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子宫腺肌病误诊原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子宫腺肌病误诊原因探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116011)葛琴1)吴玲2)关宏伟3)郝晓明1)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但术前误诊率较高,本文对32例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进行误诊分析,并就其B超声像图特点作以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  相似文献   

2.
子宫腺肌病超声检查评价(附36例分析)朱小琳,王墨荣,朱士兰,黄红兵,谢桂芳子宫腺肌病因合并症较多,临床上易误诊为其他疾患。为提高术前诊断率,探讨B超对本病的诊断价值实有必要。本文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36例临床和B超检查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报...  相似文献   

3.
子宫内膜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28例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子宫内膜切除术是通过去除子宫内膜,达到减少经血量目的的腔内手术,主要适应症为功血,可同时切除突向宫腔的肌瘤。腺肌病因有进一步手术的指征,故非适应症。在1990年5月至1993年4月所施208例子宫内膜切除术中,经术中镜下所见,B超监视示灌流液进入肌层及病理证实,发现子宫腺肌病28例。经术后3~34个月随访,2例子宫切除,26例疗效满意,成功率92.86%,月经均有改善,贫血治愈,18例术前痛经者77.8%术后痛经消失,22.2%减轻。文中就子宫内膜切除术能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机制进行了探讨,提出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育龄妇女,子宫切除的治疗原则常使患者望而却步,若术前能对此病正确诊断,选择轻症患者行子宫内膜切除术,有可能成为代替子宫切除治疗子宫腺肌病的全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与病理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子宫腺肌病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的一种类型,目前虽有定性、定位的诊断方法,但在临床上,特别在基层医院仍有误诊者。为提高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断水平,现将我院近5年来诊为子宫腺肌病的  相似文献   

5.
超声检查及血清CA125 EMAb测定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 ,子宫腺肌病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但有3 5 %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1] 。因此 ,术前误诊、漏诊率高。MRI诊断子宫腺肌病有很高的价值 ,但由于检查费用昂贵 ,不能广泛普及。为此 ,我们采用超声检查及测定血清CA12 5、EMAb水平 ,以探讨它们在子宫腺肌病诊断中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研究对象 以我院妇产科 2 0 0 0年 1月至 2 0 0 1年 3月经手术治疗并经术后病理确诊的 68例子宫腺肌病和子宫肌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子宫腺肌病 3 8例为研究组 ,子宫肌瘤 3 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平均年龄 ( 3 5 4 3± 5 84 )岁 ,对照组 (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剔除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和全子宫切除术两种手术方式对子宫腺肌病患者术后性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至2013年10月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年龄40~46岁,有明确手术指征并自愿选择手术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65例,采取知情并自愿原则入组,其中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联合双侧子宫动脉阻断术组(剔除组)32例,全子宫切除术组(全宫组)33例。对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12个月性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比分析。结果剔除组与全宫组均有较高的治疗满意度(81.25%、84.85%)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剔除组术后性生活满意度较术前明显提高(术前,术后6、12个月性生活满意度分别为59.37%、87.50%、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宫组术后性生活满意度较术前无明显改变(术前,术后6、12个月性生活满意度分别为60.61%、60.61%、56.67%)。组间同期比较,剔除组术后性生活满意度均高于全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剔除联合子宫动脉阻断术治疗子宫腺肌病有利于患者术后心理和生理的平稳过渡及全面康复,在提高患者术后性生活满意度方面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对7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术后定期随访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包括痛经程度、月经情况(周期、经期、经量)、贫血及子宫体积的变化。结果:术后1、3、6、12、24个月痛经消失和明显缓解的患者分别为64例(86.5%)、68例(91.9%)、60例(81.1%)、51例(68.9%)和31例(41.9%);术前53例月经过多患者中45例术后月经量明显减少(P0.05);术前45例贫血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明显升高(P0.05);术后患者子宫体积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术后患者月经周期和经期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期疗效明确,对年轻希望生育或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可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特点及B超、实验室检测的价值,提高对子宫腺肌病术前的诊断率。方法 选择5年来我院妇产科子宫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腺肌病患者120例为子宫腺肌病组,随机选择同期子宫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的子宫肌瘤患者120例为子宫肌瘤组,对两组患者年龄分布、既往史、临床症状、术前诊断、B超检查、血清CA125水平进行比较。结果 两种疾病均好发于生育年龄妇女,常有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经分析差异无显著性(P〉0.05)。子宫腺肌病术前诊断率56.1%,出现痛经、性交痛较多,但继发性贫血少;具有特征性的超声表现;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结论 子宫腺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病理诊断,但其既往史、特有症状、B超改变、血清CA125水平增高仍是诊断该病的重要参考指标,并可与子宫肌瘤进行手术前鉴别。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及实验室比较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探讨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的价值,提高子宫腺肌病的术前诊断率。方法对比分析25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和31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相近,但子宫腺肌病的痛经症状明显。B超的诊断符合率子宫肌瘤组和子宫腺肌病分别为87.5%和60.0%,两者相比,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310例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患者进行临床相关及对比分析,以利于指导临床治疗与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10例子宫腺肌病与子宫肌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两者大多数见于30—50岁生育年龄的妇女(P〉0.05)。而与子宫肌瘤相区别的是,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为痛经、盆腔深部痛或性交痛,盆腔检查子宫增大多〈2个半月,活动度差,后穹隆有触痛,血清CA125增高,术前误诊率高。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二者共同的发病因素可能是高雌激素刺激。术前诊断子宫腺肌病应在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及盆腔检查的同时,结合B超、血清CA125测定等检查,进行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1.
<正>子宫腺肌病典型的症状为继发性痛经并呈进行性加重。近年,我们发现部分子宫腺肌病患者,除有不同程度的痛经外,经后出现规律的盆腔痛。子宫腺肌病患者以经后盆腔痛就诊时极易误诊。为了解子宫腺肌病经后盆腔痛的特点,我们选择了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子宫腺肌症318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 分析近年来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1999年12月本院收治的318例子宫腺肌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18例子宫腺肌症占我院同期妇科住院人数的5.7%、妇科手术子宫切除的20.9%。术前痛经者217例(68.2%),月经过多者132例(41.5%);术前诊断为子宫腺肌症192例,诊断符合率为60.4%,B超诊断符合率为60.5%,血CA125测定阳性率为72.3%。除2例行腺肌瘤剔除术外,全部患者均行子宫切除术,其中33例术前曾使用内美通、丹那唑、米非司酮、雌孕激素类及雄激素等治疗达3个月以上,80.0%痛经明显缓解,但75.0%患者停药后第1个月经周期痛经即复发。结论子宫腺肌症目前仍以手术治疗为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常用药物对子宫腺肌症痛经均有效,但停药后腺肌症患者痛经易复发。  相似文献   

13.
王祎祎  段华   《实用妇产科杂志》2021,37(3):190-194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部分病例合并子宫腺肌病。两者在疾病起源上均不同程度地受雌激素诱导,且子宫内膜细胞具有类似的生物学特征;子宫腺肌病不仅自身具有子宫内膜恶性转化潜能,也可能通过发挥屏障作用抑制原发子宫内膜癌进展。然而,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多伴有形态结构失常,造成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灶累及肌层的影像学对比度下降,并给术后的病理诊断分期带来困扰和挑战。目前,针对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情况仍无统一共识,但更多倾向子宫腺肌病合并症可能是Ⅰ型子宫内膜样腺癌的良好预后指标。本文从子宫内膜癌与子宫腺肌病在病因机制、进展转归等诸多方面存在相似性和相关性出发,探讨总结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进展转归、术前影像学诊断、术后病理分期和预后的影响,以期为临床处理两者共存的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其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KDR)在单纯增生、腺肌病患者经宫颈子宫内膜电切手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endometrium,TCRE)前后表达的变化,探讨子宫内膜电切手术治疗子宫异常出血的分子学机制。方法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诊刮病理为单纯增生内膜,于刮宫后12~15d行电切手术,取电切内膜标本10例、子宫腺肌病增殖中晚期的患者电切子宫内膜10例为术前实验组;功血患者于TCRE术后6~18个月取内膜8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于TCRE术后6~18个月取内膜7例为术后实验组;正常对照选取增殖中晚期子宫内膜8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组织中MVD、VEGF及其受体KDR的表达,并抗第八因子相关抗原抗体标记间质微血管并进行微血管计数、以计算机图像分析获得VEGF、KDR值。结果 单纯增生及腺肌病之子宫内膜其MVD、VEGF及KDR的表达在TCRE术前与正常对照组和术后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单纯增生和腺肌病TCRE术后的子宫内膜MVD、VEGF及KDR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单纯增生与腺肌病之子宫内膜MVD、VEGF及KDR表达比较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但腺肌病子宫内膜MVD、VEGF及KDR的均值比单纯增生高。结论 子宫内膜电切术对子宫内膜MVD、VEGF及KDR的表达起降调节,为子宫内膜电切术治疗子宫异常出血提供理论依据。对于腺肌症患者术后辅以抗血管药物可能有助于抑制复发。  相似文献   

15.
子宫血管内腺肌瘤病(IVA)是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VL)的罕见变异, 术前缺乏特异性的表现, 易误诊为子宫腺肌病。本文报道1例2023年2月收治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子宫IVA患者, 从该患者的术前检查、术中情况及手术方案决策、病理诊断等方面阐述病史, 并参考相关文献研究对IVA的诊治进行讨论。IVL的特征是形态学上良性的平滑肌瘤生长在子宫和子宫外静脉系统内, 可累及右心或肺动脉, 有些也生长于淋巴管内, 多合并子宫肌瘤。子宫IVA发病年龄在50岁左右, 临床症状可能表现为痛经、绝经后出血或盆腔肿块, 彩超检查可表现为宫旁的不均质回声肿物, MRI检查可表现为子宫肌层内或延伸至子宫外的混杂T2异常信号影。组织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是关键, 应与子宫腺肌病侵及血管以及子宫腺肉瘤等相鉴别。术中应探查血管内肿物的边缘, 手术完整切除病灶是预防复发的唯一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阴道超声及血清CA125测定对诊断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的价值。方法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患者63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前均经阴道超声检查,部分患者进行了血清CA125测定。结果阴道超声检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符合率98.7%;子宫腺肌病符合率91.7%;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子宫腺肌病符合率95.1%。血清CA125检查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阳性率39.4%;子宫腺肌病阳性率52.2%;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合并子宫腺肌病阳性率59.2%。结论阴道超声可做为较准确诊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的首选方法。阴道超声下囊肿穿刺是治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简便、有效的方法之一。血清CA125测定可做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及子宫腺肌病的协助诊断方法,应进一步完善对照组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对子宫腺肌病患者血清CA125及EMAb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血清CA125及子宫内膜抗体(EMAb)测定,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临床价值。方法: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子宫腺肌病患者63例和子宫肌瘤患者45例,均于术前及术后测定两组血清CA125水平和EMAb。结果:子宫腺肌病组术前血清CA125平均水平及EMAb阳性率均高于子宫肌瘤组,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01及P<0.01)。联合测定血清CA125水平和EMAb,以两者均阳性为诊断标准,诊断子宫腺肌病的敏感性为54.63%,特异性为100%。子宫腺肌病组术后血清CA125水平和EMAb阳性率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0.01及P<0.05)。结论:测定血清CA125及EMAb对子宫腺肌病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联合检测更能提高诊断的正确性,并可作为评价子宫腺肌病疗效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8.
在子宫结构异常疾病中,子宫腺肌病在育龄妇女中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影像技术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可能影响育龄妇女的生育能力。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的机制尚不明确,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子宫结合带的结构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可能是子宫腺肌病患者生育能力低下的原因。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主要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辅助生殖技术(ART)和手术切除子宫腺肌病灶。目前,ART可以改善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症患者的妊娠结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对生殖有积极的影响,在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症应用中有很重要的价值。综述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症影响生育的可能机制、生殖结局及治疗策略以探讨子宫腺肌病与不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子宫结构异常疾病中,子宫腺肌病在育龄妇女中有较高的发病率。随着影像技术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子宫腺肌病可能影响育龄妇女的生育能力。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的机制尚不明确,子宫内膜容受性异常、子宫结合带的结构异常、免疫功能异常等可能是子宫腺肌病患者生育能力低下的原因。希望保留生育能力的主要治疗方案有药物治疗、辅助生殖技术(ART)和手术切除子宫腺肌病灶。目前,ART可以改善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症患者的妊娠结局,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对生殖有积极的影响,在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症应用中有很重要的价值。综述子宫腺肌病合并不孕症影响生育的可能机制、生殖结局及治疗策略以探讨子宫腺肌病与不孕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正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育龄期妇女,常见症状为月经过多、痛经、盆腔痛、子宫异常出血及宫体增大~([1-3])。子宫腺肌病在某些方面可表现出恶性特征,如血管生成和侵袭行为。子宫腺肌病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切除标本中常见~([4])。子宫腺肌病可恶变为子宫内膜癌~([4])。本文就目前子宫腺肌病恶变的高危因素及病理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结合文献进展予以荟萃分析。1子宫腺肌病恶变发病率与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