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腹膜后嗜铬体(Organ of Zucker-kandl)或交感神经节等嗜铬细胞成团聚集之处。据文献报导,90%的嗜铬细胞瘤发生于肾上腺,而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多见于腹膜后。胸腔内嗜铬细胞瘤则极少见,绝大多数是在手术或屍体解剖时方得到确诊。作者等  相似文献   

2.
恶性嗜铬细胞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提高对恶性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总结22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恶性嗜铬细胞瘤常见于男性,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恶性率较高,肿瘤大多直径大于7cm,且内部结构不均,瘤体常有粗肿瘤结节或多个结节。可存在无嗜铬组织浸润或转移的表现。结论 常规病理难以区别肿瘤的良恶性,术后应长期观察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是否发生无嗜铬组织的转移。对临床怀疑有恶性可能的肿瘤尽量行根治性肿瘤切除术。  相似文献   

3.
多发复发及恶性嗜铬细胞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发复发及感性嗜铬细胞瘤的特点,提高诊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多发、复发及恶性嗜铬细胞瘤资料。结果:23例多发、复发及恶性嗜铬细胞瘤占同期嗜铬细胞瘤的18.4%(23/125)。多发性嗜铬细胞瘤11例,其中位于肾上腺6例,腹后壁5例,6例为单发嗜铬细胞瘤筋后单发肾上腺或腹后壁肿瘤。恶性嗜铬细胞瘤6例。结论:多发、复发嗜铬组织肿瘤存在同时多发和异时复发的可能,为良性肿瘤,而非嗜铬组织的多发、复发则为恶性嗜铬细胞瘤。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为功能性肿瘤,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约10%发生在肾上腺以外交感神经节或副神经节的嗜铬组织内,其中发生在膀胱者更为罕见。膀胱嗜铬细  相似文献   

5.
<正>嗜铬细胞瘤是一种产生儿茶酚胺的神经内分泌肿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或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的嗜铬细胞。位于肾上腺外的嗜铬细胞瘤又称为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异位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异位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由于其异位性和缺乏特异性症状,在临床上极容易误诊为其他疾病。据报道,对于无症状的患者,术前未明确诊断且未进行充分术前准备将导致死亡率上升高达47%[1]本院麻醉科术中处理未预料的异位嗜铬细胞瘤一例,结合文献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肾上腺隋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肿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1]。  相似文献   

7.
陈中林  席梅  左丽君  覃天德 《吉林医学》2013,34(23):4864-4864
<正>嗜铬细胞瘤通常情况下为良性,通常情况下大小如柑,形状呈扁圆略带扇形,切面为深黄或棕色。嗜铬细胞瘤在20~40岁的青壮年身上较爱发生,笔者现将一例疑似嗜铬细胞瘤患者的术中处理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经验.以提高隐匿型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0月1例隐匿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处资料.结果 安全度过手术关,术后连续3天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第10天出院.结论 遇隐匿型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应暂停手术,按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充分准备后再手术或延期手术,以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多发生在肾上腺髓质,可造成肾上腺髓质功能亢进,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症状是阵发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剧.最近,我们发现1例双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良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研究24例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痈、11例恶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及11例正常肾上腺组织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肾上腺组织中VEGF阴性或可疑阳性表达,良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VEGF呈阴性至弱阳性强度表达,在肾上腺恶性嗜铬细胞瘤中,二者均呈强阳性表达。结论 VEGF在良恶性嗜铬细胞瘤中表达有差异,可以作为牲别诊断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1.
嗜铬细胞瘤病人在麻醉期间的主要变化或危险是急剧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急升骤降和心律失常。现报告2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的麻醉经过。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是指在肾上腺髓质或异位的类似的嗜铬性组织内生长的一种能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目前,最好、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是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由于嗜铬细胞瘤大量分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临床上可引起高血压、心律失常、代谢异常等一系列症状。因此,嗜铬细胞瘤的手术切除比较困难,危险性大,死亡率相对较高,围手术期护理至关重要。我院从1995年~2000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特征。方法结合文献对9例腹部异位嗜铬细胞瘤的影像表现进行描述与分析。结果9例异位嗜铬细胞瘤均异位于腹膜后,其中既有双侧肾上腺原发灶又有异位于腹主动脉旁的1例。瘤体多大于3cm,有完整或部分的包膜及壁,病变边缘多呈不规则形或分叶状,其内坏死囊变多见而钙化少见,增强后均有明显或较明显环状强化内部或呈多房性强化。结论根据CT及MRI改变和典型的临床表现可对异位嗜铬细胞瘤可作出比较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及体会.方法 分析2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总结膀胱嗜铬细胞瘤的诊治方法.结果 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血尿是常见症状,B超、CT及膀胱镜可进行定位诊断,外科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结论 膀胱嗜铬细胞瘤是少见肿瘤,应注意其临床特征,完善相关检查,手术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5.
嗜铬细胞瘤是临床上较少见的功能性肿瘤,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嗜铬组织的肿瘤,90%以上为良性,该瘤细胞可阵发性或持续性地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从而引起阵发或持续性的高血压以及一系列代谢紊乱征候群,病情凶险,手术切除肿瘤是根治嗜铬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措施,但手术并发症多,有一定的风险[1].  相似文献   

16.
闫爱琴  宋妮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8):218-219
嗜铬细胞瘤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瘤体间断或持续地分泌和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手术切除肿瘤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90%的嗜铬细胞瘤是良性肿瘤,手术治疗效果好,但风险大,未做术前准备的手术死亡率高达50%。妥善的围手术期管理是降低手术风险和使手术获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伴皮质增生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伴皮质增生患者的病例特点,结合文献报道对此类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机理加以分析。结果:手术切除肿瘤,术后病理:左侧肾上腺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增生。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可以继发皮质增生,导致皮质醇或和醛固酮分泌增多,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充分的围手术期准备可以明显降低手术风险性。  相似文献   

18.
嗜铬细胞瘤是机体嗜铬性组织内生长出来的一种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的肿瘤,约有90%位于肾上腺髓质,其余发生于交感神经节或副交感神经节等部位。由于肿瘤细胞可分泌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临床上常见阵发性高血压,有头疼、头晕、心前区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麻醉处理比较困难,手术麻醉的危险性较大。近年来随着嗜铬细胞瘤手术麻醉的增多及生命体征监测的应用,对手术的变化观察细致,处理及时,则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可以大大提高。嗜铬细胞瘤病人在麻醉期间的主要变化或危险是急剧的血流动力学改变,血压急升骤降和心律失常。现报告1例嗜铬细胞瘤经后腹腔镜切除术的麻醉经过及体会。  相似文献   

19.
<正> 嗜铬细胞瘤系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和肾上腺外嗜铬组织的肿瘤。肿瘤组织阵发性或持续性分泌过多儿茶酚胺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除高血压为主要表现外,还可有其它多系统(如心血管系、神经系、消化系等)以及代谢紊乱的症状。就危象而言,嗜铬细胞瘤可发生高血压危象、低血压危象、或高血压与低血压交替发生,即有学者称之为儿茶酚胺危象或嗜铬细胞  相似文献   

20.
非典型嗜铬细胞瘤及其误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Pheo)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旁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的肿瘤,瘤组织可阵发性或持续性地分泌多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