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目的 观察洋川芎内酯I(SEI)对偏头痛大鼠皮层扩展性抑制(CSD)电位及一氧化氮(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初步探讨其起效机制。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SEI高、中、低剂量组,盐酸氟桂利嗪组,每组6只。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大鼠给予蘸有1 mol·L-1氯化钾(KCl)的棉球诱导CSD,并在大鼠顶叶局部放置电极记录偏头痛大鼠在给药前后CSD的波幅以及频率变化,以硝酸还原酶法测定大鼠血浆中NO和CGRP的含量变化。结果 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给予KCl后3 min左右诱导出现CSD,表现为双向电位,与模型组比较,SEI中、低剂量组电位幅度虽有降低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EI高剂量组及盐酸氟桂利嗪组可明显抑制CSD的波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模型组血浆中的NO、CGRP含量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而SEI高剂量组的NO、CGRP及中、低剂量组的CGRP含量较模型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 SEI对偏头痛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血浆中的NO及CGRP含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电针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中CGRP、SP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CGRP、SP参与电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作用的机制。方法将SPF级Wistar成年雄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N组)、IBS模型组(C-M组)、电针大肠俞组(C-DD组)、电针上巨虚组(C-DS组),每组8只,采用冰水灌胃法造模。造模成功后,C-DS组、C-DD组采用电针进行治疗,1次/d。连续治疗7 d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大鼠结肠CGRP、SP mRNA的表达量。结果电针治疗结束后,各组大鼠结肠CGRP、SP mRNA相对表达量存在统计学差异。与C-N组相比,C-M组结肠组织CGRP、SP 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C-DD组、C-DS组结肠组织CGRP、SP mRNA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别(P>0.05,P>0.05)、(P>0.05,P>0.05)。与C-M组相比,C-DD组结肠组织SP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S组结肠组织CGRP、SP 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C-DD组与C-DS组之间结肠组织CGRP、SP mRNA表达水平表现出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P<0.01)。结论电针治疗可以通过调节C-IBS模型大鼠结肠中CGRP、SP mRNA的表达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旨在观察电针心经腧穴“神门”、“少海”对大鼠高血脂症模型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方法:给大鼠饲喂高脂饲料制备高血脂症模型。结果:动物高血脂症血浆中ET含量明显升高,CGRP含量明显下降,而电针可使动物血浆ET含量下降,CGRP含量升主,且神门穴较少海穴效应显著。结论:电针可调节ET和CGRP向正常水平逆转,使组织和血浆中的ET、CGRP水平保持动态平衡,从而有利于血管运动平衡,使高血脂症所致的缺血、缺氧及代谢障碍以缓解,达到修复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推迟高血症演变过程,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与胃窦部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关系及健脾化瘀中药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合并胃黏膜机械损伤方法制作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选用健脾化瘀中药进行预防和治疗给药,观察了大鼠模型胃黏膜病理形态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SP、VIP、CGRP含量变化。[结果]胃窦部SP、CGRP的含量,中药组比西药组有明显提高(P<0.05),但VIP含量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无论是预防还是治疗给药,健脾化瘀中药均能提高大鼠胃窦部SP、VIP、CGRP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C-IBS)结肠组织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C-IBS的可能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大肠俞组、电针上巨虚组,每组8只。采用冰水灌胃法复制C-IBS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治疗,每天1次,连续7d。观察各组大鼠粪便性状并进行粪便性状评分,同时检测粪便含水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结肠CGRP、SP蛋白表达量。结果:模型组粪便性状评分和粪便含水量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大肠俞组和电针上巨虚组大鼠粪便性状评分和粪便含水量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P0.05)。模型组结肠中CGRP、SP蛋白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大肠俞组和电针上巨虚组大鼠结肠中CGRP、SP蛋白含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CGRP、SP在电针缓解C-IBS内脏高敏感性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电针的抗心肌缺血机制 ,进一步研究经脉脏腑相关理论。方法 :采用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 ( 1 0 0mg/kg)腹腔注射建立急性心肌缺血实验模型 ,观察电针“心俞”、“厥阴俞”对血清中肌酸激酶 (CK)、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丙二醛 (MDA)、血浆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和内皮素 (ET)含量的影响。结果 :电针“心俞”、“厥阴俞”能降低血清CK含量 (P <0 .0 5) ,和MDA含量 (P <0 .0 1 ) ,提高血清SOD含量 (P <0 .0 0 1 )和血浆CGRP/ET水平 (P <0 .0 0 1 )。结论 :电针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 ,可以保护心肌 ,改善心肌缺血损伤 ,进一步证实了经脉脏腑相关理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与胃窦部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关系及中药制剂阻癌胃泰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合并胃黏膜机械损伤方法制作了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选用中药制剂阻癌胃泰进行预防和治疗给药,观察了大鼠模型胃黏膜病理形态变化,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了SP、VIP、CGRP含量变化。结果胃窦部SP、CGRP的含量中药组比西药组有明显提高(P<0.05),但VIP含量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无论是预防给药还是治疗给药,阻癌胃泰能提高大鼠胃窦部SP、VIP、CGRP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胡蓉  严洁  李铁浪 《针刺研究》2008,33(3):169-172
目的:探讨督脉取穴法("水沟"百会"穴)和背俞穴取穴法("肝俞"肾俞"穴)抗急性脑缺血损伤的作用机制,并比较两者的针刺效应。方法:将雄性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水沟-百会组、肝俞-肾俞组,每组15只。采用颈外动脉插入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MCAO)模型,电针参数为疏密波,2/30Hz,电流2mA,持续30min,每12小时1次,共电针6次。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仅作相应时间点捆扎,不进行针刺。观察神经行为学评分;放射免疫法测血浆和脑组织中血管内皮素(ET)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结果:大鼠MCAO急性脑缺血后,与假手术组比较: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血及脑组织ET含量明显升高,而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5或P<0.01)。大鼠MCAO急性脑缺血后,针刺各组与模型组比较:电针水沟-百会组及肝俞-肾俞组对行为学评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并在缺血48h后产生效应;脑组织ET含量降低(P<0.01),但对血浆ET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血浆及脑组织CGRP含量升高(P<0.05或P<0.01)。两电针组之间上述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电针水沟-百会组和肝俞-肾俞组能有效改善行为学评分,对大鼠MCAO急性脑缺血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2)电针水沟-百会组和肝俞-肾俞组通过降低ET含量和促进CGRP合成、分泌及释放来发挥其对急性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且两组针刺效应相近。  相似文献   

9.
偏头痛以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为主要表现,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顽固难愈,重者常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被认为是参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一种重要神经肽.针灸作为临床治疗偏头痛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针对其作用机制研究日益增多.本研究总结针刺通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所介导的相关神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神经肽Y(NPY)含量的影响,探讨电针水沟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后即刻开始电针"水沟"穴,连续波,频率2 Hz,强度1 mA,治疗30 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5 d。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GRP和NPY含量。结果:造模后大鼠海马CGRP含量明显下降,NPY含量明显升高(P<0.01);电针组CGRP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NPY含量明显降低(P<0.01)。结论:电针可通过调节海马神经肽含量,达到抗脑缺血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电针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PAR)的神经免疫学机制。方法:将100例PAR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选取蝶腭神经节、印堂、迎香、上迎香为主穴进行电针治疗,对照组于饭后口服西替利嗪片,10mg/次,每日3次,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其血浆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VIP和SP水平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具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1,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对VIP水平的影响更为明显(P<0.05)。结论:电针蝶腭神经节为主的方法能显著降低PAR患者升高的鼻神经肽,推测电针蝶腭神经节为主治疗PAR可能是通过调节鼻神经肽类物质,控制鼻神经源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电针治疗福尔马林所致炎性痛的神经免疫机制。方法 :采用福尔马林试验 ,在大鼠一侧足背皮下注射 5%福尔马林 50 μL制备局部炎性痛病灶 ,应用痛行为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观察电针胆经“环跳”穴、“阳陵泉”穴 (刺激参数为 1~ 3V ,4~ 1 6Hz,3 0min)对大鼠痛行为反应、炎症反应及足背炎性痛病灶局部组织P物质、IL 1 β免疫反应性的影响。结果 :①电针能显著抑制福尔马林导致的大鼠缩腿、舔爪等自发痛行为反应 (P <0 0 1 ) ;②电针能减轻福尔马林导致的局部炎症反应并显著翻转炎性痛病灶局部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P物质阳性神经纤维和IL 1 β阳性细胞免疫反应性增强现象 (P <0 0 1 )。结论 :SP与IL 1 β参与了福尔马林所致的炎性痛反应过程 ,电针可能通过抑制炎性痛病灶局部感觉神经末梢合成和释放SP及减少免疫细胞向病灶局部游走、合成并释放IL 1 β从而发挥消炎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同节段远近配穴电针对慢性根性痛大鼠脊髓P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相同脊髓节段的远近配穴电针治疗慢性根性痛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慢性根性痛大鼠模型,将2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局部取穴电针组(C组,取双侧L4"夹脊"穴)、远道取穴电针组(D组,取双侧"阳陵泉")及远近配穴电针组(E组,取双侧L4"夹脊"+双侧"阳陵泉")。各电针组均采用2 Hz连续波低频电针治疗8 d,观察大鼠神经根压迫部位HE染色病理形态、步态恢复情况及电针前后痛阈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患侧脊髓背角P物质表达的变化。结果:各电针组步态恢复比B组进步;痛阈变化值随电针次数增加而增加,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各电针组间痛阈变化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B组相比,A、C、D、E组患侧脊髓背角P物质的表达均明显减少(P<0.05),各电针组之间患侧背角P物质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2 Hz电针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抑制P物质的释放可能是实现其镇痛作用的机制之一;相同脊髓节段的局部和远道取穴在抑制P物质的释放及对痛阈变化值的影响方面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4.
电针对SNI大鼠痛敏及脊髓相应节段谷氨酸和P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痛觉过敏以及脊髓谷氨酸和P物质含量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手术组和电针组(n=10)。采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性损伤模型,电针"委中"和"环跳"穴,观察其对大鼠机械痛阈和热痛阈的影响,以OPA柱前衍生+HPLC荧光检测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脊髓相应节段谷氨酸和P物质含量的变化。结果:SNI手术可明显降低大鼠机械痛阈,并且其脊髓相应节段谷氨酸含量明显升高,P物质含量则明显降低;而电针干预后可显著降低大鼠脊髓相应节段谷氨酸的含量,升高P物质含量,并减轻SNI大鼠的机械痛敏状态,进而改善其痛行为。结论:电针干预神经病理性痛的脊髓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有效的减少大鼠脊髓相应节段谷氨酸和P物质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5.
5-羟色胺对皮层扩展性抑制的影响及大川芎丸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5-羟色胺(5-HT)对皮层扩展性抑制(CSD)的增强作用以及大川芎丸的干预作用.方法:利用KCL诱发CSD,采用玻璃微电极记录CSD的电生理变化.腹腔注射5-羟基色胺酸(5-HTP)造成高5-HT状态,以观察5-HT对CSD的增强作用;连续灌胃大川芎丸7d后、以观察该药对正常状态和高5-HT状态下CSD的干预作用.结果:5-HT可以明显延长CSD的持续时间.大川芎丸可以降低正常状态CSD的幅度和出现个数;缩短高5-HT状态下的CSD持续时间.结论:5-HT对CSD具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大川芎丸可以抑制CSD,可能是其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针对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外周血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内皮素-1(ET-1)含量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摘除眼球采血,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及电针对大鼠外周血中sICAM-1、ET-1含量的影响。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外周血中sICAM-1、ET-1的含量增高(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P<0.01);电针可降低大鼠外周血中sICAM-1、ET-1的含量(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P<0.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对脑缺血损害有效防治作用是通过改善脑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电针对电刺激硬脑膜大鼠偏头痛内源性大麻素及其分解酶活性的调节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模型组、单穴组和假穴组。实验第9天取大鼠颈静脉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测定AEA、2-AG、MAGL、FAAH,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单穴组AEA含量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L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AEA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L含量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穴组比较,单穴组AEA含量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L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血清FAAH和2-AG含量无显著变化。结论:提示电针对偏头痛大鼠模型的内源性大麻素及其分解酶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