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平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1):1540-1542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及壁内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主动脉夹层及9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行平扫和血管造影,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结果 32例主动脉夹层均显示真假双腔、内膜片,13例显示内膜破口;内膜钙化斑块内移12例;附壁血栓9例,14例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7例重要脏器动脉起自假腔,主动脉夹层破裂6例,胸腔积液10例,心包积液5例;9例壁内血肿病例均表现主动脉管壁呈偏心的新月形或厚薄不均的环形增厚,主动脉壁增厚≥5mm,平扫血肿CT值40~68 HU,增强扫描无强化,增强后3例可见多发点状渗漏,2例可见穿透性溃疡,胸腔积液2例,内膜钙化内移4例.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及壁内血肿的一种可靠、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和壁内血肿的直接、间接征象,能鉴别主动脉夹层与壁内血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并与CT血管造影(CTA)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42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A图像,通过计算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A对主动脉夹层内膜瓣、破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以及观察主动脉分支受累情况、合并并发症分别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A诊断主动脉夹层的准确性.结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CTA对主动脉夹层的术前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5% (38/42)、95.2% (40/42).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诊断主动脉瓣病变和心功能降低优于CTA,CTA对内膜破口及主动脉主要分支受累的诊断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主动脉夹层术前诊断准确率与CTA相似,可作为常规筛选性检查.联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TA检查有利于全面评估主动脉夹层患者情况,为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准确而全面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46例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影像学特点及在主动脉夹层行内膜支架植入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46例经DSA或临床证实的主动脉夹层行螺旋CT血管造影。结果46例主动脉夹层中,内膜瓣的显示率为95.7%,真假2腔的显示率为100%,假腔内附壁血栓占32.6%,主动脉增宽(直径)35 mm)占60.9%,内膜破裂口的显示率为10.9%。10例患者行内膜支架植入术后,内膜破口成功封闭,假腔内血栓形成。SCTA显示内膜支架畅通性良好,无变形、移位,其中1例显示支架远端出现内漏。结论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和内膜支架植入术后疗效评价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源64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显示腹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腹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双源64螺旋CT血管成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内镜(VE)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横断面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3例腹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双源64螺旋CT血管成像后均能清楚显示腹主动脉狭窄的真腔和扩张假腔的情况。结论:64螺旋CTA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独特的优越性,为诊断和治疗腹主动脉夹层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与多平面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破口显示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对60例主动脉夹层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行多平面重建。结果多层螺旋CT与多平面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显示率为91.7%,多平面重建技术可直观地显示破口的位置及与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腹腔干动脉、肠系膜上动脉、双。肾动脉、髂总动脉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与多平面重建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破口显示率高,并可显示破口的位置、大小及与各大分支血管的关系,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平扫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CT血管造影(CTA)进行对比。方法:回顾分析某医院2008年2月至2011年6月主动脉夹层32例。全部病例均行CT平扫后进一步行CTA检查(15例夜间急诊患者先行平扫后于次日进一步CTA检查,其余患者均平扫后紧接着行CTA检查),并进行比对。结果:32例主动脉夹层中21例典型主动脉夹层,11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壁内血肿)。按Stanford分型,A型10例,B型22例。21例典型主动脉夹层中20例平扫可见撕裂内膜片,1例仅见主动脉增宽,增强可见内膜片分隔真假腔内均有对比剂进入,其中内膜钙斑随撕裂内膜移位2例。11例不典型主动脉夹层平扫见主动脉壁呈半月形或环形高密度增厚,厚度≥5 mm,增强血肿内无对比剂充盈,呈半月形或环形低密度影。其中7例内膜钙化内移,3例内膜渗漏,5例穿透性溃疡。该组病例中15例伴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并发4例心包积液,24例胸腔积液。结论:主动脉夹层的确诊需要CT增强,但对于受各种条件所限,患者不能及时行CT增强时,CT平扫可以提示主动脉夹层存在,及时为临床的诊断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7.
胡天明  刘兰 《医疗装备》2021,(4):123-124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主动脉夹层(AAD)患者诊断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湖北科技学院附属浠水医院诊治的85例AA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主动脉CTA检查。结合二维及三维图像分析AAD患者的影像表现,包括破口位置及大小、夹层分型、累及范围、真假腔、分支血管受累、其他合并征象;38例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CTA表现,包括支架是否脱落、断裂、移位,管腔是否通畅,支架外是否出现对比剂外漏。结果根据Stanford分型,A型54例,B型31例;CTA均可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位置,夹层累及范围、真假腔、受累分支血管;合并胸腔积液或积血5例,心包积液或积血6例,腹腔积液或积血4例。38例AAD患者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复查结果显示,均未出现脱落、断裂、移位,管腔均通畅,2例出现对比剂外漏。结论128层螺旋CTA对AAD患者诊断、术前评估及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尤其是内膜破口、直径、假腔的范围及受累血管的显示。方法:对6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其影像信息进行后处理后再现,分析相关影像特点。结果:参考DeBakey分型,60例患者中Ⅰ型12例,Ⅱ型6例,Ⅲ型42例。其中3例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样扩张,32例伴发胸腔或心包腔积液,18例假腔内有附壁血栓形成,17例合并明显的肾缺血,11例右半肠管缺血,2例左半肠管缺血,2例合并一侧下肢动脉闭塞。破裂口检查率为93%,影像诊断临床符合率为91.3%。结论: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可明确主动脉夹层诊断、分型、受累范围及脏器累及情况评估和术后评估,对临床诊断的明确、手术方式制定及术后评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常规及多种后处理技术在诊断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4例外伤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CT常规平扫、增强扫描、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对外伤性主动脉夹层的破口、真假腔及内膜瓣的显示率。结果:CT增强扫描对外伤性主动脉夹层诊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为100%;MPR和CPR对初始破口、真假腔及内膜瓣的显示率均高于MIP和VR(P<0.05),MPR和CPR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VR和MIP在破口的显示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真假腔和内膜瓣的显示上VR显著高于MIP(P<0.05)。结论:MPR及CPR的破口显示率明显高于MIP及VR,MPR、CPR及VR真假腔及内膜瓣的显示率显著高于MIP,外伤性主动脉夹层三维重建技术可首选MPR和VR。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AD)术前诊断中的临床价值进行评价分析。方法随机抽取在2010年5月-2012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行血管置换术或者是腔内隔绝术临床患者病例35例,对其术前和术后展开螺旋CT血管造影(CTA)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同术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前CTA检查确诊患者StanfordA型者5例,破口处在0-2区;确诊为StanfordB型者30例,其中有26例破口处在3-4区,另外4例属于多破口。术中发现与以上诊断结果完全一致。结论采用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对在主动脉夹层展开术前诊断的准确性很高,能够对主动脉夹层进行准确的分型,为手术规划提供可靠参考,值得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多层螺旋CT平扫与CTA在大面积脑梗塞的诊断方面的临床运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科收治的大面积脑梗塞患者36例,对所有患者的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血管造影(CTA)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CT平扫阳性20例,诊断率55.6%;CT血管造影显示血管闭塞25例(大脑前动脉病变6例,大脑中动脉病变11例,大脑前、中动脉同时闭塞6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2例),狭窄11例(大脑前动脉病变3例,大脑中动脉病变8例)。CTA诊断率100%。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与CTA诊断大面积脑梗塞,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自发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SIDSMA)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SIDSMA患者MSCTA及后处理图像资料,观察评估夹层破裂口、真假腔、剥离内膜片、夹层范围、分支受累情况、肠管有无缺血等影像征象。结果21例患者明确显示破口者14例,破口距离肠系膜上动脉(SMA)起始部1.4-5.5 cm;夹层范围5.5-15.9 cm;清晰显示剥离内膜片14例;假腔血栓者18例;显示假性动脉瘤6例;动脉瘤样扩张3例,夹层动脉瘤破裂1例;真腔狭窄17例;真腔主干闭塞2例;SMA分支受累12例;2例患者局部肠道缺血性改变。结论MSCTA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对SIDSMA明确诊断及准确评估,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肾动脉狭窄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临床怀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行64层螺旋CTA,使用日本TOSH BA Aquilion 64层螺旋CT机。获得原始图像传送到Vitrea2工作站进行VR、MPR、CPR、MIP图像后处理。结果60例患者均获得了较满意的肾动脉CTA图像,清晰地显示肾动脉主干及其分支。结论:64层螺旋CTA检查作为一种安全、经济的检查方法,对于肾动脉狭窄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可作为临床上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麦栩榆 《现代医院》2009,9(4):77-78
目的探讨分析64排螺旋CT在颌面部血管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例颌面部血管畸形病例,行64排螺旋管CT平扫、CT血管造影(CTA)以及三维重建,评估各个图象显示病灶的效果。结果6例患者的CT平扫片均显示病变呈边缘欠清的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明显结构状强化,伴异常血管影。CTA可以清楚显示病灶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64排螺旋CT能准确、直观地显示颌面部畸形的形态特点,对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高永炳  龚波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9):1374-137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主动脉夹层CT表现,应用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MPR、MIP及VRT等后处理。结果 25例中,DeBakeyⅠ型9例,Ⅱ型1例,Ⅲ型15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对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位置、累及范围、真假腔、内膜片及夹层的旋转方向、血栓的形成得到满意显示。结论 MSCTA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探讨主动脉夹层运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3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胸腹联合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扫描后使用血管二、三维成像技术进行血管重建。结果: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够将患者主动脉在增宽、真、假腔、内膜撕裂口、撕脱的内膜片、内膜破口血栓、心包与胸腔积液、积血以立体图形方式清晰的表现出来。结论:主动脉夹层运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操作简单,能够快速、准确帮助医生诊断患者病情,治疗和临床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显示下肢动脉栓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7例可疑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横断面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47例下肢动脉栓塞患者行双源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后均能清楚显示下肢动脉狭窄的情况,20例腔内的血栓清晰地显示,27例下肢动脉显示清晰。结论:双源64层螺旋CTA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独特的优越性,为诊断和治疗下肢动脉栓塞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及后处理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经DSA或手术证实主动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平扫和血管造影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原始数据传输至ADW4.2工作站行后处理,包括遮盖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SSD)和仿真内镜(CTVE)等各种后处理技术重建。结果:升主动脉瘤2例,降主动脉瘤7例,腹主动脉瘤9例以及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各4例。结论:16层螺旋CT横断面及三维图像能够快速、准确、无创、全面地显示动脉瘤病变的病理解剖改变.为临床提供精细的影像学信息,对于选择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7例经DSCT血管成像诊断的各种主动脉病变资料,利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技术重组图像,判定主动脉病变情况,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对照。结果:双源CT血管成像良好的显示了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其他病变。14例主动脉夹层,MPR较好地显示夹层和血栓范围以及弓部血管受累情况;表面覆盖显示(SSD)见内膜片螺旋状剥离,可以区分真假腔,20例主动脉瘤,SSD清晰显示动脉瘤的范围和周围血管的关系;MPR显示壁内血栓的范围;MIP则显示了血管壁的钙化和血管内支架的位置及支架周围情况。MPR较好显示了假性动脉瘤与管腔的关系及动脉破口,主动脉壁内血肿4例,大动脉炎3例,主动脉缩窄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7例,正常6例。与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结果基本相近。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是评价主动脉病变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病变的患者行SCTA检查,并进行二维和三维重建,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结果32例中,正常者10例,主动脉瘤7例,假性动脉瘤2例,主动脉夹层13例。SCTA均能良好显示主动脉瘤体、附壁血栓及钙化斑块和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撕裂内膜及破口,并能显示主动脉与周围器官的毗邻关系。结论SCTA在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上的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已基本代替传统的血管造影,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及术后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