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进行筛查,了解ROP的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 对眼科门诊进行ROP筛查的早产儿及低体重儿进行回顾性调查,统计筛查情况。 【结果】 共计筛查239例早产儿、低体重儿,发现ROP患儿15例,发生率为6.28%。BW≤1 500 g、1 500 g2 000 g的ROP的发生率分别为20.59%、8.22%、1.52%,组间ROP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47,P<0.005);胎龄≤31周、31<胎龄≤34周、胎龄>34周的ROP的发生率分别为29.17%、7.25%、2.06%,组间ROP发生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25.96,P<0.005)。分析显示ROP的发生与吸氧有一定的关系。 【结论】 筛查显示ROP的发生率为6.28%,不规范吸氧、出生体重低及胎龄小是ROP形成的相关因素,对于低胎龄或低体重的高危早产儿应定期进行眼底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早产儿早期血清蛋白生化指标在评价早产儿营养状态的价值。方法 选择早产儿263例,将其中全部适于胎龄(AGA)早产儿(207例)分为28周≤GA≤34周组及34周<GA<37周组;将263例28周≤GA≤34周及34周<GA<37周两组早产儿分别分为小于胎龄(SGA)及AGA进行比较;根据出生体重分为≤2 000 g组,>2 000 g组。所有早产儿于出生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2 ml,检测血清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球蛋白(GLO)水平,并计算血清前白蛋白质量(SPMPA),统计所有早产儿住院时间。结果 小胎龄组SPMPA、ALB、GLO明显低于大胎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胎龄组PA亦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000 g组SPMPA、ALB显著低于>2 000 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及GLO均较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A组SPMPA均明显低于AGA(P<0.05);胎龄越小、体重越低,住院时间越长,且SGA住院时间明显增加(P<0.05);SPMPA与出生体重呈明显正相关(r=0.540,P<0.05)。结论 早产儿胎龄越小、体重越低,血清前白蛋白质量、白蛋白水平越低;SPMPA是评价早产儿成熟度及营养状况最敏感的指标,还可作为区分SGA和AGA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不同胎龄早产儿进行听力筛查,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不同胎龄早产儿听力障碍发病情况,从而早期发现、诊断、干预。[方法]采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TEOAE),对2004年6月~2005年12月期间在本院NICU中住院的且无听力损伤高危因素存在的不同胎龄早产儿进行听力筛查。[结果]共筛查351例早产儿,其中胎龄≤30周的23例,通过9例;30周〈胎龄≤32周的72例,通过33例;32周〈胎龄≤34周的103例,通过61例;34周〈胎龄(37周的153例,通过110例。各组通过率差异有显著性(x^2=19.289,P(0.001)。[结论]无听力损伤高危因素的早产新生儿,胎龄越小耳声发射听力筛查通过率越低,要重点监测。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海南省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CHD)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获取海南省新生儿CHD的流行病学信息,为海南省建立新生儿CHD防治计划提供支持。方法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多民族、横断面筛查研究,纳入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在海南省17个城乡地区分娩机构连续出生的117 005例新生儿。采用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POX)联合心脏听诊筛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及随访等方法确定CHD病例。结果 共有572例新生儿(男性50.7%)被诊断为CHD,海南省活产儿的总体CHD患病率为4.89‰,不显著、显著、严重和危重型CHD患病率分别为2.13‰、2.25‰、0.28‰和0.23‰。最常见的CHD是房间隔缺损(ASD),患病率为1.889‰。显著型CHD和危重型CHD中早产儿占比明显高于无CHD的新生儿(χ2=4.088、4.923,P<0.05);严重型CHD和危重型CHD中低出生体重婴儿的比例明显高于无CHD的新生儿(χ2=24.284、110.556,P<0.001)。在患CHD的早产儿中,胎龄28~32周早产儿的CHD总占比为60.3%(47/78),高于胎龄33~36周早产儿的39.7%(31/78)(χ2=6.564,P<0.05);在患CHD的低出生体重儿中,出生体重 1 500~<2 000 g者患CHD的总占比为63.0%(29/46),高于出生体重2 000~<2 500 g者的37.0%(17/46)(χ2=6.261,P<0.05)。与汉族人口相比,其他一些民族(苗族、哈尼族和彝族)的CHD患病率明显较高(χ2=5.327、8.233、8.821,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新生儿CHD的患病率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r=0.513,P<0.05)。结论 POX联合心脏听诊适用于偏远地区新生儿CHD筛查。早产、低出生体重和海拔升高是CHD的危险因素,在CHD筛查时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湖州地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病情况及预后,以便早发现ROP患儿的高危因素,从中筛出严重ROP患儿使其得到及时干预。方法 回顾性分析胎龄<34周或出生体重≤2 000 g及34~37周合并有吸氧、窒息、宫内感染等高危因素的早产患儿784例,采用Ret Cam Ⅲ对眼底进行筛查。结果 784例早产儿中,ROP的发病率为11.23%,发生ROP患儿手术率13.48%。ROP的发病率与出生体重(F=58.78,P<0.01)、出生胎龄(F=24.05,P<0.01)及出生8周后体重增长率缓慢有关(F=3.605,P<0.05)。严重ROP因素分析显示出生孕周与出生体重以及连续7 d以上的吸氧均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体重增长率缓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OP的发病率与出生体重、胎龄、长期吸氧及出生后体重增长缓慢有关,预后与出生后体重增长缓慢无关。应在眼科筛查中密切注意患儿全身的生长发育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istortion product otoacoustic emissions,DPOAE)进行听力筛查,研究早产儿听力的基本特点,探讨影响早产儿听力的因素。方法:应用DPOAE对392例早产儿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不能通过者42天后复查。以患儿听力筛查结果为因变量,分别以胎龄、出生体重、感染、高胆红素血症和窒息为自变量,行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出生体重在1~1.5kg比1.51~2.49kg者第一次听力筛查通过率低,胎龄在31~34周者比胎龄35~36周者听力筛查通过率低;高胆红素血症是早产儿听力筛查未通过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其次分别是胎龄、感染、窒息和出生体重。结论:胎龄越小、体重越低听力筛查通过率也越低;有高危因素的早产儿进行早期筛查,有问题者进行早期干预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不同出生胎龄的低出生体重儿(LBWI)2岁内神经心理发育规律,为开展针对性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6年1月—2017年2月出生、在上海闵行完成2岁内随访的280名LBWI分为早期早产儿组(胎龄28~33+6周,EPT)、晚期早产儿组(胎龄34~36+6周,LPT)和足月儿组(胎龄37~41+6周,T),采用全身运动(GMs)评估及Gesell量表随访至2岁。结果 6月龄内GMs异常检出率:在“早产/扭动”阶段,胎龄越小组越高(χ2=7.36,P<0.05); “不安运动”阶段组间无差异(χ2=4.36,P>0.05);9、18和24月龄[(生后(9±1)月、(18±2)月、(24±3)月]3次Gesell监测显示: 除EPT 组的9月龄5个能区与18月龄“言语能和应人能”外,其余月龄能区均达正常水平(DQ≥86);除24月龄的“言语和应人能”外,其余月龄能区DQ在胎龄越小组越低(P<0.05);“发育落后”(DQ<86)检出率仅在9月龄的5个能区和18月龄的“精细动作、应人能和应物能”表现为胎龄越小组越高(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儿童、父母以及家庭的多个混杂因素后,除24月龄的“应人能”外,其余月龄能区与胎龄均呈显著正相关(β:0.612~2.382,P<0.01)。结论 出生胎龄是影响LBWI2岁内神经心理发育的重要因素,胎龄越小组发育越差;早产儿在2岁内呈发育追赶趋势,至2岁时平均可达到正常水平,但在粗大与精细动作及应物能的发育仍落后于足月儿;应重视LBWI尤其合并有早产者早期系统保健,以实现发育落后儿的早发现、个性化早干预,促进其早期合理追赶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胎龄高危新生儿的听性脑干反应(ABR)特点.方法:对2010年7月~2011年4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212例新生儿和普通新生儿病区的652例新生儿进行ABR检测,分别测出Ⅰ、Ⅲ、V各波的潜伏期(PL)、波间期(IPL)与振幅(AMP).并根据出生胎龄将上述新生儿分为3组:Ⅰ组为胎龄≤34周108例,Ⅱ组为胎龄34 ~ 37周159例,Ⅲ组为胎龄≥37周596例,比较不同胎龄组高危新生儿的ABR特点.结果:ABR筛查异常率,早产儿Ⅰ组(胎龄≤34周)为55.6%,早产儿Ⅰ组明显高于Ⅱ组(胎龄34 ~ 37周)(49.7%)或足月儿组(胎龄≥37周)(44.9%)(P<0.01).早产儿Ⅱ组与足月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耳Ⅰ波潜伏期足月儿组分别与早产儿Ⅰ组或早产儿Ⅱ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产儿Ⅰ组与早产儿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耳V波潜伏期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耳Ⅰ~V波间期早产Ⅰ组与早产儿Ⅱ组或足月儿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早产儿Ⅱ组和足月儿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胎龄≤34周的早产儿ABR异常率较足月儿及胎龄34~37周的晚期早产儿高;ABR Ⅰ波潜伏期足月儿明显短于早产儿,V波潜伏期胎龄≤34周的早产儿明显长于晚期早产儿和足月儿.听觉神经系统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成熟.早产儿由于本身发育不成熟,常合并窒息、呼吸窘迫、肺炎等疾病,易发生听力损失,因此早产儿更应加强听力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辅助生殖技术(ART)受孕与自然受孕双胎早产儿临床特征的差异,为母婴围生期保健和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1日—12月31日河南省17地市53家医院产科分娩的2 900例双胎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受孕方式不同分为ART受孕组(n=604)及自然受孕组(n=2 296),收集其一般情况、住院期间并发症、治疗和结局情况及其母亲妊娠期情况等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RT组早产儿母亲平均年龄、高龄比例、产前糖皮质激素使用率及剖宫产率高于自然受孕组(t=7.254,χ2=10.319、7.735、4.855,P<0.05),妊娠期高血压及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明显高于自然受孕组(χ2=23.664、54.040,P<0.01);ART组早产儿平均胎龄低于自然受孕组,胎龄<34周比例及窒息率高于自然受孕组(t=-2.298,χ2=8.780、6.315,P<0.05),两组早产儿主要并发症、治疗及结局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RT受孕双胎早产儿母亲平均年龄、高龄产妇比例及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较自然受孕者高;ART未增加双胎早产儿近期不良结局的风险,但其出生胎龄较小,窒息率较高,因此围生期保健及管理时需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婴儿运动表现测试(TIMP)分析早产儿运动发育特点,并与同胎龄足月儿进行比较,为TIMP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8年7月-2019年6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早产儿门诊和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617名婴儿的一般资料和TIMP测试结果,按照矫正年龄分为40~41+6周(62例)、44~45+6周(285例)、48~49+6周(155例)及52~53+6周(115例)4组,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 随着周龄增大,早产儿TIMP总分从矫正胎龄40~41+6组的49.46±7.91逐渐增加至矫正胎龄52~53+6组的78.09±12.09,呈逐渐增加的趋势(F=67.853,P<0.001);观察项目和诱发项目得分亦呈逐渐增加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811,65.360,P<0.001)。矫正年龄48~49+6周、52~53+6周组早产儿诱发项目得分和总分较同组足月儿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87,2.238,1.906,2.008,P<0.05)。结论 中文版TIMP能够反映不同周龄组早产儿运动能力变化,适用于早产儿运动评估。早产儿运动发育与足月儿存在差异,所以在对早产儿运动能力评价和早期干预方案的制定上需要考虑到这种特殊性并选用合适的评估工具及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比早产儿与足月儿早期0~1岁神经运动20项检查(INMA20)结果的差异,为神经发育异常患儿的早发现、早干预提供新思路。方法 选择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出生并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童保健科建档进行连续随访的婴儿,根据孕周分为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分析两组婴儿首次儿童保健时INMA20结果差异。结果 共纳入早产儿349例,足月儿713例。INMA20检查各维度结果显示早产儿视听反应维度异常率(13.5%)明显高于足月儿(8.4%)(χ2=6.683,P=0.010),足月儿肌张力维度异常率(50.9%)显著高于早产儿(44.0%)(χ2=4.517,P=0.034),两组间反射、姿势维度以及总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检查条目结果显示,早产儿的人脸追踪、内收肌角及足背屈曲异常率明显高于足月儿(χ2=7.307、3.932,P<0.05),而足月儿持续手握拳、拉坐姿势和头竖立、围巾征异常率显著高于早产儿(χ2=5.936、11.058、6.669,P<0.05) 。结论 早期发育中,早产儿视听整合能力、下肢肌力较弱、足月儿上肢肌力较高而头颈部肌力较弱。建议在常规儿童保健中加强视听整合训练促进早产儿视听觉追赶发育,开展不同类型的运动干预以促进婴儿粗大运动发育,同时进行早期运动发育评估尽早发现发育异常的婴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早产儿校正胎龄12月时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度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早产儿108例, 分为早期干预组 (A组)57例和内对照组(B组)51 例, 并随机选择在该院同期出生的足月儿49例为外对照组(C组)。A组给予早期综合干预指导与训练, B、C组只接受常规育儿指导, 在校正胎龄12月时做CDCC测查, 比较三组婴儿测查结果。结果 校正胎龄12月时A组婴儿智力发育指数(MDI)(109.40±8.66)显著高于B组婴儿(101.35±14.67)(t=3.516, P=0.001);A组婴儿运动发育指数(PDI)(98.89±10.84)显著高于B组婴儿(93.69±15.82)(t=2.013, P=0.047);A组MDI与C组M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1, P=0.068), A组PDI显著高于C组(t=4.535, P<0.001);A组婴儿MDI≤69分和PDI≤69分的发生率均为0%, 均低于B组婴儿(7.8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643, P=0.047)。结论 1岁以内对早产儿实施早期综合干预可促进早产儿1岁时智能发育, 减少智力低下和运动低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儿童2岁时神经心理发育状况,为促进儿童早期发育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0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早期发展门诊定期随访的1 042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出生胎龄分为4组,即早期早产儿(28~33+6周)组、晚期早产儿(34~36+6周)组、早期足月儿(37~38+6周)组和完全足月儿(39~41+6周)组,并在其校正年龄2岁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神经心理发育评估。结果 4组儿童Gesell发育量表5个能区发育商(DQ)比较,适应性、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52、2.821、5.256,P<0.05);组间两两比较,早期早产儿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均落后于早期足月儿和完全足月儿,晚期早产儿精细运动落后于完全足月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儿童大运动和精细运动发育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40、27.128,P<0.05),且表现为完全足月儿<早期足月儿<晚期早产儿<早期早产儿。与完全足月儿相比,晚期早产儿2岁时精细运动发育落后的风险增加(OR=1.809,95%CI:1.102~2.970,P<0.05)。结论 早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在2岁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心理发育落后,需延长随访并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估不同剂量维生素D补充对胎龄≤34周早产儿出院时维生素D水平的影响,为早产儿生后合理补充维生素D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博罗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出生的胎龄≤34周早产儿67例,在完全肠内喂养后开始口服维生素D,并随机分为维生素D低剂量组(n=32)和高剂量组(n=35),比较两组患儿出院时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不足的比例及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儿出生时脐带血25(OH)D水平、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高剂量组血清25(OH)D水平明显高于低剂量组、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明显低于低剂量组(t=2.872、χ2=4.189,P<0.05),但高剂量组出院时维生素D缺乏/不足发生率仍为28.6%。结论 对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给予补充维生素D 800 U/d可明显改善患儿出院时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的情况,但对于胎龄更小、出生体重更低的超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需要更大剂量的维生素D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生后近远期影响,为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289例早产儿资料。根据产前是否使用地塞米松分为干预组128例、对照组161例。按胎龄(GA)分成3个亚组:GA<30周、30~33+6周和>34周。对研究对象组一般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30周:干预组点状脑白质损伤和弥漫性脑白质损伤(PWMD+DWMD)、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493、4.493、4.305,t =2.454、5.832,P<0.05);1、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599、4.231、4.626、8.552、9.171、6.742,P<0.05)。30~33+6周:干预组PVL、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182、3.852,t=3.431、2.867,P<0.05);1、2、3、6岁的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346、2.975、6.446、5.392、2.541、4.683、1.871、6.043,P<0.05)。>34周:干预组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及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236、3.184、6.130、2.569、5.506、5.131,P<0.05),3、6岁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473、2.315,P<0.05)。结论 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小胎龄早产儿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对早产儿远期运动行为有积极影响,但对早产儿远期个人社交行为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生后近远期影响,为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289例早产儿资料。根据产前是否使用地塞米松分为干预组128例、对照组161例。按胎龄(GA)分成3个亚组:GA<30周、30~33+6周和>34周。对研究对象组一般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30周:干预组点状脑白质损伤和弥漫性脑白质损伤(PWMD+DWMD)、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493、4.493、4.305,t =2.454、5.832,P<0.05);1、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599、4.231、4.626、8.552、9.171、6.742,P<0.05)。30~33+6周:干预组PVL、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182、3.852,t=3.431、2.867,P<0.05);1、2、3、6岁的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346、2.975、6.446、5.392、2.541、4.683、1.871、6.043,P<0.05)。>34周:干预组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及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236、3.184、6.130、2.569、5.506、5.131,P<0.05),3、6岁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473、2.315,P<0.05)。结论 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小胎龄早产儿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对早产儿远期运动行为有积极影响,但对早产儿远期个人社交行为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