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膀胱壁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7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患者,男59例,女19例,平均年龄38.9岁。将300单位A型肉毒毒素溶解于15ml生理盐水,使用膀胱镜注射针分30个点注射于膀胱壁,0.5ml/点。治疗前后均记录患者排尿日记,并观察药物毒副作用。结果:78例患者经第1次治疗后平均尿失禁次数由13.5次/d降至2.7次/d、平均导尿量由131ml/次增至389ml/次,平均尿失禁量由1690ml/d降至281ml/d,起效的平均时间为7.6d。10例患者在第1次注射8,9个月后接受第2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7次/d降至3.7次/d,平均导尿量由108ml/次增至387ml/次。6例患者在第2次注射后5.8个月接受第3次注射,平均尿失禁次数由9.2次/d降至3.9次/d,平均导尿量由116ml/次增至364ml/次。随访期间未观察到任何毒副作用。结论:经尿道膀胱壁内A型肉毒毒素注射是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原性膀胱的有效、安全、可多次重复应用的微创方法。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55岁。1年前诊断为膀胱移行细胞癌Ⅲ-Ⅳ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术+回肠新膀胱+阑尾切除术”。术后自主排尿,生活正常。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气促,病情进行性加重。急诊收至我科体查:T37.5℃,BP125/73mmHg,R24次/min,全腹平软,未见肠形蠕动波,无压痛反跳痛,双下肢中度浮肿,尿量100~200ml/d,需按压膀胱辅助排尿。血常规:RBC2.83×10^12/L,Hb69g/L,WBC12×10^9/L,尿常规:WBC(+++),RBC(++),未见脓细胞。  相似文献   

3.
膀胱粘液瘤一例徐晓松患者,男,50岁。无痛全血尿1周,外院IVP示双肾、输尿管(-).膀胱充盈缺损,疑为膀胱肿瘤。输血止血保守治疗3天未能控制出血转入我院。体检:贫血貌,无其他阳性体征。血红细胞1.83×1012/L,血红蛋白58g/L。膀胱镜检因大...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性,54岁。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膀胱肿块于2001年5月12日入院,患者无尿频、尿急、尿痛症状。尿常规:尿糖( ),镜检白细胞( )/HP、红细胞( )/HP。中段尿培养无细菌生长。肝肾功能正常,血糖11.4mmol/L。B超检查示:膀胱后壁低回声肿块影。静脉尿路造影示双肾、输尿管正常。膀胱镜检查发现膀胱底部左侧肿块2个,基底部较广泛。考虑为膀胱肿瘤于5月18日行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5.
异搏定膀胱灌注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异搏定膀胱灌注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对29例女性尿道综合征患者行异搏定溶液(1.0g/L,80ml)膀胱灌注治疗,治疗前后行IPSS、QOL、尿流率及尿动力学对比。结果:治疗后患者IPSS下降2.34分,QOL下降0.77分,Qmax上升8.03ml/s,Qavc上升4.26ml/s,排尿量上升98.91ml,初始尿意膀胱容量上升34.50ml,强烈尿意膀胱容量上升64.77ml。急迫尿意膀胱容量上升124.83ml。最大膀胱容量上升133.41ml,最大逼尿肌压下降1.42kPa,无明显副作用发生。结论:异搏定膀胱灌注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盐酸米托蒽醌膀胱灌注预防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盐酸米托蒽醌膀胱灌注预防尿路移行上皮细胞癌膀胱内复发的有效性、患者耐受性及其毒副作用。方法:对21例手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而且保留膀胱的患者,以盐酸米托蒽醌作膀胱灌注,记录膀胱灌注过程中的相关情况。结果:随访1~12个月,4例复发,1例恶化,复发率为19.0%(4/21),1年未复发率76.2%(16/21),平均无瘤间期10.3个月。9例发生局部并发症,复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灌注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随访证实,盐酸米托蒽醌降低尿路上皮移行细胞癌术后复发,大部分患者耐受良好,无明显全身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5岁。劳累后出现全程肉眼血尿,伴尿痛、尿急、排尿不尽、疲乏3个月余。B超检查膀胱左后壁有一2.0cm×3.5cm低回声肿块,外形欠规则,边界清晰。膀胱镜检查示膀胱左侧壁有一2cm×4cm广基无蒂肿瘤。IVU示上尿路正常,膀胱左侧壁可见充盈缺损,拟诊为膀胱肿瘤。既往无高血压病史,患糖尿病6个月余。体检:体温36.5°C,心、肺、腹部未见明显异常;膀胱区左侧有深压痛,未扪及包块。血红蛋白64g/L,尿红细胞满视野,二氧化碳结合力13.6mmol/L,尿素氮23mmol几/L,血糖14.8mmol/L,尿糖卅,尿膀胱肿瘤抗原十,尿脱落细胞…  相似文献   

8.
BCG治疗膀胱肿瘤增加白细胞介素-6分泌[英]/EsuvaranathanK…//JUrol.-1995.154(8),-572~575本文为探讨BCG治疗膀胱肿瘤能否增加白细胞介素-6(IL-6)分泌。方法:13例膀胱肿瘤病人每周一次膀胱灌注BCG...  相似文献   

9.
阑尾膀胱瘘二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阑尾膀胱瘘二例报告徐丹枫闵志廉例1,男性,41岁。3年前开始反复出现肉眼血尿,伴尿频、尿急,排尿不适。尿常规:白细胞20~30个/HP,红细胞满视野。膀胱镜检查见膀胱右顶壁有2.0cm×2.0cm×1.0cm大小的肿块,圆形,表面粘膜光滑,遂在膀胱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局部进展期结直肠癌侵犯膀胱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2年间收治的29例结直肠癌 侵犯膀胱的病人资料。结果:原发癌26例和复发癌3例。常见症状为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改变20例(占69.0%),其次为腹痛16例(55.2%)、泌尿系统症状15例(51.7%)、体重下降12例(41.4%)和食欲减退8例(27.6%)。常见体征为腹部包块11例(37.9%)和直肠肿物7例(24.1%)。B超、结肠镜、膀胱镜和盆腔CT扫描检查发现肿物的阳性率分别为93.8%(15/16)、95.0%(19/20)、91.7%(11/12)和100%(18/18)。入院前误诊率达62.1%(18/29),入院时误诊率为44.8%(13/29)。结论: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而易误诊,应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并结合B超、结肠镜、膀胱镜和盆腔CT扫描检查而作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
尿路上皮多器官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5~1992年底在本院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尿路上皮癌413例(肾盂移行上皮癌34例;输尿管移行上皮癌19例;胱移行上皮癌351例;尿道移行上皮癌9例)。如果以尿道肿瘤为1,各部位发生尿路上皮肿瘤机会之比为: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3.78:2.11:39:1。其中22例属尿路上皮多器官癌。各部位发生多器官肿瘤的机会:肾盂13/34(38.23%),输尿管14/19(73.68%),膀胱16/351(4.56%),尿道4/9(44.44%)。非同时发生的肿瘤间期5~62个月。其中一例尿路上皮癌者三年前患结肠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不同化疗药物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型膀胱肿瘤复发的疗效。方法将154例膀胱肿瘤术后患者分成表阿霉素组(EPI)、米托蒽醌组(MTZ)、吡柔比星组(THP)、丝裂霉素组(MMC)、羟基喜树碱组(HCTP),进行膀胱内灌注并随访观察3年。结果表阿霉素组、米托蒽醌组、吡柔比星组、丝裂霉素组、羟基喜树碱组无瘤生存率1年为80.6%(25/31),79.3%(23/29),80.6%(25/31),71.9%(23/32),71.0%(22/31);2年为73.3%(22/30),72.4%(21/29),71.0%(22/31),64.5%(20/31),71.0%(22/31);3年为60.0%(18/30),62.1%(18/29),61.3%(19/31),60%(18/30),61.3%(19/31)。结论五种药物膀胱内灌注预防浅表膀胱肿瘤复发3年无瘤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膀胱癌尿脱落细胞染色体畸变的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荧光原位杂交在检测膀胱癌患者尿液,膀胱冲洗液中脱落细胞间期核染色体数目畸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收集22例膀胱癌患者的尿液,21例膀胱冲洗液,分别做尿细胞学、流式细胞术及荧光原位杂交的检测。同时收集5例正常人,5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尿液及2例膀胱冲洗液标本作为对照。结果显示:膀胱癌患者尿液组中尿细胞学、流式细胞术、荧光原位杂交分析阳性率分别为27.3%(6/22),45.5%(10/22)和50.0%(11/22),三者联合阳性率达68.2%。膀胱冲洗液中阳性率则分别为20.0%(4/20),40.0%(8/20),71.4%(15/21)和76.2%(16/21)。认为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膀胱癌患者尿液、冲洗液脱落细胞染色体畸变,可作为膀胱癌诊断的一项重要方法,并可能在术后监测复发以及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γ-catenin的异常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γ-cateni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对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8例正常胱膀膜进行γ-catenin表达的研究。结果: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28例(58.3%)出现γ-catenin的异常表达,其中G1为6/18(33.3%),G2为10/16(62.5%),G3为12/14(85.7%)。Ta-T1期为9/26(34.6%),T2-T4期为19/2(86.4%)。不同分期及分级组间γ-catenin异常表达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γ-catenin异常表达者2年复发率明显高于表达正常者(P<0.05)。结论:γ-catenin的异常表达可能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进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其表达对判断膛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程度及复发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微量元素对丝裂霉素C(MMC)抗膀胱癌细胞生长的作用,采用体外细胞培养药物抑制实验方法对5份人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进行研究,结果:氯化镉以500ng/ml浓度加入MMC中时,其对膀胱癌细胞生长抑制50%的浓度(IC50)由单独用药时的14.5ng/ml降至0.56ng/ml,氯化镁以1000ng/ml浓度加入MMC中时,MMC的IC50降至1.95ng/ml。而微量元素氯化镍及硫酸锂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估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浸润性膀胱癌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18例无法耐受或不愿接受膀胱全切手术的浸润性膀胱癌患者进行保留膀胱治疗,包括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联合盆腔放疗。化疗药物包括顺铂、表阿霉素、丝裂霉素。平均放疗剂量为30~40Gy。结果:经3次化疗、栓塞及一个疗程的盆腔放疗,完全缓解率44.4%(8/18),部分缓解率55.6%(10/18);对部分缓解患者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所有病例定期随访,中位随访期为24.3个月。对随访期间发现的肿瘤复发进行再次TURBt或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死于肿瘤。结论: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联合放疗作为浸润性膀胱癌患者保留膀胱手术前新的辅助治疗,在提高生存率的同时可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回结肠和回肠正位膀胱替代术的临床观察,重点评价两种术式的尿控及其对上尿路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从2002~2006年期间行标准的根治性膀胱全切术后行正位膀胱替代术中选取获得随访的膀胱癌患者31例,其中17例采用回结肠新膀胱重建术(Le Bag术),14例采用回肠新膀胱重建术(Studer术)。术后3个月内(近期)和3个月后(远期)观察相关并发症和尿控情况,并行尿动力学检查和静脉肾盂造影或B超检查。结果:回结肠新膀胱组手术后并发症率为11.8%(2/17);回肠新膀胱组并发症率为14.3%(2/14)。虽然回结肠新膀胱组3个月后白天完全获得尿控76.4%(13/17).低于回肠新膀胱组92.8%(13/14),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而夜间社会性尿控回肠新膀胱组7I.4%(10/14),显著高于回结肠新膀胱组35.3%(6/17)。尿动力学结果表明两组间的尿流率、功能尿道长度、最大尿道压和新膀胱压力无明显差异,但回结肠新膀胱组容量高于回肠新膀胱组,而顺应性则低于回肠新膀胱组。此外。回结肠新膀胱组的上尿路扩张发生率为11.8%(2/17),略高于回肠新膀胱组0(0/14)。结论:虽然回结肠新膀胱在近期能获得较大容量,但由于回结肠新膀胱顺应性较回肠新膀胱低,因而在获得满意的尿控和对上尿路的保护上,回肠新膀胱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8.
PKC及PKCI的活性与膀胱癌分期分级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及其内源性抑制物(PKCI)活性对膀恍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Takai法检测3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及20例肿瘤周围正常组织脑质、脑膜PKC及PKCI的活性。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随病理分级增高,脑质、脑膜及总体PKC活性明显升高(P<0.05),脑膜/脑质与脑膜/总体PKC比率明显增大(P<0.05),脑质与总体PKCI活性明显升高(P<0.05),而脑膜PKCI活性却无明显变化(P>0.05),且脑膜/脑质与脑膜/总体PKCI比率明显减小(P<0.05);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随临床分期的增高,脑质、脑膜及总体PKC活性显著升高(P<0.01),脑膜/脑质与脑膜/总体PKC比率显著增大(P<0.01),脑质与总体PKCI活性显著升高(P<0.01),而脑膜PKCI却无明显变化(P>0.05),且脑膜/脑质与脑膜/总体PKCI比率明显减小(P<0.05)。结论:PKC及PKCI的活性变化与膀胱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关系密切,PKC及PKCI活性膜质比或可成为评价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吡喃阿霉素(THP)术中黏膜下注射与术后早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膀胱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复发的疗效。方法:73例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于手术当天6小时内、术后第7天给予术后早期20mgTHP膀胱灌注;B组术中给与20mgTHP膀胱黏膜下注射。两组均术后第2周开始20mgTHP常规方案膀胱灌注,1次/周共8次,之后1次/月至1年,记录术后血尿情况和常规灌注不良反应。定期膀胱镜随访。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年,术后第1、2和3年肿瘤无复发率A组为85.7%、80%和77.1%,B组为92.1%、81.6%和76.3%,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平均血尿天数分别为(1.7±0.9)天和(6.2±1.5)天,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所有患者术后未见明显全身药物不良反应,21例患者出现下尿路症状,对症处理后缓解,未影响治疗。结论:THP术中黏膜下注射和术后早期膀胱灌注显著降低浅表膀胱癌术后复发率,两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早期膀胱灌注方案膀胱损伤小,耐受性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膀胱黏膜尿道成形术治疗重型尿道下裂的一期或二期手术疗效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对1998年1月~2007年10月采用一期或二期膀胱黏膜尿道成形术进行治疗的33例重型尿道下裂进行对照回顾分析。结果:一期膀胱黏膜尿道成形术18例,一次成功率55.6%(10/18),尿瘘发生率27.8%(5/18),外口狭窄发生率16.7%(3/18);二期膀胱黏膜尿道成形术15例,一次成功率66.7%(10/15),尿瘘发生率13.3%(2/15),外口狭窄发生率20.0%(3/15)。结论:结合临床观察及相关数据,二期膀胱黏膜尿道成形术在重型尿道下裂的治疗中似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尚需继续积累病例,通过有效的统计学分析进一步确证这一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