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胃排空与小肠通过时间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胃肠运动变化,探讨肝功能、胃肠激素对患者胃肠运动的影响。方法 选择50例肝硬化患者及14例正常人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按Child-Pugh分级将患者分为三组。运用核素法检测所有受试者胃半排时间(GETl/2)和小肠通过时间(SITT),放免法检测受试者的血浆胃肠激素:血管活性肠肽(VIP)、胃动素(MT)。结果 50例肝硬化患者GETl/2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Chi1d C级患者GETl/2较正常对照、Child B级、A级均明显延长(P<0.05);50例肝硬化患者SITT较正常对照明显延长(P<0.05),且Chi1dC级和B级患者SITT较正常对照组和Child A级患者明显延长(P<0.05)。肝硬化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与SITT呈正相关,胆碱酯酶(CHE)与SITT呈负相关。血浆VIP与GETl/2和SITT均呈正相关,而血浆MT与GETl/2和SITT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 肝硬化患者存在胃肠运动障碍,肝功能越差,胃肠运动异常的程度越重。肝硬化患者胃肠运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肝储备功能、升高的血浆VIP对胃肠运动起一定的延缓作用,而血浆MT与患者的胃肠运动关系不密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 预测失代偿事件以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是提高肝硬化患者生存期的关键。本文旨在探索血清壳多糖酶3样蛋白1(CHI3L1)对肝硬化患者发生失代偿事件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9年1月—2021年5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诊疗的305例肝硬化患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其中基线时处于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200例,处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105例。将305例肝硬化患者,以1年内是否发生失代偿事件进行分组,其中发生失代偿事件组79例,未发生失代偿事件组226例;将200例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以1年内是否发生首次失代偿事件进行分组,其中发生首次失代偿事件组43例,未发生首次失代偿事件组157例。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χ2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变量与失代偿事件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变量对失代偿事件的预测价值,采用约登指数最大值来确定最佳临界值。结果 1年内发生失代偿事件患者的基线血清CHI3L1水平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肝硬化患者血清恶性肿瘤生长因子(TSGF)和巨噬细胞抑制因子(MIC)-1水平及其在肝硬化严重程度中的意义。方法选择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120例作为肝硬化组(B组),根据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分为肝功能A级(48例)、肝功能B级(46例)、肝功能C级(26例)三个亚组;根据是否合并腹水分为肝硬化合并腹水(54例)和肝硬化不合并腹水(66例)两个亚组。选择同期1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A组)。采用Child-Pugh分级法进行肝功能分级。采用速率法测定血清TSGF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MIC-1水平。结果 B组血清TSGF和MIC-1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与肝功能A级比较,肝功能B级和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TSGF和MIC-1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肝功能B级比较,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TSGF和MIC-1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有腹水组患者血清TSGF和MIC-1水平明显高于无腹水组(P0.05)。结论老年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TSGF和MIC-1水平升高,升高水平与肝硬化的肝功能分级和是否存在腹水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变化及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用ELISA法测定了93例肝硬化患者及50例健康人血清TGF-β1水平。结果显示,肝硬化患者血清TGF-β1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且由Child A级到Child C级逐渐升高,各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血清TGF-β1是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可用于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及评价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轻微肝性脑病(MHE)的相关性。方法6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及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全部接受葡萄糖氢呼气试验检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进行数字连接试验(NCT-A及NCT-BC)和数字符号试验诊断MHE。抗生素抑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后再进行以上试验,对比治疗前后观察指标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检出1例患者(5%)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未检出MHE。肝硬化组共检出20例(33.3%)患者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MHE 26例(43.3%),其中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肝硬化患者MHE检出17例,不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MHE检出9例。应用抗生素抑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1周后20例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患者有18例葡萄糖氢呼气试验阴性,17例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MHE患者13例数字连接试验和数字符号试验正常。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MHE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11(P<0.005)。结论部分肝硬化患者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肝硬化患者的MHE检出率高于不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肝硬化患者,应用抗生素抑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后MHE检出率明显下降,肝硬化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与MHE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观察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的糖尿病患者38例和普通糖尿病患者38例,测定两组人群FBG、2h PBG、HbA_(1c)。结果血糖相仿的情况下(P0.05),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的糖尿病组患者HbA_(1c)平均水平低于普通糖尿病组患者,(P0.01)。结论肝硬化并脾功能亢进的糖尿病患者HbA_(1c)平均水平低于普通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7.
肝硬化患者检测血浆神经肽Y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神经肽Y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肝硬化患者 6 4例。男 40例 ,女 2 4例 ,平均年龄 45岁± 2 3岁。其中乙型肝炎性肝硬化 5 7例 ,丙型肝炎性肝硬化 2例 ,酒精性肝硬化 4例 ,心源性肝硬化 1例 ,伴消化道出血 2 0例 ,腹水 36例 ,肝性脑病 12例和肝肾综合症 4例。按肝功能分级Child分级 :A级 2 8例 ,B级 2 3例 ,C级 13例。采用RIA法检测空腹血浆NPY水平 ,并与 40例 (男 2 6例 ,女 14例 ,平均年龄 42岁± 2 0岁 )健康人作对照。肝硬化A级患者血浆NPY含量 (12 1 6± 2 8 9) pg/ml低于健康对照组 (142 3± 40 5 ) pg/ml(P <0 0 5 )。肝硬化B级 (6 3 4± 2 4 8) pg/ml,C级 (4 5 6± 2 1 7) pg/ml患者血清NPY含量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及肝硬化A级患者 (P <0 0 1)。肝硬化患者血浆NPY含量显著低下 ,并随肝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而下降更多 ,提示NPY可能参与了肝损害的病理过程 ,并与肝功能分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PG)、胃泌素17(G-17)水平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确诊为肝硬化患者120例(观察组).根据引起肝硬化发病的原因,分为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观察1组,80例),酒精性肝硬化(观察2组,21例),代谢性肝硬化(观察3组,9例),肝静脉回流受阻性肝硬化(观察4组,10例).按肝...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Helicobacter phylori(H.pylori)与肝硬化并发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H.pylori阳性患者1 887例和H.pylori阴性患者685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计算其比值比(OR)和95%CI,以此确定H.pylori感染是否是肝硬化并发消化性溃疡的独立因素。结果 10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患者,H.pylori阳性38例,H.pylori阴性62例。364例代偿期肝硬化并发消化性溃疡患者,H.pylori阳性195例,H.pylori阴性169例。非肝硬化患者消化性溃疡H.pylori阳性1 654例、H.pylori阴性454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OR=0.25,P0.001)和代偿期肝硬化患者(OR=0.52,P0.001)H.pylori感染率较低。结论 H.pylori感染可能不是肝硬化合并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肝硬化时血浆内皮素-1(ET-1)和胰高血糖素(GLU)水平的改变及其与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0例肝硬化患者和18例对照组空腹血浆ET-1和GLU水平。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门静脉及脾静脉的直径、流速和流量。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浆ET-1和GLU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按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将肝硬化患者分为A、B、C三组,各组血浆ET-1和GLU水平依次升高。合并腹水的肝硬化患者血浆ET-1和GLU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腹水者。血浆ET-1和GLU水平与门静脉和脾静脉的直径以及脾静脉的流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浆ET-1及GIU水平升高反映了肝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同时在门静脉高压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肝硬化患者胃黏膜前列腺素E2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胃黏膜前列腺素E2(PGE2)及意义。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60例及慢性胃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各80例,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取胃窦及胃体各1块黏膜组织,用RIA法检测PGE2含量。结果(1)肝硬化组胃黏膜PGE2含量明显低于慢性胃炎及NUD组。(2)在肝硬化患者中,胃黏膜PGE2含量门脉高压胃病(PHG)组明显低于非PHG组,肝源性溃疡(HU)组亦明显低于非HU组,而与肝功能分级无关。结论(1)肝硬化胃黏膜防御机制减弱。(2)肝硬化胃黏膜PGE2的异常参与PHG及HU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R—A—A)系统的活性,作者用促肾素分泌的前列腺素E_1(PGE_1)对有腹水或无腹水的肝硬化患者进行了研究。肝硬化患者11例,平均年龄55  相似文献   

13.
探讨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透明质酸(HA)与肝硬化及肝损害的关系。用ELISA法检测正常人、肝炎肝硬化活动性、静止性患者血清ICAM-1。用RIA法测定正常人、肝硬化各期患者血清HA.1.肝硬化组血清ICAM-1和HA均显著高于正常人,两组间存在显著差异。2.两组肝硬化患者中sICAM-1、HA血清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病情越重、血清ICAM-1和HA水平越高。两者与血清ALT、AST、总胆红素(TBil)、γ-转肽酶(GCT)、球蛋白(G)呈显著正相关,与血清胆碱酯酶(ChE)、白蛋白呈显著负相关。肝硬化患者sICAM-1和HA水平可作为判定肝硬化及肝损伤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肝硬化患者胰高糖素负荷后的血糖反应能力减弱,且随着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减弱[1],血糖峰值浓度与基础浓度之差(血糖P-B值,BGP-B)与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密切相关[2]。胰高糖素负荷试验(GLT)的血糖P-B值可能用于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况,我们对此进行了研究。 1.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41例肝硬化患者,按1990  相似文献   

15.
肝性胸腔积液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 1999- 0 1~ 2 0 0 1- 0 1收治的肝硬化患者 490例中合并腹水 180例 ,合并胸腔积液 5 8例。肝性胸腔积液诊断标准 :(1)确诊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 (2 )伴或不伴腹水的胸腔积液。 (3)胸腔积液性质为漏出液 ,偶可呈血性 ,其蛋白含量比腹水略高。 (4)排除心、肾、结核、肿瘤等其它原因所致胸腔积液。本组肝性胸腔积液发生率为 11 8%。由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者 40例 ,血吸虫肝硬化 4例 ,酒精肝硬化 5例 ,其它不明原因肝硬化 9例。胸腔积液出现缓慢 ,1个月至 2年逐渐形成 ,5 1例性质为漏出液 (占 87 8% ) ,细菌培养及癌细胞检查均为阴性 ;有 3…  相似文献   

16.
李博闻  费素娟 《肝脏》2023,(10):1182-1185
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非肝硬化患者发生肝细胞癌(HCC)的危险因素。方法 搜集2019年1月—2022年6月期间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HBV/HCV感染HCC病例共计212例,其中男性143例、女性69例,年龄(65.0±11.8)岁。HCC诊断符合要求。参考既往文献,当FIB-4指数>3.25时,慢性肝病患者可诊断存在肝硬化,据此将纳入病例分为非肝硬化组、肝硬化组。比较HBV-HCC、HCV-HCC以及非肝硬化、肝硬化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HBV或HCV感染的非肝硬化患者发生HCC的影响因素。结果 HBV-HCC患者年龄、糖尿病、高血压、Child-Pugh评分及FIB-4指数分别为(61.2±11.8)岁、23例(15.9%)、41例(28.3%)、(9.0±1.2)分及(3.4±0.6)分,与HCV-HCC[(70.1±10.7)岁、19例(28.3%)、29例(43.3%)、(5.7±0.9)分及(6.2±1.1)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HBV-HCC、HCV-HCC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细胞间粘附分子和某些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采集64例慢性肝炎、43例肝硬化患者和28例正常人血清,用双抗体夹心方法测定细胞间粘附分子(ICAM-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环死因子α(TNF-a)水平。结果 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血清ICAM-1及细胞因子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1),且病情越重其升高程度越明显,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高于代偿期患者(P<0.05)。结论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ICAM-1)及炎症相关性细胞因子水平测定可用于判断病情程度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18.
初步探讨了口服酪酸菌对肝硬化患者免疫状态的影响。16例肝硬化患者服酪酸菌活菌制剂1g每日3次.3个月后血清免疫球蛋白G和A较服药前有明显下降(P<0.05),提示通过口服酪酸菌制剂,调整肝硬化患者肠道菌群,可能减少有害抗原进入体循环,从而改善患者免疫紊乱状态。  相似文献   

19.
根治幽门螺杆菌对肝硬化高氨血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Helieobacter pylori,HP)由于其尿素酶活性较尿素酶阳性的肠杆菌强好多倍而产生大量氨。本研究旨在了解根除HP对肠菌群得以适当治疗的肝硬化患者高氨血症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研究对象:1999年1月至2000年9月住院的100名肝硬化患者(男68例,女32例;年龄41~83岁,平均年龄62岁;肝功能以Childs-Pugh 分级:A级38例,B级36例,C级26例)。所有患者肾功能正常,未接受过抗HP治疗。肝硬化的诊断是通过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法确立,个别患者行肝活检证实。(2)研究方法:患者均在根治Hp治疗前口服卡那霉素…  相似文献   

20.
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抗凝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浆凝血—抗凝系统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肝硬化患者50例(代偿期30例,失代偿期20例),检测其血浆中凝血因子与抗凝蛋白。凝血因子抗原(F:Ag)用火箭电泳法,凝血因子活性(F:C)用一期凝血法或发色底物法;抗凝血酶原(AT:Ag)用免疫浊度法,抗凝血酶活性(AT:A)用发色底物法;蛋白C抗原(PC:Ag)用放射免疫法,蛋白C活性(PC:A)用发色底物法;补体1抑制剂(C1—Inh:Ag与C1—Inh:A)用免疫扩散法;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TFPI:Ag)用ELISA法,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活性(TFPI:A)用发色底物法。结果:肝硬化思者凝血因子除FⅧ外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FV与纤维蛋白原的降低见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抗凝蛋白除TFPI外均降低。结论:由于凝血因子与抗凝因子多在肝脏制造,肝硬化时肝组织受到损伤致凝血因子与抗凝因子制造障碍。其测定结果可用以评价肝脏损伤,防治出血或血栓形成,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