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抑郁性神经症功能失调状况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功能失调状况是属于素质性的,还是一种状态依从性的变量。方法:应用功能失调状况评定量表(DSA)测评了90例抑郁性精神症患者,并以90正常人作对照。另外,将抑郁性神经症的DAS总分和因子分与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总分及因子分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抑郁性精神症的DAS总分及因子分均明显高于正常人;DAS得分与SCL-90评分之间的分析提示绝大部分变量间呈现密切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宗教徒的心理状态及有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89名不同地区的基督教徒、佛教徒进行SCL一90、CES一D及有关因素的测试、调查,结果发现:宗教徒组CES一口总分,SCL一90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及精神病因子高于一般群体(P<0.01);而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及偏执因子低于一般:群体(P<0.01);多元逐步回归揭示:影响宗教徒心理状态的因素是皈依宗教前的家庭经济状况及信教时间(P<0.05)。  相似文献   

3.
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心理影响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0  
本文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55例孕产妇作了产前、产后心理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产前、产后SAS总分值高于常模值;产后SDS分值高于产前,剖腹产者SAS,SDS高于常模值,也高于自然分娩者(均为P<0.01)。SDS抑郁严重度指数≥0.5者:剖腹产25例(36.76%),自然分娩者5例(5.25%)。提示产前产后孕产妇有明显焦虑情绪,剖腹产后有明显抑郁。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5,自引:3,他引:55  
本研究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查了560名大学生。以SAS≥45和SDS≥50为界值(X+SD),结果显示14.46%和17.32%的大学生存在焦虑和抑郁状态,10.36%的学生焦虑和抑郁并存。SAS和SDS评分呈高度正相关(r=0.728P<0.01),SAS和SDS分与PSQI各成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焦虑组、抑郁组和焦虑抑郁混合组PSQI评分显著高于正常组。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述情障碍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对80例恢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测评。结果表明,80例患者的TAS平均得分为72.6±11.9,TAS得分与BPRS评分(r=0.27,P<0.05)、SANS评分(r=0.22,P<0.05)、患者用药剂量(r=0.23,P<0.05)和患者的妄想(r=0.23,P<0.05)、思维贫乏(r=0.24,P<0.05)、意志缺乏(r=0.28,P<0.05)因子分呈显著正相关,与SAPS总分、患者的年龄、病程、住院次数和本次住院天数相关性不显著(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揭示:与医生护士谈心的机会较少、用药剂量较大、与家人的感情交流较少和家庭和睦程度较差为患者述情障碍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森田疗法用于口吃矫治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森田疗法对口吃病的治疗效果,为口吃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森田疗法,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制的口吃程度量表于治疗前后分别测量,并与对照组或自身比较。结果:口吃患者治疗前SAS、SDS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治疗前后口吃程度构成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愈率74%。结论:森田疗法治疗口吃有效。  相似文献   

7.
护士抑郁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Iung’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275名护士的抑郁症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SDS得分≥50者80人,抑郁症状现患率为29%。精神科护士抑郁症状现患率显著高于综合医院护士(χ^2=10.36,P〈0.01)。相关因素分析揭示,影响护士抑郁的主要因素为年龄、文化程度、职称、健康状况,不喜欢现职工作。  相似文献   

8.
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23,自引:4,他引:19  
目的 探索社交焦虑与大学生自尊、自我接纳的关系。方法 以“交往焦虑量表(IAS)”、“自尊量表(SES)”和“自我接纳问卷(SAQ)”,对487名大学新生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IAS有5个条目和阳性率在40以上,IAS与ESS、SAQ呈显著性负相关(P〈0.001)。结论 大学生在社交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自尊与自我接纳是影响大学生社交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孤独感对抑郁的影响。方法:采用状态与特质性孤独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180名大学生进行评定。结果:大学生的状态孤独在性别上差异显著(t=2.366,P0.05)。大学生的状态孤独和特质孤独与抑郁分数相关显著(r=0.253,0.362;P0.001)。状态孤独和特质孤独可以作为抑郁的有效预测指标(r=0.253,t=11.524,P0.001;r=0.362,t=12.745,P0.001)。结论:大学生的孤独和抑郁相关显著,孤独感得分高的大学生其抑郁得分也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羞耻倾向的影响,以及羞耻倾向与自尊、社会和自我倾向成就动机、心理控制源的相关关系。方法:对200名大学本科学是了羞耻量表、父母方式评价量表(EMBU)、以向成就动机量表(SOAM)、自我取向成就动机量表(IOAM)自尊量表(SES)和社会反应量表(I-E)(测量心理控制源倾向)。结果:羞耻倾向与自尊水平有显著负相关(r=-0.3562,P〈0.001);与心理 控制源倾向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老年尘肺患者生活信心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方法采用自编的老年尘肺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美国费城老年中心(PGC)信心量表和焦虑量表对160名老年尘肺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老年尘肺患者生活信心状况各因子得分接近于中间值,焦虑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国内常模(t=21.61,P<0.01),焦虑程度与PGC量表总分以及各个因子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549,-0.548,-0.388,-0.394;P<0.01);工龄与PGC量表总分以及各个因子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238,0.230,0.144,0.212;P<0.05);年龄与对自己年龄的态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165,P<0.05);疾病的分类与PGC量表总分、对自己年龄的态度和孤独与不满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r=-0.169,-0.191,-0.176;P<0.05)。结论焦虑、工龄和疾病的分类是影响老年尘肺患者生活信心状况的密切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共情缺陷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人际反应指针量表(IRI-C)对116例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和109例社区正常对照组的共情能力进行比较,并应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SLI)、德克萨斯社交行为问卷(TSBI)、罗森伯格自尊量表(SES)、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住院精神病人社会功能量表(SSPI)等进行评定,分析患者共情能力的相关因素。结果研究组IRI-C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3.97,P0.01),且总分离散度大于对照组。患者的受教育程度、阴性症状与患者共情能力有相关性(r=0.115,-0.459;P0.05);IRI-C总分与SES总分、TSBI总分呈正相关(r=0.386,0.541,P0.01),并且TSBI总分进入回归模型,Beta值为0.417,与ESLI总分无相关性,但与社交孤立因子、社交孤独因子相关(r=-0.256,0.327;P0.05),且社交孤立、社交孤独因子全部进入回归模型,Beta值分别为-0.258,0.523。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广泛的共情缺陷,并且阴性症状明显、自尊水平低、缺乏自信心、支配性差、社会退缩、社交孤独,共情能力越差。  相似文献   

13.
口吃患者人格特征与临床症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口吃患者的情绪状态与口吃程度及其人格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艾森克个性人格问卷(EPQ)对108例口吃患者,110名正常人,103例强迫症患者,137例抑郁性神经症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口吃组抑郁、焦虑高于正常组,低于抑郁组、强迫症组(p<0.01).口吃患者的E分低于正常组,高于抑郁组、强迫组;N分高于正常组,低于抑郁组、强迫组(p<0.01).E分与N分呈显著正相关.SAS、SDS得分与E分呈显著负相关.与N分呈显著正相关.SAS与SDS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口吃患者的人格倾向于抑郁质,其负性情绪可能与人格特征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与抑郁状态、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应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与糖尿病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A-DQOL)对临床确诊的82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结果①男性忧虑程度Ⅰ得分较女性高(t=2.019,P<0.05);年龄<50岁者忧虑程度Ⅰ得分较≥50岁者高(t=2.286,P<0.05);②2型糖尿病合并抑郁状态发生率为69.5%,生活质量显著下降;③客观支持低者满意度、忧虑程度Ⅱ得分高(t=2.918,2.540,P均<0.05);④生活质量与客观支持呈负相关,与SDS评分呈正相关;⑤SDS评分及客观支持可以较好地预测满意度;SDS评分还可较好地预测影响程度、忧虑程度Ⅰ和Ⅱ。结论抑郁状态与客观支持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SDS评分可以较好地预测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社会支持对医学专业大学一年级新生孤独感的影响.方法 从某医科大学2008级大一新生中随机抽取620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情绪-社交孤独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作为研究工具.结果 1存在孤立和孤独状态的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占相当一部分比例;2医学专业大一新生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总分(t=-3.94,P=0.001)及支持利用度(t=-2.916,P=0.001)和客观支持(t=-7.14,P=0.001)因子分有关,个人社会支持总分及支持利用度和客观支持因子分越高,其孤独感水平越低.结论 1医学专业大一新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情绪体验;2社会支持是医学专业大一新生产生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硕士生特质应对方式在自我接纳与特质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选取1040名硕士生,采用自我接纳量表(SAQ)、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和特质焦虑问卷(T-AI)评估其自我接纳、特质应对方式与特质焦虑。结果:(1)女生在消极应对方式方面的得分高于男生(t=-2.60,P0.05),城市学生自我接纳得分高于农村学生(t=-2.37,P0.05);(2)自我接纳得分与消极应对方式得分呈负相关(r=-0.57,P0.001),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50,P0.001);特质焦虑得分与自我接纳(r=-0.61,P0.001)、积极应对方式(r=-0.49,P0.001)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r=0.58,P0.001);(3)自我接纳直接预测特质焦虑(β=-0.61,P0.001),又通过消极应对方式间接预测特质焦虑(β=0.34,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8%;又通过积极应对方式间接预测抑郁(β=-0.25,P0.001),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0.5%。结论:硕士生特质焦虑与自我接纳、特质应对方式密切相关,特质应对方式在自我接纳与特质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配合个性化护理对抑郁症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83例抑郁症患者按照家庭分型标准分为:极端型、中间型以及平衡型3组,探讨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负性情绪以及生活质量。结果:平衡型、中间型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极端型(χ~2=8.34,7.64;P0.05)。治疗后各分型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易应付方式问卷(SCSQ)、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9~9.23,P0.05),而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方面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t=6.22~8.17,P0.05)。治疗后,中间型、平衡型组HAMA、HAMD、SCSQ评分均显著低于极端型组(t=4.36~6.48,P0.05)。治疗6周后,中间型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极端型(t=6.87,7.99;P0.05),WHOQOL-BREF量表中生理领域、心理领域及社会关系领域评分均显著高于平衡型、极端型组(t=4.39~7.44,P0.05)。结论:rTMS联合个性化护理对中间型、平衡型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负性情绪、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极端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社会支持在高师生害羞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害羞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及感情与社会孤独量表对525名高师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孤独感与害羞有显著正相关(r=0.414,P<0.01),与社会支持有显著负相关(r=-0.558,P<0.01);害羞与社会支持有显著负相关(r=-0.29,P<0.01);②路径分析表明,害羞不仅可以直接预测孤独感,还可以通过社会支持间接预测孤独感。结构模型拟合指数GF I=0.99,CF I=1.00,NF I=0.99,拟合良好。结论社会支持是害羞与孤独感关系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与愤怒的关系。方法:选取12~19岁中学生349人,采用少年网络攻击行为评定量表、少年攻击性问卷和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修订版进行测评。结果:女生愤怒气质因子分高于男生[(2.0±0.7)vs.(1.9±0.7),P0.05]。高中生特质愤怒得分高于初中生[(2.1±0.6)vs.(1.9±0.6),P0.01];愤怒外部表达因子分高于初中生[(2.3±0.5)vs.(2.2±0.6),P0.01]。攻击行为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各因子均呈显著的正相关(r=0.14~0.57,P0.05);现实攻击行为和网络工具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r=-0.19~-0.11,P0.05),网络反应性攻击行为与愤怒控制各因子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愤怒反应、愤怒表达因子得分与攻击行为得分呈正相关(β=0.13~0.37,P0.05),控制外部表达因子与反应性攻击得分呈负相关(β=-0.01,P0.05)。对攻击行为的可解释变异率的范围为19.1%~35.7%。结论:中学生网络攻击行为可能与特质愤怒、愤怒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