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4例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的回顾分析,探讨小儿感染性休克诊治的经验和有待改进之处。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感染性休克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经过。结果:4例感染性休克患儿,2例由消化道感染所致,抢救成功;1例重症肺炎所致,1例感染灶未明,均治疗失败。结论:早期诊断和液体复苏在感染性休克中极其重要,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3.
4.
小儿感染性休克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63年重症监护医学出现之前,明尼苏达大学报道900例患革兰阴性细菌感染性休克的患儿中,死亡率高达97%。1996年,美国一机构对100例败血症伴发多器官衰竭的儿童研究表明总死亡率为15%。尽管感染性休克的预后有了显著改进,但在新生儿及儿童中仍有较...  相似文献   

5.
临床资料    患者,男,42岁,农民,因右下唇角生1硬结,红肿热痛,体温38.7℃,进食障碍,就医于当地诊所。据其家属代述治疗用药是青霉素、红霉素、地塞米松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复方氨基比林1支,肌肉注射。治疗次日在输液过程中,患者突发寒战,呼吸急促,体  相似文献   

6.
感染性休克血管活性药物应用的再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邱海波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4):1005-1006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感染性休克重要的循环支持手段。近年来 ,随着对感染性休克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变化的进一步深刻认识 ,对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和疗效也不断进行重新评价 ,传统观点发生变化。更新观念 ,采用新的血管活性药物应用指南 ,显得很有必要。一、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目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目的 :①提高血压 :是感染性休克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首要目标。②改善内脏器官灌注 :内脏器官灌注减少是休克的主要病理生理特点 ,也是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主要原因。改善内脏器官灌注 ,纠正组织缺血 ,是休克复苏和血管活…  相似文献   

7.
作者救治52例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治愈率达88.4%.文中详细介绍了救治过程及措施:①积极扩容;②纠正酸中毒;③选用血管活性药.  相似文献   

8.
袁壮 《辽宁医学杂志》2003,17(6):327-330
感染性休克是机体在各种不同病原体和 /或其分解产物作用下 ,所发生的急性循环障碍 ,包括全身微循环障碍、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和组织器官灌注不足 ,并由此引起组织细胞缺氧、细胞代谢障碍为主的病理生理变化。若不及时妥善治疗 ,严重者引起器官功能受损 ,甚至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临床特征为在原感染性疾病的基础上 ,患儿精神萎靡、烦躁、面色苍白、四肢冷凉、脉细速、呼吸急促或发绀、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 ,进一步发展为血压降低、脉压减少、尿少等。近年研究认为 ,感染性休克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联系密切。SIRS是 1 991年…  相似文献   

9.
<正>小儿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SS)的实验及临床研究近年来进展迅速,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本文就小儿SS的若干发病机理与治疗进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迟百胜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S):164-164
感染性休克确诊后,如何抓住主要环节,如何用药,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往往成为病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是在去除病因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是以支持生命器官的微循环为目的,以重复测定为依据的一系列合理步骤。具体地讲,就是在找出感染性休克的病因,积极去除病因的同时,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血液动力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的不断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随时调整治疗措施。我们在治疗中采取以下措施.取得一些经验。[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血管活性药物在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应用.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选取我院9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分别应用多巴胺、多巴胺加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加多巴酚丁胺治疗,观察治疗后血液动力学变化情况和肾功能的改变情况.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与基础值比较,三组患者用药后平均动脉压(M...  相似文献   

12.
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儿科1997~2001年共收治新生感染性休克92例,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山莨菪碱(6542)、酚妥拉明治疗,效果显著,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92例中,男56例,女36例,月龄10h~30d。  相似文献   

13.
卢胜庚 《右江医学》1999,27(2):89-92
感染性休克是儿科常见的一种危重症,由于休克时病变已波及全身多系统组织器官,出现广泛的微循环障碍、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这是造成小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已从微循环障碍发展到细胞、亚细胞及分子学对休克进行研究,加深对其发病机理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15.
由于感染性休克是因细胞对营养物质不能进行正常代谢所引起,对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应尽早清除原发感染病灶,大量准确使用抗生素。并应用糖皮质醇、钠络酮等,以达到阻止毒性介质的产生和拮抗其作用,减少损伤。感染性休克又由于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可引起血容量不足。因此,采取护容,血管活性药物等终末器官支持治疗。本文对以上抗休克方法做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16.
感染性休克确诊后,如何抓住主要环节,如何用药,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往往成为病人抢救成功与否的关键。感染性休克的治疗是在去除病因的前提下采取综合措施,是以  相似文献   

17.
感染性休克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重感染(severe sepsis)和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是全身性感染(sepsis)导致以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每年有数百万人罹患此病,死亡率大于25%,并且发病率逐年上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 治疗上采取补充血容量、控制感染、纠正酸碱失衡、心血管药物应用、减轻细胞损害的药物等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血管活性药物对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用不同血管活性药物时动脉血乳酸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7年5月-2003年12月中大医院ICU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超过2日的感染性休克患者42例,按患者使用血管活性药物不同,分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组,比较用药后动脉血乳酸变化。结果 去甲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组动脉血乳酸浓度显著低于多巴胺组(P〈0.05)。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多巴酚丁胺降低动脉血乳酸浓度、改善组织缺血缺氧明显优于多巴胺。  相似文献   

20.
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7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和实验性休克狗、家兔及小鼠的观察,证实山莨菪碱有改善微循环,保护组织细胞功能的作用。可使心肌收缩功能增强,冠状动脉(冠脉)流量改善,肾血管阻力降低,肾血流量增加及肾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