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共5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38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182例,男298人,女268人,年龄19~79岁,平均43岁,病程7d~16年,平均2.6年。患者术前均经CT或MRI检查确诊,并与临床症状及体征相符合。1.2手术方法1.2.1术前准备术前有3个月内的CT或MRI片,颈椎间盘突出症者必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Zero-P椎间融合器在颈胸交界处椎间盘突出症颈前路手术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 :2012年8月~2015年8月,我院采用颈前路减压结合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的颈胸交界处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34~69岁,平均49.65±5.73岁;病程3~18个月,平均5.37±3.63个月。CT及MRI均显示明显的椎间盘突出及脊髓受压,MRI显示多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5例(2例为C4/5、C7/T1,2例为C6/7、C7/T1,1例为C3/4、C4/5、C7/T1),单节段颈椎椎间盘突出4例(C7/T1)。术前通过X线、CT和MRI进行评估,所有入选的病例其胸骨切迹水平所对的椎体高度均位于突出间隙下位椎体以下。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术后常规影像学检查评估植骨愈合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手术顺利,所有突出节段均获得良好减压、融合。术中减压及内固定放置顺利,均未出现脊髓、硬膜损伤,未出现脑脊液漏、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时间平均24个月(12~36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5个月。患者的VAS及NDI术前分别为7.06±1.64分和43.27±4.53分,术后12个月时分别为2.02±1.38分和8.64±2.37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患者术前JOA评分为6.94±1.57分,术后12个月随访时改善为13.14±1.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随访颈椎X线片中未发现内置物沉降、螺钉松动、断裂和移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所有患者在末次随访时均达骨性融合。结论:采用颈前路减压结合Zero-P椎间融合器置入治疗颈胸交界处椎间盘突出症能够获得良好的减压和固定,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2001年9月~2006年1月,采用经皮穿刺颈椎间盘髓核切吸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8例52个节段。男25例,女13例;年龄36~54岁。病程3~38个月。突出节段:C3、43例,C4、54例,C5、612例,C6、75例,C4~611例,C5~73例。皆无明确外伤史,其中29例行规范保守治疗3~6个月,疗效欠佳。JOA评分为6~14分,平均10.83分。结果术后患者均获随访3~45个月,平均21个月。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及下肢无力症状:术后即刻缓解16例;2周逐渐缓解18例;3个月缓解3例;6个月仍无改善1例,经再次手术证实为椎间盘嵌顿。术后JOA评分6~17分,平均14.32分,恢复率为76.3%。结论经皮穿刺颈椎间盘髓核切吸术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硬膜外腔注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颈肩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自 1995年以来 ,采用硬膜外注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2 7例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现就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硬膜外腔注药治疗的有关问题探讨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 2 2例 ,女 5例 ;年龄 2 6~ 6 7岁 ,平均 47.8岁。病程 4天~ 3年 ,发病 10个月以内者 2 1例。 2 7例患者共计 32个椎间盘突出 :外侧型 16例 ;中央 (间 )型 4例 ;混合型 7例。 2 7例中有 3例伴有明显的躯体及下肢症状、体征。多数患者以颈肩部疼痛及上肢麻木、疼痛为主要表现。颈椎间盘突出部位为 :C3~ 43例、C4~ 5 15例、C5…  相似文献   

5.
盘内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突出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经CT或MRI证实的颈椎间盘突出160例(208个椎间盘),通过突出的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的方法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时的疗效。结果136例(179个椎间盘)得到随访。术后1个月时,优良率为86%;6个月时,优良率为89.7%。CT结果显示原突出的179个椎间盘平均缩小73%;完全消失者101个(56%),缩小幅度超过50%者37个(21%),变化较小者(<50%)33个(19%),无变化者8个;优良率86%。结论颈椎间盘内注射胶原酶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简单安全,椎间盘溶解率高。  相似文献   

6.
自1988年2月~2005年8月,笔者应用开窗入路行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6例,18例术后发生对侧下肢疼痛,均行二次手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2~65岁,平均33.5岁。发病部位:原手术间隙L4、58例,L5S110例。左侧下肢痛12例,右侧下肢痛6例。发病时间最短术后1个月,最长术后2年7个月,平均8个月。全部病例均摄腰椎正侧位、过伸过屈位X线片及计算机体层摄影(CT)、磁共振成像(MRI)扫描。X线片提示腰椎不稳2例。CT平扫:18例示椎间盘术后改变,侧隐窝狭窄5例,原病变间隙椎间盘突出11例。MRI…  相似文献   

7.
正本文探究选择性神经根封闭术在治疗不典型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定位价值,为不典型椎间盘突出症的责任节段明确提供理论依据,报道见下文。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探究对象为2015-08-2016-08于我院治疗手术治疗的具有不典型多节段退变的15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入院进行常规CT及MRI检查。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最低55岁,最高72岁,平均(62.22±3.54)岁;病  相似文献   

8.
冷消融技术在颈椎间盘突出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分析等离子冷消融技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1月~2006年4月,应用等离子冷消融技术治疗127例(197个间隙)包含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男81例,女46例;平均年龄49岁。其中C3、4间隙17个,C4、5间隙61个,C5、6间隙90个,C6、7间隙为29个。症状以持续性颈部疼痛和上肢根性症状为主,经过3个月以上保守治疗无效。MRI显示有颈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全部患者术前及术后采用症状缓解率(VAS评分)和病患主观满意度分级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24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显著减轻,3例以上肢麻木为主诉者症状无改善。术后1周症状缓解率平均64%,主观满意度优良率达91%,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6~31个月),末次随访时,平均症状缓解率47%,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62%。其中7例获得2年以上长期稳定疗效,15例症状回复接近术前,其余症状均有小部分反复,仍在观察中。本组未出现局部血肿、感染和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临床结果显示冷消融技术创伤小、安全,对保守治疗无效而又暂无开放手术指征的包含型颈椎间盘突出患者显示出良好的治疗前景,并可作为开放手术的良好补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Wiltse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6-03-2011-05共收治椎间孔外型(Ⅱ型)15例。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36~75岁,平均46岁。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摘除。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9个月,平均6.3个月;术后参照Nakai评分标准评定疗效,15例中优9例,良5例,可1例。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椎间孔外型椎间盘突出症疗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和对脊旁肌的损伤、干扰少的优点;详细的病史,体格检查,影像检查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自2005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采用美国Arthro-Care公司生产的ArthroCare System2000治疗仪行经皮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28例,近期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8例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34~62岁,平均44岁。病程6~31个月,平均16个月。病变间隙共3  相似文献   

11.
胶原酶硬膜外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院自1995年5月至1996年12月采用胶原酶硬膜外注射治疗椎间盘突出症31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1例,男24例,女7例。年龄25~62岁,平均419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达10年,平均1年3个月。1个间隙突出27例,2个间隙...  相似文献   

12.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Bryan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组1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0例,女4例;年龄31~52岁,平均43岁。C3、4例,C4、5,2例,C5、68例,C4、61例,C3-61例。单节段置换12例,双节段置换2例,共置换16个椎间盘假体。Bryan假体由金属外壳和聚氨酯髓核组成,外壳有钛微孔喷涂层。术后摄颈椎动态X线片观察假体稳定性及活动度。[结果]术后随访最长28个月,平均10个月。全部患者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CSM40分法评分平均提高8.5分,有效率为100%,无假体松动和脱落,术后置换节段活动度平均为6.4。。[结论]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具有确切的稳定性和相应的活动度,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可选择方式之一。早期临床效果良好,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经皮激光汽化椎间盘减压术(percutaneous laser disc decompression,PLDD)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应用效果和应用前景。方法2003年3月-2005年12月,对47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6个椎间盘实施PLDD治疗。男25例,女22例;年龄37-72岁,平均56岁。突出椎间盘节段:单节段3例,多节段44例。C3、420个、C4、527个、C5、631个、C6、718个。通过激光对髓核组织的汽化,凝固减少髓核组织,降低椎间盘压力。激光汽化1次治疗3个椎间隙者5例,2个椎间隙者39例,1个椎间隙者3例。结果42例获随访3-31个月,平均13个月。疗效评价参考丁亮华等评定标准,优18例(42.9%),良14例(33.3%),中6例(14.3%),差4例(9.5%),有效率90.5%,优良率76.2%,无并发症发生。结论PLDD能有效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和体征,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对8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同时椎体间植骨融合术54例,颈椎前路钢板17例,椎间融合器和钢板15例.结果:86例均经随访,经术后2年6个月~12年7个月随访,平均4年7个月.年龄27~61岁,平均44.7岁.症状消除22例(25.5%),明显改善38例(44.2%),部分改善26例(30.6%),优良率为69.7%.结论:颈椎间盘突出症不同于颈椎病,当有临床症状或轻微体征,或虽无临床体征而症状不见改善者,经保守治疗3个月不见好转,宜行颈前路摘除突出颈椎间盘和植骨固定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Quadrant通道下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技术的可行性、临床手术技巧及疗效。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共对20例颈椎疾患患者施行Quadrant通道下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36~61岁,平均48.5岁;病程6~20个月;病变节段单间隙13例,双间隙7例,其中C3~C4例,C4~56例,C5-68例,C6-72例。其中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3例,脊髓型颈椎病1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例,后纵韧带骨化症1例。结果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4.3个月。手术时间50—140min,平均90min;术中出血量30—150mL,平均90mL。本组无术中并发症,术后无咽喉部刺激症状(疼痛、吞咽困难)。术前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好转,症状改善优良率为95%。结论Quadrant通道下实施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具有颈前软组织牵拉轻、术后咽喉部创伤反应小及手术视野清晰等特点,适用于C3~4~C6~7区域内的不超过两个间隙的椎间盘摘除或单间隙的椎体次全切除颈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6.
骨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附16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病。传统分型对诊断和治疗有较大的指导意义,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难以完全归类于传统分型的椎间盘突出症,即突出的椎间盘发生钙化或骨化。我们称之为骨化型或钙化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在CT片和术中均可观察到,其临床表现与治疗有一定的特殊性。我院自1988年1月至1995年12月手术治疗的16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发现骨化16例,占9.58%。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6例共17个突出椎间盘发生骨化,L4-58个,L5-S19个。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最大60岁,最小17岁,平均43.5岁。病程最短的仅1个月,最长者20余年…  相似文献   

17.
臭氧经皮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臭氧经皮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及CT或MRI诊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152例,其中CT或MRI示膨出型者给予椎间盘内注射浓度为35-50ug/ml臭氧10-20ml;突出型者椎间盘内注射臭氧,加硬膜外腔前间隙注射胶原酶1200u。结果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观察,按照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01例,良37例,可10例,差4例,优良率90.8%,总有效率97.4%。结论臭氧经皮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可靠,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03-2012-03应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25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记录并统计分析患者在术前、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神经功能改善情况JOA评分及植入节段的运动范围影像学评估。结果 25例患者获得12~36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术前与术后(VAS)、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前与术后植入节段的运动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Mobi-C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可以保留手术节段的活动功能,短期临床效果满意,是一种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显微内镜下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4年2月-2007年6月,于显微内镜下行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42~68岁,平均59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6例,颈椎间盘突出症8例。病变节段:C4、58例,C5、612例,C6、74例。病程6~15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8例颈椎间盘突出症中软性突出物6例、硬性突出物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受压因素主要为黄韧带肥厚、钩椎关节增生及关节突关节位置异常。根据日本骨科协会(JOA)脊髓功能评分法评定为(12.60±1.52)分。结果手术时间90~120min,平均100min;术中出血量100~150mL,平均120mL。1例全麻手术患者术中为切除钙化的突出髓核组织造成神经根牵拉伤,术后采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后3个月神经根功能恢复;其余患者术后神经根疼痛症状明显改善19例,减轻4例。术后影像学检查显示手术部位减压彻底。24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36个月,平均28个月。X线片及CT检查示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生理曲度正常。术后24个月根据JOA脊髓功能评分法评定为(16.10±0.29)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显微内镜下颈椎后路椎间孔切开减压术可通过小切口快捷进入术区,减少了组织损伤,避免了椎间高度丢失,临床疗效优良。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常见病,而突出的椎间盘合并钙化或骨化者近年报告渐多,选择治疗方式不一。作者自1989年~1998年12月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50例,发现突出合并钙化或骨化者20例占13.3%;行半椎板切除充分暴露手术,并得到随访综合评价,取得较好疗效,总结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20例共23个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发生钙化或骨化,L4,5间隙13个,L5S1间隙10个;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8~75岁,平均45.6岁;病程2个月~15年,平均2年零8个月。临床表现 所有患者均表现为下腰痛及臀部下肢后外侧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直腿抬高试验均阳性;其中单侧疼痛1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