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CD对腔隙性脑梗死早期脑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检测中的作用。方法对210例经CT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TCD检测,并将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TCD检测结果显示193例脑血流异常,异常率达91.9l%。CT显示病灶位于颈内动脉供血区者,TCD则显示65.7%的病例该病灶区供血血管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结论脑血流动力学异常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病中起重要作用,TCD检测可反映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这种脑血流动力学异常。  相似文献   

2.
腔隙性脑梗死CT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腔隙性脑梗死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脑病.现收集196例我院近3年有明确病史的非外伤性、经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对其病灶形态、大小及病理机制、血流动力学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3.
随着CT、MRI等影像技术的普遍应用与发展,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日趋增多,发病率增高,且发病年龄也出现年轻化趋势。临床上经CT、MRI检查可确定梗死的范围与部位,但不能对脑血管功能和血流进行测定。TCD检测灵敏度高,能发现脑血管功能异常,获得CT、MRI难以得到的血流动力学资料,有助于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为随访病情、疗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降低腔隙性脑梗死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腔隙性脑梗死是我国最常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中老年人身体健康。本组回顾分析经临床和头颅MRI检查确诊的8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旨在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TCD)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5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其中女45例,男40例,年龄50~80岁,平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超声表现及其危险因素,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对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与60例同期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分析,并分析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腔隙性脑梗死密切相关,是导致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因.年龄增长、高血压、高脂旨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是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对具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能预防和早期诊断腔隙性脑梗死,减少腔隙性脑梗死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相似文献   

6.
通常认为腔隙性脑梗死预后良好,然而约20%~30%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数小时或数天内会出现神经功能恶化,最终导致严重残疾。关于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目前仍有很多重要的问题尚未解决,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阻止病情进展,其发病机制也未完全清楚。本文将综述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可能发病机制(分支血管动脉硬化性疾病、血流动力学变化、水肿、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和炎症),以期为临床医师防治进展性腔隙性脑梗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213例腔隙性脑梗死与糖尿病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珍  刘玉芳 《新医学》2002,33(5):292-293
目的:研究糖尿病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13例腔隙性脑梗死作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将其分为非糖尿病组(A组)及糖尿病组(B组),其中糖尿病组按病程长短又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腔隙性脑梗死中糖尿病占55.9%,糖尿病组病死率,多发梗死率,平均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且病程愈长,上述指标愈高。结论:糖尿病是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病程愈长,发病率愈高,预后愈差。  相似文献   

8.
腔隙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卒中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30%,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而迅速增加。腔隙性脑梗死与糖尿病的关系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2005年-2007年间住院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213例的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2种扫描方法的对比,探讨CT薄层扫描及窗口技术应用在可疑腔隙性脑梗死检查中的优越性。方法 对经筛选46例疑有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除进行常规检查处,又对可疑区进行薄层扫描加窗口技术应用。结果46例可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CT检查中,有38例可确诊,8例不能排除,在进行薄层扫描(2,3,5mm)及窗口技术应用后,46例均可确诊.确诊率为100%。结论对可疑腔隙性脑梗死的患者.正确地运用CT薄层扫描及窗口技术应用,能明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腔隙性脑梗死出现的焦虑情绪进行初步调查和分析。方法:采用HAMA汉密顿焦虑量表和自行设计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焦虑情绪调查表,对100例患者组和100例对照组进行调查。结果:首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焦虑情绪比较明显,以精神性焦虑表现更为突出,临床症状较重者其焦虑症状明显。结论:尽快恢复患者的生理功能是消除或缓解这种焦虑情绪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已成为脑血管病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占脑梗死的19%.我院统计占27%。本文对经CT证实300例腔隙性脑梗死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与CT在腔隙性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1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行TCD与CT检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首次确诊为腔隙性脑梗死149例(70.9%),而TCD检测结果193例异常,异常率达91.9%,异常率明显高于CT.CT显示72.38%的病例发生在基底节区域,TCD则显示病灶区的脑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为动脉供血不足、脑血管痉挛、血管狭窄、脑动脉硬化症.结论同时对患者行TCD和CT检测,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病因和危险因素的追查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随着CT和磁共振(MRI)技术的运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率已有很大的提高,在脑血管病中约占10%左右,腔隙性脑梗死作为一种重要的卒中类型,对其危险因素的研究日益加深,而高血压又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因素。我们采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技术(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对LI患者的血压进行观察,可能对LI发病及治疗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疆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差异性。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高血压患者共1 319例,其中男700例,女619例。汉族746例,维吾尔族343例,哈萨克族230例,空腹采血,行动态血压、颈部血管超声等检查,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汉族腔隙性脑梗死256例,维吾尔族腔隙性脑梗死112例,哈萨克族腔隙性脑梗死96例。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主要部位依次均为:双侧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放射冠。汉族高血压患者在额叶区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高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在脑干区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高于汉族、哈萨克族;哈萨克族在放射冠、脑实质区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高于汉族、维吾尔族(P<0.05)。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血清胱抑素C、夜间SBP为汉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血清胱抑素C、晨峰SBP、斑块、平均心率为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斑块阳性的维吾尔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风险为斑块阴性的患者的2.613倍。年龄、血清胱抑素C为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在额叶、脑干、放射冠、脑实质腔隙性脑梗死的比例不同,可能与各民族的遗传特质等不同相关。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高血压患者发生腔隙性脑梗死均与年龄、血清胱抑素C有关,但汉族还与夜间SBP相关,维吾尔族还与晨峰SBP、颈部血管斑块、平均心率相关。  相似文献   

15.
超敏C反应蛋白、血尿酸与无症状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腔隙性脑梗死(SCI)是指无临床症状或临床症状轻微不足以引起患者和医生注意的脑梗死。1990年美国脑血管疾病分类Ⅱ将SCI列为脑梗死的一个亚型。大量研究证据表明(UA)与过敏CPR(hs-CRP)与急性脑梗死发生及病情密切相关,而对腔隙性脑梗死方面报道较少。本实验对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对照组UA与hs-CRP浓度测定,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CT与MRI的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64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分别进行CT和MRI检查,统计和观察病灶数量、分布及大小。结果 CT检查发现病灶120个,MRI检查发现病灶480个,对于微小病灶的检出率MRI检查更为准确。结论腔隙性脑梗死的检查与诊断应综合考虑CT及MRI,以确保其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老年腔隙性脑梗死血管性认知障碍与病灶部位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血管性认知障碍与病灶部位相互关系。方法对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应用MMSE检测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60例和非认知功能障碍对照组36例,应用头颅CT检查进行病灶部位和范围检测,评定血管性认知障碍与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结果老年腔隙性脑梗死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腔梗数量、体积有关。结论老年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与病灶部位具有相关性,左侧半球、皮层更可能导致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腔隙性脑梗死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92例2型糖尿病患者有关腔隙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高血压、体重指数、餐后2h血糖、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血清尿酸、血黏度与2型糖尿病患者腔隙性脑梗死发病有关。结论:为防止2型糖尿病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除常见的危险因素外,亦应注重控制高胰岛素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黏血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脑梗死类型患者血压变异性(标准差/均值)的特点。方法监测发病24h内脑梗死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动态血压情况。比较腔隙性脑梗死、非腔隙性脑梗死及对照组动态血压变异性的差异。结果腔隙性脑梗死组24h、昼收缩压变异系数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其他两者之间变异系数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压的波动性可能对小动脉的影响大于大、中动脉。  相似文献   

20.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在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基础上系大脑动脉的深支闭塞所引起的脑干和大脑半球脑深部白质的缺血性微梗死[1],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后由巨噬细胞吞噬形成小软化灶.“腔隙”一词最早于19世纪30年代末被用作神经病理学诊断标准,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1965年,Fisher将“小而深的脑梗死”定义为腔隙性脑梗死,且将腔隙性脑梗死作为脑梗死的亚型进入到脑血管疾病的分类[2],且随着CT及MRI等影像学的迅猛发展,为其诊断提供了客观依据.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在脑深部,尤其是基底节区、丘脑和脑桥等部位[3],梗死灶的直径一般为2~15 mm,其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