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些家长一发现孩子夜里睡觉咬牙、流口水等,就自认为孩子肚内有虫子,不经医生诊断便给孩子买“驱虫”药吃。殊不知滥服驱虫药对孩子身体健康有很多害处。 驱虫药物有很多种,有的对多种寄生虫都有效,有的仅对某一种寄生虫有效。上述诸药,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和副作用。如让孩子服山道年  相似文献   

2.
《自我保健》2013,(7):52-53
给儿童用“缩小版”成人药 “很多家长认为,都是治病用的药,只是孩子小一些而已,减量使用就可以了。殊不知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与成人有很大的区别,很多药物根本不能用于儿童,如果家长把成人用药常识套用在儿童身上,或是简单地以‘按年龄折算剂量’的方式给孩子用药,都有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3.
小儿患病,怎样合理用药,是广大家长十分关心的话题。由于小儿的生理状况与成人不同,所以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与成人也有很大的差异,尤以新生儿最为明显。有些家长想当然地认为,一些成人用的药,只要适当减量,儿童一样能用,这未免失之偏颇,滋生隐患。小儿与成人不仅仅存在体重、形态大小的区别,更重要的是存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区别,这是诊治小儿疾病时须掌握的重点。的确,有些药物,只要使用剂量恰当,成人和儿童都能使用,如青霉素、先锋霉素、螺旋霉素、磺胺类药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说明对药物的作用也要一分为二来看,药物既有治疗疾病的一面,也有其引起毒副作用的一面。药物的毒副作用,在常用剂量下,对大多数人来说一般不会造成什么危害和不利的影响。但对执行飞行任务的飞行员来说,有时服用常用剂量的药物有可能危及飞行安全、严重时会酿成飞行事故。  相似文献   

5.
目前,小儿专用药物较少,于是一些家长认为,只要将成人药适当减量,即可取而代之。其实,这种想法和做法有失偏颇,甚至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小儿不是“小成年”,他们不仅体重不同,而且还有生理、病理上的差异。例如小儿的肝、肾等脏器发育尚不完善,酶系统也未建立完善,解毒、排泄功能很弱,有些药物对机体的反应性也不同。因此,若用药失当,极易产生不良反应,严重者还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患病吃药是常遇到的事。患病后吃药,按现时人们的观念,希望用“好药”用“贵药”用“疗效快的药”,总之希望药到病除。然而人们只知道用“好药”用“贵药”可以治病,也就是只知道药物有治疗作用的一面,是否知道药物本身还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而这种不良反应对防治疾病是无益的,对人体却可以带来一些有害的反应。因此,服药前只有对所用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所了解,同时,按医嘱或药品说明书的要求,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才能保证用药安全,达到我们希望的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认识及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甘秀琪 《工企医刊》2008,21(1):61-62
目前,大量药品不断上市,在人类防病、治病、保障健康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去许多认为无法治疗的疾病通过新药的研究、开发与临床应用得到了有效地控制。但是许多人,包括病人及其家属认为药品只是治病的,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或者认为只有化学药有不良反应,中药没有不良反应等,实际上这些认识都是片面的。俗话说得好“是药三分毒”,无“毒”无药,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既有其有利的一面,又有其有害的一面,既在达到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发生不良反应,对人体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8.
用药安全、有效,是临床医生必须遵循的准则,更是患者所关心与企盼的大事情。凡药都有其“效”的一面,又有其“毒”的一面,应了民间的一句俗语:“是药三分毒。”怎样才能使药物充分有效而又尽可能减少或消除毒性呢?医生因人施治、合理用药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而治疗药物监测(简称TDM)是这个解决办法的理论依据和技术保障。 TDM是源自西方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9.
正尽管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国已经实施多年,但目前社会上对于基本药物的内涵还存在质疑、对基本药物制度的认知也尚未达成共识。部分群众认为基本药物是低价药、低效药,不愿意使用;有些学者提出当下基本药物的供应体制与计划经济的统购统销类似,对基本药物采购和配送应选择市场之路还是政府之路争论不休。笔者认为,这些争议虽然有其依据,但却不甚规范,甚至有些观点是对基本药物概念的曲解和误读,违背了其本意和初衷。  相似文献   

10.
据报道,美国每年“被药物药死”的人已超过10万,居全美死亡原因的第4位。我国因“药害”致死者每年已逾20万,“药源性疾病”的死亡人数是几种主要传染病死亡人数的10倍以上。特别是有些老年人,自认为“久病成良医”、“无医自通”,吃起药来像吃饭一样,一大把一大把的往嘴里填,实在是太危险。故提出“五种药物法则”和“半量法规”。  相似文献   

11.
路晓婷 《家庭医生》2014,(19):I0004-I0004
咳嗽是小儿呼吸道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小儿一咳,家长就会心焦起来。 由于止咳药属于非处方药,许多家长自行去药店给患儿购买药物。这个时候如何为孩子选择放心、省心的止咳药,里面大有学问。临床发现,不少家长在择药方面忽略了重要一点:有些止咳药含有可待因等成瘾性中枢镇咳成分,小儿是不宜使用的,婴幼儿更是忌用此类药物。  相似文献   

12.
说到药物,人们的眼睛常常只盯在它好的一面——治病作用上,其消极一面则常常被忽略掉了。由此而小病常年药不离口者有之,无病也常来点平安药以求“保险”者亦有之。这就为药源性疾病打开了方便之门,比如妨碍健美甚至使你变丑,就是恶果之一。  相似文献   

13.
《健康必读》2009,(7):32-32
最近有专家表示,“目前对儿童感冒的用药往往是不合理的,要么是治疗过度,往往抗菌的、抗病毒的、缓解症状的药全用上。这也是导致严重不良事件的重要原因;要么是擅自用药,有些人想当然把儿童当作缩小的成人来确定剂量,认为按照成人的剂量‘减半用药’就是安全的。这些做法都不妥当。现在需要的是加强管理,而不是不能用感冒药。这既有医生的原因,也有儿童家长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李玉环 《职业与健康》2001,17(4):112-112
有病吃药是人之常情,但有人往往盲目用药,有时不仅没治好病,还可以对健康造成很大危害。1 迷信补药 有人常年服用补药,但身体并不强壮。其实补药只是补其虚。补虚药不适用于有实邪的病证,补虚药如使用不当,往往有害而无益。如阴虚有热而用补阳药,阳虚有寒而用补阴药,均能产生不良的后果。2 认为中药无毒 所有药物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古代名医张子和说:“凡药皆有毒,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所以中医有“是药三分毒”之说。有些中药如朱砂、斑蝥、川乌、草乌、乌钱子等毒性还很大,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健康》1997,(1)
家庭中备有小药箱是件好事,家里人要是有点儿头疼脑热的,找点药吃就行了。这也说明人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提高了,但是也有些人只要身体稍有不适,不管是不是需要,就赶紧找药吃。要知道,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但同时,药物对人也有一定的副作用。俗话说:“无毒不是药”,这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现在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情况不是越来越多了吗?  相似文献   

16.
有些家长给孩子喂药时,不论什么药,都喜欢把药片掰开,或弄碎后用水冲服。还有的人会把胶囊内的粉末倒出来只吃里面的药。他们认为这样会使药物更快地发挥疗效,而且更便于给孩子喂药。殊不知,这种做法并不妥当。对于胶囊,  相似文献   

17.
常常有患过敏性鼻炎孩子的家长问:“医生,我们西替利嗪已经吃了一个星期了,还需要吃多久?”这是困扰广大家长的问题。吃的时间短,生怕疗程不足,病情有反复;吃的时间长又担忧药物的不良反应。所以,很多家长寻求医生帮助,希望得到一个明确的建议。按年龄和过敏程度选药除了查找并且规避致敏原,儿童可以根据年龄和鼻炎严重程度使用鼻用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如孟鲁司特,鼻用的激素,以及最常用的一线药物口服抗过敏药(即抗组胺药)。  相似文献   

18.
崔方圆 《大众健康》2009,(1):108-108
中医的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与五脏有关.主要是属于心的生理功能.称为“心主神”。所以有”心神不安”之说。如果心主神的功能紊乱.则会精神不振,或意识不清.或失眠健忘等等,出现这种情况.则需要安神治疗。安神药是以镇定精神、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有补心养血、安神定志的功效.主治心神不安、失眠、惊痫、狂妄等。有些安神药有平肝潜阳、明目、收敛固涩的作用。根据药物作用的不同,安神药一般分为重镇安神药和养心安神药。  相似文献   

19.
吕斌 《健康人生》2009,(4):15-15
现今不少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牙迟,就认为是缺钙所致;孩子不爱吃饭,又怀疑可能是缺锌。对于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相信很多家长都非常熟悉。尤其是当孩子出现不长个、不爱吃饭、出牙迟等这些现象时,家长总担心孩子是否缺这缺那的。而微量元素检测,此时就成了一面“魔镜”,仿佛成为衡量孩子健康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20.
有毒中药的概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毒性中药是指中药的偏性 ;狭义的毒性中药是指进入人体后可损害机体的组织器官 ,破坏或扰乱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使机体产生病理变化甚至危及生命的中药。世界卫生组织 (WHO)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定义是 :“为了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改善人的生理功能而给以正常剂量的药品所出现的任何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中医认为中药的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的“偏性”所致。从这点意义上来说凡药皆可以引起不良反应 ,只是程度与出现的几率不同。有毒中药有其毒性的一面 ,又有其治疗作用一面。用药不当可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