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纳米银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制备粒径小、性质稳定、抗菌活性强的纳米银。方法 化学合成法制备纳米银,以超滤法将反应体系中的杂质除去得高纯度的纳米银。以紫外分光光度计、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纳米粒度测定仪对其进行理化表征。结果 制备出的纳米银平均粒径为18.29 nm,分布窄;表面带负电荷,平均表面Zeta电位为-36.5 mV;性质稳定,抗菌活性强。结论 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制备出优良的纳米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大黄提取物制备纳米银抑菌材料的形态及其抑菌性能研究。方法:以大黄提取物为还原剂,使用生物还原法制备纳米银颗粒,分别通过紫外可见光光谱扫描、动态光散射及抑菌杀菌试验,观察不同制备方法下纳米银颗粒形态、稳定性及抑菌杀菌能力。结果:空白纳米银及供试品特征吸收峰为425 nm,在500~700nm波长范围内,无特征吸收峰出现,两种方法制备纳米银颗粒均未出现团聚体。大黄提取物制备的纳米银颗粒粒径为40.3 nm,较空白纳米银颗粒(52.1 nm)小。伴随加速实验时间延长,供试品及空白纳米银颗粒大小均呈现增大趋势。60℃加速35 d后空白纳米银颗粒粒径为392.7 nm;供试品粒径为68.1 nm,增幅小于空白对照组,表明大黄提取物制备纳米银颗粒有助于增加纳米银颗粒稳定性,避免纳米银颗粒过度聚集。大黄提取物能大大提高了纳米银的抗菌能力,大肠埃希菌最小抑菌浓度为50μg/m L,较空白纳米银颗粒抑菌活性增加了10倍;而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只需50μg/m L,较空白纳米银颗粒抑菌活性增加了30倍。对上述两种细菌,最小杀菌浓度分别提高了4倍及20倍。结论:大黄提取物不仅能够提高纳米银颗粒的稳定性,还能增强纳米银颗粒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魏思敏  王英辉  唐志书  王哲  张珍  苏瑞  靳如意  宋忠兴 《中草药》2020,51(16):4169-4175
目的使用银翘解毒合剂药渣水提液制备纳米银,评价生物合成参数对还原反应及生成纳米银的影响,并研究其抗氧化和抑菌活性。方法超声法制备纳米银,紫外可见光谱监测纳米银生成和生长,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表征纳米银粒径、分散性、表面性质和形貌,DPPH法评价抗氧化活性,酶标仪测600nm处的A值(A600)研究抑菌活性。结果在使用银翘解毒合剂药渣水提液制备纳米银时,生物合成参数对纳米银的粒径和分散性有很大影响,平均粒径分布在14.2~94.8 nm,pH 6.0时分散性最好;在pH 10.0,料液比3∶1,超声反应2 h可高效制得近球形纳米银,平均粒径(24.0±0.3)nm,60 d内保持稳定,表面带负电(-23.1±0.2)mV;制得的纳米银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50.0、25.0μg/mL;对DPPH有很好的清除作用,当纳米银质量浓度为100μg/mL时清除率可达71.1%。结论银翘解毒合剂药渣水提液可在室温条件下制备不同粒径和分散性质的纳米银,生物合成参数对纳米银的平均粒径和分散性有较大影响,制得的纳米银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抗菌活性,可作为潜在的抗氧化和抗菌试剂。  相似文献   

4.
孙文杰  陈彦  高霞  刘聪燕  瞿鼎 《中草药》2013,44(24):3465-3470
目的 以地榆为还原剂及分散剂还原硝酸银溶液制备地榆-纳米银复合物,并对其进行表征。方法 以地榆-纳米银复合物的吸光度为指标,考察地榆粉末提取时间、地榆提取液加入量、AgNO3溶液浓度、合成温度等对地榆-纳米银复合物形成的影响,并筛选最佳合成条件。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动态激光散射(DLS)对地榆-纳米银复合物的理化性质进行表征。结果 地榆粉末煮沸15 min,地榆提取液(0.1 g/mL)与1 mmol/L AgNO3溶液体积比为1∶10,25 ℃反应1 h制备地榆-纳米银复合物条件最佳,所得地榆-纳米银复合物形状近似球形,平均粒径约为21 nm,分布均匀、性质稳定。结论 地榆-纳米银复合物制备方法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5.
王英辉  邹太艳  苏瑞  魏思敏 《中草药》2022,53(7):1964-1972
目的 使用单味药渣绿色合成纳米银,研究生物合成参数对纳米银生成、粒径及多分散性的影响;研究合成的纳米银理化性质、抗癌活性及作用机制。方法 使用肿节风药渣在超声条件下合成纳米银,紫外可见光谱监测纳米银生成和生长,激光粒度仪和透射电镜表征纳米银的组成、粒径、分散性、表面性质和形貌,MTT法检测抗癌活性,流式细胞技术测纳米银内吞作用,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染色法检测活性氧物质。结果 pH 7.0、肿节风药渣提取液-Ag NO3 2∶1、反应时间4.0 h时生成效率最高;pH 10.0、物料比1∶1或pH 7.0、物料比2∶1时能获得粒径为34 nm左右的纳米银,但碱性条件影响纳米银的分散性;物料比1∶1时可获得分散性最好的纳米银,多分散指数(polydispersity index,PDI)为0.20。pH 7.0、物料比2∶1、反应时间2.0 h时生成的纳米银呈近球形,粒径在20~30 nm,以单分散形式存在,为六方晶型结构,表面带负电荷,ζ电势-22.2 mV,1个月内保持稳定,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4.2μg/mL,该方法合成的纳米银可被细胞摄入...  相似文献   

6.
目的:纳米粒子特有的小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使得纳米银粒子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但纳米银粒子浓度过高可能会对其他细胞或器官等造成毒性或损伤,所以为了更好地发挥抗菌活性,对纳米银粒子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是极为必要的。方法:通过对纳米银粒子吸附方法和纸基芯片的优化和筛选,测定纳米银粒子的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图。通过特征峰位与标准谱图库进行比对对纳米银粒子进行定性分析,通过特征光谱强度与纳米银浓度的线性回归关系建立纳米银粒子分析的定量模型。结果:通过重复3次“浸渍-干燥”工艺,定量滤纸表面吸附的纳米银粒子在328 nm、338 nm、520 nm、546 nm和827 nm处显示出银的特征峰。在312.5~5 000 μg/mL浓度范围内,520 nm波长处纳米银的特征峰强与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8 8)。结论:激光诱导击穿光谱分析技术可用于纳米银定性定量分析,分析方法准确,灵敏度高,且检测过程方便便捷,易于实际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微波联合纳米银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12月间218例宫颈糜烂患者按就诊号随机分为纳米银治疗组(109例)和微波联合纳米银治疗组(109例)。结果:2组在宫颈糜烂的治疗上,微波联合纳米银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纳米银治疗组(P〈0.05)。结论:微波联合纳米银治疗宫颈糜烂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高彩芳  梁剑铭  秦晶  陆伟根  王建新 《中草药》2018,49(12):2786-2792
目的以叶酸-白蛋白作为纳米载体,并包载抗癌药物紫杉醇和纳米银,以达到增加药物毒性和细胞摄取以及提高抗叶酸受体高表达肿瘤的目的。方法通过紫外吸收法测定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平均叶酸结合数,采用自组装法制备纳米粒,并对其形状、粒径、Zeta电位和包封率进行表征;另外在人口腔上皮癌KB细胞模型上考察纳米粒的细胞摄取能力,以及载药纳米粒的体外抗肿瘤的效果。结果紫外吸收结果表明叶酸-白蛋白的平均叶酸结合数为11个,在电镜下纳米粒呈球形、大小分布均匀,Fa-BSA-Ag NP/PTX的粒径为(98.20±3.58)nm,Zeta电位为(-39.90±1.98)m V。细胞摄取实验结果显示叶酸修饰白蛋白纳米粒更易于被KB细胞摄取。细胞毒性和凋亡实验结果表明叶酸的修饰和共载纳米银能够增加药物对肿瘤细胞增殖的抑制能力和促进KB细胞凋亡。结论制备的纳米粒粒径小,包封率高,可以增强纳米粒被摄取的能力和载药纳米粒的毒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外用纳米银洗液对家兔皮肤的刺激性和对豚鼠皮肤的过敏反应。方法:用纳米银洗液多次接触家兔皮肤以观察皮肤刺激性;用纳米银洗液重复接触豚鼠皮肤以观察过敏反应症状,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对局部皮肤病理组织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结果:纳米银洗液对家兔皮肤无刺激性,对豚鼠无皮肤局部过敏反应和全身过敏反应,局部皮肤无明显病理改变。结论:纳米银洗液对皮肤无刺激性和过敏性作用,具有良好的皮肤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刀)联合应用纳米银凝胶治疗慢性宫颈炎及CIN(宫颈上皮内瘤变)Ⅰ~Ⅱ的疗效。方法:选择诊断慢性宫颈炎及CIN(宫颈上皮内瘤变)Ⅰ~Ⅱ患者,采用LEEP刀联合纳米银凝胶治疗45例为观察组,单纯LEEP刀治疗45例为对照组,对其手术时情况、阴道排液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情况、治愈时间等做对比分析。结果:LEEP刀联合纳米银凝胶较单纯LEEP刀疗效好(P〈0.01)。结论:LEEP术联合纳米银凝胶治疗宫颈病变疗效满意,是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论针刺补泻的相对特异性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高希言 《中国针灸》2002,22(9):10-18
为了探讨针刺补泻手法对人体的作用,通过古代文献记载,以现代临床、实验研究为依据,结合在针灸教学、临床上的体会,对针刺补泻的作用进行探讨,认为补泻作用产生的关键不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本身,而是患者在针刺时机体的机能状况。补泻手法作用于人体,通过调气表现出补泻的效应,说明补泻效果的产生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有补泻效果,即对虚证病人可以产生补的作用,对实证病人可以产生泻的作用,补法和泻法对虚实病证均有治疗作用,但对虚证要首用补法,对实证要首选泻法。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率日益提高,由于其难愈性、易复发性的特点而成为现代难治性疾病之一。UC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其病理病机及选择合适治疗方法的重要手段。近50年来,有关溃疡性结肠炎动物模型研究方法众多,主要方法涉及化学法、免疫法、转基因或敲除基因。此外,也有结合中医理论而开展的病证结合模型法,包括肝郁型、脾虚湿困型、脾肾阳虚型、湿热型等。其中化学诱导法是目前最常采用的方法。实验动物以大鼠、小鼠为主。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动物的选择、造模方法及模型成功与否的判定指标进行归纳总结及比较研究,旨在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及新药开发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在系统梳理现存有关《内经》研究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有关《内经》学术研究的方法可分为编次分类研究法、随文演绎研究法、经文校释研究法、专题发挥研究法、注家对比研究法、理论系统研究法6类,并对此六类方法的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归纳和评价,围绕方法源流、研究目的、研究代表著作、研究内容及作用进行了述评,以期对《内经》学术研究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药附子传统质量评价方法沿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古人对附子质量评价方法的演变情况,为附子的现代质量评价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本草文献溯源考证并结合专家咨询的方法,确定附子传统质量评价方法的沿革。结果:附子传统质量评价主要与外观、颜色、个数、重量、采收时间、出产地、加工方法(盐腌)、野生或栽培等指标有关。结论:应该将附子传统与现代的质量评价方法有机结合,并尽可能使传统质量评价方法客观量化,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一穴多针透刺法治疗肩周炎128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方法:采用一穴多针透刺法治疗肩周炎128例,同时与传统的普通针刺法86例进行疗效对比。结果:有效率分别为98.44%和93.02%,两组有效率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两组临床治率和治愈所需疗程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一穴多针透刺法治疗肩周炎在提高治愈率和缩短疗程方面明显优于普通针刺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简单有效地获取小鼠血管内皮细胞(VEC)的培养方法。方法:从实验动物、培养基、植块方法、胎牛血清浓度等方面对植块培养法进行改进,应用C57BL小鼠腹主动脉血管组织进行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并传代培养培养小鼠血管内皮细胞,并进行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鉴定。结果与结论倒置显微镜观察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情况,培养48h后,可见大部分贴壁细胞连接形成网状,细胞密度较低;3~5d后,内皮细胞岛出现;约7~9d后细胞融合成片,细胞呈单层镶嵌状排列,呈现"鹅卵石样"或"铺路石样",出现接触抑制现象。兔抗鼠抗Ⅷ抗体和荧光素标记抗体鉴定结果显示清晰的血管内皮细胞核。  相似文献   

17.
茶叶中提取咖啡碱的实验方法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茶叶中咖啡碱的两种提取方法一索氏抽提法、微波法的最佳提取条件进行正交实验优选,并对二者做了比较性实验,得出微波法较索氏抽提法具有提取时间短、产率高、设备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补阳还五汤两种提取方法中黄芪甲苷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两种提取方法对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影响。方法:建立补阳还五汤中黄芪甲苷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比较水提液和水提醇沉液中黄芪甲苷含量的差异。结果:两种方法所得汤剂中黄芪甲苷含量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补阳还五汤可用水提醇沉法进行精制。  相似文献   

19.
论针灸临床教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en L 《中国针灸》2011,31(9):834-836
为适应针灸临床教学发展需要,就针灸临床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等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提出有机组合临床诊治密切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及时补充国内外研究进展、学术发展动态及有关新技术、新方法;重新组合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传统编排方法等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体验式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开放式教学、完善评价体系等教学方法的改进.注重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培养、灌输规范标准理念、鼓励中医学术思想学派的渗透等教学思维改变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针灸临床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20.
针刺补泻浅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云凤  冯涛 《中国针灸》2002,22(2):20-28
补泻方法的运用是为了达到理想的补泻效应,对于针刺补泻法的探求,应重视发挥针灸的无副作用,痛苦小的优势,应重视理,法,方,穴的,重视留针得气,手法倡用平补泻以补虚泻实。不应片面强求补泻手法对机体的作用,当悉心探究每用行之有效的远道刺法,输刺法,巨刺法及泻南补北法,刺井泻荥法等具体的辨证补泻配穴法。以平补平泻法制作之而“辅针导气,邪得淫溢,真气得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