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院于2004年9月成功地为一对胸腹联体婴儿进行了分离手术,对其中1例同时进行了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现报道如下。联体婴儿A婴和B婴均为女性,胎龄39周,经剖腹产娩出后发现从胸骨上部至脐部有20cm相连,呈面对面侧卧位。经过超声心动图、心电图、磁共振、CT和心导管造影检查后发现  相似文献   

2.
胸腹联体婴儿分离手术麻醉一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联体婴儿 ,均为女性 ,10月 ,体重 12kg ,估计大联体儿 7kg ,小联体儿 5kg。出生后发现胸腹联体 ,CT、MRI、B超示两婴肝实质融合 ,共用心包 ,其中一婴 (小联体儿 )心脏房间隔、室间隔缺损。拟在出生后 4个月行分离手术。今小联体儿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发绀、反应淡漠等来我院 ,拟诊为肺炎、呼吸衰竭、循环衰竭 ,经紧急经口气管插管控制呼吸等相应处理后仍无明显好转 ,经多科室会诊后决定行分离手术。大联体儿一般情况良好 ,胸腹相连范围约 5cm× 10cm。术前大联体儿肌注阿托品 0 1mg ,小联体儿未给术前药。入室后监测ECG、BP、S…  相似文献   

3.
联体婴儿是一种罕见而复杂的先天畸形,文献报道其患病率为1/100000-1/50000,大多数于胚胎时或出生后即死亡,分娩死亡率约1/200 000以上,能成功进行分离手术,术后两婴儿均存活的病例更是相当罕见。本院于2004年2月14日成功为一对胸腹联体婴儿进行了分离手术,术后均存活。现将围术期处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我院于 2 0 0 1年 9月在多科室协同配合下成功行首例罕见大动脉转位胸腹联体畸形儿分离术 ,由于分离术麻醉方法选择适宜 ,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管理 ,取得较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病例摘要 紫绀联体畸形儿 ,同为男性 ,10个月 ,5 90 0g。主体完整 ,呈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TGA)、房缺、右房-左房通道畸形。附体无头 ,体内只有双肾和膀胱 ,可排尿。两体呈拥抱状 ,胸骨下端至脐上连接。主体SpO2 73% ,主体在上附体在下低流量吸氧时 ,SpO2 81% ,侧卧位则升至95 %。Hb 2 0 4g/L ,Hct 0 6 7,动脉血气分析 :pH 7 187、PCO25 …  相似文献   

5.
联体婴儿在活产婴儿中的发生率低,仅为1∶200 000~1∶50 000[1],其中坐骨联体更为罕见,仅占所有联体婴儿的6%[2].每一例联体婴儿的分离手术,其麻醉管理都具有其相对的独特性.坐骨联体婴儿分离难度大,麻醉管理尤为艰难,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我院于2006年7月成功手术分离了1例合并复杂先心的坐骨联体婴儿,现报道其麻醉经过如下.  相似文献   

6.
联体新生儿分离术麻醉处理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联体新生儿分离术麻醉处理一例陶军史忠刘桥义陈祥瑞方国新作者单位:630037重庆市,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麻醉科我院于1996年11月11日成功地对一例剑脐联体新生儿分离术施行了麻醉,患儿术后痊愈出院。同性联体男婴甲乙,胎龄31周。两婴总重4890g。...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2例胸腹联体婴儿分离手术探讨联体婴儿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于2004年7月和2005年4月收治2例胸腹联体婴儿,第1例因脐疝皮肤破裂、肠管外露伴破裂急诊行分离手术,胸腹创面用局部皮瓣修复,继发创面用人工皮覆盖。第2例于出生后2个月先行胸腹壁皮肤扩张术,扩张完成1个月后行分离手术,用异体心包重建心包腔,多孔聚乙烯支架重建胸骨缺损,聚丙烯单丝网片重建腹壁,用胸腹扩张旋转皮瓣关闭胸腹创面。结果第1对婴儿分别于分离后2h和39h死于呼吸衰竭和呼吸、循环衰竭。第2对婴儿均成活治愈出院。结论胸腹联体分离术应先行皮肤扩张以利于创面愈合,胸壁重建以多孔聚乙烯支架为好,腹壁重建可用聚丙烯网。分离手术最好在婴儿出生3个月后进行。  相似文献   

8.
总结1例胸腹联体婴儿多科联合分离手术的护理方法。术前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规划手术间空间布局,使用标识对患儿进行分区管理并做好充分的用物准备;术中快速消毒铺巾,关注手术体位管理、皮肤保护、保暖、止血、出入量记录和物品清点,分离后以最短路径转移;术后快速转运,安全交接。术后2例患儿均存活,各项指标良好,转入监护室继续治疗。提出该次手术配合衔接紧密,充分的护理配合为手术方案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10.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手术的围术期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动脉转位(transposition of great arteries,TGA)是指主动脉和肺动脉与心室的衔接异常,分为两型: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图1A)和矫正性大动脉转位(图1B)。前者的发病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8%~10%,仅次于法乐四联症(12%~14%),是2个月内婴儿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若不及时治疗90%的患儿在1岁内死亡。后者血液循环已经达到生理上的矫正,若无合并其他畸形,不需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文对204例65岁以上的老年肺癌患者围术期的麻醉管理进行回顾性的经验总结。方法 麻醉采用全静脉或静吸复合麻醉;在围术期内进行呼吸管理和无创心肺监测。结果 全组192例苏醒迅速,12例苏理延迟;178例术毕顺利拔管,21例延迟拔管,无麻醉死亡。结论 年龄并非是决定手术麻醉的唯一因素;认真进行围术期麻醉管理是提高老年人麻醉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病例简介同性联体女婴甲乙,出生后26天。总体重为6kg。甲婴一般情况正常,乙婴发育较差。联接部位为剑突至耻骨联合上3cm,范围为19×18cm。四肢发育正常,各具有心肺。B 超提示:两婴共肝没有分界线。其它各项生化检查均在正常范围。诊断:联体共肝。于1986年11月11日收入院,1986年  相似文献   

13.
14.
陈汉珍 《护理学杂志》2006,21(10):75-76
对1例胸腹联体儿于出生后88d进行分离手术,术后进入中心ICU进行监护,采取维持循环稳定,密切监测水电解质平衡、肝功能、体温以及预防并发症等措施,患儿生命体征均稳定,血电解质、肝功能趋于平稳,无严重并发症,顺利转出中心ICU。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联体畸形婴儿的手术时机以及术中共用肝离断线的定位及其分离方法.方法 以两者胆总管为两条纵形线,在两线中间设一条与两线平行的纵线作为共用肝的离断线,然后采用"局部血流阻断"法,对共用肝进行离断.结果 3对联体畸形婴儿中,剑脐联体畸形1对,胸腹联体畸形2对,每对婴儿均共用同一肝脏,但每人各有独立的胆囊及胆管.分别于出生后第28天、第96天、第89天实施分离手术,均获成功.局部血流阻断后,术中肝脏断面出血很少,术后肝功能恢复顺利.分离手术后6个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 对两患儿胆总管各自独立发育完善的共用肝脏,以两者胆总管作为纵向坐标定位共用肝离断线,多数情况下能避免肝脏重要血管及胆管损伤.共用肝离断中,局部血流阻断法仅阻断了离断线局部的血流,对非操作区的肝脏血流干扰极小,有利于肝功能恢复,增加两患儿术后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16.
脑垂体腺瘤是起源于垂体的良性肿瘤。脑垂体腺瘤手术的麻醉管理始于全面的术前评估,重点关注肿瘤解剖与病理生理特征、激素水平变化、气道、呼吸与心功能变化。由于激素水平紊乱,垂体腺瘤患者是围术期潜在困难气道人群。鼻内镜下经蝶窦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疼痛刺激大,需要足够的镇静深度及镇痛强度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术中麻醉方式的选择以循环稳定为基础,同时达到缩短苏醒时间、提高康复质量的目的。麻醉苏醒期关注通气情况,避免低通气和呼吸道梗阻,及时识别缺氧高危患者,避免术后气颅发生。麻醉科医师应根据垂体腺瘤病理类型及激素表达情况,制定针对性的围术期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17.
脑血运重建术可用来增加或替代有脑缺血危险患者的脑血流量,如烟雾病、脑血管闭塞性疾病、颅底肿瘤和复杂动脉瘤等。文章分别从麻醉管理、术后管理、并发症的预防三方面来分析总结脑血运重建术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术中管理重点在于维持稳定的脑血流量和正常的颅内压,从而优化脑氧供需平衡,术后管理则应严格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疼痛控制,减少...  相似文献   

18.
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成年原位肝移植术病人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内环境变化和麻醉管理方法。方法52例晚期肝病行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病人,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血气、生化指标、凝血功能、体温、尿量及出血量等。根据成人原位肝移植术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的特点及术中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处理。结果52例行肝移植术病人无术中死亡。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基本平稳。pH值和BE等代谢性指标变化较大;所有病人手术期间血游离Ca^2 均偏低。术中体温变化不大。结论肝移植手术期间血流动力学、凝血因子、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变化复杂,应加强麻醉管理和监测,并积极实施血液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二次或多次肝移植术患者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院自2002年以来完成二次或多次肝移植术68例,取 得较好效果。现将围术期麻醉管理的经验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二次和多次肝脏移植术患者68例,ASAⅡ~Ⅳ级;其中 二次肝脏移植术61例,三次肝脏移植术5例,四次移植术2  相似文献   

20.
联体双胎是一种罕见的先天畸形,发生率1/5万~1/8万[1].我院于1998年8月收治了1例非对称性胸-脐部联体儿,采取分离手术获得成功.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