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芪原为黄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相似文献   

2.
无花果果肉质柔软,皮薄,香甜可口,营养丰富,是人们喜食的佳果。据科学分析,它含有丰富的糖、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以及铁锌钙磷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是老人、儿童、孕妇和病人的理想食品。除生食外,还可以加工成蜜栈果酱罐头等。我国南方还把无花果炖食,  相似文献   

3.
山药为薯蓣科蔓生草本植物薯蓣的根茎。山药,原名为薯蓣,《神农本草经》就称薯蓣。山药,既是食物,也是药物。河南怀庆所产山药,品质最好,是著名的四大怀药之一,所以中医处方常用淮山药。  相似文献   

4.
曹宁 《现代中医药》2005,3(3):14-15
中医素有药食同源之说,历代药食定义的界定颇多争议,今从仲景《伤寒论》中药食关系入手,探讨药食同异及其在中医药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缪士毅 《养生月刊》2012,33(11):1014-1016
《红楼梦》第58回写贾宝玉大病之后,吃晚饭时食盒中有一碗火腿鲜笋汤,晴雯忙端了放在宝玉跟前.宝玉喝了一口,说道:好汤!火腿之味美,不言而喻.火腿在我国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制作火腿始于南宋,迄今已有九百余年历史.相传,宗泽是火腿业的祖师,为浙江义乌人,宋代抗金民族英雄.当年他从前线回乡,常买些猪肉请乡亲们腌制起来,带出去作行军露餐之用,将士们吃起来格外香美,视之为家乡肉,家乡肉也因此成了火腿的前身.正因如此,以前有些火腿店开业,总要挂起宗泽的画像,以示对祖师爷的敬仰,讨个彩头.另有传说,宗泽大将军一次从家乡义乌带了几只咸腿返京,献给高宗皇帝,高宗见咸腿肉色火红,口味鲜美,便欣然将其命名为金华火腿.  相似文献   

6.
吴顺俭 《北京中医》2006,25(9):554-555
葛根品种很多,药典仅收载两种。一种富含纤维,有效成分葛根素含量较高;另一种纤维较少,富含淀粉,为药膳佳料。葛根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颈项强痛、冠心病心绞痛等症有良效,能明显升高红细胞膜脂流动性,降低血液黏度和改善微循环并呈量效关系。葛根无毒、无异味、口感好,在食疗上亦显优势,可加工成食品或饮料,用以解热、醒酒、提神、舒筋、止痛、降压、降血糖,有预防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7.
“食药同源”是根植于我国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宝贵养生保健理念,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逐渐在国家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指引作用,更与当前世界范围内食品、药品互相渗透的大趋势相吻合。食药物质类中药材作为这一产业方向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生产规模快速扩大,特别在当前药用领域药材数量需求逐渐趋于饱和,转向于对药材质量提升的背景下,食用领域成为此类中药材新增产能的主要市场方向,并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食、药不同应用方向上在药材原料质量标准、生产加工工艺、服用方式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导致了当前市场中存在以食用为目生产的药材不能满足药用方向的质量要求,而药用品又不能很好适应食用方向在口味、口感等方面的需求,进而在市场流通监管等方面造成了诸多困难。因此,该文在对食药物质品种的形成,食药物质与普通食品、保健食品等概念间的关系,食药物质类中药材在食、药不同方向的质量需求差异及其生产中品质形成因素等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着手布局实现从生产到监管各环节的食药物质类中药材在食、药不同方向分化发展的建议:(1)在品种审定登记中应根据药用为目的的中药材更关注活性成分含量,食用为目的的中药材则需优先满...  相似文献   

8.
在宋朝时,传说某日有位在朝使者奉命离京赴银川等地办事,在途中见一位娇柔婀娜、满头青丝,年约十六七岁的姑娘手执竹竿,口里唠叨着在追打一个白发苍苍、弓腰驼背的八九十岁老头,老头前躲后藏很是可怜,使者见状便下马挡住那姑娘责问:“此老者是你何人,你应尊敬老人,为何如此对待他?”那姑娘回答:“这人是我的曾孙儿。”使者惊道:“那你为何要打他呢?”  相似文献   

9.
黄芪古代写作‘黄耆’,亦名戴糁、戴椹、百本、百药棉、王孙等。《本草纲目》中释名日:“耆,长。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神农本草经》中亦将其列入上品药,是历代医家备加推崇的补气要药。黄芪味甘、性微温、无毒,  相似文献   

10.
邵佳  骆殊 《北京中医》2008,(4):306-308
黄芪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微温,味甘,具有补气固表、升阳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生肌等作用。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又名绵黄耆、独根、二人抬,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相似文献   

11.
黄芪对免疫系统的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邵佳  骆殊 《北京中医药》2008,27(4):306-308
黄芪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其性微温,味甘,具有补气固表、升阳止汗、利水消肿、托毒排脓生肌等作用.李时珍谓:"耆,长也.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故名."黄芪又名绵黄耆、独根、二人抬,来源于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的干燥根.  相似文献   

12.
叶水泉 《养生月刊》2007,28(5):438-439
燕窝,为雨燕科动物金丝燕及多种同属燕类用唾液与绒羽等混合凝结所筑成的巢窝。燕窝又名燕菜、燕根,并以根脚少、羽毛少、棱条粗壮、色洁白而有光泽为上品。燕窝是食药珍品。有的酒家  相似文献   

13.
1《内经》药食之气味理论 1.1药食之气味来源与确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指臊焦香腥腐,五味则为酸苦甘辛咸。气的来源与化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地之物清阳部分化为气,其化生的动力源于天气的化气作用,故”清阳化气出乎天”。而地之物浊阴部分化为味,其动力则为地气的成形作用,即所谓“浊阴成味出乎地”。  相似文献   

14.
1《内经》药食之气味理论1.1药食之气味来源与确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指臊焦香腥腐,五味则为酸苦甘辛咸。气的来源与化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地之物清阳部分化为气,其化生的动力源于天气的化气作用,故清  相似文献   

15.
黄苠是味常用而又价廉物美的补气药物.在《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作为“补药之长”的黄芪,还是“药食共用”之品。  相似文献   

16.
吴顺俭 《北京中医药》2006,25(9):554-555
葛根品种很多,药典仅收载两种.一种富含纤维,有效成分葛根素含量较高;另一种纤维较少,富含淀粉,为药膳佳料.葛根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颈项强痛、冠心病心绞痛等症有良效,能明显升高红细胞膜脂流动性,降低血液黏度和改善微循环并呈量效关系.葛根无毒、无异味、口感好,在食疗上亦显优势,可加工成食品或饮料,用以解热、醒酒、提神、舒筋、止痛、降压、降血糖,有预防保健作用.  相似文献   

17.
沙苑子为豆科植物扁茎黄芪的种子,又称潼蒺藜、沙苑蒺藜、白蒺藜、夏黄草等。主产于陕西同州(今大荔县沙苑一带)者最为有名,其学名为皇帝亲赐。  相似文献   

18.
张海昀  赵发全  崔元璐 《天津中医药》2021,38(12):1621-1626
帕金森病(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运动障碍,在老年群体中高发。近年来,PD患者的数量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加,但是病理机制仍然不明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PD治疗药物左旋多巴胺,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而药食同源类中药因为其低毒特性以及对PD的神经保护潜力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大量研究表明,某些药食同源类中药可以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减轻氧化应激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发挥抗PD的作用。药食同源类中药可能是具有前景的抗PD药物,因此文章对PD常见的的实验模型、药食同源类中药的活性成分及其可能的治疗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胡献国 《气功》2011,(9):814-815
夏枯草,义名夏枯球、夏枯花、枯草穗,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的带花果穗,因“此草夏至后即千枯”,故名夏枯草。夏枯草药食俱件。《本草衍义》言“夏枯草……初生嫩叶时作菜食之”。《食物本草》言“夏枯草,味辛苦,寒,无毒……,嫩苗渝过,浸去苦味,油盐拌之,以作菹茹,极佳美”。著名饮料“王老吉凉茶”中就含有夏枯草。  相似文献   

20.
杨光  苏芳芳  陈敏 《中国现代中药》2021,23(11):1851-1856
药食同源物质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悠久。其理论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千金方》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完善。我国对药食同源物质的管理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步建立,到2021年11月,我国药食同源物质正式进入依法管理阶段,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药食同源物质相关产业正式成为中医药行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药食同源物质可作为药粥、药酒、药茶、煲汤料、刺身等多种形式使用,预包装食品也将是今后药食同源物质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发展药食同源物质,不仅是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需要,也契合健康中国的发展理念,顺应社会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并能够促进中药产业多元化。药食同源物质的发展应注重安全性、可控性,需要建立可追溯的质量体系、药食同源物质的评价和标准,推动药食同源文化传播,扩大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