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建立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间接酶免疫方法,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以中性粒细胞基质片为抗原,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羊抗人IgG F(ab′)2为第二抗体,经底物显色,普通光镜镜检判断结果;用此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了30例正常人和77例相关疾病的患者血清标本共107例,结果:两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无差异,两法符合率为100%,结论:间接酶免疫法可替代以往的IIF法,有利于基层单位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筛查试验与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蛋白酶3(PR3)抗体检测之间相关性,评估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一致性和互补性。方法采用IIF作为ANCA筛查试验,ELISA检测MPO、PR3抗体,605例临床标本同时进行IIF和ELISA检测,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结果 605例临床标本中,IIF检测ANCA阳性41例,阳性率6.78%(41/605);ELISA检测阳性37例,阳性率6.12%(37/6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19,P0.05)。IIF检测阳性同时ELISA检测阴性22例,IIF检测阴性同时ELISA检测阳性18例。ELISA检测阳性42例(5例MPO和PR3抗体同时阳性),18例MPO抗体阳性标本中,IIF阳性15例,漏检率16.67%(3/18);24例PR3抗体阳性标本中,IIF阳性7例,漏检率70.83%(17/24);IIF在PR3抗体阳性标本漏检率高于MPO抗体阳性标本漏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99,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2种方法一致性检验结果较好,但临床检测ANCA单独应用IIF检测或特异性ELISA检测不完善,提倡2种方法联合应用,提高ANCA临床应用价值,减少ANCA相关疾病的漏诊。对于PR3抗体阳性疾病更应该同时应用PR3抗体和IIF-ANCA。  相似文献   

3.
两种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方法的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回顾1 337例同时使用IIF和ELISA检测ANCA的结果,比较2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 2种方法联合检测出90例ANCA阳性结果,阳性一致性为83.82%,阴性一致性为98.27%,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22例IIF阴性、ELISA阳性的样本中有14例抗核抗体阳性。11例ELISA阴性,IIF阳性的样本中有1例杀菌/通透性增强蛋白(BPI)阳性。结论 IIF和ELISA单独检测均有漏检,联合检测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狼疮性肾炎(LN)中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9例LN患者中的ANCA,分成ANCA阳性和阴性组,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免疫学检查结果,并分析ANCA与临床表现和其它实验室结果之问的关系.结果 用IIF法检测ANCA在LN中的阳性率3 1.6%(25/79),对IIF法检测阳性的血清,用ELISA进行验证,结果阳性率为26.6%(21/79).79例中ANCA阳性组均为核周型ANCA(P-ANCA),无胞浆型ANCA(C-ANCA).ANCA阳性组中浆膜炎(76.2%)、神经系统累及(28.6%)、急性肾衰(61.9%),明显高于ANCA阴性组(P<0.05),同时ANCA阳性组在贫血(Hb≤11g/dL)、抗SM抗体、补体C3、抗ds-DNA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CA有助于判断LN患者的病情活动程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dsDNA抗体的检出情况及符合率.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同时检测286份临床疑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人血清.结果 286份样本中ELISA法检出31例抗dsDNA抗体阳性,255例抗dsDNA抗体阴性,而在ELISA法检出31例抗dsDNA抗体阳性中IIF法检测仅有13例阳性,阳性符合率仅为41.94%.ELISA法检出的255例抗dsDNA抗体阴性标本中IIF法检测有255例阴性,阴性符合率100%.ELISA法和IIF法检测抗dsDNA抗体的阳性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ELISA法和IIF法检测抗dsDNA抗体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ELISA法检测抗dsDNA抗体简便、快速、设备要求不高,可以用于大批量的抗dsDNA筛查,但因为特异性不高,假阳性较多,因此有条件的实验室最好采用IIF法对阳性结果进行复检确认.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中的阳性检出率及其与病情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92例SLE患者为实验组其中包括54例活动组SLE和38例非活动组SLE,健康者18例为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技术(IIF)检测.结果 92例SLE患者中,ANCA阳性22例,阳性率23.9%.其中...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全国多中心实验室自身抗体检测比对活动,了解国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的检测水平现状,以提高检测质量。方法由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风湿免疫病诊疗关键技术临床推广及转化应用研究”项目组(以下称“项目组”)制备自身抗体比对样品(液体血清),向全国175家自愿报名参加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检测的实验室发放比对品。比对品包含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或阴性、抗髓过氧化物酶(MPO)抗体阳性或抗蛋白酶3(PR3)抗体阳性,共计1组5支血清。由项目组统一寄送至各实验室。要求各实验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并将结果上传至项目组。采用Excel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加ANCA,抗MPO抗体及抗PR3抗体检测比对工作的实验室数目分别为134家,148家和148家。ANCA,抗MPO抗体及抗PR3抗体比对品检测结果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0.8%,98.0%和98.0%,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4.4%,96.1%和98.8%。间接免疫荧光法为国内实验室检测ANCA的主要方法,但回报的结果符合率参差不齐,荧光模型回报率尚不理想,仅为77.9%。结论2013年全国实验室检测ANCA比对品的阳性符合率尚不理想,且应用IIF法检测ANCA时荧光模型回报率不高。抗MPO抗体及抗PR3抗体比对结果较为满意。ANCA检测质量仍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中,中性粒细胞质抗体(抗-ANCA)、心磷脂抗体(抗-ACA)、髓过氧化物酶抗体(抗-MPO)、蛋白酶3抗体(抗-PR3)的结果,探讨其在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中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54例送该中心诊断为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的血清和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使用德国欧蒙试剂检测抗-ANCA,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使用德国AESKU试剂检测抗-ACA,采用免疫印迹法使用德国欧蒙试剂检测抗-MPO和抗-PR3.结果 在54例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中,抗-ANCA的阳性率为50%,抗-ACA的阳性率为52%,抗-MPO的阳性率为11%,抗-PR3的阳性率为9.26%,抗-ANCA与抗-ACA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100%,抗-ANCA与抗-MPO、抗-PR3联合检测的阳性率为50%.结论 抗-ANCA、抗-MPO、抗-PR3在原发性小血管炎患者中具有重要的检测意义,其与抗-ACA联合检测,能提高原发性小血管炎的诊断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间接免疫荧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比检测抗核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年来,人们对抗核抗体(ANA)的认识不断加深.ANA的现代定义是指细胞内所有抗原成分的自身抗体的总称,ANA特异性靶抗原逐一被发现并得到纯化.从1957年Holbborow等首先以啮齿动物组织冰冻切片为抗原底物,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ANA以来,许多研究者对ANA检测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除了IIF以外,还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法、快速胶乳颗粒试剂法等.用IIF检测ANA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以往临床常规检测ANA一般用免疫荧光法作为筛选试验,但采用的底物不同则结果有差异.常用的两种底物有人喉癌上皮细胞(Hep-2)与鼠肝细胞,目前国内外大多以Hep-2为底物的IIF检测ANA[1].该方法被称为“金标准“,但该方法操作较复杂,读片人要有一定经验.因此,有些单位采用以提取抗原和基因重组抗原为底物的ELISA检测ANA.但是,根据2003年我国48家医院自身抗体检测的质控总结,ANA正确率仅为47%[2],专家提出,自身抗体检测的质控势在必行[3].为比较IIF与ELISA检测ANA的异同,作者对本院80例血清标本同时进行这两种方法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清中胞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cANCA)和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荧光模型与靶抗原不相符的情况,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荧光模型cANCA、pANCA,用ELISA法检测靶抗原髓过氧化物酶(MPO)、蛋白酶3(PR3)。将pANCA合并MPO阳性、cANCA合并PR3阳性以外ANCA荧光模型以及靶抗原同时有阳性的其他特殊情况定义为ANCA荧光模型与靶抗原不相符,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ANCA荧光模型与靶抗原不相符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pANCA合并PR3阳性的患者组中,年龄(44.20±17.25)岁,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UC)的占56.8%,ANCA相关性血管炎占15.2%,其中诊断为UC与非UC的患者的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2,P=0.001)。pANCA合并MPO、PR3阳性的患者组中,年龄(58.20±14.05)岁,诊断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最多,占48.3%。cANCA合并MPO阳性患者组中,年龄(56.06±20.39)岁,诊断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占61.8%,间质性肺炎以及甲状腺亢进各占8.8%。结论 pANCA、PR3阳性可作为UC的敏感性指标,pANCA、MPO、PR3阳性及cANCA、MPO阳性也可作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林向阳  樊爱军 《实用医学杂志》2001,17(10):1008-1008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检出率及其在病情转归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277例乙肝及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ANCA,并以48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结果:214例乙肝患者中,ANCA阳性30例,阳性率为14.0%;63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中,ANCA阳性26例,阳性率为41.3%,均为c-ANCA。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ANCA有较高的检出率,乙肝后肝硬化的发生机制可能与病毒感染后引起自身免疫紊乱,产生自身抗体,从而加重对肝脏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实验室自身抗体检测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诊断及评估其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研究对象为46例UC患者和184例非UC患者;对照组为5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核抗体(ANA),ELIAS法检测抗蛋白酶3(PR3)抗体和抗髓过氧化酶抗体(MPO),并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46例UC患者及非UC患者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结果显示UC阳性率为69.6%(32/46),其次是克罗恩病和系统性红斑狼疮,分别是16.7%(3/18)和9.2%(6/65);UC患者与非UC患者及对照组比较,结果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UC患者高于其他病种及对照组;检测抗PR3抗体结果UC患者阳性19.6%(9/46),UC患者与非UC患者及对照组比较,结果P0.01,结果有非常显著性差异,UC患者显示高于其他病种及对照组;检测抗MPO抗体结果UC患者结果无1例阳性,说明其同MPO抗体无相关。②检测ANCA结果分型显示UC患者32例均为P-ANCA阳性,与c-ANCA、对照组比较,经χ2检验,P0.01,结果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论 ANCA、PR3抗体和MPO抗体作为一种血清学标志,用于UC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确定其相关抗原对UC的发病机理的研究可能有重要帮助。UC病人的ANCA可能对多种抗原反应,其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研究不典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ANCA)阳性伴肾脏受累者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以间接免疫荧光(IIF)法作初筛,阳性及可疑血清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检测蛋白酶3(PR3)和髓过氧化物酶(MPO)两种靶抗原特异性。结果:肾脏受累伴A-ANCA阳性患者6例,男性3例(58~72岁),女性3例(28~40岁),IIF法示细胞内弥漫性细颗粒状荧光亮染,MPO-ANCA及PR3-ANCA均阴性。多系统受累,肾小管功能不同程度受累,2例肾损均见于男性,4/6例合并肝脏受累。结论:①男性发病年龄晚,临床表现重,部分伴肾功能受累。②多脏器损害以肝脏受累尤为突出.肺部、肾脏受累比例及程度远较MPO-ANCA及PR3-ANCA阳性患者小而轻。③肾脏损害无特异性.肾小管功能轻度异常较多见。④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多项免疫指标异常,不排除GS-ANA与ANCA部分交叉现象。⑤靶抗原与MPO、PR3关联程度较少,临床、病理表现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三种检测方法临床应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是抗自身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的自身抗体[1,2].为原发性系统性小血管炎重要血清学标志物[3,4]。目前ANCA检测方法主要有三种:①间接免疫荧光法(IIF):分为核周型(p-ANCA)和胞浆型(c-ANCA);②用正常人中性粒细胞胞浆粗提取物作抗原的总-ELISA法;③用纯化的ANCA特异抗原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蛋白酶3(PR3)作抗原的特异-ELISA。因采用的方法不同,可引起不同程度变异的结果。本文在采用上述三种方法分别对原发性小血管炎、各种肾小球肾炎及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450例患者血清进行AN…  相似文献   

15.
免疫印迹法在抗dsDNA抗体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晔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8):4383-4383
目的 评价免疫印迹法检测抗dsDNA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用免疫印迹法分别与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样本进行比对,来验证免疫印迹检测抗dsDNA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选用抗dsDNA抗体阳性样本30 份,抗核抗体(ANA-IIF)阳性样本30份,阴性样本76份,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dsDNA抗体,结果与ELISA 法和IIF法符合率高,敏感度达96.7%特异度达98.7 %.结论 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dsDNA抗体 可获得很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试剂盒操作简单方便,结果判读容易,适合基层检验人员操作,值得在临床推广,作为常规初筛实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Graves病患者在治疗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方法时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组Graves病患者197例,分为初发未治疗组(n=43)、丙基硫氧嘧啶组(PTU组,n=46)、甲巯咪唑组(MMI组, n=68)和同位素碘131(I^131组,n=40),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血清,对ANCA和抗核抗体(ANA)IIF检测阳性者进一步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中ANCA靶抗原,即髓过氧化酶(MPO)和抗蛋白酶3(PR3)。结果初发未治疗组IIF阳性者占4.7%(2/43),均为IIF-ANA阳性;PTU组IIF阳性者占19.6%(9/46),均为IIF-ANCA阳性;MMI组IIF阳性者占4.4%(3/68),均为IIF-ANA阳性;I131组IIF阳性者占5.0%(2/40),均为IIF-ANCA阳性。PTU组IIF-ANCA的阳性率高于初发未治疗组(P〈0.01)、MMI组(P〈0.01)和I131组(P〈0.05)。16例IIF阳性患者中3例出现血管炎相关症状,3例均识别MPO,其中1例识别PR3。结论 Graves病患者检测ANCA阳性与PTU治疗相关,Graves病患者在予PTU治疗过程中需重视ANCA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线性免疫分析法(LIA)与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性能,评价两种方法在ANCA检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用LIA法和IIF法对92份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清和160份健康献血者血清进行检测,用,检验,对两种方法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LIA法阳性率为6.4%(16/252),其中PR3阳性率为2.4%(6/252),MPO阳性率为4.0%(10/252);IIF法阳性率为8.7%(22/252),其中C-ANCA阳性率为3.5%(9/252),P-ANCA阳性率为5.2%(13/252)。在经确证为血管炎的19例标本中,LIA法检出阳性16例,假阴性3例,敏感性为84.2%(16/19),准确性为100%(16/16);IIF法检出阳性23例,假阳性4例,敏感性为94.7%(18/19),准确性为81.8%(19/23)。两种方法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两种方法检测ANCA的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IIF法相对敏感,uA法有较高的准确性,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ANCA的检出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间接免疫荧光法(IIF)、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印迹法(IBT)检测抗双链DNA(dsDNA)抗体的差异,以及联合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3月确诊的SLE患者50例,以及同期其他自身免疫病(AID)患者100例和体检健康者100例。分别采用3种方法检测其血清抗dsDNA抗体,比较3种方法的灵敏度与特异度,并分析3种方法联合检测的灵敏度与特异度。结果IIF法特异度(99.5%)最高,ELISA法灵敏度(74.0%)最高。IIF与ELISA法、IIF与IBT法、ELISA与IBT法检测SLE患者抗dsDNA抗体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435、13.994、4.539,P0.05);且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κ)分别为0.411、0.522、0.278。3种方法串联检测特异度提高到99.5%,并联检测的灵敏度提高到82.0%。结论 3种检测抗dsDNA抗体的方法中,IIF特异度最高,ELISA灵敏度最高,联合检测可提高检测灵敏度与特异度。  相似文献   

19.
叶树俊  张葵  陈军浩 《检验医学》2003,18(5):285-287
目的建立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的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观察韦格纳氏/多血管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炎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ACNA的存在状况.方法用建立的ELISA法检测100例韦格纳氏/多血管炎、SLE、肾炎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中的ANCA,同时以特异性MPO-ANCA及PR3-ANCA为对照.结果阳性参考血清批内变异系数(CV)和批间CV分别为0.061%和0.102%.用抗原吸收后吸光度(A)降低明显.总ANCA在韦格纳氏/多血管炎患者中的阳性率为43.8%,高于SLE、肾炎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别为15.2%、23.1%和25%),而52份正常人血清均为阴性.用特异性MPO-ANCA及PR3-ANCA与ELISA检测总ANCA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ANCA可作为韦格纳氏/多血管炎的血清学标志,ELISA检测总ANCA可克服间接免疫荧光法的不足,灵敏度高,适于大样本的ANCA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检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与ANCA密切相关疾病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问接免疫荧光(IIF)法检测317例相关疾病患者血清ANCA的检出率.结果检潮317例相关疾病中,韦格钠肉芽肿阳性率80%.未分类血管炎阳性率40%,系统性红斑狼疮阳性率27.5%,类风湿性关节史阳性率20%,肾病综合征阳性率2.2%.急性肾衰15%,慢性肾衰2.1,急性肾炎14%,慢性肾炎1.9%,过敏性紫癜阳性率9.1%.结论 检测ANCA判断以韦格纳肉芽肿为代表疾病的病情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对相关疾病的治疗及预后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