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特征,为情绪障碍儿童心理干预提供具体方向。方法 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对70例情绪障碍儿童及其父母和140例正常儿童及其父母进行施测。结果 两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父亲偏爱被试、父亲拒绝否认因子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父亲情感温暖理解(19个条目)、父亲偏爱被试(3个条目)、父亲拒绝否认(1个条目)、母亲情感温暖理解(17个条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绪障碍组父、母部分养育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P均<0.05)。结论 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主要呈现为父母低情感温暖,高拒绝否认的特征,且具有消极互动等特点。具体体现在患儿感受不到父母的认同、宠爱、鼓励与支持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3.
刘彬 《医药与保健》2007,15(7):47-47
暑假到了,不少孩子非但没有得到适当的休息和放松,还因为忙于参加各类辅导班而引发出一连串的情绪障碍。专家指出,导致孩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情绪障碍儿童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及其父母的人格特征,为儿童情绪障碍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2月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02例情绪障碍儿童与102例同龄正常儿童及其父母进行调查评估。结果 情绪障碍儿童组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单亲和重组家庭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439,P<0.001;χ2=6.093,P=0.014)。情绪障碍儿童组父母内外向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神经质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642、2.526、3.810、4.794,P<0.001)。情绪障碍儿童组母亲精神质因子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05,P=0.037)。情绪障碍儿童组父亲惩罚、严厉因子、过分干涉因子及拒绝、否认因子得分,母亲拒绝、否认因子、惩罚、严厉因子高于对照组,而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00~6.663,P均<0.05)。结论 不良的家庭环境对儿童情绪障碍有显著影响,减少家庭矛盾、改善父母教育方式有助于情绪障碍的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5.
婴儿的情绪发展及情绪障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情绪和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情绪是和有机体的生物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形成 ,得到满足则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满意、愉快、喜悦等 ) ,反之则产生消极情绪体验 (不满意、痛苦、忧虑、恐惧、愤怒等 ) ,这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绪状态。情感则同人的高级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如友谊感、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等 ,这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情绪状态。1 情绪的组成、层次和分类1 .1 情绪的组成 情绪是由多种成分组合成的心理现象 ,一般公认的情绪是由外显行为、内在体验和神经生理基础三个部分所组成 :情绪的外显行为是指面部表…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及情绪障碍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应对方式、情绪障碍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 ,从郑州大学文、理、工、医、体育5个学科门类中抽取大一、大三学生共957人.采用修订的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应对方式问卷、抑郁自评量表、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 回收有效问卷878份,有效回收率91.75%.网络成瘾检出率为8.31%,其中男生11.59%高于女生4.30%,不同性别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一学生为7.33%大三学生为9.42%,年级间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网络成瘾组与正常组学生比较,在应对方式各维度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抑郁、焦虑状态、焦虑特质得分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网络使用状况与应对方式中的自责、幻想、退避、合理化及抑郁、焦虑状态、焦虑特质呈正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和求助呈负相关.结论 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倾向于使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且成瘾者呈现出较高的抑郁与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7.
儿童情绪障碍是以焦虑、恐惧、抑郁为主要表现,包括强迫症、癔病在内的一组疾病。其发生原因较为复杂,包括个体、家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多见于>7岁的学龄儿童,随年龄增大而发病率相应增高,女孩明显多于男孩。常见的类型有焦虑症、恐怖症、学校恐怖症、强迫症、抑郁症和癔病。  相似文献   

8.
白血病患者和肝炎患者个性、应付方式和生活事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学者认为 ,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与个性心理特征、情绪障碍、生活习惯、社会矛盾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本研究试图通过临床对照研究 ,探讨白血病患者的心理状况 ,以期为临床心理干预和提高白血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临床参考依据。对象与方法1 对象(1 )急性白血病组 来自于 2 0 0 0年 2~ 8月在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一、二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二院、广州珠江医院血液科住院白血病病人 5 4例。骨髓穿刺后 ,根据FAB白血病分型诊断标准确诊为急性白血病 ,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 3例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41例。平均病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家庭动力学特征与青少年应付方式违法犯罪的关系,方法:使用系统家庭动力学自评量表,应付方式问卷,自拟的一般情况调查表等对159名少年犯及165名正常对照绵家庭动力学特征,应付方式进行评定和分析。结果:家庭动力学中的家庭气氛,家庭观念,系统逻辑等维度进入了以解决问题,求助,自责三个应付方式为应变量的回归方程。结论:家庭动力学特征直接或间接通过应付方式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易感性。  相似文献   

10.
儿童情绪障碍是发生于儿童青少年时期的一组常见心理疾病。其病因包括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及其之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对国内外儿童情绪障碍的流行病学、病因及治疗近五年的研究进行综述, 为情绪障碍儿童的研究与防治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1.
儿童情绪障碍表现:①儿童分离焦虑障碍,每次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躯体症状,或因害怕分离而不愿上学,出现烦躁不安、哭喊、发脾气、痛苦淡漠的表情或社会性退缩,②儿童恐惧症,过分害怕某些事物的情境,如恐惧身体损伤,恐惧自然对象或事件,③儿童社交恐惧症,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恐惧、焦虑和回避行为,感到身体不适、不语、不动。另外有些较特殊的儿童则伴有易发脾气、执拗、烦燥不安、敏感等非抑郁的恶劣情感,极个别可表现冷漠、凶残、自伤甚至自杀等。  相似文献   

12.
哮喘儿童父母养育方式与情绪状态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哮喘儿童父母养育方式与情绪状态之间的关系。 【方法】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 BU)、汉密顿焦虑量表 (HAMA)、抑郁状态问卷 (DSI)对 47例哮喘儿童进行测查 ,并与 3 0例健康儿童进行对比分析。两组父母受教育程度、职业及家庭经济情况无明显差异。 【结果】 哮喘儿童父母养育方式 9个分量表 (包括父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惩罚、严厉 ,过分干涉 ,拒绝、否认 ,过度保护 ,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 ,过干涉、过保护 ,拒绝、否认 ,惩罚、严厉 )分值均低于对照组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哮喘儿童HAMA分值为 (11.68± 6.3 8)分 ,高于健康儿童 (P <0 .0 0 1)。哮喘儿童DSI分值为 (5 1.81± 6.73 )分 ,高于健康儿童 (P <0 .0 1)。哮喘儿童抑郁情绪与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呈负相关 (P<0 .0 1)。 【结论】 哮喘儿童与健康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基本一致。哮喘儿童存在较明显的情绪障碍。抑郁与父母养育方式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3.
留守儿童人格特征与应付方式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农村社会进入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它通常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工作而未能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并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未成年人[1].有研究表明[2,3],家庭的主客观因素均对儿童心理健康有影响.有关数据显示,中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及以下占86.5%[4].这一特殊群体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该群体的相关研究也逐年增多[5-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个体歧视知觉与应付方式的关系, 为保障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自编个体歧视知觉问卷(PPDQ)与应付方式问卷(CSQ)对333名小学六年级的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留守儿童个体歧视知觉问卷中总个体歧视知觉、思想观念歧视知觉、行为接触歧视知觉、不良影响归因歧视知觉、犯错倾向歧视知觉、被对待方式歧视知觉因子分分别为(1.37±0.41)、(1.21±0.43)、(1.31±0.59)、(1.38±0.59)、(1.31±0.58)、(1.64±0.67)分, 应付方式问卷中自责、合理化因子分分别为(0.41±0.28)、(0.45±0.24)分, 均高于对照组(P<0.05);总个体歧视知觉对其自责(β=0.269,P=0.000)与合理化(β=0.228,P=0.002)有正向预测作用, 对其解决问题(β=-0.178,P=0.016)有负向预测作用;被对待方式歧视对其自责(β=0.252,P=0.001)与合理化(β=0.238,P=0.001)有正向预测作用, 行为接触歧视对其求助(β=-0.169,P=0.022)有负向预测作用, 不良影响归因歧视对其解决问题(β=-0.152,P=0.040)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个体歧视知觉对留守儿童应付方式产生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抑郁障碍青少年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的眼动行为特点,及其与反刍思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注意偏向的眼动测验、反刍思维问卷分别对35例抑郁障碍青少年和45名正常大学生进行测定。结果 抑郁障碍青少年和正常大学生间,注意偏向潜伏期、刺激类别效应、交叉效应分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31、9.39、13.64,均P<0.05)。简单效应分析显示,两组对正性图片的注视潜伏期存在显著差异(F=15.45,P<0.001);注意偏向首视点注视时差异分数上的组间主效应、刺激类别主效应、组间和刺激类别的交叉效应,注意偏向总注视时差异分数的组间主效应、刺激类别效应、组间和刺激类别的交叉效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性首视点潜伏期分和享受快乐分、积极应对呈显著负相关(r=-0.392、-0.166,均P<0.05),负性首视点潜伏期分和享受快乐分呈显著正相关(r=0.289,P<0.05)。正性首视点注视时间分和享受快乐、积极应对(r=0.309、0.268)呈正相关(均P<0.05),负性首视点注视时间分和消极归因呈正相关(r=0.194,P&...  相似文献   

16.
随着疾病谱的改变 ,儿童常见病已转向肥胖症、心理行为等方面。据全国各地调查 ,儿童行为偏离的发生率达 10 % 2 0 % ,明显的心理情绪障碍性疾病占 3%~ 5 % 【1】。我院于 1990年至 2 0 0 0年间 ,病房共收住 35例情绪障碍服毒自杀的儿童 ,现总结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5例中毒患儿中男性 15例 ,女性2 0例。年龄均在 9岁~ 12岁 ,上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学习成绩优良者 6例 ,中等者 2 4例 ,较差者 5例。独生子女者 2 6例 ,非独生子女者 9例。个性内向、敏感 7例 ,任性、偏执 8例 ,脆弱、轿气 6例 ,受家庭过分宠爱 10例。…  相似文献   

17.
在儿童精神病学中,儿童情绪障碍(emotionaldisorders)是指发生于儿童期(18岁以下)的各种情绪问题,过去被称为儿童神经症(childhood neuro-sis),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将其列入特发于童年的情绪障碍[1]。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资料显示儿童情绪障碍的发生率有逐渐升高的趋势,至少  相似文献   

18.
儿童情绪障碍是起病于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心理疾病。与儿童发育和境遇有一定关系,由于儿童心理发育水平的限制,他们难以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心境体验,其表现与成人所患的这类疾病不同。  相似文献   

19.
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常见类型及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社会的变革,人们生活模式、家庭养育观念、亲子关系以及环境影响的转变,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发生率较过去有明显的提高。本文就常见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的类型及其防治作一介绍,包括:儿童离别焦虑症、学校恐怖症、儿童的抑郁症及强迫症等,为预防治疗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情绪问题的发生率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中居高,包括从轻度普通的情绪问题到严重的心境障碍,增加了管理和治疗ADHD儿童的难度。因此,需要将情绪问题的管理整合进ADHD的干预方案,诊疗管理方案应是分级、跨专业、分步骤、综合性。根据情绪问题的性质和程度,不同级别和领域的临床专业人员进行适合其自身能力的管理方案,采取有依据的干预和治疗方法。通常优先重点治疗损害最大的疾病,或共同治疗。本文重点介绍了情绪问题或障碍的评估方法包括警示性症状、筛查、结构化或半结构化访谈、诊断思路、相关的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