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高度抗氯喹约氏疟原虫 Ac—1虫株感染小鼠观察了酮替芬及赛庚啶对氯喹抗药性的逆转作用,1/4治疗剂量的酮替芬及赛庚啶己可使抗氯喹特性被逆转,使抗性虫感染小鼠被敏感株治疗剂量所治愈。提高剂量杀虫作用加强。异博定相应的效果较差且毒性较高。预先或同时加服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氯霉素或利福平则未观察到对氯喹抗药性有逆转作用。作者对临床上用氯喹常规剂量合并酮替芬或赛庚啶治疗对氯喹抗药性病人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进一步合并加服周效磺胺或具作用类似物可能取得更好的数果。氯代丙咪嗪等则被建议用于研究。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研究酮替芬和赛庚啶增强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对氯喹反应性,及其增效机制。 方法 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Fcc SM1/yN株)取自云南省思茅地区恶性疟患者静脉血,经同步化处理,用新鲜血将红细胞感染率调至0.5%~1.0%,红细胞压积与培养基体积比(红细胞比容)为1 ∶ 9,混匀。制备氯喹药板及氯喹/酮替芬(或氯喹/赛庚啶)组合药板。氯喹药板自上而下每行氯喹终浓度依次为0.312 5~2 560 nmol/L,呈2倍递增。氯喹/酮替芬(或氯喹/赛庚啶)组合药板,是在氯喹药板基础上加入酮替芬(或赛庚啶),每行10孔自左至右终浓度依次为9.77~5 000 nmol/L,呈2倍递增, 每块药板均设A行空白对照。每孔加混匀血样 50 μl,37 ℃ 培养 34 h,镜检计数每200个疟原虫中含3个核以上裂殖体数,计算氯喹单药及各配伍组对恶性疟原虫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以及酮替芬(或赛庚啶)提高氯喹活性的指数(AEI)。选择AEI值较高的配伍组,进行增效时序性研究。当氯喹对虫体作用 0~10 h 分别加入酮替芬(或赛庚啶),34 h后检测和计算各时间段IC50及AEI。选择氯喹/酮替芬(或氯喹/赛庚啶)最佳配伍剂量,培养恶性疟原虫 20 h,提取总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分析药物作用前后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转移基因(pfcrt)和多药抗性基因(pfmdr1)表达水平。 结果 0.312 5~2 560 nmol/L氯喹与625 nmol/L 酮替芬(或赛庚啶)配伍,增效作用显著,氯喹/酮替芬的IC50为74.53 nmol/L,AEI为0.42;氯喹/赛庚啶的IC50为89.70 nmol/L、AEI为0.30。5 nmol/L氯喹作用 6~7 h 加入625 nmol/L酮替芬(或赛庚啶),增效作用显著,氯喹/酮替芬的IC50为 67.70 nmol/L、AEI为0.47;氯喹/赛庚啶的IC50为81.53 nmol/L、AEI为0.37。5 nmol/L氯喹与625 nmol/L酮替芬(或赛庚啶)配伍,作用20 h,氯喹/酮替芬可使pfcrt基因表达水平升高91%,而氯喹/赛庚啶可使pfmdr1 基因表达水平下降14%。 结论 体外氯喹与适量的酮替芬(或赛庚啶)配伍,能增强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对氯喹的反应性。氯喹对虫体作用 6~7 h 加入酮替芬(或赛庚啶)增效作用显著。该增效作用与pfcrt基因和pfmdr1 基因的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
抗5-羟色胺类等药物经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测定与约氏鼠疟试验初步证明,对红内期无性体疟原虫有一定的对抗作用.为了解此类药物对灵长类动物疟疾感染的作用,进行了以下的研究。 材科与方法 一、实验虫种与动物食蟹猴疟原虫系本所引自越南,在猕猴中保存的虫种,对氯喹敏感。本实验的动物宿主均为在我国广西捕获的健康猕猴,实验前血检疟原虫均阴性,体重2.8~4.5kg。 二、实验感染、治疗与观察从感染食蟹猴疟原虫的种源猴抽血,经静脉接种给健康猴,接种后第3d起血检疟原虫,原虫血症达1%以上时,鼻饲  相似文献   

5.
已有报导包括氯霉素在内的一些抗菌素有抗疟作用。因其退热作用和对血内疟原虫的清除率较之氯喹等为慢,因而认为对疟疾治疗无实用价值。目前,在疟原虫对甲氟喹等产生抗性的地区,以四环素合并奎宁作为治疗和预防疟疾的主要药物,但不能用于儿童和孕妇。在许多卫生条件差的热带地区,对儿童和成人的传染性疾病,氯霉素是仅次于青霉素的最常用抗菌素。因此,很有必要探索其对疟疾感染的效果。本实验的目的为确定氯霉素体外抗恶性疟原虫的活性。 将氯霉素溶于纯乙醇,制成0.5g/ml溶液。取不同量的药液加至96孔微量测定板中,置37℃下干燥过夜,即用以测定氯霉素  相似文献   

6.
对抗寄生虫新药阿托喹酮(Ato-vaquone,566C80)正在进行后期临床试验,以观察此药用于治疗疟疾、弓形虫病和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效果。本文用同位素半微量药物敏感试验对该药的抗恶性疟原虫体外作用进行评价,并与氯喹、奎宁、甲氟喹、卤泛曲林、蒿甲醚、乙胺嘧啶和环氯胍进行比较。恶性疟原虫来源于非洲,包括直接从61位自非洲旅行回法国的无免疫力的病人血中获得的新鲜分离株以及3株保存的克隆(对氯喹敏感的L-3,L-6;对多种抗疟药有抗性的FCM-29)。以50%抑制浓度(IC_(50))表明各种药物的作用。氯喹抗性株IC_(50)与氯喹敏感株IC_(50)之比为抗性指数。  相似文献   

7.
酮替芬是临床正在推广应用的抗过敏和预防支气管哮喘发作的药物。本文主要综述近年对该药药理作用和临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酮替芬作用及疗效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索抗疟药联合应用的可能性,用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作药敏试验,检测两名健康志愿者口服赛庚啶后10h的血清对氯喹的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12种抗菌素对恶性疟原虫作用的体外试验结果。试验使用恶性疟原虫的FCR_(■TC)株,所用的抗菌素可分三类:一类抑制蛋白合成,另一类抑制核酸合成,还有一类作用于细胞表面。药物试验基本上采用了Nguyen-Dinh和Trager法,将含10%人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置于微量测定板的24井内,并将不同浓度的药物分别溶于各井的培养液中,然后加入含原虫的血液,最初的原虫密度为0.1~0.3%。经过48小时后,取血涂成薄血膜,用吉氏液染色后计数5000红细胞中的感染虫数。测定四环素及红霉素的抗疟作用时,最初原虫密度为0.2%。药物作用48小时后,除去含药的培养液,另加入含同样浓度药物的新鲜培养液,继续培养到96小时,然后再取血涂片并镜检。  相似文献   

11.
用48小时的体外试验法比较了氯喹(CQ)及其两种对映体((+)-CQ,(-)-CQ),与氯喹的代谢产物去乙基氯喹(desethylchloroquine,DCQ)以及咯萘啶(pyronaridine,PY)对恶性疟原虫两个不同虫株的抑制作用. 上述5个化合物对CQ敏感株的抑制作用相似,对抗CQ株则DCQ的作用较差,而PY的作用显著优于其余4个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酮替芬逆转恶性疟原虫氯喹抗药性的研究(附36例报告)河北医学院第二医院(石家庄050000)王彦,薛新平,边占水,高志钧,祁海霞作者在扎伊尔用酮替芬加氯喹治疗抗氯喹恶性疟,疗效显著,报告如下。方法1.对象36例恶性疟患者经氯喹常规治疗,个体口服氯喹总...  相似文献   

13.
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体外微量测试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并建立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体外微量测试方法。 方法 研制咯萘啶涂药板和便于现场使用的培养基,先在实验室用体外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FCC1/HN)测试,证明咯萘啶涂药板和培养基的效果稳定可靠后,在疟疾流行高峰季节赴海南省及云南省现场,取恶性疟现症病人血样,测试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并设体内四周法为对照。 结果 研制的咯萘啶涂药板及现场用的培养基效果稳定,咯萘啶涂药板4 ℃贮存有效期为6个月,4 ℃贮存的安瓿封装液体培养基及瓶装冰冻干燥培养基有效期分别为2个月和2年。经过多年现场测试,不但掌握了我国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敏感性的基线数据,同时还显示,在目前咯萘啶临床治疗效果仍较满意的情况下,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已在逐渐降低,而且体外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提高了2~4倍。 结论 恶性疟原虫对咯萘啶的敏感性可用体外微量法测试,较体内四周法更为方便和敏感。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恶性疟原虫对新抗疟药苯芴醇的敏感性现场体外测定方法,提供敏感性数据,1997年8~10月,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原理制作苯芴醇测定板,并在云南南部恶性疟流行现场测定了恶性疟原虫对该药的敏感性,重复2次测定的成功率分别为73.8%(31/42)和73.2%(30/41);ID50依次为150nmol/L及130nmol/L;ID95为740nmol/L及760nmol/L;平均抑制裂殖体形成的浓度为422nmol/L及423nmol/L。测定成功率与氯喹板相同,疟原虫在各浓度药井中的抑制率亦同氯喹一样,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依次上升,而裂殖体形成的例数则依次减少。提示本文研制的苯芴醇测定板药性稳定,重复性好,测定结果可靠,可用于恶性疟原虫对该药敏感性体外测定。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恶性疟原虫对新抗疟药苯芴醇的敏感性现场体外测定方法,提供敏感性数据,1997年8 ̄10月,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原理制作苯芴醇测定板,并在云南南部恶性疟流行现场测定了恶性疟原虫对该药的敏感性,重复2次测定的成功率分别为73.8%/(31/42)和73.2%(30/41),ID50依次为150nmol/L及130nmol/L;ID95为740nmol/L及760nmol/L;平均  相似文献   

16.
1988年7~10月在滇南的勐腊县,应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技术在自制涂药板中测定了恶性疟原虫对氯喹、咯萘啶及青蒿琥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氯喹与4年前和8年前相比,抗性率无明显变化;抗性程度呈下降趋势。咯萘啶的测定结果与对氯喹敏感株Fccl/HN的测定结果相似;少数病例的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的敏感性低于Fccl/HN。对比测定结果显示,当地恶性疟原虫对上述三种药物无交叉抗性。咯萘啶、青蒿琥酯涂药板各药井中裂殖体形成数同氯喹板一样随药物浓度增加而依次减少。说明本文方法涂制的咯萘啶、青蒿琥酯板药性稳定,测定结果可靠,可用于现场敏感性监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培育恶性疟原虫萘酚喹抗性虫株,为恶性疟原虫抗性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虫株。方法采用恶性疟原虫FccSM/YN株,用Trager法进行体外连续培养,待其正常生长后,在培养基中间断添加不同浓度的萘酚喹进行克隆筛选,培育抗性,在培育前及用药后不同时段同步化处理疟原虫,使疟原虫小环状体率达95%以上,然后用Rieckmann体外微量法测定萘酚喹对培养虫株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结果药物刺激前(亲代)IC50为3.03 nmol/L;药物刺激后166 d IC50为43.07 nmol/L,为药物刺激前的14.22倍;停止药物刺激后25 d的IC50为18.98 nmol/L,较药物刺激后166 d下降55.94%。但仍然较亲代高6.26倍。结论连续体外培养药物间断刺激方法可以筛选培育出高度抗萘酚喹恶性疟原虫虫株。该株恶性疟原虫抗性不稳定,停药后抗性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8.
硝苯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研究进展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林宪如综述张善同审校硝苯啶(Nifedipine,Nif),是临床上常用的第一代钙拮抗剂(CalciumAntagonists)药物。自美国学者Henry和Bentley[1]首次报道Nif对实验性动...  相似文献   

19.
酮替芬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酮替芬(ketotifen)又译噻哌酮,是一种兼能防治哮喘的新抗过敏药,近十年来日益受到重视,多数人认为它是继色甘酸钠(DSCG)问世以来的又一个较好的哮喘防治药,但它和DSCG的药理作用机制不尽相同。大鼠实验发现酮替芬抑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的作用是DSCG的9倍;抑制过敏性气道痉挛的作用是DSCG的46倍;并有对中性粒细胞,嗜碱细胞或肥大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恶性疟原虫对新抗疟药敏感性现场体外监测方法,指导药物敏感性监测。参照WHO推荐的Rie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法,在自制青蒿琥酯、还原青蒿素、蒿乙醚及咯萘啶测定板中测定了以上4种药物的敏感性。测定成功率分别为79.4%、79.8%、78.6%及77.3%,与WHO提供的氯喹板及阿莫地喹(氨酚喹)相同;疟原虫抑制率亦与氯喹板及阿莫地喹板相似,均随药物浓度的增高而依次上升。提示自制测定极药物稳定、灵敏、重复性好、简便易行,可现场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