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脑梗死的预测和评价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分布特点及超声类型及其在预测及评价脑梗死中的作用。方法对5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50例非脑梗死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用多普勒超声进行检测,比较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出现颈动脉粥样斑块44例(78.6%),明显多于对照组9例(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颈动脉粥样斑块可作为预测及评价脑梗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UA)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分析两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方法对65例中青年(〈60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行血清uA、hs-CRP水平检测,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60例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结果梗死组和对照组血清hs-CRP分别为(18.43±7.32)、(6.87±1.95)mg/L,血清uA分别为(321.52±20.74)、(105.82±26.21)μmol/L,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4.61%、13.33%,组间比较,P均〈0.01;梗死组有斑块者血清hs-CRP和uA水平均显著高于无斑块者(P均〈0.01),尤以不稳定斑块者为著(P〈0.05)。结论中青年脑梗死患者血清UA、hs—CRP水平均显著升高,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及性质有关;联合检测两者可为预测脑梗死发病风险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关系。方法对120例脑梗死病人及100例对照组病人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72.8%)明显高于对照组(56.0%),梗死组不稳定斑块(软斑及溃疡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1.1%与18.3%);梗死侧组软斑及溃疡斑的发生率亦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组,分别为63个(52.1%)与11个(18.6%)(P〈0.05)。脑梗死组〉75%的管腔狭窄数为2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例(,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显著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斑块的不稳定性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青年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关系。方法对64例中青年脑梗死病人(病例组)和38名正常体检者(对照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动脉硬化斑块,并检测两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病例组64例,斑块检出率76.6%,其中软斑28例,占57.1%;对照组38名,斑块检出率18.4%,其中软斑1名,两组检出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颈动脉分叉处硬化斑块检出率分别为66.8%,68.0%,显著高于其他部位。有斑块者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无斑块者明显升高。结论中青年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斑块的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病关系密切;纤维蛋白原可能在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冬 《山东医药》2011,51(43):80-81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方法选择140例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分别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斑块大小、形状、回声性质及颈动脉狭窄情况。结果梗死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比率及颈动脉狭窄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颈动脉斑块(尤其是不稳定斑块)及颈动脉狭窄在脑梗死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定期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预防脑梗死发生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对70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情况,并与非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2.9%,硬化斑块主要为溃疡斑和软斑,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对55例脑梗死病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的部位、性质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结果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斑块的好发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不稳定性斑块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硬化及脑梗死与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在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选取认知功能障碍患者258例(观察组)及非认知功能障碍患者708例(对照组),采用头部CT检查脑梗死灶发生情况,采用ATLI-IDI-超9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确定颈动脉斑块形态、大小。结果观察组有颈动脉斑块及脑梗死者分别为173例(67.05%)和46例(17.83%),对照组分别为399例(56.36%)和77例(10.88%),两组比较P〈0.05;有颈动脉斑块者患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性是无颈动脉斑块者的1.58倍(95%CI为1.17~2.13),有脑梗死者患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性是无脑梗死者的1.78倍(95%CI为1.19~2.64),同时有颈动脉斑块、脑梗死者患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性是两者均无的2.71倍(95%CI为0.84~3.98)。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梗死均为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两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46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218例非脑梗死患者(非脑梗死组)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分析入组者年龄、性别、伴发疾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的关系,观察不同等级的斑块在各组中的分布。结果高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较非脑梗死组明显增加;有斑块组脑梗死发生率显著高于无斑块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症等因素有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HP超声仪器对经头颅CT确诊为颈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127例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测,分为脑梗死侧组和非梗死侧组进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进行比较,并根据超声结果是否阳性,分为斑块组与非斑块组,对两组年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侧组斑块检出率为72.1%明显高于非梗死侧组的57.2%(P<0.05)。斑块组纤维蛋白原高于非斑块组(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纤维蛋白原Bp(fibrinogenBβ,FGB)基因启动子区域-455G/A变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缺血性中风病人160例,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人68例(癍块组),颈动脉未见粥样硬化斑块者92例(非斑块纽),应用多聚酶链反应加H8eⅢ内切酶检测FGB启动子区域-455G/A的多态性,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测定采用凝血酶原时间法,颈动脉斑块采用超声检测。结果A^-455等位基因在斑块组的分布频率为0.17较非斑块组0.07明显增高(χ^2=7.67,P〈O.01)。不同组剐的基因型的分布不同,G/A、A/A基因型在斑块组更常见(χ^2=6.59,P〈0.05)。斑块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4.82&#177;1.21)g/L显著高于非斑块组(4.27g/L&#177;0.90g/L,P〈0.01)。结论血浆中纤维蛋白原水平受FGB基因-455G/A多态性的影响,A^-455等位基因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高频探头检测38例脑梗死病人及42例普通就诊病人的颈动脉粥样一硬化技斑块形成的情况并作对比。结果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数量及程度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病人的斑块形成数量及程度。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病人其脑梗死的发病几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因而应提前预防及治疗。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7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各39例: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决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他汀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汀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水平显著下降,HDL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C、TG、LDL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65例经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和同期在门诊体检的60例经CT或MRI证实的无脑梗死健康者,进行颈动脉颅外段高频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并进行比较。结果 65例脑梗死患者中有50例颈动脉颅外段检出粥样硬化斑块,与对照组60例门诊体检健康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软斑及混合斑的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对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常规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能早期预测脑梗死的发生,积极防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粥样硬化可作为脑梗死发生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80例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0)。对照组患者接受脑梗死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12个月的瑞舒伐他汀(20mg,1次/晚)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评分、血脂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患者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有所提高,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呈增加趋势,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呈降低趋势,两组患者在治疗6个月、12个月积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动脉硬化斑块患者可起到强化降脂,促进斑块体积缩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ACI患者100例,其中小面积梗死38例、中面积梗死42例、大面积梗死20例,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MMP-9的水平。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状况。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不同面积脑梗死患者血清MMP-9的水平变化,并对所有ACI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ACI患者血清MMP-9的水平显著高与对照组(P〈0.01);大梗死组患者血清MMP-9水平高于中、小梗死组,中梗死组高于小梗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血清MMP-9的水平呈上升趋势;ACI患者脑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血清MMP-9的水平呈正相关(r1=0.553,P〈0.01;r2=0.536,P〈0.01)。结论ACI患者血清MMP-9水平可以反映颈动脉斑块的性质和稳定性,亦可反映脑梗死面积与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对同期收治的2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分别采用循环酶法和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ey)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98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122例无斑块者血浆Hey分别为(21.72&#177;10.53)和(19.84&#177;4.98)umol/L(P〉0.05),hsCRP分别为(26.8&#177;6.6)和(20.6&#177;4.8)mg/L(P〈0.01);42例存在不稳定性斑块及56例存在稳定性斑块者血浆Hcy分别为(32.69&#177;19.54)和(20.90&#177;9.30)mg/L(P〈0.01),hsCRP分别为(37.2&#177;7.8)和(24.9&#177;6.5)mg/L(P〈0.01)。认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Hey和hsCRP水平增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及其稳定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高频超声对150例脑梗死患者和100名健康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斑块分布部位、大小及内部回声特点,观测颈动脉内部及血流情况、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PSV)、血流阻力指数(RI)、S/D值,并将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脑部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比较.结果 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阳性率(尤其是软斑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部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别是软斑)的侧向符合率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郑涛 《内科》2013,(5):486-487,48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予以降颅压、营养脑细胞及对症处理等治疗。此外,对照组患者顿服硫酸氯吡格雷片75mg,1次/d;观察组患者在同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睡前口服辛伐他汀片(舒降之)20mg,1次/d。疗程6个月。采用彩色多普勒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并观察记录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1.4%)显著高于对照组(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秩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临床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积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均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降低更显著(P〈0.05或P〈0.01)。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老年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斑块可以提高疗效,显著抑制粥样斑块形成,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麝香保心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和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1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90例。对照组按照血脂检查结果给予标准调脂治疗,干预组在标准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结果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总数、软斑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动脉IM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麝香保心丸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IMT有明显改善作用,可减少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特别是软斑块的数量,从而减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