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凋亡作为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形式,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凋亡也是排斥反应造成移植肾损伤的重要机制.本文对凋亡在肾脏超急排斥、急性排斥、慢性排斥、亚临床排斥、抗排斥药物及异种肾脏移植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一氧化氮是人体内重要的分子介质,参与人体几乎每一个器官的许多生理过程中,特别是对肾脏的生理及病理生理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一氧化氮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研究表明不同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所产生的一氧化氮在肾移植过程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本文综述了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肾移植发生急性及慢性排斥反应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photopheresis在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hotopheresis通过诱导靶细胞的凋亡。促使单核细胞转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以抑制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无明显毒副作用,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法。在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是免疫抑制状态下的器官移植受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排斥反应是密切相关的两过程,并通过产生一系列相似的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生长因子共同作用于移植肾,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5.
一氧化氮是人体内重要的分子介质,参与人体几乎每一个器官的许多生理过程中,特别是对肾脏的生理及病理生理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一氧化氮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研究表明不同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所产生的一氧化氮在肾移植过程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本文综述了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肾移植发生急性及慢性排斥反应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移植肾急性排斥是同种异体肾脏移植主要的临床问题,是慢性移植肾失功能的主要危险因素。监测血清肌酐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或病理检查来诊断急性排斥、预测慢性排斥的发生不是很敏感,也不是很可靠。目前,人们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方法来研究试验动物移植物和临床病理组织标本中与排斥有关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来筛选标志性基因,有望对肾移植排斥反应做出早期诊断并预测其发生,进而为阐明移植物排斥的机理以及基因治疗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7.
Photopheresis通过诱导靶细胞的凋亡 ,促使单核细胞转化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以抑制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 ,无明显毒副作用 ,是一种新型、高效的免疫抑制治疗方法 ,在器官移植术后免疫排斥反应的防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是免疫抑制状态下的器官移植受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排斥反应是密切相关的两过程,并通过产生一系列相似的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生长因子共同作用于移植肾,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9.
细胞因子基因型多态性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Tian Y  Ma W  Zh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4):256-258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基因型多态性对肾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物酶链反应(PCR-SSP)法对115例肾移植受者和24名健康对照者的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白细胞介素(IL)-6和IL-10基因型进行测定,探讨其细胞因子基因型对肾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的影响。结果:在115例肾移植受者及24名健康对照者中,TNF-α和IL-10低产生型基因型者分别为88.7%(102.115),87.5%(21/24)和80%(92/115),75%(18/24),占明显优势。而TGF-β1和IL-6的硎 是以高产生型占明显优势,分别为79.1%(91/115),100%(115/115)和66.7%(16/24),100%(24/24)。115例肾移植受者中,在移植后6个月内共有26例发生了急性排斥。其中TNF-α高产生基因型和IL-10的中,高产基因型受者的急性排斥发生率分别为53.8%(7/13)和43.5%(10/23),显著高于相应的低产生基因型受者的18.6%(19/102,x^2=8.17)和17.4%(16/92,x^2=7.16),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值均<0=0.01)。结论:肾移植受者和正常健康人群的TNF-α和IL-10基因型是以低产生型为主;TGF-β1和IL-6的基因型是以高产生型为主;TNF-β1和IL-10细胞因子基因型多态性对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远期急性排斥反应与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检测45例移植肾有功能存活1年以上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外周血白细胞中巨细胞病毒DNA(CMV DNA),并给予激素冲击治疗,对激素冲击无效的部分患者给予更昔洛韦抗病毒治疗。结果 32例激素冲击有效,13例无效。无效者外周血白细胞内可测到CMV DNA,8例用更昔洛韦治疗后CMV DNA转阴,2例肾功能好转,6例恢复正常,另5例未用更  相似文献   

11.
简述细胞粘附分子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探讨利用CAMs单抗减少排斥反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移植肾急性排斥是同种异体肾脏移植主要的临床问题 ,是慢性移植肾失功能的主要危险因素。监测血清肌酐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或病理检查来诊断急性排斥、预测慢性排斥的发生不是很敏感 ,也不是很可靠。目前 ,人们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方法来研究试验动物移植物和临床病理组织标本中与排斥有关的基因及其表达产物来筛选标志性基因 ,有望对肾移植排斥反应做出早期诊断并预测其发生 ,进而为阐明移植物排斥的机理以及基因治疗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免疫吸附对高致敏‘肾移植受者超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方法对10例群体反应抗体(PRA)〉40%的‘肾移植受者术前行免疫吸附治疗,观察其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10例高致敏肾移植受者均未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仅有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并通过免疫吸附及调整免疫抑制剂得到逆转。所有受者随访至今移植‘肾功能良好,未发生排斥反应。结论免疫吸附可以安全、有效地预防高致敏人群‘肾移植术后超急性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4.
MICA分子是非经典的HLA-I类基因MICA编码的膜结合蛋白,为应激诱生性抗原,具高度多态性,主要表达于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表面.MICA分子不但与某些肿瘤、感染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而且可能在肾移植的排斥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MICA通过与其受体NKG2D的特异性结合而启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参与移植肾的急慢性排斥反应,导致移植物失功.  相似文献   

15.
简述细胞粘附分子(CAMs)与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关系,探讨利用CAMS单抗减少排斥反应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排斥反应时血糖皮质激素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肾移植受者发生超急性、加速性、急性排斥反应时体内内源性及外源性糖皮质激素(GC)的变化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3例发生排斥反应者及39例无排斥者血内源性及外源性糖皮质激素进行动态监测。以氢化可的松(HC)为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代表,以糖皮质激素残余率(RR)标化HC变化。结果无排斥组的HC为(0.034±0.022)μmol/L,RR为0.062±0.041;2例超急性排斥者的HC为0.493μmol/L,RR>1.0;1例加速性排斥者的HC为0.200μmol/L,RR为0.53;30例急性排斥者的HC为(0.205±0.158)μmol/L,RR为0.458±0.384。各类型排斥之HC、RR与无排斥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急性排斥者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时其HC、RR下降大致平行,但耐糖皮质激素性排斥者的下降速度较糖皮质激素敏感性排斥者缓慢。发生急性排斥者,其血中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的浓度与无排斥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变化可作为排斥反应的诊断指标及判断排斥反应对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是否敏感。  相似文献   

17.
生物芯片技术是近年来影响深远的重大科技进展,该技术具有高通量和微型化等众多优点。本文对其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研究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建立小鼠心脏及主动脉移植模型探讨Fas途径介导细胞凋亡在慢性排斥反应所致移植物血管病变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1)正常B6及B6.MRL(Fas-/-)→B10.2R小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B10.2R→B6小鼠胸主动脉异位移植。定期获取移植物。观察移植物存活率与组织形态学改变;TUNEL及FITC Annexin V/PI双染色方法检测移植物中凋亡细胞形态及分布;B6小鼠主动脉体外培养。人重组的可溶性FasL诱导平滑肌细胞凋亡。结果 B6.MRL(Fas-/-)供体来源移植物存活期显著延长,其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明显减少。新生血管内膜中的平滑肌细胞具有抗Fas介导凋亡的特性。结论 在慢性排斥反应所致移植物血管病变形成中Fas途径及平滑肌细胞对Fas介导凋亡的敏感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测定 89例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白细胞介素 6(IL 6)及干扰素 (IFN γ)的基因型 ,并结合HLA配型情况 ,比较各基因型别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结果 在HLA DR错配的情况下 ,TNF α和IFN γ等位基因为高分泌型者 ,其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较低分泌型者高 (P <0 .0 5) ;未能显示TGF β及IL 6基因表达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论 术前检测肾移植患者细胞因子基因型 ,有助于发现可能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高危人群 ,据此可制定合理的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为术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患者的治疗提供宝贵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于华山医院进行肾移植的39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其中共有24例患者于术后病理确诊为AMR,其中男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为(42.21±4.51)岁,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龄为(40.29±4.23)岁.结果 19例患者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肾功能在3周内逐渐恢复正常,平均恢复时间为17.31±3.28d.治疗后肌酐为104.00±17.58umol/L.明显低于治疗前肌酐463.84±83.18umol/L.结论 通过早期诊断与积极治疗,绝大多数AMR患者能够及时挽回移植肾功能.19例患者至随访终点肾功能恢复良好,说明积极的综合治疗辅以密切的术后护理能够有效治疗AM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