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目的:评估大学生群体优势眼和左/右利手间的关系。方法:受试对象为179名大学生志愿者,平均年龄为19.4±1.6岁,其中女110名(61.5%),男69名(38.5%)。优势眼由Gǔndogan和McManus两种方法测得,左或右利手则由Edinburgh Handedness Inventory Oldfield和McManus法确定,t检验评估实验的可信度。结果:Gǔndogan法测得受试者中110人(61.5%)为右眼优势,69人(38.5%)为左眼优势,无性别差异。McManus法重测相同受试者,则右/左眼优势分别为128人(71.5%)和51人(28.5%)。两法测得的结果相关,一致度K=0.256(P〈0.01)。女性受试者中,Gǔndogan法测得右/左眼优势分别为62人(56.4%)和48人(43.6%),McManus法测得的结果为右/左眼优势分别为74人(67.3%)和36人(32.7%)。Fisher检验两法测得的结果相关(P〈0.05),一致度,(=0.239(P〈0.01)。男性受试者中,Gǔndogan法测得右/左眼优势为48人(69.6%)和21人(30.3%),McManus法检测为54人(78.3%)和15人(21.7%)。Fisher检验两法测得结果相关(P〉0.05),一致度K=0.239(P〈0.01)。Oldfield和McManus法分别测得右利手比例为91.6%(n=164)和91.1%(n=163),两者间有较高的一致度κ=0.753(P〈0.01)。McManus法检测出的优势眼和左或右利手间的统计学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Fisher检测P〈0.017;一致度评分phi=0.193(P〈0.05)。结论:大学生以右利手为主,McManus法检测发现右利手似乎与有眼优势更为相关。左或右利手和优势眼似乎是研究大脑功能不对称性和大脑偏侧型的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大学生群体优势眼和左/右利手间的关系。方法:受试对象为179名大学生志愿者,平均年龄为19.4±1.6岁,其中女110名(61.5%),男69名(38.5%)。优势眼由Gndogˇan和McManus两种方法测得,左或右利手则由Edinburgh Handedness Inventory Oldfield和McManus法确定,t检验评估实验的可信度。结果:Gndogˇan法测得受试者中110人(61.5%)为右眼优势,69人(38.5%)为左眼优势,无性别差异。McManus法重测相同受试者,则右/左眼优势分别为128人(71.5%)和51人(28.5%)。两法测得的结果相关,一致度κ=0.256(P<0.01)。女性受试者中,Gndogˇan法测得右/左眼优势分别为62人(56.4%)和48人(43.6%),McManus法测得的结果为右/左眼优势分别为74人(67.3%)和36人(32.7%)。Fisher检验两法测得的结果相关(P<0.05),一致度κ=0.239(P<0.01)。男性受试者中,Gndogˇan法测得右/左眼优势为48人(69.6%)和21人(30.3%),Mc-Manus法检测为54人(78.3%)和15人(21.7%)。Fisher检验两法测得结果相关(P>0.05),一致度κ=0.239(P<0.01)。Oldfield和McManus法分别测得右利手比例为91.6%(n=164)和91.1%(n=163),两者间有较高的一致度κ=0.753(P<0.01)。McManus法检测出的优势眼和左或右利手间的统计学相关性具有显著性意义(Fisher检测P<0.017;一致度评分phi=0.193(P<0.05)。结论:大学生以右利手为主,McManus法检测发现右利手似乎与有眼优势更为相关。左或右利手和优势眼似乎是研究大脑功能不对称性和大脑偏侧型的最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视回归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观察近视回归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的防治作用。方法:随机选取52例在我院视光中心就诊的年龄在9~18岁近视患者配戴近视回归镜作为治疗组,观察裸眼视力变化,屈光度变化,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变化情况.并与52例年龄及屈光度相似的近视患者配戴框架眼镜作为对照组,观察时间12mo。结果:治疗组屈光度增加<0.50D者38例(76眼)有效率73.1%,对照组屈光度增加<0.50D者18例(36眼)有效率34.6%,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裸眼视力下降<2行者39例(78眼)有效率73.6%,对照组裸眼视力下降<2行者10例(20眼)有效率19.2%,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轴长度及角膜曲率值变化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结论:近视回归镜对青少年近视发展有延缓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青少年近视进展过程中优势眼中左眼及右眼的占比和性别分布,优势眼及非优势眼近视程度及增长速度的差别,分析优势眼在近视进展中的特点。

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02/05期间我院就诊的235例7~17岁青少年近视患者进行眼部结构检查排除各种眼病,并进行优势眼(卡洞法)测定及散瞳后综合验光,均配戴单焦框架眼镜矫正,1a后复测优势眼(卡洞法)及散瞳后综合验光。

结果:研究对象中,优势眼为右眼159例(67.7%),左眼76例(32.3%),优势眼与非优势眼的性别分布无差异(P>0.05); 优势眼与非优势眼近视等效球镜度数无差异(P>0.05); 优势眼与非优势眼近视增长程度无差异(P>0.05); 右眼及左眼分别为优势眼和非优势眼时,近视增长度及两眼间近视增长程度均无差异(P>0.05); 优势眼近视增长程度与双眼近视增长度数差异具有相关性(P<0.01)。

结论:青少年近视者中,优势眼以右眼为主,且无性别差异; 优势眼在近视程度和增长程度上无特异性表现,且优势眼不影响近视增长程度和双眼参差大小的变化,但优势眼近视增长速度可能会影响双眼屈光参差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近视种类与年龄,屈光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青少年近视615只眼采用阿托品麻痹调节后验光,根据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屈光学组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假性近视占9.27%,混合性近视占42.28%,真性近视占48.46%。年龄愈小、常态调节下近视屈光度愈低者,假性近视愈多;年龄愈大、常态调节下近视屈光度愈高者,真性近视愈多。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分析单眼轻度近视青少年近视程度与主导眼间的相互关系.方法 79例单眼轻度近视青少年根据近视程度分为Ⅰ组(-0.25~-0.75 Ds)15例,Ⅱ组(-1.0~-2.0 Ds)46例,Ⅲ组(-2.25~-3.0 Ds)18例.卡洞法测量所有受检者注视远5 m处及近33 cm处的主导眼,配镜矫正屈光不正后重新测量远近两处的主导眼别.结果 根据轻度近视程度的不同,近视所在眼为主导眼的受检者在Ⅰ、Ⅱ、Ⅲ组中远5 m处分别为:13例(86.7%)、28例(60.9%)、5例(27.8%);近33 cm处分别为15例(100%)、40例(86.9%)、9例(50.0%);配镜矫正后3组远5m处分别为:14例(93.3%)、38例(82.6%)、8例(44.4%);近33cm处分别为:15例(100%)、40例(86.9%)、10例(55.6%).3组受试者5 m及33 cm处裸眼及配镜矫正后主导眼所在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近视屈光参差人群中,单眼视觉质量的下降会造成主导眼在双眼间的转换,近视程度的发展与主导眼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7.
调节滞后与青少年近视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霞飞  施明光 《眼视光学杂志》2005,7(4):248-250,252
目的 探讨调节滞后与近视的关系以及与近视进展的关系,双眼调节与单眼调节的不同。方法 56例青少年受试者分成三个组:稳定的近视(n=20)、进展的近视(n=21)、正视(n-15),戴框架镜矫正屈光不正,用双眼分光检影装置分别测定三组在单眼、双眼注视离角膜顶点35cm、20cm距离视标时的调节反应。结果 ①进展的近视调节滞后大于稳定的近视和正视组(P〈0.01),稳定的近视眼与正视眼的调节滞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②双眼调节大于单眼调节,双眼调节滞后小于单眼调节滞后(P〈0.01)。③20cm距离的调节滞后大于35cm距离的调节滞后(P〈O.01)。结论 近视眼进展与调节滞后存在一定的联系,调节滞后随着调节需要的增加而增大,双眼调节优越于单眼调节。  相似文献   

8.
陈耀华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8):1553-1554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足矫或欠矫配镜的近视发展程度。

方法:选取2008-01/2012-09在我科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132例264眼。分为足矫与欠矫两组,足矫组给予完全矫正并要求配镜后常戴,欠矫组给予低矫-0.25~-0.50D。每隔6mo复查,随访12mo对比两组患者近视屈光度。

结果:足矫组与欠矫组相比,6mo时两组间平均近视度无明显差异(P=0.0693); 12mo时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3)。

结论:足矫并且常戴镜患者的近视发展相对较慢。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近视患者76例152眼,年龄8~15岁,平均等效球镜度-3.92±1.13D,按照角膜塑形术的验配程序给予配戴角膜塑形镜,采取夜间配戴8~10h,戴镜后1wk;1,3,6mo;1,2a随访,观察裸眼视力(UCVA)、屈光度数、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裂隙灯检查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戴镜前的UCVA为0.15±0.12,戴镜1wk;1,3,6mo;1,2a后提高至0.60±0.12,0.80±0.10,0.90±0.18,0.88±0.16,0.90±0.15,0.89±0.18,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角膜曲率变平,分别降低2.31±0.82,2.41±0.91,2.12±0.75,2.21±1.01,2.51±1.12,2.46±0.98D,差异也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戴镜1a后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增长0.13±0.11mm,2a后眼轴长度较戴镜前增长0.25±0.17mm,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经戴镜满2a者停戴1wk后查近视度数并与戴镜前度数比较,近视度数增加很少,平均每年0.25±0.11D,戴镜后少数患者出现点状角膜上皮剥脱、重影、结膜炎等,经治疗后均可恢复。结论: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效果确切、安全,可以控制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眼角膜地形图特点.方法对236例463眼青少年近视眼患者采用日本TopconKR-7100P角膜彩色地形图自动验光仪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463眼角膜地形图中圆形67眼,占14.47%;椭圆形35眼,占7.56%;不规则形16眼,占3.46%;各种蝴蝶结形角膜地形图共有345眼,占总眼数73.92%.②各种角膜地形图眼的屈光度、角膜厚度、角膜直径、眼轴、眼压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蝴蝶结形组与圆形角膜地形图组比较,其角膜垂直K值、角膜散光度、总散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青少年近视患者的各种角膜地形图形态与其角膜屈光度、角膜直径、角膜厚度、眼压等无明显差异.②当角膜有散光时,地形图可呈现蝴蝶结形,蝴蝶结形的轴向与角膜循散光、逆散光、斜轴散光轴向相符合.  相似文献   

11.
段文黎  杨燕燕  王丽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11):1974-1976
目的:研究优势眼眼别在近视及散光人群的分布状况及相关关系。

方法:连续检测我院门诊380例验光患者,进行医学验光,利用卡洞法检测优势眼眼别,并记录年龄、性别、裸眼视力等相关资料,应用SPSS统计软件分析。

结果:(1)优势眼以右眼居多,总体占66.84%; 右眼屈光不正程度相对略高。(2)优势眼与性别、年龄、裸眼视力无显著相关(P>0.05)。(3)优势眼与屈光不正程度无显著相关,但在屈光参差较大组,优势眼的屈光不正程度较非优势眼大。(4)优势眼与散光程度无显著相关(P>0.05),但在双眼柱镜差值≥1D组,优势眼为散光度数较大眼仅占20%,比例明显偏离其他两组。

结论:较大的柱镜性屈光参差可能影响优势眼的选择,而较大的球镜性屈光参差也许只是优势眼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13.
近视已成为影响我国国民尤其是青少年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被列为世界三大疾病之一。近视的病因复杂,目前认为主要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关。饮食因素较少被关注,但已有文献报道,高糖饮食与近视发生发展之间存在相关性。研究发现,高糖饮食可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从而介导视网膜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IGF-2)表达水平升高,巩膜成纤维细胞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表达水平降低,从而激活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蛋白3(STAT3)信号通路,再作用于巩膜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因子,导致巩膜细胞外基质(ECM)减少,最终导致巩膜重塑眼轴增长而发生近视。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流行病学及生物学机制方面探讨高糖饮食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关系,为近视防控提供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青少年单眼轻度近视主导眼与近视程度间的关系。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2-12/2013-12于我科门诊检查的158例青少年单眼轻度近视患者资料,以柱镜散光值作等效球镜转换,依据近视程度将其分为三组, A 组30例(-0.25~-0.75D),B组92例(-1.0~-2.0D),C组36例(-2.25~-3.0D)。选择卡洞法对受检者注视近33cm处、远5m处主导眼进行测量,对屈光不正予以配镜矫正后,再对远、近处主导眼别进行重新测量。
  结果:单眼轻度近视主导眼、非主导眼的调节功能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主导眼、非主导眼平均屈光度与眼别的相关性相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5 m处主导眼眼别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33cm处主导眼眼别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视物距离下主导眼眼别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眼轻度近视裸眼与配镜后主导眼眼别相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的形成,与视物的清晰程度有关,予以配镜矫治虽然可改善视物的清晰程度,同时也会影响主导眼的选择,由于近视性屈光参差最早出现于主导眼,因此配镜矫治阶段需将其考虑在内,避免青少年近视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观察"梦戴维"高透氧夜戴型硬性角膜塑形镜片的临床应用情况,评价"梦戴维"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其疗效,同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我院眼科门诊的10~18岁轻中度近视眼儿童120例200眼,按照我院角膜塑形验配流程规范验配,均以夜戴镜片为主,随访6mo,观察其疗效、并发症及配戴者主观症状。结果:配戴6mo后配戴者主观症状基本良好;6mo后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K值)与配戴前比较差异统计上均有显著性(P<0.01),眼轴、矫正视力配戴前后比较差异统计学上无显著性(P>0.05)。结论:"梦戴维"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轻中度近视是安全的、有效的,但长期配戴必须严密观察及随诊,以确保长期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I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的远期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LASEK治疗近视患者105例202眼,分为高度近视组(A组,等效球镜-6.00-9.75D)56例104眼和超高度近视组(B组,等效球镜≥-10.00D)49例98眼.术后观察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ion acuity,UCVA)、最佳矫正视力(bese corrected vision acuity,BCVA)、屈光状态、Simk等效值、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后表面Diff值的变化情况以及Haze发生率,随访2年以上。结果术后第24个月时A、B两组UCVA≥0.8者分别为82.7%、694%;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分别为89.4%、76.5%;A组术后有19眼BCVA较术前提高1-2行,3眼下降1行,B组术后有16眼BCVA较术前提高1-2行,5眼下降1行,2眼下降2行:A组、B组术后第1个月角膜Simk等效值和角膜中央厚度分别与组内术后第3、第6、第12、第24个月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术后3个月以后不同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A、B组术后角膜后表面Diff值较术前增加,B组增加明显大于A组,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B组角膜后表面Diff值术后不同时间点组内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术后第24个月B组Haze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U=4070.000,P=0.001)。结论LASEK是治疗高度和超高度近视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鹰视准分子激光治疗系统对120例234眼近视散光进行LASIK手术治疗。随访12mo,比较手术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散光及其散光轴位的变化。结果:术后随访12mo,裸眼视力≥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者108例213眼(91%),屈光度在±1.00D以内者112例222眼(94.8%),散光残留平均为-0.52D。结论:LASIK治疗近视散光效果好,稳定性高,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的临床特点和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对确诊为高度近视黄斑出血的28列32眼分别作视力、矫正视力、眼前节、眼底、A/B超、眼底彩照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cein angiography,FFA)等检查,给予中西药物治疗,随访观察2-26个月(平均16个月。)结果:经FFA检查32眼中28眼(87.5%)为单纯型黄斑出血,其中25眼(89.3%)伴有漆裂样纹。出血经治疗多在15天至2个月吸收。另外4眼FFA显示为脉络膜新生血管出血,最终均因反复出血,后巩膜葡萄肿和脉络膜萎缩而预后较差。结论:高度近视性黄斑出血分单纯型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型,前者出现吸收快,后者反复出血严重损害中心视力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ubBowman’s keratomileusis,SB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2009-12/2010-06间采用SBK治疗近视患者71例142眼的术前及术后6mo的视力、屈光度和角膜前后表面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6mo患者裸眼视力0.8~1.5,平均1.14±0.17,所有患者UCVA均≥0.8,UCVA≥1.0者136眼(95.8%),UCVA≥1.2者64眼(45.1%);术后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除2例3眼较前下降1行外,其余与术前相同或提高,BCVA均≥0.8,BCVA均≥1.0者136眼(95.8%),BCVA≥1.2者70眼(49.3%),术后6mo64眼(45.1%)UCVA≥术前BCVA。屈光度:术后6mo等效球镜(SE)为-0.65~+0.97(平均0.15±0.41)D。SE均≤±1.00D,92.8%≤±0.5D。术后6mo观察角膜前后表面高度变化大致相同。结论:SBK治疗近视有良好的预测性、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