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血清UA水平高于中度者(P<0.05)。结论血清UA水平≥400μmol/L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UA水平随老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加重而升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ABCD2评分与颅内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8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行经颅多普勒(TCD)超声检查的TIA患者75例,根据ABCD2评分将患者分为低危组(16例)、中危组(37例)、高危组(22例)。分析3组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高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86.4%(19/22),中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40.5%(15/37),低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1.2%(5/16)。高危组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低、中危组(P0.05)。39例颅内动脉狭窄的TIA患者中,颅内受累血管为大脑中动脉25例(64.1%),颈内动脉颅内段10例(25.6%)。结论 ABCD2评分≥6分时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可能是高危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在白人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大约占缺血性卒中病因的8%~10%[1].在亚洲人和黑人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比例可能更高[2].除遗传因素,如人种、家族史等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还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硬化与无症状性脑梗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航  林敏 《高血压杂志》2006,14(6):439-44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无症状性脑梗死与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检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50)和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n=114)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血管管腔直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狭窄程度。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组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的发生率及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分别为92.0%和82.0%,显著高于没有无症状性脑梗死组(64.9%和58.8%;P=0.000和P=0.004);不稳定斑块发生率为38.0%,亦显著高于无无症状性脑梗死组(7.0%,P=0.000)。与脑梗死病灶同侧的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发生率为69.8%,显著高于非梗死侧(35.1%,P=0.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无症状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发生率;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与颅内梗死病灶有同侧相关性。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定期进行颈动脉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及早期发现颈动脉颅外段狭窄并采取相应措施,对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与颅内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将6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有无颅内血管狭窄分为两组,颅内血管狭窄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进行对比分析,并进一步分析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与颅内血管狭窄数量的相关性。结果 颅内动脉狭窄组有50例,对照组有17例,年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高血压病、糖尿病、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与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相关,且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rs-0.869,P0.000)与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rs-0.490,P0.000)分别与颅内血管狭窄的数量存在负相关关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可作为评估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因素,以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值为2.95%时诊断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可能性最大。结论 颅内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的降低,且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功能可能对颅内血管狭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