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勇 《临床医学》2003,23(8):57-58
目的 :了解常见甲状腺结节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区别。方法 :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测定 2 2例甲状腺癌、15例甲状腺腺瘤及 4例结节性甲状腺肿术前细针抽吸细胞 (FNPC)及术后甲状腺组织端粒酶的活性。结果 :无论FNPC标本还是组织标本甲状腺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均较高 ,并且FNPC标本与组织标本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率基本一致。结论 :端粒酶是甲状腺癌定性的良好标志物 ,在甲状腺结节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FNPC标本端粒酶活性测定可作为术前鉴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
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TRAP-银染色法和(或)PR-ELISA技术进行端粒酶活性研究。1997-1999年对肝癌、胃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子宫颈癌、鼻窦部浆细胞肉瘤、恶性甲状腺瘤、精原细胞癌、阴茎癌等22种肿瘤共115份肿瘤组织标本检测,端粒酶阳性率为80%(92/115),同时检测这些肿瘤的临近正常组织共96份,端粒酶阳性率为5.2%(5/96);34份子宫平滑肌瘤和8份非肿瘤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为7.1%(3/42),它们的临近正常组织阳性率为2.4%(1/42);肿瘤细胞克隆株3例均为阳性。结果表明,恶性肿瘤组织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良性肿瘤和正常细胞(P<0.01);1999-2000年对胃癌组织进行研究,得出同样结果,因此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有望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用于临床诊断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增高与恶性肿瘤高度相关,对试图通过调控端粒酶活性来达到对恶性肿瘤的治疗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靶点和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用TRAP方法检测29例肺癌组织,27例癌旁组织,6例良性病变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并以5例正常肺组织作对照。结果:29例肺癌中21例显示端粒酶活性(72.4%),且端粒酶活性随着癌细胞分化程度的降低而增高,而与淋巴结有无转移无相关性。癌旁组织的阳性率为22.2%(6/27),6例良性病变及5例正常肺组织的阳性率为0%,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对于鉴别肺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并有望成为恶性肿瘤诊断的有效标记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方法,对34例乳腺癌、21例乳腺增生症、12例乳腺纤维腺瘤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全部组织标本67例中,34例乳腺癌的端粒酶活性检测均为阳性,阳性率为100%。21例乳腺增生症和12例乳腺纤维腺瘤的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28.57%(6例)和25%(3例)。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端粒酶可作为一种有效的乳腺癌标记物用于乳腺癌的诊断,也可作为部分乳腺良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指征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端粒酶PCR SCE检测对诊断膀胱癌的价值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明膀胱癌患者端粒酶阳性率及姊妹染色单体互换(SCE)率,以确定其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膀胱癌及对照正常膀胱的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TRAP-银染法)、外周血淋巴细胞SCE检测,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组织标本的端粒酶阳性率:膀胱癌93.75%(30/32),正常膀胱组织0%(0/30),表明膀胱癌端粒酶高度表达,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2)外周血淋巴细胞SCE率(X):膀胱癌32例(10.06),膀胱癌的SCE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3)膀胱癌患者的端粒酶活性与SCE率的关系:阳性组32例SCE率10.06;膀胱癌患者端粒酶阴性组30例SCE率9.17(P〈0.05)。结论 端粒酶PER及SCE检测对于膀胱癌诊断及鉴别良恶性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作为辅助诊断及攀别诊断指标.SCE率可作为膀胱肿瘤的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6.
TRAP—PCR ELISA及银染法检测肺刷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非同位素法检测肺刷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及在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酶重复放大程序TRAP(Telomerase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PCRELISA法及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一银染法,对80例支气管肺刷落细胞样本进行定性及定量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肺癌患者患侧端粒酶定性检测阳性率为88.6%,其对侧部位为22.7%,肺炎阳性率为11.8%。定量法检测肺癌病人的端粒酶活性水平(中位OD值:0.089)明显高于其对侧肺部(中位OD值:0.028)及肺炎组(中位OD值:0.014)。另外病理发现不典型增生者6例中有5例端粒酶阳性。结论应用该方法对肺刷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可以作为肺部恶性肿瘤诊断有效而敏感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上皮来源恶性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方法,对上皮来源的120例恶性肿瘤,60例良性肿瘤和40例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120例恶性肿瘤中,110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91.6%;60例良性肿瘤中,3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5%,40例癌旁组织中,10例检测到端粒酶活性,阳性率为25%,结论:上皮来源的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与端粒酶活性密切相关,端粒酶是灵敏的恶性肿瘤标记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酶相关组分 (hTERT)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端粒重复扩增分析法检测 81例乳腺良恶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 ;原位杂交法检测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hTERTmRNA的表达。结果  5 8例乳腺癌中 4 9例端粒酶阳性 (84 5 % ) ,端粒酶活性与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 ;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端粒酶阴性 ,7例乳腺增生症和 6例乳腺腺瘤中分别有 1例端粒酶阳性 ,与乳腺癌比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原位杂交结果显示 ,hTERTmRNA阳性表达率为 6 7 2 % (39/ 5 8) ,与端粒酶活性表达呈一致性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和hTERTmRNA原位杂交检测在乳腺癌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其抑制剂有望成为恶性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9.
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本研究采用改良的TRAP—银染法,检测了临床外科切除肝癌组织15例,端粒酶阳性率为86.6%(13/15);邻近肝组织15例,2例阳性(2/15);5例肺癌肺纤维支气管镜刷落细胞肺癌5例,阳性4例,肺炎7例均为阴性;肿瘤细胞株2例则为阳性。结果表明,肿瘤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细胞。在极少量脱落细胞中检测端粒酶活性也同样得到较满意的结果,提示我们的实验方法敏感、可靠、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膀胱癌的端粒酶活性表达及其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程序──酶标法(定量)和银染法(定性)对28例膀胱瘤、11例癌旁膀胱、6例正常膀胱的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膀胱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阳性检出率为89.3%(25/28),癌旁膀胱组织为27.3%(3/11),正常膀胱组织为0%(0/6)。膀胱癌组与癌旁组、正常组端粒酶阳性检出率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膀胱癌病理分期、分级等无相关性(P>0.05)。结论端粒酶激活发生在肿瘤形成的早期阶段,有望成为检测早期初发或复发膀胱癌有用的肿瘤标志物,癌旁组织端粒酶的激活提示肿瘤微浸润可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检测在原发性胃癌诊断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 (TRAP法 )检测胃镜活检标本端粒酶活性。结果 :我们对 118例胃镜活检标本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并作了病理确诊 ,62例非胃癌标本未见端粒酶阳性结果 ;5 6例胃癌标本 ,阳性率为 73 2 1% ;胃腺癌标本 5 2例 ,阳性率为 73 0 8% ;低分化腺癌 3 4例 ,阳性率 76 47% ,低中分化腺癌 16例 ,阳性率 68 75 % ,中分化腺癌 2例 ,阳性率 5 0 %。结论 :胃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高 ,检测胃镜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端粒酶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端粒酶的表达。方法对纤维内窥镜下活检的胃组织采用对TRAP方法加以改进的银染TRAP法,检测了端粒酶活性。结果29例胃癌中阳性率(23/29)82.7%:胃溃疡8例及胃息肉1例皆未检测到端粒酶活性,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度化生(AGIM)8例中4例有端粒酶表达。胃癌及AGIM端粒酶阳性率与良性病变阳性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银染TRAP法具有检测标本用量少,周期短,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等优点。对胃活检组织进行端粒酶检测在胃癌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对端粒酶检测阳性者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乳头溢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采用TRAP-PCR银染定性法及TRAP-PCR-ELISA定量法对50例溢乳进行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分析。结果 50例溢乳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率高达78%(39/50),随着年龄的增大,端粒酶阳性率呈逐步下降趋势,而同期送检的细胞病理诊断则无1例找到癌细胞。结论 溢乳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随着疾病的发展,端粒酶阳性患者易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膀胱癌组织及尿脱落癌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并探讨其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改良端粒重复片段扩增(TRAP)法一端粒酶PCRELISA法对膀胱癌组织、正常膀胱壁、膀胱癌患者及非肿瘤患者的尿脱落细胞、膀胱冲洗液的端粒酶活性进行半定量测定。结果37例膀胱癌组织中有31例(83.8%)端粒酶阳性。非肿瘤膀胱组织标本中端粒酶活性均未检出。膀胱癌患者的尿脱落癌细胞中端粒酶活性为:膀胱冲洗液82.8%(24/29),新鲜自排尿55.2%(16/29)。27例非肿瘤患者中仅1例(前列腺增生)膀胱冲洗液检出端粒酶活性弱阳性,余均为阴性。结论尿脱落细胞中端粒酶活性测定能高度灵敏、特异性地检测出的少数癌细胞,对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端粒酶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研究端粒酶活性是否与其恶性程度相关。方法:应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技术(TRAP)对48例胶质瘤标本和8例正常脑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8例正常脑组织端粒酶活性均为阴性表达,48例胶质瘤标本中23例为表达阳性(47.92%),低度恶性组与高度恶性组胶质瘤之间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有明显差异(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与胶质瘤恶性程度明显相关,端粒酶在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p53基因突变和端粒酶活性的异常可能是引发癌变的重要因素。然而,二者的关系仍没有被阐明。我们通过检测p53基因突变与端粒酶活性,探讨它们与贲门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应用PCR—ELISA法测定30例贲门癌和10例正常粘膜的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术(FCM)和荧光免疫技术检测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30例贲门癌组织中28例端粒酶阳性,阳性率为93.3%,而正常粘膜均为阴性。贲门癌组织中p53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端粒酶活性与D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贲门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p53蛋白表达具有协同性,p53基因突变与高端粒酶活性共同诱导贲门癌的发生,p53蛋白高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活化的1个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头溢液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TRAP-PCR银染定性法及TRAP-PCR-ELISA定量法对50例溢乳进行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分析。结果50例溢乳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率高达78%(39/50),随着年龄的增大,端粒酶阳性率呈逐步下降趋势,而同期送检的细胞病理诊断则无1例找到癌细胞。结论溢乳脱落细胞端粒酶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随着疾病的发展,端粒酶阳性患者易发生恶变的可能性是否大于端粒酶阴性患者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端粒酶和CYFRA 21-1测定对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胸腔积液端粒酶活性及CYFRA21—1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PCR-ELISA)检测胸腔积液端粒酶活性,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A)测定胸液CYFRA21—1水平,并与细胞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根据最终的诊断结果,67例患者分成2组:(1)非恶性胸腔积液35例;(2)恶性胸腔积液32例。结果非恶性胸腔积液中端粒酶阳性2例(5.7%),恶性胸腔积液阳性26例(81.3%),端粒酶活性测定诊断恶性胸腔积液的灵敏度为81.3%,特异度94%,正确率93%。CYFRA21—1诊断灵敏度68.8%,特异度87%,正确率73%。端粒酶和CYFRA21—1均阳性者与细胞学诊断符合率57.0%。结论胸腔积液端粒酶活性和CYFRA21—1对鉴别良恶性胸腔积液均有一定的价值,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腹水微量癌细胞中的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以PCB技术为基础的TRAP方法检测卵巢癌腹水细胞标本中的端粒酶活性,并将检测结果与细胞学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30例经病理学确诊的卵巢癌腹水细胞标本,采用细胞学检查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发现,20例细胞学阳性腹水标本中,端粒酶阳性19例;7例细胞学阴性腹水标本中,端粒酶阳性3例;3例细胞学可疑腹水标本,其端粒酶活性检测均为阳性.细胞学诊断和端粒酶检测阳性率分别为66.67%(20/30)和83.33%(25/30).结论端粒酶活性检测可能在卵巢癌腹腔转移、腹水性质的鉴别诊断和疗后微小残存检测方面有重要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胸/腹水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胸/腹水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胸/腹水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检测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并与细胞学及血清肿瘤标志物(AFP、CEA及SF)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3例恶性胸/腹水中,有2l例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17例良性胸/腹水中,仅2例阳性率,两差异显(P<0.001)。端粒酶活性测定诊断恶性胸/腹水的敏感性为91.3%、特异性为88.2%、阳性预测值为9l.3%、阳性预测值为88.2%、诊断符合率为90.0%,其中敏感性显高于细胞学检查(P<0.05)及血清肿痛标物检测结果(P<0.01);特异性虽稍低于细胞学(P<0.05);但明显高于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P<0.01)。结论 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对恶性胸/腹水的诊断具有良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可作为良性与恶性胸/腹水鉴别的实验室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