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红霉素具有拟胃动素的作用,可以作用于胃动素受体,促进胃肠道运动,从而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然而,红霉素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用于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适宜对象、给药途径、剂量疗程及不良反应等方面,国际上尚未有统一意见,作用效果各家研究结论亦有所差别.临床上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及更远期的追踪随访,以期明确上述问题,使红霉素更好地服务于早产儿喂养问题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虽然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定义及诊断在不断地修改与完善,但迄今为止,仍缺乏统一的定义及诊断标准.有关其干预措施(包括喂养策略、母乳喂养、药物治疗等)的疗效,尚需要大量的临床随机研究去验证和评估.该文将对喂养不耐受定义、喂养策略,药物治疗等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由于早产儿胃肠道动力不足,消化酶和激素的分泌减少,细菌定植异常和局部免疫力的不成熟,使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成为新生儿医学中的常见问题。临床主要表现为过量的胃残余量,腹胀或呕吐,或两者皆有,导致肠内喂养计划中断。早产儿喂养策略在于优先肠内营养而不增加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风险。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或治疗方法的确切疗效尚需进行大规模的随机临床研究及系统综述进一步评价。  相似文献   

4.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可导致早期营养不良、生长受限,对以后的行为和认知产生影响,是目前新生儿科医生面临的重要问题。喂养不耐受与早产儿胃肠功能不成熟、围生期窒息、感染等疾病因素相关。临床治疗常采用微量喂养,促胃肠动力药、口服益生菌等方法,但目前尚无统一的预防和治疗指南。  相似文献   

5.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治疗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生长受限和发育迟缓近来已成为早产儿尤其是极低体重儿的主要问题.达到完全肠内喂养时间的延长,也与矫正年龄2岁时的心理发育落后有明显关系.不增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危险的肠内喂养已成为优先选择,阻止或减少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喂养策略,反映了其定义的困难以及对NEC的担忧.文章讨论了目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喂养策略和治疗方法,但尚需进行大规模实用性的临床研究,以发展更为科学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6.
早产儿胃肠喂养不耐受的新疗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生大黄粉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冶疗作用。方法将73例诊断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患儿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鼻(口)饲胃管喂养,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生大黄粉100 mg/(kg.次),每天2~3次,于喂奶前30 min喂入。结果应用生大黄粉干预治疗后,每天奶量增加,胃潴留量减少,体重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应用生大黄粉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疗效好,价格便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早产儿生后血浆内血管活性肠肽(VIP)水平的变化趋势,探讨其与早产儿喂养不耐受(FI)的相关性。方法:11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其中53例为FI组,59例为对照组,应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生后1、4、7、14 d的血浆VIP浓度。结果:(1)早产儿FI组生后1、4、7 d空腹血浆中VIP浓度分别为129±46、144±32及166±31 p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5±63、197±31及205±34 pg/mL(P<0.05),但随胎龄、日龄、肠内喂养奶量的增加而逐渐升高。生后14 d FI 组的VIP浓度为198±41 pg/mL,对照组为202±48 pg/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早产儿胎龄越小,FI的持续时间越长;(3) FI组早产儿生后1 d VIP水平与FI的持续时间之间存在负相关(r=-0.799,P<0.05)。结论:血浆VIP水平变化可能与早产儿F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早期监测血浆VIP水平有助于及早判断发生FI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静脉应用小剂量红霉素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效果并评估其临床应用的相关不良反应.方法 将60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随机分为低剂量红霉素组[5 mg/(kg·d),连用7 d]和对照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率及达到全肠道喂养的时间.监测红霉素潜在的不良反应.结果 60例早产儿中25例出现喂养不耐受,发生率为41.67%(25/60).红霉素组及对照组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0.231,P=0.631).红霉素组取得完全肠内营养及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早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的血清胆汁酸水平高于红霉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2,P=0.003).两组早产儿其他肝功能生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最静脉红霉素对于胎龄>32周的早产儿,不能降低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但可以缩短达到全肠道喂养及恢复出生体质量的时间,并能减少长期静脉营养相关的胆汁淤积改变,未发生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征,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入住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早产儿71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716例早产儿中197例(27.5%)发生喂养不耐受,其中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发生比率高达77.6%。临床表现中以单纯胃潴留所占比例最高(47.2%)。②喂养不耐受出现时间集中在开始喂养后3 d内。③喂养不耐受组早产儿胎龄和出生体重低于耐受组、开奶时间晚于耐受组、早产儿合并窒息及呼吸性疾病比例高于耐受组(P<0.05);而民族、性别、孕母年龄、分娩方式、有无宫内窘迫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胎龄增大、出生体重增加、尽早开始喂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发生风险降低。结论: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与患儿胎龄、出生体重、开奶时间及合并症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分析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特点。方法选择2008—2010年在本院妇产科出生、胎龄34~36周的晚期早产儿60例为观察组、足月儿60例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儿体重、身长、头围,观察喂养不耐受、呕吐、腹胀、胃潴留以及因喂养不耐受而延长住院时间的例数,比较两组胎粪排净时间、建立吸吮吞咽时间、直接喂哺母乳的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低血糖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各生长发育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体重:(2330±760)g比(3240±920)g,身长:(48.4±4.3)cm比(51.9±2.5)cm,头围:(30.3±5.7)cm比(33.1±1.2)cm,P均<0.05],喂养不耐受相关临床表现发生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喂养不耐受:46.7%比10.0%,呕吐:38.3%比6.7%,腹胀:10.0%比0,胃潴留:36.6%比5.0%,住院时间延长:28.3%比0,P均<0.05],胃肠功能完善的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排净胎粪:(3.6±1.2)天比(2.1±0.8)天,建立吞咽吸吮:(3.3±1.8)天比(1.7±0.3)天,直接喂哺母乳:(6.6±3.8)天比(1.5±0.7)天,P<0.01,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10.8±3.0)天比(5.3±1.8)天,P<0.01]。观察组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5.0%比1.6%,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与其体格、胃肠道及神经肌肉等各方面的发育仍不成熟有关,对这些患儿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及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早产儿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综合征(PNAC)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10月静脉营养应用超过14 d的244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通过病例对照研究调查PNAC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PNAC组(n=23)与非PNAC组(n=221)相比,胃肠外营养(PN)总应用时间更长、氨基酸累计用量及脂肪乳累计用量更大、氨基酸每日最高用量及脂肪乳每日最高用量更高、PN应用第14天时的静脉热卡更多、出生体重更小、贫血及新生儿感染发生率更多(P<0.05)。氨基酸累计用量超过PNAC组氨基酸累计用量的非PNAC组早产儿,脂肪乳累计用量大,PN总应用时间长,机械通气使用情况高, 胎龄更小。脂肪乳累计用量超过PNAC组脂肪乳累计用量的非PNAC组早产儿,胎龄更小。PN总应用时间超过PNAC组PN总应用时间的非PNAC组早产儿,胎龄更小。结论:PN总应用时间、氨基酸累计用量、氨基酸每日最高用量、脂肪乳累计用量、脂肪乳每日最高用量、PN应用14天时的静脉热卡、低体重、新生儿感染及贫血为PNAC的危险因素,其他危险因素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2.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是目前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之一,常导致达全肠内营养时间延迟,住院时间延长。防治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对提高早产儿存活率有重要意义。该指南基于目前国内外研究,采用证据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方法(GRADE)进行证据分级制定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临床诊疗指南,旨在帮助新生儿科医生、护理人员、营养治疗师等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进行早期识别与规范管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生后早期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水平及影响因素,寻找早产儿胃肠道损伤的早期诊断指标。方法:将38例胎龄为29~33周的早产儿按早产原因分为胎膜早破(premature rapture of membrane,PROM)组、自发性早产(spontaneous preterm birth,SPB)组及有医学指征早产(indicated preterm birth,IPB)组,收集出生后第1次胎便及生后第3天最后1次粪便(以下简称为第1次和第2次粪便),用ELISA法测定FC水平。结果:38例早产儿第1次与第2次FC水平差异无统学计意义(P>0.05)。PROM组第1次FC水平明显高于IPB组(P0.05)。结论:胎膜早破及出生窒息促进早产儿胃肠道分泌FC,生后早期FC水平可反映早产儿早期胃肠道喂养状况,可作为评价早产儿生后早期消化道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间断胃肠喂养、持续胃肠喂养、吗丁啉、小剂量红霉素4种干预措施对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疗效.方法 将160例胎龄28~32周的喂养不耐受的早产儿分为4组,分别予间断胃肠喂养、持续胃肠喂养、吗丁啉口服、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处理.每日记录喂奶量、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全胃肠喂养时间,并观察胎粪排泄情况.每日记录体质量,计算体质量增长速度,并观察其体质量恢复至出生体质量所需时间.结果 间断喂养组胎粪排出时间为(3.6±1.6)d,达到全胃肠道营养喂养时间为(15.8±5.6)d,持续喂养组分别为(5.2±2.0)d、(17.1±4.4)d,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喂养不耐受改善率方面,间断喂养组为37.5%,持续喂养组为32.5%,而吗丁啉组为80.0%,红霉素组为87.5%,后两组分别与前丙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呕吐消失时间方面,吗丁啉组为(2.97±1.27)d,红霉素组为(2.16±1.65)d,均低于间断喂养组[(4 33±2.49)d]及持续胃肠喂养组[(4.85±2.14)d],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胀消失时问方面,红霉素组为(2.47±1.34)d,明显低于吗丁啉组[(3.59±1.35)d],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口服吗丁啉、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能够有效改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4种干预措施首选小剂量红霉素静脉滴注,其次为口服吗丁啉、间断胃肠喂养,以持续胃肠喂养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糖酶添加剂对改善早产儿乳糖不耐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有乳糖不耐受症状的早产儿60例纳入研究,随机分为乳糖酶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乳糖酶治疗组给予乳糖酶添加剂4滴(180 mg)加入早产儿配方奶或母乳中;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同时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