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Wolff提出偏头痛开始的变化可能是广泛的血管收缩,继之血管扩张。后者引起头痛,前者引起某些前驱症状。但Wolff未明确指出偏头痛的发病机理中开始是否一定有血管收缩。一些新的预防剂如甲基麦角酸丁醇酰胺(methysergide)、心得安的应用亦未能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些药物的作用机理仍未确定。作者在18个月中用罂粟硷治疗20例偏头痛患者。这些患者的偏头痛用多种药物包括若干麦角胺制剂仍  相似文献   

2.
罂粟硷(papavein)已广泛地用于脑血液循环障碍。本药能扩张闭塞的血管,使脑血管张力下降而伴随脑血流量增加。Cooper 对6例闭塞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发病72小时以上的患者,在病灶侧颈动脉注射罂粟硷0.032~0.096 g,注射1~3次,进行观察,其中4例在第1次注射后60min 内麻痹的上下肢有客观的变化,1例在注射后1 min 内、另1例在注射后10min 麻痹肢体自主运动恢复,同时注射则颜面潮红及头部灼热感,有时可见全身痉挛等副作用。Rusk认为无论是高血压病引起的脑血管痉  相似文献   

3.
脑池内冲洗引流防治重症动脉瘤破裂后SAH所致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斌  张宏义  尹文伟 《山东医药》2008,48(44):23-24
目的探讨脑池内冲洗引流防治重症动脉瘤破裂后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所致脑血管痉挛的效果。方法将102例重症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均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观察组术中侧裂池置入冲洗管,于视交叉池置入引流管,术后开始脑池冲洗;对照组术后行传统腰椎穿刺引流。观察两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行颅脑多普勒(TCD)监测。结果观察组术后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及TCD报告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01),偏瘫及意识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动脉瘤术后脑池冲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昏迷时的瞳孔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瞳孔是虹膜的环形游离缘所形成的小孔 ,在人类是唯一能窥视血管构造的窗口。昏迷病人 ,观察其瞳孔的形状和各种反射功能 ,可了解病情、治疗效果及预后 ,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1] 。瞳孔的异常变化是脑干损伤时判断预后最重要的标志之一[1] 。1 瞳孔的生理机能和瞳孔的神经支配瞳孔的运动由构成虹膜的两种平滑肌 ,即瞳孔括约肌和瞳孔扩大肌加以调节。视网膜接收光线的强度、视物的远近、感情变化、药物、年龄和屈光状态等可以影响瞳孔的大小。生理的瞳孔直径为 2~ 4mm。药物能使瞳孔发生 1~ 9mm范围的变化。与照相机的光圈相比 ,瞳孔…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人工脑脊液脑池内冲洗引流防治动脉瘤破裂后SAH导致的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方法 对132例动脉瘤合并SAH Fisher Ⅲ~Ⅳ级的患者,3d内急诊行动脉瘤夹闭术.脑池内冲洗组67例,夹闭术中视交叉池置入冲洗管,在外侧裂池置入引流管.夹闭术后开始进行人工脑脊液脑池内冲洗,腰椎穿刺组65例,夹闭术后腰椎穿刺引流血性脑脊液.夹闭术后动态监测脑脊液中红细胞数量的变化及行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脑血管痉挛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夹闭术后脑脊液红细胞数均呈下降趋势,经t检验,第1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第3天后脑池内冲洗组红细胞数均低于腰椎穿刺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脑池内冲洗组为4%,低于腰椎穿刺组的26%,P<0.01;夹闭术后各时期TCD报告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脑池内冲洗组均低于腰椎穿刺组,P<0.01.夹闭术后脑池内冲洗组偏瘫的发生率低于腰椎穿刺组,x2=8.335,P<0.01.脑池内冲洗组较腰椎穿刺组SAH清除快,血管痉挛的发生率明显减少,致残率下降.结论 急性期动脉瘤夹闭术后人工脑脊液脑池内冲洗防治脑血管痉挛的方法简单、安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正> 1 临床资料病例1:患者女,84岁,因意识不清3 h而入院。患者原有糖尿病服"格列本脲20 mg,1次/d"及腔隙性脑梗死病史。入院体温37℃,脉搏64/min,呼吸18/min,血压154/79mm Hg(1 mm Hg=0.133 kPa),神志不清,瞳孔直径左5mm,右2 mm,对光反射存在,颈软,心、肺、腹无明显异常,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囊尾蚴病患者抗囊尾蚴治疗期间脑CT影像变化。方法 选择2010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就诊的380例脑囊尾蚴病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临床给予3阶段阿苯达唑、吡喹酮抗囊尾蚴化疗,治疗前后均行头颅CT扫描,其中210例行增强扫描,对治疗不同阶段患者脑CT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脑囊尾蚴病患者治疗前CT影像显示有单个或多个小囊状低密度,囊内可见小结节状高密度头节影,伴周围水肿;治疗后脑CT复查显示81.58% (310/380)的脑囊尾蚴病患者低密度灶完全吸收,16.32% (62/380)病灶大部分吸收,2.11%(8/380)CT影像显示为钙化灶。患者一般于服用抗囊尾蚴药物2~3 d后出现杀虫反应;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抗囊尾蚴药物反应逐渐减轻,在第3阶段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病灶吸收或钙化。结论 CT检查可明确脑囊尾蚴病病变部位、范围,并可对脑囊尾蚴病进行分型,还能根据抗囊尾蚴治疗期间影像学变化评价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氨茶硷治疗哮喘已有多年。Mitenko等在茶硷药物动力学基础上,提出以患者体重来计算氨茶硷剂量:负荷量5.6毫克/公斤,维持量0.9毫克/公斤/小时。据报告这个剂量使95%患者血浆茶硷浓度保持在5~15毫克/升。本文作者为了检验这个剂量是否合理,对50例正在发病的哮喘住院患者,按以上剂量使用氨茶硷,并测定用药后血浆茶硷浓度。 50例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15~70岁,有15例接受了氨茶硷负荷量,以20分钟静脉缓注。为了不使付作用增加。24小时维持量不超过1,500毫克,静脉输注给药。21例接受了1,500毫克/24小时的最大剂量。  相似文献   

9.
尽管脑血管痉挛治疗已有了重大的进展,如高容性血液稀释疗法、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早期血肿清除术以及气囊血管成形术等。但是在脑动脉瘤患者,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动脉痉挛仍是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应用动脉内注入罂粟碱治疗了12例脑血管痉挛患者,效果满意。患者中男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6岁(40~75岁),均为脑动脉瘤破裂 SAH 引起脑血管痉挛患  相似文献   

10.
瞳孔改变是颅内压增高患者的主要体征之一。1998年4月~2002年6月,我们共观察了968例颅内高压患者瞳孔的变化情况。现将结果及临床意义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无张力瞳孔的发生机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1~2009-12白内障术后发生无张力瞳孔病例的原因.结果 1 812例白内障手术中发生无张力瞳孔22例,发生率为1.21%,术后瞳孔呈中等度散大,对光反应、调节反射消失,不能用缩瞳剂缩小,呈现无张力状态.结论 白内障术后无张力瞳孔发生机制复杂,原因不明,目前缺乏有效治疗方式,重在预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瞳孔进行观察和分析,评估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方法选择年龄≥60岁的冠心病患者80例,非冠心病患者40例,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冠心病患者依据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分为焦虑抑郁组和非焦虑抑郁组,采集患者瞳孔视频,利用瞳孔图像软件计算瞳孔/虹膜值。结果焦虑抑郁组SAS和SDS评分大于非焦虑抑郁组和对照组(P<0.01),焦虑抑郁组瞳孔/虹膜值大于非焦虑抑郁组和对照组(P<0.05),非焦虑抑郁组瞳孔/虹膜值大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组SAS、SDS评分和瞳孔/虹膜值呈正相关(r分别为0.485和0.455,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瞳孔的变化,提示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或紊乱,可以反映患者焦虑、抑郁的程度。  相似文献   

13.
心肌损伤过程中心肌细胞内肉毒硷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大鼠心肌的实验性坏死测定心肌细胞中肉毒硷的含量,并通过补充肉毒硷观察对心肌损伤的影响。结果提示,心肌损伤过程中。心肌细胞中游离肉毒硷的含量明显下降(P<0.01),通过静脉补充肉毒硷能提高心肌细胞中游离肉毒硷的含量(P<0.01)和减轻心肌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14.
15.
<正>脑钠肽(BNP)又称B型利钠肽,是继心钠肽(ANP)后利钠肽系统的又一成员,主要来源于心室,是反映左心室功能的敏感指标。目前关于BNP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心力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预后评估以及对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近年来,BNP也用于心功能不全的检测。N端脑钠尿肽前体(NT-pro BNP)与BNP一样均为pro-BNP裂解产物,可敏感反映患者心肌损伤程度。乳腺癌术后放疗时,由于肿瘤  相似文献   

16.
作者鉴于本病在临床上和公共卫生上已成为严重问题而同时又无理想药物,因此试用去氢土根硷对17例门诊病人进行试验治疗。12例患者的主诉为胃肠胀气、胃部有灼热及饱满感,其中5例毫无症状仅在粪中有后睾吸虫卵。体检及肝功能试验均无特殊。虫卵  相似文献   

17.
许多药物如乙氧膦硫胆硷点眼、有机磷酸盐、烷基化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苯乙肼以及口服避孕药等,都能引起血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抗脑抗体对脑组织的损害作用。方法 24只兔随机分为3组,抗脑抗体组、抗脑抗体+免疫抑制治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皮层注射抗脑抗体或生理盐水,治疗组隔日口服环孢素软胶囊50 mg/只(共4周)。1个月后处死兔,取注射点周围皮层组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谷氨酸表达,用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情况。结果兔脑组织注射抗脑抗体1个月后谷氨酸表达以及凋亡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治疗组。结论升高的抗脑抗体导致神经细胞凋亡和谷氨酸表达增高,自身免疫参与继发性脑损害,免疫抑制治疗能够减轻抗脑抗体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尼莫地平脑池内灌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SAH后CVS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患者被随机均分为亚低温组(接受亚低温治疗)和联合治疗组(接受亚低温并尼莫地平脑池内灌注),疗程3d。观察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介素6(IL-6)水平,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GCS评分均显著升高,MCA平均血流速度、血清TNF-α、hsCRP和IL-6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01);与亚低温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GCS评分[(10.26±2.14)分比(12.35±2.56)分]升高更显著,MCA平均血流速度[(97.48±18.20)cm/s比(89.74±18.40)cm/s]、血清TNF-α[(0.56±0.17)ng/ml比(0.34±0.11)ng/ml]、hsCRP[(186.75±15.19)ng/L比(173.24±15.23)ng/L]和IL-6[(10.41±2.06)ng/L比(8.51±2.13)ng/L]水平降低更显著,P0.05或0.01。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亚低温组(91.30%比71.74%),P=0.016;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亚低温组(6.52%比21.74%),P=0.032。结论:亚低温治疗联合尼莫地平脑池内灌注能够有效降低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减轻炎性反应,提高疗效,且不良事件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经颅多普勒(TCD)是目前临床上确定脑循环衰竭的首选方法,其诊断脑死亡的科学依据是以血流超声多普勒效应为原理,以颅底动脉环的振荡波血流及临床脑死亡表现为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