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型糖尿病在确诊之前常已有高血糖多年 (平均7年 ) ,并有组织器官的损害 ,糖尿病患者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是非糖尿患者的2倍。现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脂及载脂蛋白的测定结果作一分析。1资料与方法1 1检查对象 :2型糖尿病患者50例 ,男28例 ,女22例 ,年龄34~76岁 ,病程3个月~14年 ;对照组50例 ,男32例 ,女18例 ,年龄28~72岁 ,均为健康体检合格的本院职工。1 2方法 :取空腹静脉自凝血 ,检测胆固醇 (CH)、甘油三酯(TG)、血糖 (GLU)、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 ,由CX4美国Beckman生化自动分析仪测定 ,…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并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358例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358例糖尿病患者中,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分别为:高血压32.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1.3%、糖尿病肾病30.7%、糖尿病神经病变28.5%、冠心病27.6%、脑血管病22.6%、外周血管病变11.5%;致残率5.6%、病死率5.0%。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主要与血糖和病程相关(P〈0.05),大血管病变主要与病程、年龄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较高;血糖水平和病程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与年龄、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加强糖尿病前期的防治和良好控制血糖是预防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血糖控制对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于2020年1月至2022年8月在本院收治的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各40人。结果:观察组慢性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单项症状积分、血糖水平均较低,血脂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高、胰岛素抵抗指标均较低(P<0.05)。结论:血糖控制对2型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影响十分显著,不仅可以减少慢性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血脂水平,改善其生活质量及胰岛素抵抗情况。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T2DM)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病机理极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多项研究表明慢性炎症不仅参与其中,而且加重胰岛素抵抗。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作为一项反映系统性炎症的指标,其成本低廉,检测较稳定,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与其他炎症指标、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经典筛查方法相结合综合评估T2DM及其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与目前临床常用的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筛查方法相比,可避免费时、费力、结果滞后及住院费用高等问题,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便于早期发现并发症及持续监测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影响因素,为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方法以36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高血压、肾病、周围血管疾病、周围神经疾病等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60岁是高血压、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高危因素(χ2=25.971、21.941、8.099、17.712、7.668, P<0.01)。血糖≥6.1 mmol/L者易发生高血压(χ2=5.446, P<0.05)。脂代谢异常者易引发周围血管病变(χ2=13.455, P<0.01)。高血压易引发肾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及其他并发症(χ2=36.928、33.945、30.583、19.912, P<0.01)。结论对高龄、高血压、血糖过高和血脂代谢异常者,要加强治疗和干预,预防2型糖尿病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比较中老年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生化指标,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以来某院就医的132例中老年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2016年8月2日~2017年8月2日)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结合132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年龄情况,将其分为中年组(n=61例,年龄介于40~59岁之间)和老年组(n=71例,年龄≥60岁),对132例中老年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均实施生化指标检测,研究对比各组研究对象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结果:中年组患者的空腹血糖、HbA1c相比老年组明显更高(P0.05),但两组患者餐后2h血糖无显著差异(P0.05);中年组患者的TC、TG、LDL-C相比老年组明显更高(P0.05),但两组患者HDL-C无显著区别(P0.05);中年组患者ALT、AST、Cr相比老年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中老年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生化指标有所差异,临床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罗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患者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a(A po-a)、载脂蛋白b(A po-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影响。方法:将2型糖尿病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单用二甲双合罗格列酮治疗,二甲双胍每次0.5 g,每日3次,罗格列酮每次4 m g,每日2次。两组疗程为12周。治疗前后测定以上各项生化指标。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相对于对照组HDL-C,A po-a显著升高(P<0.05)。TG,A po-b,LDL-C显著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罗格列酮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更好,更有利于降低血脂,预防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患病情况,为防治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资料完整的1126例2型糖尿病合并慢性并发症患者(维吾尔族590例,汉族67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调阅,并整理分析。结果1126例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7.1%、糖尿病足3.9%、冠心病15.1%、高血脂52.9%;其中维吾尔族患者下肢血管病变9.1%、糖尿病病足5.8%、冠心病22.1%、高血脂68.5%,汉族患者下肢血管病变5.1%、糖尿病病足1.9%、冠心病8.1%、高血脂37.2%。结论我院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糖尿病病足、冠心病、高血脂等慢性并发症发病率较高,尤其是大血管病变及高血脂,维吾尔族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其分型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反应法(ELISA)测定94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的Hp尿素酶抗体及CagA抗体。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Hp阳性率为79.8%,其中CagA阳性者占44%;CagA阳性组2型糖尿病患者腹胀、反酸、嗳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agA阴性组;而2组糖尿病症状、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神经病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且不同治疗方案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CagA阳性率无差异。结论:CagA阳性Hp感染的2型糖尿病患者消化道症状较CagA阴性Hp感染者明显,需积极根除Hp,以改善其胃肠动力障碍的相关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研究2型糖尿病病人血浆胰岛素与真胰岛素水平改变对评价β细胞功能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及其他方法对33例正常人和58例2型糖尿病病人测定OGTT、真胰岛素、胰岛素、C-肽等,并观察比较其间的变化。结果:正常人与病人真胰岛素均明显低于胰岛素(P<0.05),尤以病人餐后2小时降低更加明显(P=0.000704)。:临床常用的放射免疫法测定的免疫反应性胰岛素值明显高于酶联免疫法测定的真胰岛素值。真胰岛素检测能否正确评价β细胞功能,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DM)空腹血糖(FPG)诊断标准,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在DM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016例可疑糖尿病受试者均接受OGTT试验。以服糖后30或60和120分的血糖均≥11.1mmol/L作为试验DM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糖尿病肾病(DN)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随机抽取糖尿病(DM)患者1211例,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将其分3组。结果:(1)相关分析示UAER与年龄、病程、餐后血糖(P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F),血清尿酸(SUA)、甘油三酯(TG)、纤维蛋白原(FIB),餐后胰岛素(PINS)、胰岛素抵抗指数(IR)和24h尿尿酸(UUA)等多变量呈正相关。(2)回归分析示病程、24hUUA、TC、FIB、IR为DN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N的危险因素有多种,主要与胰岛素抵抗,血胆固醇(TC)、FIB及24hUUA排量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5.
金芪降糖片对初发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金芪降糖片与盐酸吡格列酮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入选患者随机分为金芪降糖片组(A组)、盐酸吡格列酮组(B组)和金芪降糖片联合盐酸吡格列酮组(C组),疗程为12周。分别测定3组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PG)、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比较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结果:3组治疗后FPG、2hPG和HOMA-IR治疗后低于治疗前,HOMA-IS高于治疗前,A组与B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和B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是金芪降糖片抗糖尿病作用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噻唑烷二酮类药对血糖控制不佳的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94例体质量指数(BMI)≥25.1 kg/m2,并且使用非磺脲类促泌剂(诺和龙)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制定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方案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加用马来酸罗格列酮4 mg/d组(A组)和盐酸吡格列酮30 mg/d组(B组)以及对照(保持原治疗方案不变)组(C组),连续观察16周,观察治疗前后血糖、血脂和肝功能等指标的变化.结果:A、B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好转(P<0.01),各组的不良反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各项指标均优于C组(P<0.05).结论:不同的胰岛素增敏剂可以同样明显地改善胰岛素抵抗、改善脂代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血糖波动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连续监测3d,计算平均空腹血糖(MFBG)、平均餐后2h血糖(MPBG)、平均血糖水平(MB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漂移幅度(MAG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GE),低血糖时间比(血糖<3.9mmol/L),并测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时采用彩色多普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及内中膜厚度,根据病变程度分为A组(无病变)、B组(有病变组)。结果 B组的年龄、病程、收缩压(SB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bA1c均高于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性别、舒张压(DBP)、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之间无差异。B组MAGE、SD大于A组(P<0.05),LAGE、MPBG、低血糖时间比明显大于A组(P<0.01),两组间MBG、MFBG无差异。结论预防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血管病变,除积极降压、调脂,控制空腹、HbA1c达标外,还应积极控制餐后血糖、降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伴甲状腺超声异常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伴甲状腺超声异常患者的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426例2型糖尿病患者行甲状腺B超检查,甲状腺超声异常326例,分析其甲状腺超声结构特点,所有患者均取血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甲状腺功能,高压液相法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及常规生化法检测血生化指标,并与甲状腺超声异常者进行比较。结果:(1)甲状腺超声异常患者中,腺瘤占38.3%,明显高于其他超声异常患者。其他超声异常依次为弥漫性肿大27.0%,混合型异常21.8%,囊腺瘤12.9%。(2)超声异常组和正常组间甲状腺功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异常者多伴有甲状腺功能异常,表现为甲亢、亚临床甲亢、亚临床甲减。(3)超声异常与患者年龄有相关性(r=0.210,P<0.05),与糖尿病病程无相关性(P>0.05)。结论:2型糖尿病伴甲状腺超声异常中,腺瘤最常见,超声异常者易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病人围手术期危险因素的评估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分析该院近10年的糖尿病住院手术患者187例,评估其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围手术期临床特征分为: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术前高血糖,手术时间,术后平均血糖,麻醉方式,手术种类,术后并发症中轻型包括切口感染,重型包括心、肺、肾功能衰竭,卒中、代谢失代偿,或死亡。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有关的因素包括:年龄,术前高血糖,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手术时间长,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血糖对胃黏膜的影响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2型糖尿病组122例,糖尿病前期组30例,非糖尿病组30例,观察3组患者胃黏膜的镜下及病理表现。结果:内镜下可见胃黏膜异常患者,2型糖尿病组占91.8%(112例),糖尿病前期组占40.0%(12例),非糖尿病组占20.0%(6例),2型糖尿病组与糖尿病前期组及非糖尿病组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81.6和110.5,P<0.05),糖尿病前期组与非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8,P<0.05)。糖尿病病程与非萎缩性胃炎呈负相关(rs=-0.784,P<0.05),糖尿病病程与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呈正相关(rs分别为0.815、0.780和0.745,P<0.05)。接受3种不同降糖治疗方法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未用药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非萎缩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及肠化、增生的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1.792,P>0.05)。结论:高血糖状态可损伤胃黏膜,糖尿病病程越长胃黏膜萎缩越明显,降糖治疗方法与胃黏膜损伤程度无明显关系,对糖尿病患者要注意对胃黏膜的保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