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钠肽、和肽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30例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组)患者,3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血浆脑钠肽、和肽素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与脑钠肽、和肽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脑钠肽、和肽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心肌梗死组脑钠肽、和肽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脑钠肽、和肽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P<0.01),而高敏C反应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患者脑钠肽、和肽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明显升高,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共入选冠心病患者66例和无冠心病的健康对照者21例,再将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6例(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和急性心肌梗死23例)和稳定型心绞痛组20例.用ELISA测定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同时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以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组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4.72±2.01 μg/L)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2.33±1.44 μg/L)和对照组(2.41±0.96 μg/L;P<0.01),但在稳定型心绞痛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亚组分析显示,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组(5.94±1.98 μg/L)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49±1.10 μg/L;P<0.01),在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2.33±1.44 μg/L;P<0.01).线性相关分析发现,热休克蛋白70水平与白细胞计数(r=0.337,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r=0.653, P<0.01)及高敏C反应蛋白(r=0.658,P<0.01)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11,P<0.05)呈负相关.结论 血清热休克蛋白70水平可能是预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和评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病情严重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与近期发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及原因分析。方法入选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急性冠脉综合征(发作12 h内)患者168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82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H-FABP、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T,CTnT)及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phosphokinase isoenzyme,CK-MB)浓度。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病变部位及范围进行定量评定。比较急性心肌梗死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清H-FABP浓度及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比较Gensini积分、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支数亚组之间H-FABP浓度;采用直线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清H-FABP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血清cTnT浓度、血清CK-MB浓度的相关性。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H-FABP浓度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8.5±32.9)pg/mL vs.(14.3±5.4)pg/mL,P<0.01]。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累及支数增加及Gensini积分增加,血清H-FABP浓度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FABP浓度与cTnT(r=0.627,P<0.05)及CK-MB(r=0.530,P<0.05)具有相关性;与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38,P<0.01),其相关系数高于cTnT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r=0.385,P<0.05)。结论血清H-FABP浓度升高反映了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临床可根据血清H-FABP浓度升高推断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且确诊为AMI的患者共31例,并收集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入选病例一般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清Gal-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通过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通过分析Gal-3水平及其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高敏C反应蛋白和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间的相关性,探讨Gal-3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血清Gal-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al-3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Gal-3与AMI患者冠状动脉Gensin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Gal-3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并探讨溶血磷脂酸与炎症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关系。方法按照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冠心病处理指南的诊断标准并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85例患者纳入该研究,分为三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24例;并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20例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入选者溶血磷脂酸、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按照Jenkins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各组溶血磷脂酸水平,并对溶血磷脂酸与Jenkins评分、高敏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行Spearma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溶血磷脂酸水平(分别为4.85±0.36μmol/L、3.67±0.84μmol/L和3.11±0.76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15±0.57μmol/L),急性心肌梗死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明显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均0.01)。冠心病患者溶血磷脂酸的表达水平与Jenkins评分(r=0.901,P0.01)、高敏C反应蛋白(r=0.755,P0.01)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549,P0.01)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明显升高,溶血磷脂酸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溶血磷脂酸可能与炎症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结合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探讨血清内脂素在预测冠心病斑块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 对入选对象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步进行心电图、外周血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肌钙蛋白Ⅰ参数检测和常规身体检查后设正常对照组(25例)和冠心病组(78例);再将冠心病组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3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20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24例);同时也将78例冠心病病例分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24例)与多支病变(54例).比较组间外周血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评价两者在冠心病患者中的相关性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血清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血清内脂素、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急性心肌梗死组显著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血清内脂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支病变组与单支病变组内脂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多支病变组高敏C反应蛋白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5).结论 内脂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预测冠心病中有重要价值,它们在冠心病外周血中浓度的升高可以提示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但两者无相关性;高敏C反应蛋白在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方面有一定作用,但还不能以内脂素作为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测定冠心病患者血浆Alarin水平,研究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4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及34例正常对照者血浆Alarin水平,分析三组间Alarin表达差异;根据造影结果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Alarin与Gensini评分及其他临床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Alarin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冠心病患者血浆Alarin水平与Gensini评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 血浆Alarin水平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明显增高,且其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呈正相关,提示Alarin很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是冠心病发病机制中的一个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前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并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及其他血清学指标,对造影结果进行Jenkins评分.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稳定型心绞痛组之间相比,高敏C反应蛋白和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1);两组Jenkin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r=0.44);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正相关和肌钙蛋白Ⅰ存在直线关系,Jenkins评分与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肌钙蛋白Ⅰ及高密度脂蛋白存在直线关系.结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可作为临床评估冠心病患者病情稳定程度,并进而可能成为评价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技术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性斑块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的关系.方法 38例拟诊为冠心病患者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其中8例患者经血管内超声检查未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对照组;30例经血管内超声检查发现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病变为冠心病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稳定型心绞痛组12例.检测所有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结果 3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内膜增厚;8例对照组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0例冠心病患者有不同类型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和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组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增高,提示高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6水平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血浆水平,为临床早期诊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提供客观指标。方法 230例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心内科住院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98例,其中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1例,急性心肌梗死组37例;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81例,其中包括稳定型心绞痛组49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组32例;正常冠状动脉为对照组51例。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水平。结果冠心病组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P<0.05或P<0.001)。与对照组比较,稳定型心绞痛组血浆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水平无显著性增高(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组血浆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水平有极显著性增高(P<0.001),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所有亚组显著增高(P<0.001)。结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酯酶A2水平明显增高,其水平升高提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可能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有效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ACS患者148例,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8例;另选择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血清hs-CRP、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计数,并计算NLR,采用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MI组hs-CRP[6.47(1.49,19.94)mg/L vs 0.96(0.42,1.45)mg/L]、白细胞计数(7.03±2.68)×109 vs(6.01±1.36)×109、NLR[3.21(2.34,5.29)vs 1.90(1.34,2.53)]明显升高(P<0.01),UAP组hs-CRP明显升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吸烟及血尿酸是UAP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s-CRP、NLR和吸烟是AM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s-CRP和NLR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骨保护素和脑利钠肽水平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192例受试者分为三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99例,对照者35例,入院时检测血清骨保护素和脑利钠肽水平,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两种标志物与冠状动脉狭窄数及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所有冠心病患者骨保护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骨保护素水平低于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P<0.01);稳定型心绞痛组脑利钠肽水平略高于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组脑利钠肽水平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脑利钠肽水平显著高于单支血管病变患者(P<0.01),脑利钠肽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轻微相关(r=0.45,P<0.01),骨保护素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显著相关 (r=0.64,P<0.001),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骨保护素和脑利钠肽与冠心病独立相关(P<0.01).结论血清骨保护素与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病变进展有关,提示骨保护素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疾病的进程.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脑利钠肽水平也增高,表明脑利钠肽水平与缺血范围以及严重程度有较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白细胞介素1受体家族成员sST2浓度与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及意义。方法选择发病12 h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4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sST2浓度,根据造影结果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sST2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和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sST2水平随着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增高而逐渐升高(P<0.001)。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组血浆sST2浓度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P<0.01)。sST2浓度与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72,P<0.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sST2水平可能成为预测冠状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浆内皮脂肪酶(EL)水平,探讨EL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81例冠心病患者,并根据临床表现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AP)(n=18)、不稳定性心绞痛(UAP)(n=23)、急性心肌梗死(AMI)(n=21)及对照组(n=19)。所有患者分别进行病史采集,并检测空腹血糖(FBG)、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EL水平,分析EL与年龄、性别、吸烟比例、HDL-C、LDL-C、FBG、hs-CRP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血浆EL水平为(346.4±54.3)μg/L,而SAP组、UAP组、AMI组分别为:(693.2±89.7)μg/L、(780.3±99.2)μg/L(、962.5±123.3)μg/L,各组间EL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与HDL-C、LDL-C、FBG及hs-CRP明显相关(P<0.05);Gensini评分SAP组分别与UAP组、AM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EL平均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Gensini平均评分呈正相关(r=0.483,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体内EL表达明显增高,EL在冠心病的发生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锡伯族、汉族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病变情况.方法 对经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的48例锡伯族、57例汉族冠心病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各组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的发生率及冠状动脉病变的Gensini积分.结果 锡伯族、汉族冠心病患者内膜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对照者(1.1±0.3 mm和1.0±0.1 mm比0.6±0.2 mm、88.3%和77.2%比38.0%,P<0.05),但锡伯族与汉族间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锡伯族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少于汉族(1.82±0.24比2.54±0.31, P<0.05),冠状动脉病变的Gensini积分也明显低于汉族(8.23±1.35比15.84±2.68,P<0.05),且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锡伯族、汉族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重.结论 锡伯族和汉族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均重于正常对照者,但锡伯族和汉族间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锡伯族和汉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存在差异,且锡伯族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低于汉族;通过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的程度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的存在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中脂肪因子Chemerin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于2016年12月至2018年5月期间我院心内科确诊为CHD且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143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进行入院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单支轻度狭窄,冠状动脉阻塞程度<30%的109例患者为对照组,采集受试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Chemerin、hs-CRP水平,并采用Gensini积分法评估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不同病变支数、Gensini积分CHD患者血清Chemerin、hs-CRP水平差异,并分析相关性。结果:研究组血清Chemerin、hs-CRP水平和Gensini积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随着CHD患者的病变支数增加,血清Chemerin、hs-CRP水平、Gensini积分均显著增高;随着Genisini积分增高,血清Chemerin、hs-CRP水平均显著增高,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CHD患者血清Chemerin水平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702,P<0.05),血清Chemerin水平、hs-CRP水平均与Genisini积分成正相关(r=0.643、0.593,P均<0.05)。结论:血清Chemerin、hs-CRP升高可以反应CHD患者病变累积及病变程度,可以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YKL-40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因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2型糖尿病患者197例,根据造影结果,冠状动脉正常为对照组(n=89),冠状动脉病变为冠心病组(n=108)。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双支病变和三支病变;Gensini积分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ELISA测定血清YKL-40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hs-CRP)。结果冠心病组和对照组间血清YKL-40、hs-CRP、收缩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脂蛋白(a)、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吸烟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组血清YKL-40水平和Gensini积分存在显著差异(P<0.01);血清YKL-40与Gensini积分存在明显相关性(r=0.611,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YKL-40是2型糖尿病患者罹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OR=1.229,95%CI为1.086~1.427,P=0.003)。结论 YKL-40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清YKL-40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