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观察腰5(L5)脊神经结扎(spinal nerve ligation,SNL)致慢性疼痛大鼠接受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pulse radiofrequency,PRF)治疗后痛觉行为学的变化,检测脊髓背角自噬相关基因LC3和自噬受体蛋白P62的表达情况,研 究PRF是否能通过调节脊髓背角神经元自噬水平发挥镇痛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NL 组(行左侧L5脊神经的暴露和结扎)和SNL+PRF组(建立SNL模型后即刻给予1次同侧背根神经节PRF治疗)。分别于手 术前1 d及术后1,3,7,14,28 d观察各组大鼠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改 变,Western印迹检测自噬相关基因LC3和细胞自噬受体蛋白P62在大鼠损伤侧相应节段脊髓背角的表达改变。结果: 与Sham组相比,SNL组大鼠在术后各时点PWMT均明显下降(P<0.05);与SNL组相比,SNL+PRF组大鼠在PRF治疗术 后第1天即出现PWMT的升高,并持续28 d(P<0.05);与Sham组相比,SNL组大鼠在术后7 d脊髓背角LC3-II和P62蛋白 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SNL组相比,SNL+PRF组大鼠在术后7 d脊髓背角LC3-II和P62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 结论:SNL慢性疼痛大鼠接受背根神经节PRF治疗后出现疼痛行为学改善,PRF治疗可能通过上调脊髓背角神经元自 噬水平发挥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G蛋白门控内向整流钾离子通道亚单位2(GIRK2)在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中的表达和分布的变化。【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尾静脉输注瑞芬太尼4μg/(kg·min)2 h建立痛觉过敏模型。瑞芬太尼注射后6 h、1 d、3 d和5 d,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法观察GIRK2在瑞芬太尼诱导痛觉过敏大鼠的背根神经节(DRG)和脊髓背角中分布的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GIRK2总蛋白和膜蛋白的表达。最后,采用行为学评价瑞芬太尼输注后,鞘内注射GIRK2特异性激动剂ML297对痛阈的影响。【结果】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背根神经节和脊髓背角I-II板层,GIRK2主要与IB4阳性的小神经元及其神经纤维共定位,而瑞芬太尼注射后GIRK2表达显著降低。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静脉输注瑞芬太尼1 d后,与对照组相比,背根神经节GIRK2总蛋白(0.47±0.10 vs. 1.01±0.17,P <0.001)和膜蛋白(0.47±0.11 vs. 1.06±0.12, P <0.001)表达水平均显著减少;与背根神经节结果相一致的是,脊髓背角GIRK...  相似文献   

3.
余相地  柯齐斌  汤和清  陈春  陈明全  侯俊  方为 《重庆医学》2011,40(36):3708-3710
目的探讨姜黄素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皮质激素受体(GR)和NMDAR-NR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雄性SD大鼠72只(体质量220~250g),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组(Sham组)、慢性坐骨神经结扎损伤组(CCI组)、CCI+溶剂组(SC组)、CCI+姜黄素100mg/kg组(Cur100组)。SC组和Cur100组大鼠在坐骨神经结扎后,分别腹腔注射溶剂或100mg.kg-1.d-1姜黄素,至术后14d。于术前2d和术后1、3、5、7、10、14d测定机械缩足反射阈值(MW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术后3、7、14d取大鼠术侧L4、L5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GR和NMDAR-NR1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CCI组术后TWL、MWT明显降低(P<0.01),术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内GR和NMDAR-NR1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CCI组相比,Cur100组大鼠TWL和MWT明显提高(P<0.05),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GR和NMDAR-NR1表达明显减少(P<0.05)。结论姜黄素可通过抑制脊髓背角和背神经根节GR和NMDAR-NR1的表达而减轻CCI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4.
陈勇  张建华  赵涛  孙伟 《重庆医学》2012,41(4):325-326,329
目的观察大鼠前列腺炎疼痛模型中L6~S1节段背根神经节(DRG)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变化。方法取30只SPF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设0、7、14d3个时相,共6组,每组5只,通过前列腺完全弗氏佐剂和生理盐水注射制作大鼠前列腺痛模型和对照组,解剖L6~S1节段DRG组织行蛋白质印迹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TRPV1和NGF的表达。结果慢性前列腺痛大鼠中L6~S1节段DRG的TRPV1和NGF表达在7d和14d高于对照组和0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RPV1表达在7d和14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GF表达14d低于7d(P<0.05)。结论慢性前列腺炎导致的跨器官痛觉致敏与腰骶段DRG神经元的TRPV1和NGF高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时间针刺足三里穴对炎性大鼠脊髓及背根神经节中香草酸瞬时电位受体4(TRPV4)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4只清洁级的雄性SD大鼠驯化7 d后,进行基础痛阈筛选,然后按痛阈结果随机分组为造模组36只、空白组18只,造模组在右足足垫部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0.1 mL,空白对照组注射0.1 mL生理盐水。造模成功的大鼠又按照基础痛阈随机分为模型组18只和针刺组18只,每组按照不同的处理时间又分为ZT8(15:00)、ZT16(23:00)2个时间亚组,每组9只。在2个时间点进行处理,针刺组在相应时间点手针针刺患侧足三里30 min,其间每5 min捻转1 min,频率为120次/min,模型组、空白组捆绑固定30 min,不做其他处理,1次/d,共治疗7 d。在第7天治理结束后检测相应时间点大鼠的痛阈,痛阈检测后取材,提取大鼠腰椎4~6的脊髓及背根神经节,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鼠背根神经节以及脊髓中TRPV4的表达。结果①在ZT8时间点:模型组大鼠与空白组相比,背根神经节中TRPV4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5)。针刺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背根神经节TRPV4表达量显著下降(P<0.01),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②在ZT16时间点: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背根神经节TRPV4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背根神经节TRPV4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脊髓组织TRPV4蛋白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炎性痛能够诱发大鼠脊髓和背根局部神经节TRPV4蛋白表达的上调;针刺足三里穴能够调节炎性痛大鼠脊髓与背根神经节TRPV4的蛋白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蝉芩颗粒不同剂量对感染后咳嗽大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蝉芩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及阿斯美组。除空白组,其他各组采用烟熏结合内毒素滴鼻及辣椒素刺激复制感染后咳嗽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给药组对应灌胃给药,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14 d,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以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血清中P物质(SP)含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环氧化酶2(COX-2)、前列腺素E2受体亚型3(EP3)、瞬时受体电位类香草酸受体亚型1(TRPV1) m RNA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TRPV1通道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ELISA结果: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血清中SP含量较模型组下降(P 0.05)。(2)RT-PCR结果:蝉芩颗粒高剂量组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COX-2 m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 0.05);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EP3 m 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肺组织中TRPV1 m 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 0.01),蝉芩颗粒各剂量组背根神经节中TRPV1 m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 0.05或P 0.01)。(3)Western Blot结果:蝉芩颗粒各剂量组、阿斯美组肺组织和背根神经节中TRPV1蛋白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 0.01)。【结论】蝉芩颗粒可减轻感染后咳嗽大鼠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其机制可能与下调COX-2及TRPV1表达、减少速激肽SP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皮质醇和11β羟基固醇脱氢酶1(11βHSD1)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痛觉过敏中的作用,并揭示姜黄素缓解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假手术(Sham)组、坐骨神经慢性压榨损伤模型(CCI)组、CCI+溶剂(SC)组、CCI+姜黄素100 mg/kg(Cur100)组.于术前2 d和术后1、3、5、7、10、14 d测定鼠爪热痛阈(PTWL)和机械痛阈(PMWT),术后3、7和14 d取血,同时取大鼠术侧L4、L5脊髓背角和背根节,用ELISA法测血清皮质醇浓度,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析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Sham组相比,CCI组大鼠术后1~14 d PTWL和PMWT明显降低(P<0.05),血清皮质醇浓度明显升高(P<0.05),术侧脊髓背角和背根节内11βHSD1阳性神经元的表达显著增多(P<0.05).Cur100大鼠PMWT和PTWL显著提高(P<0.05),同时组大鼠血清皮质醇浓度显著降低(P<0.05),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的表达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 神经病理性疼痛所致应激引起血清皮质醇浓度升高、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表达增加,姜黄素能减轻CCI大鼠机械性痛觉过敏和热痛觉过敏,降低血清皮质醇浓度及脊髓背角和背根节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表达.皮质醇及脊髓背角和背根节的11βHSD1阳性神经元细胞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和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大鼠背根神经节A型肉毒毒素注射对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活性及相关肌肉运动功能的影响作用。方法40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A组、B组、C组、D组。于实验前1天对各组大鼠进行H反射检测及运动功能评价,后以10%水合氯醛0.3 mL/kg腹腔注射进行麻醉,无菌条件下行左侧L4、L5、L6限制性椎板部分切除后暴露背根神经节。A组、B组分别以A型肉毒毒素背根神经节注射,C组注射等容积(6μL)0.9%氯化钠注射液,D组不干预为正常对照组。各组分别于注射后1,3,7,14 d进行H反射及运动功能评定。结果 (1)H反射测定: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各观察时间点,A组大鼠左后肢H反射潜伏期、波幅较注射前均明显延长、降低(P<0.05,P<0.01);B、C、D 3组大鼠注射后各观察时间点与注射前比较H反射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大鼠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各观察时间点H反射潜伏期及波幅较B、C、D组的相应观察时间点明显延长(P<0.05)和降低(P<0.01);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各观察时间点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组间两两比较,H反射潜伏期及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改良Rivlin斜板实验:A组大鼠,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各观察时间点,斜板度数均较注射前为低(P<0.05);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第7天,第14天,A组斜板度数显著低于B、C、D组(P<0.05,P<0.01,P<0.01);注射后不同时间点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D组斜板度数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背根神经节A型肉毒毒素注射具有抑制脊髓反射环路,降低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慢性吗啡注射对幼年大鼠痛行为学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 雄性3~4周龄SD大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8)和吗啡组(n=8).两组幼年大鼠分别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 mL/kg(对照组)和吗啡10mg/kg(吗啡组),每天1次,连续14d.比较两组大鼠首次注药后1、3、5、7、14 d痛行为的改变和连续注药后14 d脊髓背角谷氨酸脱羧酶65(GAD65)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吗啡组幼年大鼠在首次吗啡注射后第3、5、7、14d机械痛阈下降(P<0.05),连续吗啡注射14 d后脊髓背角的GAD65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慢性吗啡注射可导致幼年大鼠痛觉过敏的发生,而脊髓背角GAD65表达的下降可能参与了吗啡所致痛觉过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部分去背根对神经生长抑制因子Sema3A在脊髓及其受体NP-1在备用背根节内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猫的单侧备用背根模型,分别在术后7d、14d取L3、L5、L6脊髓节段及手术侧L6背根节进行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同时设置正常对照组。脊髓背角内检测Sema3A免疫阳性产物的平均光密度值(OD值),背根节内计数NP-1阳性中小神经元数。结果在L3脊髓节段,Sema3A的表达术后7d(0.25±0.14)、14d(0.27±0.09)较正常对照组(0.37±0.87)减弱(P<0.05);在L5脊髓节段,Sema3A的表达术后7d(0.26±0.11)较正常组减弱(P<0.05),术后14d(0.33±0.09)时有所恢复;L6脊髓节段各组Sema3A的表达无明显变化。背根节内,术后7dNP-1阳性中小神经元数(30.85±10.26)较正常组(45.06±12.47)减少(P<0.05),14d时阳性中小神经元数(40.73±12.25)较7d时有所增加(P<0.05)。结论脊髓部分去背根后,Sema3A及其受体NP-1表达的时空变化可能与脊髓损伤后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1.
徐利  葛琼翔  林国强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30):3749-3752
目的 观察温和灸对肛门瘙痒模型小鼠背根节TRPV1表达的影响。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12月选取SPF级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治疗组Ⅰ(38 ℃艾灸)和治疗组Ⅱ(46 ℃艾灸),每组1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肛周皮肤剪毛,模型组、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分别于肛周皮下注射辣椒素 (50 mg/kg)造模,空白组注射相同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造模成功后,治疗组Ⅰ和治疗组Ⅱ选取小鼠“长强穴”“神阙穴”去毛后行艾灸治疗,根据水银温度计测量艾灸温度,治疗组Ⅰ于距离长强穴、神阙穴(45±5)mm处艾灸10 min,1次/d;治疗组Ⅱ于距离长强穴、神阙穴(35±5)mm处艾灸10 min,1次/d。空白组与模型组小鼠每日陪同抓取和固定,无任何治疗。治疗时间为1周。治疗1周后取各组小鼠背根节,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鼠背根节TRPV1表达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背根节TRPV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小鼠背根节TRPV1、TRPV1 mRNA表达水平高于空白组(P<0.05);治疗组Ⅰ、治疗组Ⅱ小鼠背根节TRPV1、TRPV1 mRNA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Ⅱ小鼠背根节TRPV1、TRPV1 mRNA表达水平低于治疗组Ⅰ(P<0.05)。结论 温和灸对肛门瘙痒模型小鼠背根节TRPV1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且46 ℃艾灸较38 ℃艾灸对小鼠背根节TRPV1表达的抑制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2.
背景 络丝蛋白是主要参与神经元发育和成熟大脑突触过程的大分子细胞外基质糖蛋白。在神经元迁移过程终止后,脊髓尤其是脊髓背角浅层的神经元中仍有络丝蛋白的表达。神经性疼痛大鼠脊髓背角中络丝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但其在伤害性感受和疼痛中的作用仍不明确。目的 探讨鞘内注射络丝蛋白shRNA对成年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方法 2015年,选取8~10周龄的SPF级雄性SD大鼠119只,置管成功108只,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正常(Norm)组12只、RNA干扰(RNAi)组12只、假手术(Sham)组12只、Sham+RNAi(SR)组6只、慢性坐骨神经压迫性损伤(CCI)组27只、CCI+RNAi(CR)组27只、CCI+空载体(EV)组12只。CCI组、CR组和EV组制备CCI模型,RNAi组、SR组、CR组鞘内给予络丝蛋白shRNA慢病毒载体,EV组给予空载体。计算干预后第4、7、10、14、21天络丝蛋白表达水平,于干预后第10天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络丝蛋白定位情况,检测干预前及干预后第1、4、7、10、14、17、21天大鼠足底机械缩足阈值(PWMT)、热辐射刺激潜伏期(PWTL)。结果 RNAi组第10天左、右侧络丝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Norm组,CR组第10天左侧络丝蛋白表达水平低于Sham组、CCI组,CCI组、CR组、EV组第10天右侧络丝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Sham组,CR组第10天右侧络丝蛋白表达水平低于CCI组,CCI组第4天右侧络丝蛋白表达水平低于CCI组左侧,CR组第4天右侧络丝蛋白表达水平低于CR组左侧,CCI组右侧、CR组左侧第7、10、14、21天络丝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CCI组左侧,CR组右侧第7、10、14、21天络丝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CCI组右侧(P<0.05)。Norm组络丝蛋白弥漫性分布于脊髓背角Ⅰ~Ⅱ、Ⅴ板层和外侧脊髓核(LSN);RNAi组双侧脊髓背角的Ⅰ~Ⅱ板层及LSN中仅有极少量络丝蛋白,Ⅴ板层仍存少量表达;Sham组双侧脊髓背角中络丝蛋白表达则无明显影响;CCI组右侧脊髓背角中络丝蛋白表达水平低于对侧;CR组双侧脊髓背角浅层仅有少量络丝蛋白表达;空载体对EV组络丝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影响。第1、4、7、10、14、17、21天CCI组、CR组、EV组的PWMT、PWTL均低于Sham组,第7、10、14、17、21天CR组的PWMT、PWTL均低于CCI组(P<0.05)。结论 在生理状态下,脊髓背角络丝蛋白对痛觉阈值无明显作用,但脊髓背角络丝蛋白表达减少可能参与神经损伤引起的神经性疼痛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一种胃顽固性痛的镇痛方法。方法Wister大鼠30只,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按实验设计处理,第3天,取双侧腹腔神经节、T6-9背根神经节、双侧T6-9脊神经前根及脊髓观察阿霉素在上述组织中的荧光表达;第8周末,胃内灌注甲醛溶液,观察各组大鼠的疼痛反应。2h后灌注固定,取脊髓行c-fos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脊髓灰质背角c-fos表达;取双侧腹腔神经节、T6-9背根神经节及心脏和胃注射区行HE染色,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荧光表达:A组各部位均无荧光表达,B组双侧T6-9背根经节均有橘红色颗粒状荧光表达;双侧腹腔神经节内见穿经该神经节的内脏感觉神经纤维外膜有荧光表达;A组呼吸频率、脊髓灰质后角部位c-fos光密度值明显高于B组(P〈0.05);HE染色:双侧T6-9背根神经节部分神经元胞体消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腹腔神经节内神经元胞体未见损伤。结论胃壁注射浓度1%的阿霉素,可有效治疗大鼠胃病,并保持胃交感神经的完整性,有效地保护背根神经节内的躯体感觉神经元,保持了T6-9神经相应分布区的躯体感觉功能,是一种有效的胃顽固性疼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韩坤  高丽 《医学研究杂志》2018,47(6):148-151
目的 观察Caveolin-1蛋白在神经痛大鼠中不同作用时间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表达量的变化。方法 实验动物分组和动物模型制作:对照组28只,神经痛模型组(L5脊神经结扎)28只,按处理时间不同又各分为1、3、5、7、10、14、21天共7组,每组各4只,制备动物模型。痛行为学检测:术后1、3、5、7、10、14、21天,测定各组机械撤足阈值和热撤足潜伏期,神经痛模型组和对照组对比,确定疼痛模型制作成功。神经痛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均在第22天处死,按同侧和对侧分别提取L5脊髓和背根神经节组织总蛋白,利用蛋白印迹法检测Caveolin-1在各实验分组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同侧和对侧的表达量。结果 同侧背根神经节Caveolin-1的表达量在L5脊神经结扎后的第5、7、10、14、21天与对照组比较,分别升高了40.4%±3.67%、126.9%±5.46%、159.7%±4.89%、119.1%±5.77%和91.4%±5.31%,其中术后第10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侧脊髓背角Caveolin-1的表达量在L5脊神经结扎后的第5、7、10、14、21天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升高了33.3%±4.89%、152.8%±3.56%、142.1%±5.43%、103.2%±6.21%、175.6%±4.81%,其中第10、14、2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之间Caveolin-1的表达无明显变化。结论 慢性神经痛可诱导Caveolin-1在同侧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表达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鞘内注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以及脊髓背角C—Jun氨基末端蛋白激酶(JNK)和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健康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疼痛组(P组)和GDNF治疗组(G组),每组30只。P组和G组采用结扎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建立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constric—tioninjury,CCI)模型。C组不给予任何处理;S组只暴露坐骨神经,但不结扎;P组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叫,隔日1次,连续14天;G组鞘内注射GDNF2I,z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μl,隔日1次,连续14天。各组大鼠分别于处理前及处理后3、7、14天测定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withdrawthermallatency,PWTL)和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阂值(pawwithdrawalmechanicalthreshold,PWMT),然后每组取10只大鼠处死,取L4-6脊髓背角,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磷酸化JNK(P—JNK)蛋白和磷酸化ERK(P—ERK)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P组和G组PWTL和PWMT均缩短,脊髓背角P—JNK蛋白和P—ERK蛋白表达上调(P〈0.05);与P组比较,G组PWTL和PWTL均延长,脊髓背角P—JNK蛋白和P—ERK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鞘内注射GDNF可以通过抑制脊髓背角P—JNK蛋白及P—ERK蛋白的表达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  相似文献   

16.
部分背根切断对备用背根节和脊髓IGF—I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IGF—I在正常猫和部分去背根猫的L6双侧背根节和脊髓Ⅱ板层(L3、L6、L5)与背核(L3)表达及变化,以了解IGF—I与脊髓可塑性的关系。方法成年健康雄猫15只分为正常组、备用根术后7d组与14d组,每组5只。用兔抗IGF—I(1:200)抗体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观察、计数并比较各组背根节、脊髓实验侧I板层(L3、L5、L6)和背核(L3)中IGF—I的分布、含量。结果①IGF—I在去部分背根后7d,术侧背根节阳性细胞数比正常组显著减少(P<0.05),与非术侧比无差异(P>0.05);术后14d,术侧背根节IGF—I阳性神经元数比正常组亦显著减少(P<0.05),与术后7d组比无差异(P>0.05),较非术侧者明显减少(P<0.01)。②各组L3、L5、L6术侧脊髓Ⅱ板层内IGF—I阳性神经元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L。背核IGF—I阳性神经元数在术后两时相则先减少后增加(P<0.05),且在术后14d时恢复至正常水平(P>0.05)。结论部分背根切断导致双侧背根节IGF—I表达改变和脊髓背核IGF—I表达改变,提示IGF—I与脊髓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组织中5-HT,受体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坐骨神经结扎(慢性压迫性损伤)制备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坐骨神经结扎造模后7天,采用测定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WL)和机械缩足反射阀值(MWT)2种行为学方法检测大鼠痛觉闽值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5-HT,受体表达,Westernblot方法检测大鼠脊髓背角中5-HT,受体蛋白水平。结果造模7天后:模型组大鼠的TWL和MWT均低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组织中5-HT,受体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5-HT,受体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P〈0.05)。结论在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脊髓背角组织中5-HT,受体表达增加;脊髓背角组织中5-HT,受体可能参与了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痛觉信息传导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神经营养因子-3(NT-3)在成年猫脊髓损伤后电刺激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猫25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左侧脊神经根去传入手术组(手术组,保留L6脊神经节)、手术+电刺激组(电刺激组)、手术+电刺激+NT-3抗体封闭组(抗体封闭组),2个月后对相应脊髓节段和保留脊神经节进行霍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形态学示踪及免疫组化、酶组化染色观察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各组脊神经节感觉性神经元中枢投射轴突终末集中分布在脊髓后角Ⅲ、Ⅳ、Ⅴ板层内侧,但电刺激组终末出芽标记点密度高于手术组,而抗体封闭组终末再生出芽能力相比电刺激组显著降低.结论 电刺激可能通过上调NT-3的表达促进损伤脊髓和感觉神经元的形态和功能修复,来参与脊髓可塑性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