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珍  张菊英  陈瑾  谭铃  范晖  甘华平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6):4069-4071,4075
目的 了解四川省农村5岁以下儿童腹泻患病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儿童腹泻病的防治提供建议.方法 利用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西部扩点调查四川省的资料,描述性分析四川省农村5岁以下儿童腹泻患病状况,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儿童腹泻患病的影响因素.结果 四川省农村5岁以下儿童腹泻两周患病率为10.1%.儿童腹泻两周患病率随着年龄的上升而下降,患病高峰在0~2岁.影响儿童腹泻的主要因素为年龄、父母是否均长期在外务工、家庭是否使用安全饮用水.结论 四川省农村儿童腹泻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象为0~2岁儿童和留守儿童,并且儿童腹泻的防治应从提倡合理喂养、改善用水卫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
吉兰丹邦是马来西亚最贫穷、公共卫生设施最差的邦。据报道,近十几年来该邦农村儿童腹泻发病率有所增长,为此研究人员对该邦Tumpat区农村儿童腹泻传染的可能危险因素:供水卫生状况,是否饮用未煮沸的水,个人、家庭卫生情况,母乳、人工喂养、食物贮放情况等进行了病例对照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翟相颖  周楠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901-1905
儿童超重肥胖已成为十分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家庭作为儿童主要的成长环境,与其体质健康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祖辈逐渐参与到家庭喂养中并成为儿童的主要喂养者,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与趋势。本文从祖辈的喂养观念、喂养行为、喂养方式、喂养环境选择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提高祖辈喂养水平和减少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部五省3岁以下儿童贫血患病状况调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中国西部贫困农村儿童的贫血患病率状况及筛选影响儿童血红蛋白水平的有关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中国西部五省40个县的3747户有3岁以下儿童的家庭进行调查。将所有资料采用Epi 6.0软件建立数据库及检错程序,采用两次录入法,用SPSS 10.0统计软件完成所有的统计学分析。结果 40个县3岁以下儿童的贫血患病率为32.5%;各省间差异明显,贵州省最高为43.5%,宁夏、青海两省(区)较低,约20.0%;6~18月龄儿童的患病率较高,以后贫血患病率随着儿童月龄的增加而下降。与儿童贫血相关的主要因素有喂养方式、儿童的月龄、腹泻、家庭收入、母亲是否贫血以及清洁的饮用水等。结论 普及科学喂养知识,注意饮用水的清洁卫生,减少腹泻等常见病的发病率将有助于降低当地儿童的贫血患病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导致吉林市婴幼儿腹泻发病的危险因素,为腹泻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110例婴幼儿腹泻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在同所医院就诊,同性别、同年龄的婴幼儿非腹泻患者230例作为对照组;制定统一的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可能导致婴幼儿腹泻发病的影响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的变量有城乡分布、儿童身高、父母亲的文化程度、母亲年龄、住房情况、饮用水卫生、厨房卫生、餐厅卫生、厕所卫生、是否喂养动物等个人和家庭基本情况及发病前1 w中婴幼儿是否母乳喂养、是否接触过家庭外肠胃炎患者、是否服用过抗生素和其玩具是否消毒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的变量为是否接触过家庭外肠胃炎患者、是否服用过抗生素、其玩具是否消毒;其OR值分别为8.141、1.839、0.4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降低和控制婴幼儿腹泻的发生,应该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使婴幼儿看护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提倡母乳喂养;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秋季腹泻患儿发病影响因素及其效果评价。方法对126例住院患儿进行城乡发病关系、喂养方式及饮食、卫生习惯进行评价,观察。结果城镇上居民儿童患病率明显低于乡村儿童:母乳喂养患病率低于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结论家长和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减少秋季腹泻发病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探讨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降低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及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儿童营养门诊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合肥市城市及农村地区学龄前幼儿1 873名,采用自编问卷调查儿童的社会人口学资料、儿童饮食行为问题以及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 72.77%的儿童有饮食行为问题.家庭环境因素及家长的喂养行为对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发生有影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父亲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月收入水平、家庭成员饮食行为问题情况、共同生活儿童数及是否为独生子女是影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合肥地区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家庭人口学特征、家长喂养行为及家庭环境影响儿童饮食行为.应加强儿童营养门诊建设,提高家长喂养水平,建立有效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干预机制.  相似文献   

8.
宋强 《中国校医》1994,8(6):28-29
为进一步探讨影响儿童智力的有关因素,我们于1994年4月~5月进行了以下调查,现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为市青少年宫幼儿园5~6岁男女学龄前儿童。1.2方法:用韦氏智力量表中国修订版(WAIS-CR)作智力测验,用学前班儿童家庭情况调查表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日、出生时父母年龄,父母职业及文化程度、出生时体重、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母乳喂养、家庭人均收入、人均住房面积等。2结果分析2.1喂养方式与儿童智商的关系:调查发现喂养方式与儿童智商有一定关系,母乳喂养(食少数混合喂养)儿童智商用一又94.…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不良有效干预措施,为改善西部贫困地区儿童营养状况提供示范。方法开发适合当地社区的健康教育声像材料、图形材料,利用社区干部和乡村医生,在农村社区开展了参与式营养教育活动,营养教育活动一年后对活动效果进行阶段评估。结果研究地区孕产期妇女不良饮食习惯得到有效改变,婴幼儿正确喂养知识得到普及,婴幼儿正确喂养方法在当地社区家庭得到正确应用。结论开发适合本地文化的健康教育材料,开展社区健康教育活动改变了家庭儿童喂养知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儿童饮食行为对儿童体重的综合影响,为儿童肥胖的预防及早期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7月,使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CPCFBS)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CPEBQ)对912名学龄前儿童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和Logisi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照护人喂养行为和儿童饮食行为对儿童BMI及超重/肥胖的影响。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喂养行为中的体重担忧和饮食行为中的食物响应与BMI呈正相关关系(P<0.05);照护人喂养行为中的责任喂养及儿童饮食行为中的外因性进食与BMI呈负相关关系(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喂养行为中的体重担忧、饮食行为中的食物响应、情绪性进食是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P<0.05);饮食行为中的饮食行为限制、过饱响应是超重/肥胖是超重/肥胖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体重受饮食行为和喂养行为综合影响,可通过培养健康的照护人喂养行为和儿童饮食行为进行学龄前期儿童肥胖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了解家庭喂养方式与儿童饮食习惯对儿童肥胖的影响,为开展儿童肥胖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经济水平好、中、差抽取重庆市渝中区、荣昌县和开县的2970名一~六年级在校学生进行身高、体重、腰围等体格检查,并对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家庭喂养方式与儿童饮食习惯问卷调查.结果 受访家长或监护人中,38.0%会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56.6%会觉得孩子吃得不够而想尽办法要求孩子“多吃一点”.41.4%的儿童喜食咸的食物,87.0%的儿童喜欢吃水果,11.9%的儿童吃饭速度快,28.8%的儿童吃饭速度慢.强迫孩子吃某种食物、想尽办法要求孩子“多吃一点”、孩子是否爱吃水果及孩子吃饭速度等为儿童肥胖的影响因素(P值均<0.05).结论 不恰当的家庭喂养方式及儿童不良饮食习惯均可引起儿童肥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弱视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选择2015年6月-2016年12月在绍兴第二医院期间确诊的83例弱视儿童为研究对象(观察组),另选择正常体检儿童80例作为对照组。调查两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家族遗传史、家庭情况、家长文化程度、儿童出生时是否吸氧、喂养方式、出生后是否使用抗菌药物、母亲孕次、睡眠时间、体质量、母孕年龄、家长屈光状态、儿童常居环境采光。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性别、家庭情况、儿童出生是否吸氧、喂养方式、母孕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家族遗传史、儿童常居环境采光、母亲孕次、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单因素分析结果纳入多因素分析家族遗传史、常居环境采光、母亲孕次及睡眠时间为儿童弱视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家族遗传史、儿童常居环境采光、母亲孕次、睡眠时间为儿童弱视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儿童早期龋的发生与喂养习惯和家庭经济条件的关系。方法:580名2~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临床检查,并由儿童早期龋患者家长填写问卷。对完成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喂养习惯和家庭经济条件与儿童早期龋的相关性。结果:儿童早期龋与夜间奶瓶喂养习惯有关。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儿童更易患儿童早期龋。结论:儿童早期龋更多发生于夜间奶瓶喂养。低收入家庭的儿童较易患儿童早期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家庭喂养方式和父母负性情绪与儿童营养不良发生的相关性,指导家庭科学喂养和预防儿童营养不良发生.方法 选取2020年4-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营养不良儿童75例为观察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儿童77例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父母进行问卷调查,比较两组儿童饮食行为,分析家庭喂养方式、父母负性情绪与儿童营养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国贫困地区2~5岁儿童的贫血患病情况及与喂养行为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贫困地区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0个县(市)随机抽取5927名2~5岁儿童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的一般情况、喂养状况和检测血红蛋白值。结果我国贫困地区2~5岁儿童的贫血患病率为22.4%,男童与女童无明显差异。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断奶时间、是否吃早餐、家里就餐人数、母亲文化程度、孩子在家就餐次数及家庭人均年收入等均与儿童的贫血患病状况有较大的相关。结论我国贫困地区2~5岁儿童的贫血状况依然严重,且与家庭喂养条件及喂养行为有密切关系。需有针对性的开展贫血的预防与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与儿童饮食行为间的相关性,为学龄前期儿童饮食行为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6年4-7月,使用《学龄前儿童照护人喂养行为量表》(CPCFBS)和《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量表》(CPEBQ)对912名学龄前儿童照护人进行调查,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探讨家庭人口学特征、照护人喂养行为与儿童饮食行为间的相关性。结果 典型相关分析得到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典型相关变量和典型结构,组间均呈正相关关系(CRU1-V1=0.703,P<0.001;CRU2-V2=0.342,P<0.001),能够解释原始变量变异的比例分别为16.5%、32.3%和11.3%、20.0%。第一对典型结构主要体现了年龄较大儿童家庭的喂养行为中,责任喂养、限制喂养、监督喂养与儿童主动进食能力的正相关和体重担忧与儿童主动进食能力的负相关关系;第二对典型结构则主要体现了受教育程度和月总收入较低家庭的喂养行为中,逼迫喂养与儿童外因性进食之间的正相关关系。结论 在控制了家庭人口学特征后,照护人的喂养行为会对儿童的饮食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探索5岁以下儿童腹泻流行病学特征和主要病原体,我们于1988年7月至1990年6月选择赛歧镇、城阳和潭头乡的5个村开展了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 调查对象与方法选择5个村5岁以下儿童为对象,根据腹泻病监测方案,按设计调查表,逐户登记家庭经济收入、卫生状况、个人健康、儿童看护人文化程度、洗手习惯、喂养方式等。观察点每月定期查访,对照点仅3、8两月查访,并记录儿童腹泻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合肥市包河区1~3岁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对儿童抚养人进行问卷调查,包括儿童的社会人口学特征、儿童的家庭基本情况、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儿童抚养人的喂养行为问题。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3岁儿童组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于1岁~儿童组(χ2=14.085,P0.05);男孩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为54.1%,高于女孩45.6%(χ2=10.045,P0.05);抚养人存在喂养问题组中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检出率(75.2%)要高于无喂养问题组(30.3%)(χ2=280.345,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童是否存在饮食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是:性别为男;保护因素是:小年龄组儿童、抚养人无喂养行为问题。结论儿童保健工作者在日常保健工作中应注重儿童饮食行为的家庭指导,开展饮食行为干预,减少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0~2岁小儿喂养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北京市0~2岁小儿喂养现状分析陈欣欣贾桂兰北京市儿童保健所100045任正梅北京市卫生局妇幼处为了解北京市0~2岁小儿喂养现状,对1995年儿童体格调查中有关喂养资料进行了分析,探讨当今社会与家庭对母乳喂养、辅食添加及断奶时间等喂养方式选择的现状,以...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拉萨市农村地区3岁以下儿童腹泻两周患病率状况,并探讨影响腹泻患病的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设计,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有3岁以下儿童的家庭607户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应答者回忆获得儿童和其家庭的一般情况及儿童在调查时点前两周内腹泻患病情况。结果调查地区3岁以下儿童腹泻两周患病率为17.3%,腹泻两周患病率男童(17.6%)和女童(1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儿童按6月龄划分,儿童在0~5、6~11、12~17、18~23、24~29及30~35月龄段的腹泻两周患病率分别为16.5%、28.4%、25.0%、10.9%、9.8%和4.9%,不同月龄儿童腹泻两周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时点前两周儿童是否感冒、母亲孕期晚上看东西较孕前困难、添加蛋白类辅食的时间和家庭炒菜常用铁锅与其腹泻患病密切相关(P0.05)。结论拉萨市农村3岁以下儿童腹泻两周患病率较高。加强当地孕产妇的膳食营养指导和儿童常见病预防、适时添加蛋白类辅食可以降低儿童腹泻两周患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