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康保县鼠间鼠疫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理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康保县鼠间鼠疫的流行情况,探索更有效地预防控制措施。方法 采用以灭鼠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对鼠间鼠疫流行区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在摸清情况的基础上,进行大面积灭鼠,并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基层卫生人员培训和应急准备工作。结果 鼠密度由灭前16.08只/hm^2下降为1.11只/hm^2,灭效为90.0%,鼠间鼠疫的流行得到了控制。结论 此次鼠间鼠疫处理措施及时有效,达到了防止人间鼠疫发生的目的。但这次鼠间鼠疫流行与内蒙古的化德、白旗鼠间鼠疫的流行区域相毗邻;个别地段鼠密度还未达到国家控制标准,次年还有鼠间鼠疫发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冬季灭鼠,降低鼠密度,阻止或延缓来年鼠疫的发生。方法 选择疫点周围5~10公里范围内的所有村屯,统一使用溴敌隆腊块进行灭鼠,并进行灭前灭后的鼠密度调查。结果 灭鼠前鼠密度为4.5%,灭后为4.39%,两结果无明显差异,灭鼠效果不佳。结论 冬季灭鼠可以降低鼠密度,减缓和延迟来年鼠疫的发生,但投药方法、气候因素、前后对比误差影响了本次灭鼠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干预性灭鼠在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监测及预警中的应用.方法 长爪沙鼠密度调查采取一日弓形夹法;长爪沙鼠密度预测采用动物经典的数量预测预报公式,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做出预警;灭鼠药选用抗凝血剂溴鼠灵,毒饵浓度0.008%,采用鼠洞投药方式.结果 平均每公顷投毒饵约10 kg,14d后灭效达99%以上,长爪沙鼠平均密度从灭前的31只/hm2下降至灭后的0.25只/hm2.结论 采用溴鼠灵在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高风险区域实施干预性灭鼠措施,能有效降低鼠疫主要宿主密度,消除该地区动物间鼠疫暴发流行的可能及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实施以灭鼠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经40余年的努力,自然疫源地已被消除.主要依据是:40年未检出鼠疫菌,21年未检出血清阳性材料;黄鼠密度降至0.05只/公顷以下,95%地块为无鼠区,并连续保持15年;黄鼠体染蚤率下降至30%或以下,体蚤指数降至2以下,室内游离蚤指数接近于0.同时疫区生态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林地面积占疫源地总面积三分之一,草原面积缩小,黄鼠最适生境遭受破坏.  相似文献   

5.
目的汇总分析鼠疫监测主要结果,探讨鼠疫控制对策。方法按照《鼠疫监测方案》进行阿拉善黄鼠密度、体蚤调查和鼠疫血清学、细菌学检验。结果近7年来阿拉善黄鼠平均密度1.59只/公顷,阿拉善黄鼠体蚤指数1.65匹/只,染蚤率55.08%;从阿拉善黄鼠、五趾跳鼠、花鼠、蒙古兔等检出鼠疫血清阳性33份,阳性率0.12%,滴度120~12560。结论近7年来,宁夏阿拉善黄鼠疫源地局部有鼠间鼠疫流行,鼠疫控制应以科学监测为主,落实灭鼠灭蚤、宣传教育、疫区处理、鼠疫联防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6.
王莉 《职业与健康》2007,23(24):2310-2310
我中心根据《山西省鼠疫监测工作方案》于2006年6月28日开展了鼠疫监测,现将结果分析如下。1材料和方法1.1监测点选择管家堡乡为监测地区,本次监测共涉及该乡13个村,东西长约10 km,南北宽约8 km。1.2材料捕鼠工具为弓形夹,由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1.3方法按照《山西省鼠疫监测工作方案》要求进行。2结果2.1鼠密度与黄鼠生态调查2.1.1黄鼠密度调查:分别于6、7月,采用单公顷(hm2)1日弓形夹法进行了黄鼠密度调查。共调查20 hm2,捕黄鼠14只,其中调查耕地15 hm2、荒地3 hm2、林地2 hm2,分别捕黄鼠5、6、3只,密度分别为0.33、2.00、1.50只/…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汕头市潮南区动物间鼠疫流行状况,为控制鼠疫流行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通过监测鼠密度及媒介昆虫、鼠疫杆菌的培养及F1抗体的检测。了解鼠疫流行状况。[结果]家鼠野鼠密度分别为19.1%及9.9%.黄胸鼠密度5.3%,家鼠蚤指数为5.5,野鼠蚤指数为0,鼠类及蚤类病原学检测均未检出鼠疫杆菌,血清学检测未检出鼠疫F1抗体。[结论]定期开展群众性灭鼠灭蚤活动,加大鼠疫监测力度应是今后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更好地控制鼠疫流行,筛选出安全、高效、使用方便的灭蚤药物。方法堵洞查盗法、探洞干蚤法。结果磷化铝灭蚤效果最好,可以达到鼠蚤并灭的目的。而灭鼠烟雾剂有一定的灭蚤效果。0.005%溴敌隆毒饵不能够杀灭鼠类的寄生蚤。结论磷化铝作为熏蒸杀虫剂,一旦发生动物间鼠疫,在鼠疫疫区大面积灭鼠灭蚤时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城市居民区外环境鼠洞特性,提高鼠洞灭鼠效果。方法对鼠洞分类,用废旧报纸堵塞鼠洞,分别在1、3、7、14d查看掘开情况。在对照区用废报纸堵洞,次日在掘开的鼠洞内投30g溴敌降稻谷毒饵,1周和2周后重复该过程;试验区按操作规程灭鼠。结果居民区鼠洞可按外形分为5类:1、3、7、14d鼠洞掘开率分别为21.2%、35.5%、43.9%和51.4%。对照区和试验区灭效分别为10.0%和90.4%,RPI值为10.6。结论根据外观判断阳性鼠洞的经验不可靠,用报纸堵塞鼠洞7d查看结果较可靠。按操作规程灭鼠更符合综合治理(IPM)原理。  相似文献   

10.
道外区为哈尔滨市老城区。区域面积小,人口密集,老式建筑多,鼠密度高。灭鼠难度大。选择有代表性的某单位使用中号捕鼠夹、粘鼠板、3%磷化锌、0.5%毒鼠磷灭鼠。灭前鼠密度室内6.67%。室外15.3%。鼠种为褐家鼠。灭后20天调查。密度为0。结果表明:鼠类侵害的部位为其宜于生长的环境.所以,采取综合防治是灭鼠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南京浦镇车辆厂厂区内鼠类种群与密度,为开展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夹夜法;结果:2001年3月厂区内灭前捕鼠79只,平均密度7.25%,鼠种分为1目2科4属6种,毒饵灭鼠后捕鼠17只,平均密度为2.38%;结论:有效的控制了鼠密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在实行鼠类控制的条件下,村庄拆迁和小区建设过程中鼠种组成和数量的变化趋势,为小区拆建鼠类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用粘鼠板法调查鼠密度,评价拆迁前后鼠种组成和密度的变化。结果 小区拆迁前以小家鼠为主,占83.9%(26/31),黑线姬鼠占9.7%(3/31),褐家鼠和臭鼩鼱各占3.2%(1/31)。在新建小区的原址(村庄),灭鼠前的鼠密度为12.2%,灭后密度降为1.9%,其灭鼠效果为84.4%;搬迁后拆前的鼠密度降为1.5%,而拆后鼠密度降为0;经过对工地实施综合治理,尤其是将建筑工人和工地分离约1.5km和对建筑工人实行健康教育,1年后工地的鼠密度仍为0;而对周围的施工工人住所调查捕获鼠均为小家鼠,密度为3.1%。结论 拆迁前灭鼠,拆迁过程中实施鼠类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显著降低新建小区的鼠密度,鼠的种群结构会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灭鼠效果和灭鼠后害鼠种群回升情况。为制订科学的灭鼠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1998-2002年对所设的3个样区农田害鼠防治情况的资料。分析灭鼠后害鼠种群的回升与鄱阳湖水情的关系和灭鼠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探讨防制对策。结果 春季一次大面积灭鼠后,第2年春季再次进行灭鼠前的鼠密度达到甚至超过上年灭鼠前的鼠密度;实施春秋两季大面积灭鼠,来年春季的鼠密度明显低于春季灭鼠前。结论 鄱阳湖滨农区灭鼠后害鼠的种群数量恢复快,每年全面灭鼠两次可有效控制鼠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速公路收费站老鼠控制的有效方法。方法在调查鼠种构成、分布、密度的基础上,采用防鼠、灭鼠毒饵、粘鼠板相结合的方法控制鼠害,观察其效果。结果灭鼠4周后,收费站的平均鼠密度由8.4%下降至0.6%,下降率达92.9%,鼠密度远低于全国爱卫会的标准。结论防鼠、灭鼠毒饵、粘鼠板的综合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高速公路收费站的鼠密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高速公路收费站鼠害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上海市三年鼠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86~1988年,对上海市进行了三年鼠情监测,观察到在市区、郊县室内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分别占捕获鼠总数的67.84%和46.08%;其次是黄胸鼠。郊县监测点的褐家鼠、黑线姬鼠构成比高于市区,这可能与郊县生态环境相关。从三年逐月鼠密度曲线分析,观察到城乡家鼠数量波动,在时间上分布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每年出现两个数量高峰;即春季(3~5月)和秋季(9~10月),有时一个波也分裂为2~3个小波。同时观察到,灭鼠运动对鼠密度的变动影响,如1988年市区灭鼠质量与深度优于郊县,致使城、乡鼠密度有明显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开展有效灭鼠和观察鼠类控制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每季度进行一次化学药物灭鼠,并用鼠夹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2003年10月灭鼠前捕鼠48只,平均密度为10.96%,鼠种为褐家鼠、黄胸鼠、黑线姬鼠。第一次毒饵灭鼠后鼠平均密度为1.53%,2004年至2005年监测密度控制在1.29%以下。结论化学药物防治能够有效地控制鼠患。  相似文献   

17.
生态学方法在控制城镇居民区家鼠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继天门城镇居民区采用生态学方法防制家鼠试验后,又在潜江按同一方法进行试验,探讨该方法在家鼠防制中的作用及可行性。方法:比较以生态学方法为主的综合防制与单一药物防制家鼠的效果。结果:试验区鼠密度从1997年6月起一直维持在国家标准3%以下,两年间鼠密度在1%以下的有14个月;药物区每年组织两次灭鼠,鼠密度呈高低波动,两年中仅有8个月在3%以下;空白区两年间有2个月高出试验前鼠密度(7.25%)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典型草原区10年害鼠数量动态及控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连续10年调查内蒙古正镶白旗典型草原区鼠的组成及数量动态,提出持续控制草原鼠害的措施。方法:为直线夹日法。结果:共捕获7种鼠,布氏四鼠是优势种,属群居性种类,种群数量变幅大,其数量最高峰在1987年,平均捕获率高达55%,1988~1989年却骤然下降,1987年是1989年的36.6倍,经历了“低谷-上升-高峰-下降-低谷”阶段,且低谷期较长,其它各期均为两年,在“上升”和“高峰”期及“下降”的第一年对草原能造成危害。其它鼠种数量变动波幅小,10年中从未对草场造成危害。结论:控制草原鼠害是长期性工作,需要经常作到合理利用、治理和建设草原,保持旺盛的生产力,防止草原退化,不给鼠类造成适宜的生存环境;长期坚持鼠情监测,观测鼠类群落演替情况,定期发布《鼠情报告》,在害鼠数量“上升”期主动采取防制措施,可实现对草原鼠害的持续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分析不同类型营区和不同生境鼠类种群和侵害特点,制定科学的鼠类防治措施。方法针对鼠害特点,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并利用夹夜法和粉迹法检测鼠害和灭鼠效果。结果 6个部队营区鼠密度水平为粉迹法5.98%和夹夜法2.71%;捕获鼠形动物78只,鉴定为2科4属6种,室内外鼠类群落构成以褐家鼠(47.4%)为优势种;室内以食堂、伙房鼠密度(8.83%)最高,室外飞行区鼠密度明显较宿舍和办公室四周为高;通过综合性鼠类防治措施,粉迹法和夹夜法考核灭效分别下降88.3%和93.4%。结论不同营区和营区不同生境鼠害存在明显差异,每年开展2次大面积灭鼠对防治鼠源性疾病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全栖息地毒鼠法和复方灭鼠剂 ,使国营恒湖垦殖场的鼠密度降至不足为害水平。方法 :全栖息地毒鼠法。结果 :经过春季的大面积灭鼠 ,总体鼠密度由 3 2 .0 4%降为 0 .3 5 % ,灭效达 98.91%。结论 :此次灭鼠活动 ,使群众对慢性和急性灭鼠剂有了正确的认识 ,了解了慢性灭鼠剂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