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用有限元方法研究舌侧矫治过程中上颁第一磨牙垂直向移动的规律,并与颊侧矫治器对比.方法:用三维激光扫描方法建立上颌第一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矫治器的有限元模型,分别对其进行不同方式的加载和位移计算.结果:在垂直力作用下,舌侧加载时牙齿的颊舌向倾斜度小于颊侧加载时牙齿的颊舌向倾斜度,倾斜方向相反.在牙齿趋向于整体移动时,舌侧加载的位移稍大于颊侧加载时位移,其中舌侧Mt/F=3.6:1,颊侧Mt/F=4.95:1.结论:舌侧矫治过程中上颌第一磨牙更易于升高或压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有限元的方法研究舌侧矫治过程中上颌第一磨牙牙根、牙周膜、牙槽骨应力分布的特点。方法应用三维激光扫描的方法建立上颌第一磨牙、牙周膜、牙槽骨及矫治器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不同方式的加载并观察牙根、牙周膜、牙槽骨及其各个截面的应力分布。结果舌侧矫治上颌第一磨牙的最大Vonmises应力、最大拉应力、最大压应力基本都是牙根>牙周膜>牙槽骨,当牙齿趋于整体移动时,牙根、牙周膜、牙槽骨都处于均匀的低应力分布,各项应力都要小于倾斜移动,旋转移动。牙根、牙周膜、牙槽骨的各项应力基本都是牙颈部平面或根分叉平面>根上1/3平面>根中1/3平面>根下1/3平面。结论舌侧矫治过程中上颌第一磨牙及牙周组织在牙颈部平面或根分叉平面应力最大,临床上应注意观察这些部位的变化。整体移动更有利于牙齿及牙周组织的健康。  相似文献   

3.
舌侧与颊侧正畸上颌第一磨牙应力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舌侧与颊侧正畸在整体内收前牙时,上颌第一磨牙都受到近中向的矫治力,但矫治力的作用点及作用方向是不同的.本实验通过有限元的方法,研究上颌第一磨牙分别受到舌侧与颊侧近中向矫治力时,牙根及牙周膜、牙槽骨的应力分布特点,为舌侧正畸提供生物力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上颌第三磨牙对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萌出中的上颌第三磨牙是否会使上颌第一磨牙向近中移动。方法选择18~24岁正畸患者18例,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矫治,且随机拔除一侧上颌第三磨牙,两侧其余治疗条件保持一致。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是否存在差异。结果1)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一侧,其上颌第一磨牙在治疗3个月后未发生明显的近中移动;2)未拔除上颌第三磨牙的一侧,其上颌第一磨牙在治疗3个月后的近中移动量为1mm;3)治疗3个月后,未拔除上颌第三磨牙侧的第一磨牙近中移动量大于拔除第三磨牙侧的第一磨牙的近中移动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正畸治疗的初始阶段,若上颌第三磨牙的萌出间隙不足,其萌出会对其近中的上颌第一磨牙产生影响,导致其近中移动而丧失支抗。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有限元模型并模拟临床推上颌磨牙远移,分析其位移趋势以及应力分布的差异。方法:通过CT扫描获得自愿者(男,25岁)上颌骨数据,利用Mimics等软件建立隐形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的三维模型,施加模拟隐形及固定矫治器推上颌第二磨牙远移的载荷,比较其位移趋势及其牙周膜应力分布差异。结果:隐形组磨牙远移时位移的旋转中心位于根尖1/3处,固定组位移的旋转中心位于根分叉处;牙周膜最大应力值隐形组高于固定组,但隐形组应力分布均匀;支抗前牙位移隐形组小于固定组。结论:隐形矫治与固定矫治在推磨牙远移时均使磨牙产生远中倾斜移动趋势,在对于支抗牙的控制方面隐形组优于固定组。  相似文献   

6.
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的解剖形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磨牙(16、26)近中颊根的解剖形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使用透明标本法,将132个离体16、26制成透明牙,观察其近中颊根的牙根外形与根管形态,比较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16、26近中颊根的牙根外形按照融合角度和分叉情况的不同分为4型:Ⅰ~Ⅳ型牙根的百分比依次为40.91%、23.48%、23.48%和12.12%。根管形态按Weine法分为4型:1-1型、2—1型、1—2型、2—2型,发生率依次为32.58%、17.42%、12.12%和37.88%。并对根管的锥度和弯曲角度进行了探讨。结论:16、26近中颊根的牙根外形与根管形态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掌握其形态学规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侧第二根管的临床发现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有近中颊侧第二根管的上颌第一磨牙根尖周炎、牙髓炎患者共20例,通过X线片及临床经验寻找并确诊近中颊侧第二根管。采用常规逐步后退法预备根管,侧方加压充填根管。结果20颗患牙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后6、12个月复诊,患者无主观症状,咀嚼功能良好,X线检查原有根尖阴影明显缩小,或未见新的根尖病变发生,临床疗效均为成功。结论术前、术中、术后的X线片对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侧第二根管的诊断及治疗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上颌磨牙近中颊根虽多为单根,但根管解剖复杂,其双根管发生率很高,但三根管较少见。现报告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三根管并进行去髓术的一个病例。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时牙周膜的应力分布进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并与线性分析结果比较,为临床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采用Mimics、Geomagic、ProE、Ansys Workbench等软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包含上颌第一磨牙、牙周膜、牙槽骨、骨松质、骨皮质、颊面管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将牙周膜材料设定为非线性材料和线弹性材料,模拟临床远移上颌第一磨牙的操作,使用不同组合的负荷方式进行加载。结果:非线性模型中,牙周膜Von Mises等效应力峰值分布和压应力峰值分布均存在低应力通道:当符合条件Mt/F- Mr/F≈2时,等效应力峰值处于较低水平;当符合条件Mt/F≈Mr/F时,压应力峰值处于较低水平。线性模型中,牙周膜相关应力值均较高且变化剧烈,无低应力通道。结论:牙周膜应力分布存在低应力通道,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时,应尽量使施加的力偶矩与力比值满足低应力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0.2 mm时,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移趋势以及牙周组织的应力情况。方法:利用锥形束CT(CBCT)扫描志愿者的颌面部口腔情况,导入Mimics 20.0软件对CBCT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通过Geomagic studio 2014逆向工程软件以及NX1911软件进行几何以及实体建模,建立上颌骨-上牙列-牙周膜-黏骨膜-隐形矫治器的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软件Ansys Workbench 2019对隐形矫治器模型实施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0.2 mm的工况,探讨上颌第一磨牙的位移趋势、应力大小以及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的单次位移量较小,牙齿偏向整体移动;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时牙周膜等效应力最大值为0.039 MPa,且应力主要分布在远中邻面。结论:隐形矫治器远中移动上颌第一磨牙时对牙齿位移距离以及牙周组织作用力均符合正畸要求,受力比较均匀,牙齿偏整体运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依据个体化舌侧矫治器的设计特点,建立含有牙、牙周膜、牙槽骨和矫治系统的整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舌侧矫治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阶段的矫治力学机制。方法在三维有限元模型上,模拟临床中舌侧矫治单纯腭侧加力(O.75N、1.00N、1.50N)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在ANSYSll.0软件中分别选择牙列单元模型,读取加载结果,观察不同加载力值水平下,牙齿三维方向的移动趋势。结果建立了含有38个实体及372225个节点,256739个单元的三维有限元模型。随腭侧加载力值增大,牙列出现了以第一磨牙宽度增加、第二磨牙内翻扭转为主的水平向“拱形效应”,及以前牙舌倾下垂、第一磨牙远中下垂及第二磨牙整体下垂为主要特征的垂直向“拱形效应”。结论个体化舌侧矫治系统单纯腭侧加力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时,牙列会产生垂直向和水平向的“拱形效应”,临床治疗中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止。  相似文献   

13.
The biological mechanism that leads to a cessation in the normal passive eruption of a tooth is unclear, and there are differing views as to whether ankylosis is involved. When infraocclusion of a permanent molar occurs in the permanent dentition, its effects are seen (1) locally, with exaggerated tipping and relative under-eruption of the adjacent teeth; (2) regionally, with overeruption of the opposing tooth or teeth; and (3) farther afield, with deviation of the dental midline to the affected side. Treatment aimed at eliminating these adverse conditions is warranted, and this might involve the skills of both an orthodontist and an oral surgeon. When the condition occurs in an adult, the changes in facial appearance that will be caused by traditional fixed orthodontic appliances might undermine the patient's willingness to accept treatment. This report describes the successful orthosurgical treatment with lingual orthodontics of an infraoccluded maxillary first molar in an adult. The challenges, treatment alternatives, and technical refinements are emphasiz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建立具有不同牙槽骨高度的上颌第一磨牙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压力载荷下,计算分析其牙周膜应力的大小和分布,为正畸治疗提供力学参考。方法:采用CT对上颌第一磨牙进行扫描,建立牙槽骨发生不均衡水平吸收的上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计算加载垂直向的压低力时,牙周膜应力的大小和分布。结果:当牙槽骨从正常高度降低3.5 mm时,加载产生的牙周膜应力增加平缓,高应力集中部位在根分叉处;而牙槽骨降低超过6.0 mm,根分叉部分暴露时,牙周膜应力明显增加,应力集中的部位转移至根尖及根1/3处。结论:当牙槽骨高度降低未超过6 mm时(牙槽骨吸收未超过根长的48%),应根据牙槽骨的丧失程度来减小矫治力值;当牙槽骨高度降低6 mm以上时(牙槽骨吸收超过根长48%),磨牙的根分叉完全暴露,则应显著减小矫治力值。  相似文献   

15.
上颌第一磨牙及其支持组织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上颌第一磨牙及其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分析各种载荷下上颌第一磨牙的生物力学性质提供精确的数学模型.方法:通过螺旋CT扫描,获得55副上颌第一磨牙的断层图像,在计算机中读取CT图像,提取轮廓,用有限元软件建立上颌第一磨牙及其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所建的上颌第一磨牙由175447个单元,34257个节点组成.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上颌第一磨牙及其支持组织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是对正畸治疗过程中上颌第一磨牙进行生物力分析的一种准确、有效的方法,为进一步力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