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风藤对局灶性脑缺血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海风藤提取物对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 :建立光化学诱导的老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 ,利用TTC染色、HE染色、TUNEL标记、原位分子杂交观察海风藤提取物对缺血灶大小、血脑屏障、缺血灶周围坏死细胞、凋亡细胞及p5 3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结果 :海风藤治疗组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血脑屏障破坏明显减轻 ,缺血灶周围坏死细胞、凋亡细胞及P5 3阳性细胞的数量较未干预组显著减少 ,梗死灶直径也有减少的趋势。结论 :海风藤具有抵抗缺血后神经细胞DNA损伤、减轻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及神经细胞坏死、发挥缺血性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卒中是人类致死的主要原因和成人致残的首要原因,对其治疗方案的探索始终是神经科学领域的一个热点。局灶性缺血性卒中后缝隙连接活动可加强并参与脑缺血的损伤过程,缝隙连接阻断剂能够抑制缝隙连接胞间通讯,减轻缺血/再灌注对胶质细胞的损伤,同时对缺血区及远隔区海马CA1区的神经元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有效地减少梗死体积,这将为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活化的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表达和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激活肽(PACAP)的影响、抑制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制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72只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PACAP治疗组。缺血开始时治疗组静脉注射PACAP 2.5μg。再灌注后各时间点处死取脑,进行HE染色、p-JNK免疫组化染色和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结果不同时间点PACAP组神经细胞缺血性损伤较缺血再灌注对照组减轻。缺血再灌注对照组p-JNK分别在2、48h成2次表达高峰,凋亡细胞较多;PACAP组再灌注后pJNK表达下降,凋亡细胞减少。结论PACA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抑制细胞凋亡.部分依赖于其可下调p—JNK表达。  相似文献   

4.
PARP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后DNA的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ARP的分子生物学特征,PARP的活性调节,以及PARP与缺血性神经元损伤后DNA的修复及细胞凋亡有关,探讨了PARP抑制剂,如:尼克酰胺,对缩小缺血梗死灶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FADD在脑缺血鼠大脑皮质锥体细胞中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在Fas死亡区内的相关蛋白 (Fas associatedproteinwithdeathdomain ,FADD)在大鼠局灶性缺血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与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脑组织中的FADD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结果 :脑缺血组大鼠脑内发现FADD的免疫阳性表达细胞以大脑皮质锥体细胞、神经轴突、神经胞体较明显 ,分布于患侧大脑皮质、基底节、海马等部位。结论 :FADD的活化及超量表达可能介导缺血神经细胞信号传导过程 ,并参与了脑缺血神经细胞损伤与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明一种新的定量大鼠短暂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后轴突损伤程度的研究方法。方法应用动脉腔内插线法制作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类淀粉样前体蛋白(APP),评估缺血24小时后的轴突损伤。检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65个轴突丰富的位置,每个位置轴突肿胀处APP阳性为1分,阴性为0分。将确定立体定位水平、神经解剖学位置上的每个分数相加总和,得到每个半球总的APP分数。结果在脑缺血区肿胀、变形的轴突处可检测到APP聚集。短暂性局灶性脑缺血后缺血侧半球总的APP分数和神经元核周体损伤体积分别为47.75±3.24和145.29±25.38mm3。缺血性损伤体积小的大鼠APP免疫反应增加也较小(P<0.01)。结论轴突易受局灶性缺血性损伤,白质和灰质都应受到保护。这种检测轴突缺血性损伤的形态学方法具有可重复性、灵活性、敏感性,可用于评估干预措施对白质病理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一氧化氮在鼠脑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区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用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鼠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脑组织一氧化氮的变化规律及可能作用进行探讨。结果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可加重局灶性脑缺血性损害,而选择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aminoguanidine,AG)具有明确的脑保护作用。结论不同类型的一氧化氮合酶所产生的一氧化氮在脑局灶性缺血性损害中具有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少突胶质细胞的病理学改变.方法 应用改良插线法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大鼠tau-1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大鼠白质缺血区tau-1蛋白表达阳性的细胞体积定量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并分析其与神经元核周体损伤的关系.结果 模型组大鼠缺血侧皮质和尾壳核可见大量缺血坏死的神经元及tau-1蛋白表达,而正常对照组大鼠未出现缺血坏死的神经元及tau-1蛋白表达增加;模型组大鼠少突胶质细胞损伤体积和神经元核周体损伤体积呈正相关(r=0.895,P<0.01).结论 少突胶质细胞易受局灶性缺血性损伤,通过检测tau-1蛋白的表达可定量显示少突胶质细胞的损伤程度,为白质损伤的研究提供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和脑梗塞灶周围组织钙,乳酸含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酸酸中毒和细胞内钙超载在脑组织缺血性损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实验用Wister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和内囊出血模型,分别测定出血灶周围区和梗塞周围区脑组织的乳酸,钙含量,结果表明脑出血周围区脑组织乳酸,钙含量与梗塞灶周围区脑组织乳酸,钙含量无明显差异。提示脑出血灶周围也存在一缺血区。  相似文献   

10.
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时植物神经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不同方法建立椎基镀动脉系缺血动物模型,对缺血病灶区超微结构进行研究,比较与血管伴行的交感神经损伤与否、病灶内的病理形成的差异,探讨交感神经在缺血时的作用机理。方法 通过电凝和直接栓塞兔小脑后下动脉,建立不同的椎基底动脉系缺血的模型,对模型进行动态的脑干诱发电位监测,并以光镜、透射电镜检查病灶内的病理变化,结果 病理检查显示电凝损害了闭塞部位的植物神经后,沿血管走行的对血管起支配作用的植物神经部分发生溃变,梗塞灶内充血性、缺血性梗塞同时存在,而栓塞组梗塞灶内毛细血管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形态完整,梗塞均表现为缺血性,动态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检查发现,由于支配血管的交感神经损害,发生了脑干的继发性损害,缺血性损害范围增大,预后恶化,结论 交感神经对脑血管的支配作用在缺血性中风的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维持了正常情况下脑血管的张力,在 缺血、缺氧时能有效地增加脑血流,限制局灶性梗塞范围的扩大,对邻近的脑组织起着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对轻度束缚应激的反应性。方法通过阻断大脑中动脉(MCAO)建立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模型,术后第5周开始行2周束缚应激,应激结束后处死大鼠,脑组织HE染色明确缺血灶,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内Fos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单纯MCAO组(M)和MCAO+应激组(MR)大鼠可见明确缺血灶,损伤侧大脑半球萎缩和脑室扩大,光镜观察缺血区大量核固缩,坏死灶周边神经胶质细胞增生;MR组大鼠下丘脑室旁核、杏仁核中央亚核及终纹床核Fos和CRF阳性神经元明显多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损伤后大鼠脑内Fos和CRF蛋白表达对应激的反应性增强,CRF通过前反馈机制持续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并导致抑郁可能是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STAT)3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表达及其与缺血性神经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用ABC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中的STAT3蛋白免疫反应阳性细胞分布。结果 正常和假手术大鼠脑内以及脑缺血后的非缺血半球脑组织中未发现有STAT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12小时在栓塞侧梗死区可见少量STAT3免疫阳性细胞,24小时后阳性细胞显著增多达高峰,在缺血侧纹状体和缺血皮质周边区表达最明显,1周后梗死周边区少数神经细胞仍有阳性表达。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STAT3活化及超量表达可能介导了缺血神经细胞信号转导过程,并参与了脑缺血神经细胞损伤与修复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13.
局灶性脑缺血后脑内髓过氧化物酶活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 活性的测定方法,以及与缺血性损害的关系。方法 采用新型小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模型,检测不同缺血时间组梗塞体积及MPO活性。结果 缺血1 h 后再灌注23 h 组(tMCAO)缺血灶体积明显小于缺血24 h 组(pMCAO);MPO活性在各缺血组缺血侧明显高于对照侧和对照组( P< 0-05),pMCAO 组缺血侧基底节区MPO 活性显著高于tMCAO 组( P< 0-05) ,而两组缺血皮质区MPO 活性则无显著差异。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局灶性脑缺血的MPO活性测定方法,证明MPO活性与缺血损伤间具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转导的细胞侧脑室内移植治疗局灶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的可行性,并探讨GDNF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SH-SY5Y细胞株,并用分子克隆技术转导入GFP-GDNF基因,使其可持续分泌绿色荧光蛋白GFP和GDNF.取75只体重150~180 g的健康雄性大鼠,分为移植缺血组、注射缺血组、缺血对照组和正常组等.在立体定向仪介导下向移植缺血组大鼠侧脑室注入转导GDNF基因的SY5Y细胞,向注射缺血组大鼠侧脑室内注射入5U/10μL的GDNF,24 h后采用线栓法对移植缺血组、注射缺血组和缺血对照组动物进行手术,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模型(即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在缺血后2 d时用Longa五分法评测行为学改变,TTC染色判断梗塞体积大小,用Western-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水平.结果 在缺血损伤两天后,移植缺血组动物的肢体功能恢复效果优于缺血对照组,TTC染色亦提示移植缺血组脑梗死体积小于缺血对照组和注射缺血组(P<0.01).缺血灶周围脑组织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含量均明显增高,移植缺血组Bcl-2/Bax的比值高于缺血对照组和注射缺血组.结论 GD-NF对缺血性脑损伤大鼠有神经保护作用,用GDNF基因转导的细胞移植治疗是一种可行的途径,效果优于经侧脑室直接给药.GDNF可调节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这可能为其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前研究已经发现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精神障碍疾病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在缺血性脑卒中中,局灶性缺血使LncRNA表达谱发生明显改变,同时,各种因素所致的LncRNA的表达水平变化也可以通过影响脂代谢、平滑肌增殖、血管炎性作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等机制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对LncRNA在缺血性脑卒中疾病作用机制靶点的了解有助于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最终为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损伤神经再生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脑损伤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局部脑血管闭塞,即脑卒中,该病变导致缺血中心区不可逆的神经损伤和周边缺血半暗带区的可逆性神经损伤;另外一种是全脑血流量的减少或中断(如心源性休克、冠状动脉闭塞等原因),这种情况所导致的脑缺血损伤部位具有选择性,对缺氧损伤敏感的神经细胞此时易发生缺血性病变(如海马CAI区神经元).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可以用来摸拟脑卒中病变,而全脑缺血动物模型则用来摸拟冠状动脉闭塞等所导致的全脑缺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丁苯酞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丁苯酞预处理组,每组各16只。各组均灌胃5d后,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MCAO)模型,缺血2h、再灌注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及图像分析观察脑梗死体积,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caspase-3、bcl-2表达的变化。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丁苯酞预处理组神经缺损程度改善,梗死灶体积减少,caspase-3阳性细胞数量减少,bcl-2表达上调。结论丁苯酞可减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作,具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牛磺酸降低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能量代谢紊乱和氧化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能量代谢紊乱和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动脉腔内插线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在缺血1h后给予牛磺酸(50mg/kg,iv),测定缺血2h再灌注22h时脑组织内ATP、乳酸和丙二醛(MDA)的含量、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结果牛磺酸明显降低再灌注22h时缺血脑组织内乳酸和MDA的含量及MPO活性,升高ATP的含量、SOD的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结论牛磺酸可改善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的能量代谢,降低中性粒细胞的浸润,提高缺血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减轻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电图(EEG)、体感诱发电位(SEP)在评价局灶脑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的意义。以及糖尿病状态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在糖尿病状态下制备中脑动脉阻塞(MCAO)模型。之后在缺血再灌不同时间记录EEG、SEP变化。结合组织病理进行损伤程度评价。结果 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在MCAO早期即出现脑电波消失,SEP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再灌后有一定恢复,但是糖尿病组损伤重,恢复慢。组织学呈现糖尿病组梗死面积增大,结论 MCAO模型稳定可靠,重复性好,EEG、SEP是评价缺血性脑损伤的敏感指标。同时说明了糖尿病组动物明显加重缺血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20.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中IGF-I mRNA表达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损伤中 IGF- I m RNA的表达特点 ,探讨其调控机制。方法 采用自体血凝块注入颈内动脉的方法制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2 h、4 h、6 h、12 h、2 4 h、4 8h模型 ,应用原位杂交及 RT- PCR方法 ,检测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带区 IGF- I m RNA的表达。结果 局灶性脑缺血损伤时 ,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带区 IGF- I m R-NA表达增加 ,尤以缺血半暗带区增加明显。结论  IGF- I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