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姜片虫,肺吸虫、血吸虫、猪囊虫、包虫、丝虫、钩虫等蠕虫感染时,患者往往呈现嗜酸性白细胞增多现象;血吸虫卵沉着的宿主组织、肺吸虫童虫通过的宿主组织中往往呈现嗜酸性白细胞浸润现象。这些蠕虫感染与嗜酸性白细胞(简称嗜酸细胞)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的问题久已为人们所注意。近年来,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已有甚大的进展,这与以寄生虫作为模型开展免疫学研究,可以阐明肿瘤免疫、变态反应、微生物免疫、细胞内免疫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的  相似文献   

2.
许多寄生虫病患者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由于过敏反应所引起,其增多的程度随感染虫种、疾病时期(侵入早期或内脏蠕蚴移行期)及机体反应性而不同,可达10~70%不等。蠕虫感染(如蛔虫、血吸虫、绦虫、蛲虫、钩虫、丝虫、包囊虫、中华支睾吸虫、  相似文献   

3.
血液中嗜酸粒细胞占白细胞分类计数的5%以上,绝对数在450/立方毫米以上称为嗜酸粒细胞增多。姜片虫、肺吸虫、血吸虫、包虫、丝虫及钩、蛔虫等蠕虫感染时,患者往往出现嗜酸粒细胞增多现象。血吸虫卵沉着的宿主组织及上述蠕虫童虫移行所及的组织中往往有嗜酸粒细胞浸润。这种嗜酸粒细胞增多与蠕虫感染明显有关的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近十年来,随着免疫学和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嗜酸粒细胞在蠕虫感染中的功能性作用作了大量探讨。本文仅就蠕虫感染所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机理、功能性作用等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丝虫进入人体后的移行途径至今尚未完全了解。一般认为当蚊吸血时幼虫迅速侵入淋巴管 ,并可移行到大淋巴管及淋巴结 ,在其内发育为成虫 ,班氏丝虫寄生的部位除浅部淋巴系统外 ,多寄生于深部的淋巴系统中 ,主要见于下肢、阴囊、腹股沟、肾盂等部位。1 临床资料实验性诊断以血检微丝蚴为主要诊断措施。但由于丝虫寄生部位及病变发展的影响 ,而且在轻度感染者往往不易检出。另一诊断方法是以免疫诊断为基础而得到间接证据 ,由于丝虫与其他蠕虫间共同抗体、特异性等问题的存在而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结果 ,所以不宜为首选的诊断方法。查虫确诊…  相似文献   

5.
卫生防疫部分 (一)卫生防痊 1、解释下列名词: ①寄生现象②寄生虫③宿主④终末宿主 ⑤保虫宿主⑥中间宿主⑦感染阶段 ⑧土源性蠕虫⑨生物源性蠕虫 2、我省主要的病媒昆虫有哪些?它们与哪些传染病有关?主要消灭方法是什么? 3、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与一般规律? 4、常见的人体寄生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5、炯、烧、钩.丝虫的生活史?所致疾病的诊断方法,治疗及预防措施? 6、简述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 7、引起间日疟流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疫情很告在疟疾防治中的意义? 8、主要抗疟疾药的药理作用是什么? 9、引起疟疾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饵…  相似文献   

6.
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Antibody DependentCell 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效应一方面具有保护作用,如可在某些肿瘤、抗病毒感染、清除自身衰老细胞以及抗寄生虫感染方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可引起免疫损伤,如在器官移植中促进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一般认为,在宿主抗原虫感染中,免疫应答产生的抗体主要为非特异性抗体,宿主对原虫以细胞免疫为主,ADCC效应不甚重要.对蠕虫而言,其杀伤作用具有其特异性,只能杀伤早期幼虫,对成虫无效,这在血吸虫、丝虫、旋毛虫、肺吸虫[1]的实验中得到了证实.本文拟从参与ADCC杀伤蠕虫幼虫的抗体种类和效应细胞、ADCC杀伤蠕虫幼虫的作用机理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寄生虫病血中免疫球蛋白E升高和嗜酸细胞增多极为明显,这两个特征只发生在多细胞寄生虫(蠕虫)的感染,原虫、细菌和病毒等感染一般无此现象,从而认为这可能是与蠕虫的防御机制有关。免疫球蛋白E的防御蠕虫感染机制,已知有Ⅰ型变态反应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ADCC),由它们杀灭蠕虫;Ⅰ型变态反应是与寄生在消化道内蠕虫被排出的作用有关,肥胖细胞受对蠕虫抗原具有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抗体的作用被致敏,在感染局部与蠕虫抗原发生反应放出各种化学传递物质,此类  相似文献   

8.
由于长期的演化和适应,寄生蠕虫所依附的寄主种类已甚为稳定,其中有些蠕虫只能寄生于人体,在其他动物体内不能寄生;而某些寄生蠕虫不仅寄生于人体,也可以寄生于家畜或野生哺乳动物成为人畜共患的寄生蠕虫。家畜或野生哺乳动物,就起着某些蠕虫病的传染源作用(人体寄生蠕虫的动物源)。寄生蠕虫的动物源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随着人类开发自  相似文献   

9.
丝虫病     
寄生于人体的丝虫主要有8种,按丝虫的寄居部位分有3类,一类寄居淋巴系统,计有班氏丝虫(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丝虫(Brugia mala-yi)及帝汶丝虫(Brugia timori);另一类寄居皮肤,包括盘尾丝虫(Onchocerca volvulus)、罗阿丝虫(Loa loa)及链尾丝虫(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第三类寄居体腔,其中有常现丝虫(Dipeta-lonema persians)和奥氏丝虫(Mansonella ozzardi)。  相似文献   

10.
丝虫病是感染圆体蠕虫中班氏丝虫或马来丝虫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成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系统内,雌雄异体,产生的幼丝虫,进入肺部等血管内,每一昼夜间,周期性地出现于末梢血液。由于成虫对组织的损害,可引起各种症状,如淋巴管炎、淋巴腺炎、乳糜尿、阴囊积液、象皮病等。地理分布:丝虫病是一种流行很广的寄生虫病。班年丝虫的传染,分布于东半球由北纬30度到南纬30度,西半球由北纬42度到南纬38度以内地区,包括欧洲、美洲、非洲、澳洲及亚洲,都发现本病的感染者。亚洲在印度及太平洋群岛许多小岛上特别流行,有些地区甚至有60-8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