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体外反搏作用的新机制及其装置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外反搏已被实践证明是一项安全、有效和经济的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并于2002年正式纳入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冠心病学会(AHA/ACC)的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治疗指南。作者近10年来研究证实:体外反搏能提高血流切应力、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性损伤;在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猪模型上,也证实了体外反搏不仅可以改善血流灌注,还可以通过提高血流切应力,调节一系列血管内皮活性物质,达到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硬化的目的。上述新作用机制的发现,促进了新型体外反搏装置的深入研制,推进体外反搏的临床应用,在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体外反搏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体外反搏技术于1976年首先在我院创立。上世纪90年代之前,体外反搏作用机制主要定位在提高动脉舒张压,促进侧枝循环建立,进而改善器官组织的缺血状态。近年来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体外反搏在增加器官组织血流灌注的同时,还通过促进动脉血流加速,提高血流切应力,从而具有保护血管内膜,促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修复,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进展。这些作用被认为与体外反搏促进了血管内皮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有关。基于上述基础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研制成功了更有效地提高血流切应力,更适宜于保护血管内膜功能的新一代体外反搏装置。  相似文献   

3.
体外反搏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外反搏技术于1976年首先在我院创立.上世纪90年代之前,体外反搏作用机制主要定位在提高动脉舒张压,促进侧枝循环建立,进而改善器官组织的缺血状态.近年来经过大量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观察证实,体外反搏在增加器官组织血流灌注的同时,还通过促进动脉血流加速,提高血流切应力,从而具有保护血管内膜,促进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修复,从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进展.这些作用被认为与体外反搏促进了血管内皮相关基因的表达与调控有关.基于上述基础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我们研制成功了更有效地提高血流切应力,更适宜于保护血管内膜功能的新一代体外反搏装置.  相似文献   

4.
体外反搏的生物力学效应与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体外反搏通过反搏过程中产生的双脉动血流,加速动脉系统的血液流动,提高血流切应力,进而调控与血管内膜保护有关的细胞因子,产生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益作用。本文简要总结近10年来本实验室在体外反搏与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功能关系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阐述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和对冠心病患者及实验动物血浆及组织中某些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单独体外反搏,或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可能成为一项有效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结构与功能修复的重要手段。与反搏作用相关的细胞分子基础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尚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5.
体外反搏的生物力学效应与血管内皮功能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体外反搏通过反搏过程中产生的双脉动血流,加速动脉系统的血液流动,提高血流切应力,进而调控与血管内膜保护有关的细胞因子,产生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有益作用.本文简要总结近10年来本实验室在体外反搏与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功能关系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阐述其血流动力学特点和对冠心病患者及实验动物血浆及组织中某些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影响.单独体外反搏,或与其他治疗方法配合,可能成为一项有效的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结构与功能修复的重要手段.与反搏作用相关的细胞分子基础及其信号转导途径尚有待进一步阐明.  相似文献   

6.
随着冠心病所致心力衰竭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逐年走高,冠心病逐渐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重点关注的健康问题之一。血运重建(包括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溶栓)是目前临床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介入和旁路移植治疗只能处理冠状动脉大血管病变,对冠状动脉小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无作用,还有部分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手术治疗无法处理或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对于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除药物治疗以外,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racorporeal counterpulsation,EECP)作为非侵入式的体外辅助装置,具有安全、无创、有效、经济等优点,可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流切应力、促进侧支循环形成等机制,在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重要补充作用。本文就EECP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AS)的始发环节;而内皮功能障碍是引起动脉结构改变和功能下降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表明冠状动脉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及动脉弹性受损密切相关。脉搏波传导速度(PWV)是一种可以早期检测动脉功能异常的无创检查方法,PWV增加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预测因子。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一项非侵入的安全有效且价格低廉的体外循环装置,在冠心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研究表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是EECP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机制之一。本文复习EECP治疗冠心病的潜在机制和相关证据,从血管内皮功能及动脉弹性功能角度对EECP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能从调节血管新生、改善内皮功能、增加心肌血流灌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降低心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率,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预后。近年研究还发现,麝香保心丸亦可从调节血管新生、改善内皮功能、增加心肌血流灌注、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等方面多靶点治疗冠心病。  相似文献   

9.
韦海珠 《海南医学》2011,22(3):56-57
目的观察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心病患者血清IL-6及CRP水平的影响,探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机制。方法将8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体外反搏治疗组40例和常规治疗组40例。两组均予常规治疗,体外反搏组每天给予45min体外反搏,3个疗程6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周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及C反应蛋白(CRP)检测。结果体外反搏组治疗后血清IL-6、CRP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6及CRP水平均无明显降低。结论体外反搏可降低冠心病患者IL-6及CRP,可能对血管内皮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具有提高冠脉流量、无创、简便宜行的优点,它的临床效果是不可忽视的。1953年Kantrowitz等设想将动脉收缩压力波的相位延迟到舒张期可以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液,后在试验中得到证实。六十年代起,Dennis及Soroff分别率先研制无创体外反搏(ECP)装置,但效果有限。七十年代以来,国内医务工作者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开始使用体外反搏治疗冠心  相似文献   

11.
本课题为国家"九五"攻关计划课题.采用了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同期对照设计对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或心肌梗死后确诊的473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结果提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接受体外反搏加药物治疗其近期疗效及1年预后优于单纯药物治疗.通过临床研究,体外反搏治疗的适应证由过去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后的稳定型心绞痛或无症状型心肌缺血扩大到冠心病心肌梗死经PTCA治疗但仍有心绞痛或无症状型心肌缺血的患者,扩大了体外反搏的治疗范围.研制成功的第3代可移动式体外反搏装置,性能大大优于目前应用的第2代智能化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将继续保持国际市场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体外反搏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8例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给予相似的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组(A组)仅接受药物治疗;加用体外反搏治疗组(B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每人每天接受体外反搏治疗1次,每次持续1小时,治疗30天,观察入选患者治疗前后24h心绞...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对高胆固醇血症猪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18头雄性乳猪随机分为正常饲养组(n=6),高脂饲养组(n=6)及高脂饲养+反搏组(n=6)。后2组复制高胆固醇血症猪模型并对高脂饲养+反搏组进行为时36h的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收集3组动物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TUNEL法测定其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指数。【结果】与正常饲养组相比,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反搏组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指数在正常饲养组为(127±36)‰,在高脂饲养组为(237±23)‰,在高脂饲养+反搏组为(177±12)‰,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反搏组较正常饲养组明显升高(P<0.05),高脂饲养+反搏组较高脂饲养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高胆固醇血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慢性增强型体外反搏通过减轻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拮抗高胆固醇脂血症对血管内皮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体外反搏对减轻高脂饲养猪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反搏对减轻高脂饲养猪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及机制。方法选雄性乳猪16头,用高脂喂养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对模型猪进行36h体外反搏治疗。对腹主动脉作苏丹Ⅲ染色,分析脂质浸润阳性率;用基因芯片分析猪的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基因的表达。结果腹主动脉苏丹Ⅲ染色图像定量分析阳性率,高脂组为6.49%±0.84%,高脂加反搏组为2.29%±0.4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改变的基因:芯片1(反搏组Cy3/高脂组Cy5):整合素β10.06、CTGF0.28;芯片2(反搏组Cy3/高脂组Cy5):整合素β10.62、CTGF0.39。结论体外反搏可以下调内皮细胞整合素β1、CTGF基因的表达,降低血管內皮细胞对脂质的摄取,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娥  舒荣财  谭慧  徐鹏  彭晓玉  夏丽淋 《西部医学》2020,32(8):1193-1197
目的 探讨运动训练配合增强型体外反博(EECP)治疗对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心肺功能及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120例COPD合并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40例。A组采用药物+运动训练+EECP,B组采用药物+运动训练,C组仅药物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无氧阈值(AT)、峰值摄氧量(Peak VO2)、峰值氧脉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及运动能力[峰值代谢当量(METs)、6分钟步行距离(6MWD)]变化。结果 治疗前,3组心肺功能和运动耐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B两组FEV1、FEV1%、FEV1/FVC、AT、Peak VO2、峰值氧脉搏、LVEF、METs及6MWD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C组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训练配合EECP可在短期内显著改善COPD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可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8.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9.
醋柳黄酮缓释片的药动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醋柳黄酮缓释片在家犬体内的药动学过程,测定其药动学参数,计算缓释片相对于普通片的生物利用度。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两组,分别用醋柳黄酮缓释片和普通片进行口服给药,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药物浓度,应用3P97软件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醋柳黄酮缓释片及普通片的tm ax分别为4.87 h和2.87 h,Cm ax分别为每小时0.46μg.L-1和每小时0.56μg.L-1,缓释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11.7%。结论:醋柳黄酮缓释片与普通片均符合一室模型,缓释片与普通片具有生物等效性,且醋柳黄酮缓释片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