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病特点、诊断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7例真菌性败血症患者的高危因素、临床特点、病原菌种类、治疗药物选择及疗效。结果7例真菌性败血症全部是念珠菌感染,均有多种高危因素,主要是广谱抗生素长期、联合使用(100.0%),恶性肿瘤(85.7%)及中心静脉置管(100.0%)等。病原菌以非白色念珠菌为主,7例患者死亡2例。结论真菌性败血症目前能确诊的主要是念珠菌感染,以非白色念珠菌为主,尽可能及早明确诊断和治疗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国内真菌性败血症的流性病学特征及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医院2005~2008年住院患者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病情况。结果共40例患者发生真菌性败血症,发生率为4.76/10 000,多为高龄患者,平均年龄(64±16.54)岁,男性(82.5%)多于女性(17.5%),内科患者多见(67.5%),多发生于ICU(57.5%),恶性肿瘤患者多发(32.5%);假丝酵母菌属是常见的致病菌,其中最常见的为热带假丝酵母菌(30.0%),其次为白色假丝酵母菌(25.0%);继发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为深静脉置管、肠外营养、长时间使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入住ICU,其中长时间使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肠外营养是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真菌性败血症预后差,避免滥用碳青酶烯类抗菌药物,有助于减少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55例真菌性败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真菌性败血症的发生特点、病原菌种类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真菌性败血症患者的易感因素、病原学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49例为医院感染,占89.09%,6例为社区获得性感染占10.91%,均有严重的基础疾病,主要致病菌为假丝酵母菌属占80.00%;32例好转,占58.18%,23例死亡或放弃治疗出院,占41.81%,应用广谱抗菌药物占85.45%,实施侵入性治疗占54.55%,化疗占36.36%,使用激素占29.09%,全胃肠外营养占25.45%,以上均是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因素。结论对高危患者应重视病原学检测,尽可能早期诊断、祛除易感因素、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可能的相关因素,病原菌分布及预后,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2月干部病房16例真菌性败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真菌性败血症占同期所有诊断败血症的15.09%;高龄、严重的基础疾病、长时间住院、应用广谱抗菌药物、留置静脉导管及体腔引流管等为可能相关因素;治愈率为68.75%.结论 重视老年真菌性败血症的检测及尽早开始有效经验性抗真菌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分析早产儿败血症患儿病原分布和真菌性败血症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9年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早产儿218例根据有无感染分为确诊有败血症的早产儿107例为观察组,无感染征象的成长中的早期早产儿111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早产儿血浆多配体蛋白聚糖1和CRP进行检测,同时采用多因素L...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医院内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9-2009年7例真菌败血症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 7例中,易感危险肉素以严重基础疾病(100.0%)、使用广谱抗菌药物(86.0%)、应用糖皮质激素(57.0%)最为突出;主要病原菌为假丝酵母菌属包括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病死率为86.0%.结论 败血症多发生在机体免疫功能降低的患者中,主要病原菌为白色假丝酵母菌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应早期开展经验性治疗,目前临床应用氟康唑抗真菌治疗剂量偏小.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及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院内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明显增加。真菌是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5年1月经血培养证实的16例真菌性败血症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引起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真菌性败血症的感染因素,探讨控制感染流行的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9月7-17日集中出现的感染病例,对其临床特征、病原学检查结果、侵入性治疗、原发基础疾病等进行研究,采取多科合作、启动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控制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在病室内流行。结果同期NICU内真菌性败血症感染罹患率为5.43%,真菌均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引起感染高危因素有早产、原发疾病、免疫力低下、联合使用广谱抗菌药物、侵入性治疗等;采取对症治疗措施后,所有感染病例均痊愈,无一例死亡。结论 NICU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属局部暴发流行,早期发现、从各个环节予以分析、早期开展经验性治疗,能够有效控制感染的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9.
34例医院感染败血症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目的 有效地控制和预防医院感染败血症的发生,减少其死亡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了1995-2000年6年间34例医院感染败血症的病历。结果 医院感染败血病发生率为0.07%,占医院感染的2.3%,在医院感染死亡率中为首位,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与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介入性操作、感染部位有明显的关系,主要的优势菌群有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雷菌、白色念球菌,其中MRSA引起的死亡率高。结论 预防医院感染败血症要加强对免疫功能低下患者的微生物学的监测、严格执行各种治疗技术的无菌操作、加强对原发感染灶的治疗、加强静脉导管操作各环节的控制、严格洗手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增加患者的免疫力是预防医院感染败血症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蒋林 《中国卫生产业》2013,(30):187-188
目的 分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为诊治及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4月新生儿病房内19例确诊为真菌性败血症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真菌性败血症患儿中早产儿16例;足月儿3例.早产儿胎龄均小于32周,出生体重低于1500g,足月儿中2例为消化道手术后病人,1例为双侧乳糜胸胸腔引流患儿.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化验检查:部分白细胞低、C反应蛋白(CRP)升高、降钙素原(PCT-Q)升高,血小板低下;血培养近平滑假丝酵母8例,高里假丝酵母3例,都柏林假丝酵母2例、光滑假丝酵母3例,热带假丝酵母3例,清酒假丝酵母2例,白假丝酵母1例.1例合并化脓性脑膜炎.药敏提示对二性霉素B和氟康唑敏感率为100%.均接受氟康唑抗真菌及对症支持治疗19例,治愈17例,自动放弃治疗出院1例,死亡1例.结论 NICU真菌败血症中常见假丝酵母菌;多见于早产儿;出生胎龄、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外科手术等部属于高危因素;多数伴有WBC减少、PLT减少、CRP和PCT升高等;氟康唑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该院NICU真菌性败血症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为临床及早发现病情及控制病情提供依据,减少NICU病房死亡率及致残率。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5月住院期间证实为真菌性败血症的病例进行分析,评价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10例真菌性败血症均为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6例,低出生体重儿4例,全部应用静脉营养及广谱抗生素,其中深静脉置管8例,最常见的感染菌种为白色念珠菌;主要临床表现为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突然发热、肤色苍白或发绀、呼吸暂停、腹胀、喂养不耐受、反应差、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不能以原发病解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明显降低或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CRP增高,血小板减少;甚至为早期仅表现为血象升高。结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真菌性败血症现以早产儿为主,加强置管后护理,及早发现病情,做血培养、脑脊液及无菌组织液培养,及时用药,可提高生存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念珠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01~2013.05住院患者念珠菌败血症的发病情况。结果共18例患者发生念珠菌败血症,55.6%为男性,61.1%大于60岁。61.1%基础为恶性肿瘤,而血液系统恶性肿瘤38.9%。病原学中,热带念珠菌33.3%最为常见,其次白色念珠菌22.2%。94.4%患者在血培养阳性前30天内接受了抗感染治疗,其中38.9%使用了≥3种广谱抗生素。深静脉置管27.7%。总体死亡率44.4%。静脉使用化疗药物是死亡独立的危险因素。结论成年人念珠菌感染死亡率高,尤其未接受及时的抗真菌治疗,在高危人群需考虑经验性的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患者真菌性医院感染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研究脑卒中患者真菌性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以采取有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5年9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3 027例的有关临床资料。结果脑卒中患者真菌性医院感染发生率为3.24%;以下呼吸道和口腔感染最常见,分别占67.2%和21.1%;感染菌株主要是念珠菌属占96.7%;高龄、昏迷、广谱抗生素应用及时间、长住院日、糖尿病、吞咽困难、低蛋白血症等与真菌性医院感染密切相关。结论念珠菌属是真菌性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要积极控制相关危险因素,预防真菌性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13例医院感染败血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医院感染败血症密切相关的诱发因素和防控措施.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13例医院感染败血症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败血症占医院感染例次数的1.67%,死亡率为46.15%;13例患者均有多种严重的基础疾病,9例施行了穿刺导管深静脉留置,3例行动、静脉造瘘血液透析,11例在发生败血症前后出现其他部位感染,4例是由耐药菌株引起的. 结论在诸多引起医院感染败血症的医源性危险因素中,静脉穿刺留置导管,是导致医院感染败血症最危险的因素;坚持严格的无菌操作是预防和控制高危患者医院感染败血症的关键环节;除合理应用有效抗生素外,应及时去除血管通路留置的导管,进行血液和导管顶端采样,做细菌学检验及药敏试验.  相似文献   

15.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9年1月-2011年4月北京军区总医院血液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1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有8例发生真菌性败血症感染,发生率为5.7%,检出的真菌均为假丝酵母菌属,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5株、光滑假丝酵母菌2株和热带假丝酵母菌1株;选用敏感抗真菌药物治疗后5例获得治愈,3例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真菌性败血症病原菌以假丝酵母菌属为主,死亡率较高,应二级预防性和早期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减少真菌败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两性霉素B治疗血液病合并真菌性败血症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液病合并真菌性败血症时应用两性霉素B过程中的并发症及其护理,以提高其在应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方法 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3例(SAA 2例、ALL1例)和白血病化疗后7例(CLL2例、M55例),出现真菌性败血症时应用长程(1~3个月)的两性霉素B治疗,总剂量为1750~3115 mg,观察其疗效和并发症,且对并发症采用药物预防和护理。结果 9例患者治愈,1例自动出院,绝大部分患者在治疗的早期有畏寒和寒颤,半数患者出现低钠和低钾血症、恶心、呕吐消化道症状,少数患者出现肝肾功能的轻度损害和一过性的心律失常、低血压和静脉炎 经(?)应的药物和护理处理后均能控制。结论 预防和早期发现并发症并予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是两性霉素(?)用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认识水平。方法 分析30例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转归等。同时选取78例早产儿细菌性败血症患儿,比较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所有病例中早产儿25例(83.3%),低出生体重儿28例(93.3%)。发病危险因素有:广谱抗生素应用29例(96.7%)、气管插管18例(60.0%)、中心静脉置管14例(46.7%)等。临床表现有发热、呼吸暂停、呼吸浅促等。与早产儿细菌性败血症病例对比,真菌性败血症组降钙素原升高者少,血小板下降者更多(P<0.01)。9例行G试验,8例(88.9%)阳性。病原菌均为念珠菌,其中白色念珠菌19株(63.3%),非白色念珠菌11株(36.7%)。药敏结果:白色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均保持敏感,但对氟康唑14例敏感,2例中介,3例耐药。非白色念珠菌对所测试药物均敏感。治疗转归:共25例患儿治愈,治愈率83.3%。结论 新生儿真菌性败血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G试验及降钙素原、血小板计数对诊断有一定帮助。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部分菌株存在耐药。治疗需按照药敏选择合适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早产儿败血症影响因素,为早产儿败血症发生提供防控依据。方法 收集自2010年1月至2019年8月在万宁市某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全部早产儿病历资料及全部检测结果,对可能影响早产儿败血症发生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进行描述,并采用单、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早产儿败血症发生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对2 905例早产儿进行分析,其中男婴1 624例,女婴1 281例,胎龄27周5 d至36周6 d,平均(33.92 ± 4.35)周,出生体重710~3 453 g,平均(2 046 ± 639)g。发生败血症227例,发生率为7.81%。早发型败血症182例,占80.2%,晚发型败血症45例,占19.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胎膜早破(OR=1.752)、出生窒息(OR=2.134)、宫内感染(OR=4.495)、机械通气(OR=4.749)及PICC(OR=2.512)的早产儿败血症发生风险较高,胎龄>32周(OR=0.731)、出生体重≥1 500 g(OR=0.312)的早产儿败血症发生风险较低。结论 胎龄>32周、出生体重≥1 500 g是早产儿败血症发生的保护因素,胎膜早破、出生窒息、宫内感染、机械通气及PICC是早产儿败血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应做好产妇围生期保健,减少低胎龄早产儿的发生,减少各类侵入性操作,应用无创通气技术,缩短各类管道留置时间,合理喂养,有助于预防和减少早产儿败血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化疗后败血症的危险因素,以期临床早期预防。方法选择1997年1月-2012年10月血液科住院的MM患者,其中败血症患者42例为研究组,另从同期住院无败血症的MM患者中随机抽取57例作为对照组,对继发败血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AMS60全自动分析仪进行菌种鉴定,采用GNS-120药敏卡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败血症患者发热42例、畏寒31例、寒颤23例,分布率分别为100.00%、73.81%、54.76%;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30g/L、肾功能不全、骨髓瘤未缓解、血清β-微球蛋白≥3.5mg/L与MM患者败血症发病显著相关(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30g/L(OR=3.621)、肾功能不全(OR=3.075)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败血症发病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骨髓瘤达缓解状态(CR/PR)(OR=0.074)与MM患者败血症发病呈负相关(P<0.05);败血症患者共分离出42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12株,占28.57%,革兰阴性菌25株占59.53%,真菌5株占11.90%。结论血清白蛋白<30g/L、肾功能不全是MM患者发生败血症的重要因素,而骨髓瘤达缓解状态是MM患者发生败血症的保护因素,医师应关注MM患者发生败血症的危险因素,早期给予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某潜艇部队官兵真菌性皮肤病患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7月对某潜艇部队官兵进行真菌性皮肤病临床检查、现场采样镜检、问卷调查和真菌培养鉴定,对各相关因素与真菌性皮肤病患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结果该潜艇部队182名官兵真菌性皮肤病患病率为42.3%。其中足癣55例(30.2%),股癣16例(8.8%),甲癣10例(5.5%)。75份官兵皮肤标本共培养出24株念珠菌和6株毛癣菌。logistic多变量分析结果表明,与官兵真菌性皮肤病患病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因素为高年龄(30~48岁)、军官与士官、不经常摄入水果,其比值比(OR值)分别为2.71、3.30和3.48(P0.05)。结论该潜艇部队官兵真菌性皮肤病患病率较高,其中独立危险因素是高年龄、军官与士官、不经常摄入水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