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的穿刺方法进行改进,减少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方法 对2010年10月-2011年6月住院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儿穿刺方法进行改进,采用两人操作法,助手一手固定患儿头部,一手绷紧血管下方的皮肤,并压迫血管,使血管充盈,操作者进行穿刺.结论 改进方法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2.
衣晓昆  姜颖 《沈阳医学院学报》2010,12(3):175-175,184
在儿科,患儿的静脉采血是难度较大的操作之一,尤其是肥胖儿和周围循环不良的患儿,为了提高小儿静脉充盈度及穿刺成功率,我们对100例患儿采用单止血带法及双人合作挤握法进行肘部血管充盈度及穿刺成功率的观察比较,结果发现,双人合作挤握法能明显改善肘部血管充盈度、充盈速度及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30例小于1岁的患儿进行头皮静脉穿刺后,就血管选择、穿刺方法选择、头皮针固定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血管及穿刺方法的选择与穿刺成功率有很大的关系.头皮针固定能影响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静脉穿刺结扎止血带是为了阻止远端静脉血的回流、使局部血管充盈,以利于穿刺成功。小儿四肢静脉采血较成人困难,大多孩子不配合、哭闹、血管不充盈、血管滑动不易固定。近2年来,我科采用扎两根止血带给小儿行静脉穿刺采血,成功率有了明显的提高,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儿头皮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静脉给药是小儿患病时常用的治疗方法,头皮钢针适用于输液时间短或临时输液的病人,且易脱落,易引起液体渗漏,反复多次穿刺不仅增加了患儿的痛苦,而且使浅静脉受到破坏。较胖患儿,静脉血管隐藏较深,穿刺比较困难,早产儿及脱水患儿的血管充盈度差,为再次穿刺增加难度,同时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而静脉留置针操作简单、易掌握,且有良好的柔韧性和独特的弹性功能,不易穿破血管,有利于保持血管和静脉通畅,为输液治疗和抢救提供了方便。同时对血管刺激性小,应用高渗药物还有保护血管的作用,且可按时给药,加上固定牢固,避免了输液过程中的渗液和脱管,减轻了患儿穿刺时的恐惧心理,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该科自采用小儿静脉留置针以来,在抢救危重患儿、静脉营养、  相似文献   

6.
郑惠英 《九江医学》2009,24(4):59-59
在儿科,因小儿周围静脉血管细,血管充盈差,故穿刺较困难,且出血速度慢.股静脉比较固定,管径粗,只要定位准确,穿刺成功率高,故常选用股静脉穿刺采血.以往传统采用注射器行股静脉穿刺抽血,我科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应用一次性采血针连接真空管自股静脉穿刺采取血标本,共计86例,成功72例,失败14例.失败原因:患儿脱水严重或过度肥胖所致.其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7.
董仁妹 《吉林医学》2014,(11):2433-2434
目的:评价硝酸甘油局部涂擦对周围静脉穿刺的效果。方法:将120例因腹泻导致中度脱水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热敷后按传统方法进行穿刺,观察组先将1%硝酸甘油涂在穿刺部位,再热敷后,按传统方法进行穿刺。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1.7%,对照组为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管充盈所需时间、血管充盈持续时间、血管充盈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硝酸甘油局部涂擦穿刺部位的局部皮肤,可以有效扩张周围静脉,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宣利月 《河北医学》2000,6(6):564-565
1 临床资料本组350人,男220例,女130例,年龄51~89岁。其中呼吸系统疾病160例,循环系统疾病112例,内分泌系统23例,其他55例。在输液均未发现穿刺不当引起的皮下淤血、静脉炎及其它不良反应。2 护理要点2.1 静脉的选择与穿刺,认真细致的选择血管是静脉穿刺成功的条件之一。老年人的表浅静脉多有不同程度的硬化,血管变脆变细,尤其是体瘦的老年患者,皮肤干燥松驰,血管细滑不固定,因此穿刺前必须仔细选好部位,必要时先行热敷,使血管充盈,绷紧皮肤,要选择针头斜面短、锐利的针头,快、稳、准的刺入血管,见回血即可固定。进针不宜过深,还应注意…  相似文献   

9.
对80例患儿成功留置颈外静脉留置针,无堵管及感染发生,留置时间3~7天.颈外静脉穿刺前要准备好肝素帽,抽好液体的注射器连接头皮针排好气,成功穿刺后用3M透明敷料固定.穿刺过程中要注意皮肤消毒,固定要牢固,防脱落.颈外静脉留置针大大减少患儿痛苦和家长焦虑,穿刺成功率高,便于抢救,保护血管,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深受医护人员的欢迎.  相似文献   

10.
由于婴幼儿易哭闹的特点 ,为静脉输液造成一定困难 ,治疗护士通常采用头皮静脉穿刺 ,因为头皮静脉表浅、易固定 ,且方便患儿活动及家属护理。笔者就此谈谈多年的体会。1 前额正中静脉此静脉特点比较深、弹性好、易护理 ,为首选。选 4 5~5 5号头皮针 ,穿刺时 ,由另一护士协助固定患儿头部 ,操作护士左食指、拇指分别固定被穿刺静脉上下端 ,右手拇食指捏住针柄 ,其余 3指伸开 ,紧贴患儿穿刺处上方的皮肤 ,由侧位或血管上位直接进针 ,进针角度为 30度 ,入皮后沿静脉向心方向平行刺入 ,当感觉无阻力或有空虚感并可见回血 ,常规固定 ,最好用一…  相似文献   

11.
热水浸泡对血管状况不良患者静脉穿刺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素娥  叶健浓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7):2365-2366
目的:探讨热水浸泡对血管状况不良患者静脉穿刺效果的影响,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减少对血管的损伤,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350例血管条件差、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分别于单日用热水袋热敷手足血管部位15min~20min后静脉穿刺;双日热水浸泡10min~20min后静脉穿刺,观察两种用热方法对于静脉充盈度、穿刺成功率的影响。结果:两种方法静脉充盈程度、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于血管状况不良的输液患者用热水浸泡手足后,能使周围血管更加充盈和持久,并有较多的血管可供选择,从而提高了静脉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影响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的主要因素,以提高一次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进行头皮输液患儿2352例的临床资料,并与上一年2010例头皮输液患儿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分析影响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的主要因素.结果 本组2352例患几中一次穿刺成功2281例,成功率97%;失败71例,其中匆忙选择血管30例,占42%,患儿固定不当20例,占28%,进针手法、技巧未掌握16例,占23%,穿刺部位固定不当5例,占7%.结论 穿刺前选择好血管,穿刺时固定好患儿和注意进针的手法、技巧,穿刺后固定好穿刺部位,能大大提高头皮静脉穿刺一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静脉条件差 ,可穿刺静脉较少 ,不适宜应用静脉留置针头穿刺的患儿 ,经过 1年临床实践 ,我门应用静脉输液针头 ,采用稳妥的固定方法 ,维持静脉通路 ,取得良好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科住院新生儿 18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改进方法组 )及传统方法组和留置针固定方法组 ,每组 6 0例 ,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血管充盈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1.2 固定方法 面积略大于静脉留置针透气粘贴膜的面积 ,利于穿刺成功后粘贴。以所选血管为中心 ,以 0 .5 %碘伏消毒液消 2次 ,再以 75 %酒精消 2次 ,面积同备皮面积。待干后 …  相似文献   

14.
对手术患者静脉输液的血管选择是非常关键的,既不能在监测血压的肢体上进行静脉输液。又要考虑到手术体位及术者操作的方便,还要选择较粗大、易固定的血管,同时术中静脉输液时选择的针头较粗,加之患者术前禁食水或外伤失血,均可引起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使静脉充盈不良。给静脉穿刺带来困难。如何选择好各种手术病人的穿刺血管,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白凤芝  郑柔  霍新  荣淑英 《吉林医学》2008,29(8):650-651
静脉采血是儿科临床常用的技术操作,血液检验结果作为小儿疾病诊疗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日益应用于小儿的预防保健工作。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小儿肥胖症在我国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目前发生率为5%-8%;根据卫生部、科技部和国家统计局2004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报告》,大城市小儿肥胖症的发生率已达8.1%。为了提高肥胖患儿静脉充盈度及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我科门诊从2805年3月-2007年6月,对280例3-12岁的肥胖患儿采用单、双止血带结扎法进行血管充盈度及穿刺成功率的比较观察,结果发现,双止血带结扎法能明显改善静脉血管充盈度及提高静脉采血穿刺成功率,现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符凤秀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12):376-376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的基本手段之一,静脉血管充盈不足的患者穿刺时,常采用拍打、热敷、手臂下垂、甩臂等方法促使血管充盈,既需要时间,增加工作量,又使患者有一定的不适。特别在血管充盈不足患者的急诊抢救工作巾,来不及采取上述方法,常因反复穿刺,不能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影响抢救工作的进程。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探索出通过练习人为制造血管充盈不足的静脉穿刺,从而增强穿刺手感,  相似文献   

17.
反向浅静脉穿刺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惠芬 《微创医学》2007,2(4):375-375
静脉输液临床上一般采用向心性穿刺。对需要长期输液的老年病患者,由于反复多次静脉穿刺,造成肢体血管不同程度的破坏,短时间内难以恢复。此外,有些手背静脉不明显,而掌指关节附近的血管粗、直,充盈又好,但正向穿刺成功率并不高,为了充分利用四肢末梢血管,遵循血管由小到大、由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第二次扎压脉带地方法,在婴儿肘部静脉采血时,其静脉充盈度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 将行肘部抽血的220例婴儿,随机分成实验组110例,采用肘部第二次扎压脉带方法采血;11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采血,观察两组静脉血管充盈及一次穿刺成功率。结果 实验组静脉充盈率96.4%,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5.5%;明显高于对照组静脉充盈率84.5%,一次穿刺成功率达83.6%经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婴儿肘部静脉采血时,用第二次扎压脉带行静脉穿刺采血,其静脉血管充盈,一次静脉穿刺成功率高,减少患儿痛苦,使家长易接受,在临床工作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常规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是将输液瓶挂在输液架上,按无菌技术的操作原则,一次性排气完毕后选择血管,进行头皮静脉穿刺。患儿头皮静脉显露不清,血管充盈不足,静脉压低,血管细,静脉穿刺时回血慢或不见回血,使判断错误而导致穿刺失败。近年来,笔者采用输液瓶放低穿刺法穿刺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明显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静脉穿刺是临床诊治疾病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护理人员均应掌握的技术。做为一名手术室护士,更要做到“一针见血”,这样可以减少病人的痛苦,更重要的它是手术室抢救急、重症病人的首要条件。1手术室静脉穿刺特点手术室的静脉刺针是“碟形套管针”,穿刺成功后将钢针退出,软管留在患者的血管内,这样无论怎样搬运病人,或病人如何活动穿刺部位,都不会出现针刺破血管的现象。2穿刺的技巧2.1选择血管我们一般根据病人的疾病而选择体位。根据不同的体位,我们选择上肢或下肢,其穿刺要求大至相同,要选择粗大的血管,这样有利于病人补液和补血。2.2穿刺要求要求病人配合(清醒病人)扎止血管,轻拍血管,让其充盈后方可穿刺,选择好血管后,用碘伏棉签消毒穿刺区2遍,范围在5.0 cm,检查套管针使其针头斜面向上,进针角度大约30°左右。刺破血管后,见回血,钢针再向前1.0~2.0 mm后,退出钢针,向前送套管针至根部,连接排好气的直输管,固定穿刺成功。2.3特殊情况处理如果血管情况较差,如:休克、失血过多、水肿、肥胖、腹泻,不宜穿刺者,可采用局部温热敷,局部涂擦阿托品或硝酸甘油,待血管扩张充盈时再穿刺,切忌反复穿刺给病人造成心理负担。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时,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