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狭窄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脑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 从南京卒中注册数据库中,选择经CT、MRI确诊,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53例TIA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生情况。结果 14例患者脑血管未见异常,39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其中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3例,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1例,颅内、外动脉合并狭窄15例,32例前循环TIA患行中发生前循环动脉狭窄22例(68.8%);21例后循环TIA患者中发生后循环动脉狭窄8例(38.1%),两组狭窄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TIA患者的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内动脉。前、后循环的脑动脉狭窄与其TIA临床表现的符合率,前循环TIA者较后循环TIA者为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发作频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76例已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TIA患者分为单次发作组与多次发作组(发作频率≥2),比较不同发作频率间临床特征与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情况。结果76例患者中67例(88.2%)存在不同程度的颅内外血管病变,在189支病变血管中以颈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最高,达29.1%(55/189)。两组比较,血管狭窄与闭塞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但血管重度狭窄或闭塞多见于多次发作TIA组。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发生TIA的重要因素,对于多次发作TIA患者应尽早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血管性病因及病变程度,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李玉文  王松  张全忠 《山东医药》2011,51(26):11-13
目的探讨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TIA诊断标准的82例患者行全脑DSA检查,观察TIA患者颈内动脉和椎—基动脉系统的颅内、颅外段血管情况。结果 82例TIA患者中有血管狭窄或闭塞69例(84.15%),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17例(20.73%),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4例(29.27%),颅内—外动脉多发性狭窄或闭塞28例(34.15%)。完全闭塞14例(17.7%),狭窄≥70%者22例(26.83%)、30%~69%者22例(26.83%)、〈30%者11例(13.04%),正常13例(18.85%)。狭窄部位可见粥样硬化斑块者54例(占狭窄动脉的78.26%)。按受累血管病变部位发生频率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处、椎动脉V1~3段、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颅内段、椎动脉V4段、锁骨下动脉、大脑前动脉、颈总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结论 DSA对TIA病因诊断有重要作用。TIA患者最常见的原因是脑动脉狭窄及动脉斑块,DSA可以确定TIA患者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程度。  相似文献   

4.
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血管狭窄特点与ABCD2评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前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动脉狭窄位置和狭窄程度与ABCD2评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TIA患者1 51例进行ABCD2评分,根据ABCD2评分分值分为3组:低危组60例,中危组64例,高危组27例。分析患者脑血管形态学特点与各组的关系。结果 DSA显示,151例患者中,25例为正常血管,126例血管狭窄的患者检出216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3组患者血管狭窄位置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相关侧大血管中,低危组患者正常血管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危组,轻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比例明显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非症状相关侧大血管中,低危组患者正常血管的比例明显高于中危组和高危组,高危组患者中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和无症状侧血管的管腔狭窄程度随ABCD2评分的增高而表现出升高趋势(P<0.01)。结论前循环TIA患者的ABCD2评分能够反映患者前循环血管的狭窄程度。ABCD2评分高的前循环TIA患者应重视血管形态学检查。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DSA影像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TIA患者60例行DSA,观察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颅内、颅外血管有无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及狭窄程度,分析TIA与脑动脉病变之间关系。结果:60例中有53例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8例发现有不稳定斑块。其中狭窄≥50%39例,颅外段狭窄34例,颅内段狭窄19例。结论:DSA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狭窄的部位、性质、程度,对了解TIA的病因,指导有效治疗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和颈动脉超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a attack,TIA)的诊断价值.方法 74例TIA患者中,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9 ICA)系统TIA45例,椎基底动脉(vertebrobasilar artery,VBA)系统TIA 29例,均行DSA检查以了解两系统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了解动脉斑块分布情况.结果 DSA检查显示,ICA系统TIA患者血管狭窄检出率为84.4%(38例),重、中、轻度狭窄分别为31.1%(14例)、26.7%(12例)和11.1%(5例),其中颅内动脉狭窄为44.4%(20例),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的22.2%(10例)(P<0.001);VBA系统TIA患者血管狭窄检出率为65.5%(19例),重、中、轻度狭窄分别为17.2%(5例)、27.5%(8例)、20.7%(6例),其中颅外动脉狭窄为44.8%(13例),显著高于颅内动脉狭窄的13.8%(4例)(P<0.001).颈动脉超声检查显示,ICA系统TIA患者ICA斑块检出率为44.4%(20例),高于VBA系统TIA患者的24.1%(7例);VBA系统TIA患者锁骨下动脉起始段斑块检出率为44.8%(13例),显著高于ICA系统TIA患者的13.3%(6例)(P<0.001).结论 ICA系统和VBA系统TIA患者颅内外血管病变和动脉硬化斑块分布存在差异,前者以颅内病变多见,后者则以颅外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于本院进行诊断治疗的9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期的90名健康人为对照组,分析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观察组发作时间、发作频率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血管阻塞患者发作时间≥60 min者比例低于重度、中度及轻度狭窄患者,发作频率≥3次/w者阻塞及重度狭窄者比例高于中度及轻度狭窄患者(均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作频率、发作时间均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与颅内外血管狭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68例老年后循环TIA患者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部位以及受累血管数目。结果在所有患者中,DSA发现颅内外血管病变60例,在没有明确血管病变的8例中,椎动脉发育不良3例,单纯胚胎型大脑后动脉5例。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明显高于颅内动脉。结论脑供血动脉的形态异常是老年后循环TIA患者发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早期脑血管造影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动脉狭窄程度和分布,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诊断标准的患者101例,1周内行主动脉弓上造影及双侧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造影,明确有无脑动脉狭窄、狭窄程度及分布。结果 101例患者中有82例137支血管狭窄。其中血管狭窄程度≥70%为70支,占51.1%,血管狭窄程度50%~69%为40支,占29.2%,血管狭窄程度<50%为27支,占19.7%;颅外段狭窄占46.7%,颅内段占53.3%,颅内、外病变血管比例为1.14:1;颅外段狭窄动脉中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常见,占25.5%,而颅内段狭窄则以大脑中动脉最常见,占29.2%;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大脑中动脉病变最常见,占40.2%,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以椎动脉颅外段病变最常见,占28.0%。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以确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是否存在血管狭窄及狭窄程度,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治疗方案的选择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内动脉狭窄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狭窄与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及临床特点,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41例频发TIA患者(TIA组)及25例单纯动眼神经麻痹患者(对照组)进行检查,TIA组按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分为3个亚组:无狭窄组9例,轻度狭窄组11例,重度狭窄组21例,结果①TIA组32例(78%)患者有颈内动脉狭窄,以颅外段狭窄居多.其中严重狭窄21例(5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②内动脉狭窄患者症状持续时间小于无狭窄患者,差异有显著意义,③8例一过性黑矇患者出现于颈内动脉狭窄组,且均为重度狭窄。结论颈内动脉狭窄可能是频发TIA的主要病因,伴颈内动脉狭窄的患者频发TIA症状持续时间短,一过性黑矇可能预示颈内动脉严重狭窄。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程度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选择20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并经颈动脉DSA及B超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对照组)。根据冠状动脉狭窄直径,冠心病组再分成三个亚组。结果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呈线性正相关,颈动脉狭窄较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低,但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加重,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颈动脉狭窄亦有加重趋势。结果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狭窄密切相关。对中年以上人群,尤其是有多种危险因素者,常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早期发现和筛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患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对10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的评价。方法收集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5例,按年龄段分为青中年组、中老年组和老年组,同时设无明显临床症状者为对照组。所有病例均接受颅外颈部磁共振时间飞跃法血管成像和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分析比较其血管狭窄情况。结果105例有临床症状者(127个部位)颅外颈部动脉各部位狭窄发生率为椎动脉起始端狭窄31.49%、椎动脉远端颅内段狭窄18.11%、一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和全程细窄18.11%、椎动脉迂曲走行伴有椎动脉局限性硬化狭窄16.53%、颈内动脉硬化狭窄12.60%、颈总动脉硬化狭窄3.15%,同时合并2个以上部位狭窄者17例(39个部位)。按不同年龄分组,各部位狭窄发生率按上述顺序分别为:青中年组30.77%、25.64%、28.21%、7.69%、7.69%和0%;中老年组36.59%、19.51%、14.63%、17.07%、9.76%和2.44%;老年组27.66%、10.64%、12.76%、23.40%、19.15%和6.38%。结论颅外颈部动脉病变中椎动脉起始端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它部位;随年龄增长,椎动脉及颈动脉硬化狭窄发生率增加;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外颈部动脉狭窄发生率的研究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血管弹性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100例入选者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同期内(间隔<15天)采用颈动脉E-tracking技术检测颈动脉血管弹性。根据造影结果将冠心病组分为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左主干病变包括在内)和多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颈动脉血管弹性变化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血管弹性指标僵硬度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及动脉顺应性AC降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组颈动脉血管弹性指标较其他组降低;冠状动脉单支、双支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支、双支病变组间弹性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发生多支病变时其外周颈动脉血管弹性有明显的降低。结论用E-tracking技术检测到颈动脉血管弹性的指标僵硬度参数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动脉顺应性的异常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冠心病危险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4.
3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造影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狭窄程度与年龄的关系,为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5年10月期间在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卒中患者311例,全部行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其中男223例,女88例,年龄18~82岁。按照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中年组(45~59岁)和老年组(≥60岁)。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研究法计算狭窄率。分析血管狭窄分布特点、狭窄程度与年龄的关系。结果①311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18例(70.1%)发生颅内、颅外动脉狭窄。随年龄增长动脉狭窄发生率呈递增趋势,两性之间狭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不同年龄组之间颅内、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明显不同(P<0.01),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比例较高(69.0%),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6.2%和38.2%);③不同年龄组颅外动脉狭窄数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颅内动脉狭窄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各年龄组之间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国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范围不断增加,病变程度增加不明显,血管狭窄程度分布规律与管腔直径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方法应用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84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检测分析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分布、狭窄度及超声分型。并将有症状侧与无症状侧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硬化斑块以软斑最为多见,其次为混合斑和溃疡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硬斑和扁平斑无明显差异;无症状侧斑块明显高于有症状侧斑块(60.34%比39.66%,P<0.01);且无症状侧颅外颈动脉中度以上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有症状侧(29.31%比6.70%,P<0.01)。结论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常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超声检测,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及病因评估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对 3 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及 2 4例无脑卒中病史者进行对照研究。观察两组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斑块存在部位和斑块内回声情况。结果发现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颈动脉狭窄程度小于 49%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 (P >0 .0 5 ) ,狭窄程度大于 5 0 %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 5 ) ,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危险为对照组的 4.3倍 (OR =4.3 1,OR95 %可信区间为 1.3 4~ 13 .89)。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与对照组斑块内无回声或弱回声区占斑块面积的百分比均值分别为 49.77%± 16.40 %及 2 3 .5 5 %± 8.42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颅内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比较经颅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脑动脉狭窄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分别对8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测,将经颅多普勒超声结果与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以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标准,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脑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88.2%,特异度为98.6%;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标准,1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脑血管狭窄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97.9%.结论 经颅多普勒可客观地反映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作为脑血管狭窄预防性筛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颈动脉狭窄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2年12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头颅核磁证实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39例,按照病情是否加重(NIHSS评分)分成进展性脑卒中组(进展组)141例和非进展性脑卒中组(非进展组)98例,两组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在进展组内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进展组。颈动脉狭窄与进展性脑卒中呈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狭窄是进展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0.264,95%CI:0.064~1.260;OR=0.163,95%CI:0.036~0.743;OR=0.006,95%CI:0.036~0.568)。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观察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可预测脑卒中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疑似冠心病或急性、慢性心肌梗死的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肾动脉造影,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279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进行腹主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279例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30%)发生率为28.7%;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175例冠心病患者中,肾动脉狭窄(≥30%)的发生率为34.3%;冠状动脉造影完全正常的104例患者中,20例有肾动脉狭窄,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发生肾动脉狭窄的机率增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脉压、血肌酐及冠状动脉狭窄积分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的相关预测因素.结论 对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时应常规进行腹主动脉造影检查,以尽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检测颈内动脉颅外段轻度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 110例颈内动脉颅外段轻度狭窄 (<5 0 % )患者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速度和搏动指数。结果 经颅多普勒检测颈动脉轻度狭窄平均流速的敏感性为 88.3% ,收缩期峰流速的敏感性为 92 .6 % ,特异性为 97.3%。动脉硬化斑块的长度和厚度与血流速度相关 (r =0 .34,P <0 .0 5和r =0 .4 8,P <0 .0 1)。狭窄面积 2 1%~ 4 9%组的血流速度高于 <2 0 %组 ,但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采用经颅多普勒评价颈内动脉颅外段的动脉硬化斑块和轻度狭窄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